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51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docx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docx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三期说:

P36:

1816年,被任命为丹麦国家博物馆首席馆长的汤姆森(ChristianJurgensenThomsen,1788-1865),在对博物馆杂乱无章的藏品编排顺序时,依据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依次承继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并按此标准将馆藏古物分为三组进行陈列。

这就是著名的“三期说”。

这一学说在他的学生们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沃尔赛功不可没。

沃尔赛十分重视发掘工作,他主张发掘“应仔细地进行,并且由内行人负责”;发掘的说明必须完整;出土的“古玩”都应保存好,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都值得保存,和死者埋在一起的兽骨也可能有科学价值。

他亲自在丹麦沼泽地区进行发掘工作,由此,从考古地层证明了三期说的正确性[[1]]。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第37、68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印度河文明:

P18: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Valley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文明(Indus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

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Dor)。

3.爱琴文明:

P14: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

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4.《汉谟拉比法典》:

P10:

(p180)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约前1790年颁布。

1901年在埃兰古城苏萨(今属于伊朗)发现,为一个黑色的玄武岩圆柱,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圆柱上端有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下面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全文,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

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5.特奥蒂瓦坎:

P22:

古城,又名提奥提华坎(纳瓦特语:

Teotihuacán)是一个曾经存在于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地安文明,大致上起始于西元前200年,并且在750年时灭亡。

在印第安人纳瓦语中是“创造太阳和月亮神的地方”。

特奥蒂瓦坎古城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奥蒂瓦坎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大英博物馆:

P28:

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

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7.谢里曼:

P40:

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Schliemann,1822年1月6日-1890年12月26日),德国传奇的考古学家。

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他执着地放弃了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事业,使得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文艺虚构的国度:

特洛伊、米诺斯、迈锡尼和梯林斯重现天日。

谢里曼青少年时代作学徒期间酷爱读书,尤其醉心于荷马(Homer)史诗,为了未来的考古事业,自学掌握了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18种语言。

施里曼1876年在迈锡尼所发掘出的阿伽门农面具。

《特洛伊的古物》(1873)《迈锡尼》(1876)《伊利奥斯》(1879)《奥尔霍迈诺斯》(1880)《特洛伊》(1883)《梯林斯》(1886)

8.哈拉巴文化:

p156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

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

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20世纪初,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在印欧语系民族到来之前,印度无史可言。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1处奇特的文化遗址,这一文明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

经过数十年的发掘研究,整个印度河流域目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约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状,足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

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

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

可惜因其文字尚未释读成功,目前对其历史的具体内容还不清楚。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

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包括许多大厅和房间,还有两层建筑,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

而一些小房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

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上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印度河文明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存留于各种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用方。

圆等几何图案组成的,一般认为属于达罗毗茶语族,至今尚未成功释读。

正因如此,关于印度河文明来源问题,也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

到底是土著文明呢?

还是外来文明呢?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

当时栽培作物种类多样,有大麦小麦等等。

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

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

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虽然有许多石器,但也发现了大量铜器。

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奂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象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遗址中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已高度发达。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化的商业兴盛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亦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都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的贸易。

罗塔尔海港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外商业已经常化。

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遗物。

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印章,迄今尚未完成解读。

  哈拉巴文化是在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印度河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适于农业。

印度河全长3200公里,夏季河水水量非常充足,因此这一带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为哈拉巴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哈拉巴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豌豆、甜瓜、椰枣、棉花、胡麻等。

人们已经驯服了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猪、狗、猫、鸡、象、骆驼等。

使用青铜制的农具,另外还把水牛作为牲畜。

人们还在和洪水进行的斗争中,学会了筑坝和引水灌溉。

在手工业方面,有冶金、粮食加工、制陶,还有棉、毛纺织,刺绣、染色等。

此外,还有珠宝制造和象牙工艺等。

  商业发达,印度河流域本地出产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宝等输出到西亚等地;自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运进工艺品原料。

陆路交通主要使用车辆和牛、骆驼等运输;在水路有船只。

形成了度量衡制度。

人们用介壳尺和青铜杆尺计量长度。

用砝码来衡量重量,用小砝码进行珍宝珠玉的买卖,用二进位制;用大砝码衡量非贵重物品,用十进位制。

  已经有了记载语言的文字。

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

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

当时的全部文字符号有417个。

后来文字中的图形符号已经消失了,这些文字已经简化,基本符号只有22个,有的符号加上了短划线,也有两个符号连写的。

这些文字现在还不能解读。

  已经形成了城市,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这一文化的两个重要中心,也是当时两个最大的城市。

它们各占地达85万平方米,人口也达到3~4万人。

城市规划中的供水排水系统完善。

几乎每一住屋都有自备水井。

每条巷道有一口公共水井。

排则用阴沟,在大街下有深30~60厘米,宽20~45厘米的主沟,每户又有支沟与主沟相通,楼上的污水则经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沟道。

这些水最终经下水道流进大河。

  贫富差距十分悬殊。

上层人物住的是庭院宽敞、设备完善的高楼大厦;穷人则只能住矮小、简陋、拥挤不堪的茅舍。

富人使用的物品甚至小孩儿的玩具都镶有珠宝;而穷人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物品。

当时已经产生了国家。

  人们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

人们吃的是肉、鱼、面包、饼、蔬菜、水果、牛奶等,穿的是棉布和毛织品。

日常用具有碾谷石磨、擦肉具、制饼模子、烘面包的炉子、做菜的锅、过滤的穿孔陶器以及盛放食物和饮料的碗、盘等。

此外还有照明的灯、烧香的炉。

人们注重打扮、装饰,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各种骰子、棋盘、手鼓、响板、竖琴、七弦琴等,均有发现。

  哈拉巴文化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突然衰灭。

其中有些地区,例如摩亨•佐达罗更是遭到巨大的破坏。

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灭了。

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

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外族入侵说。

持此说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

而且在这座城市的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

  例如,在下城南部的一所房屋里,发现有13个遇害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横躺竖卧,杂乱无序。

同时,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个头盖骨上有146毫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剑砍杀而死的。

此外,大街头井旁都发现有尸骨,有些尸骨上留有刀痕,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挣扎状。

  在下城北部的街巷中,还发现有另一骨骼群,在他们附近还有两根象牙,这一切似乎表明象牙雕刻匠人一家的不幸遭遇。

持此说者认为,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荒凉了。

同样地,哈拉巴文化区的其他城镇也遭到了或轻或重的破坏。

  在哈拉巴卫城上层更有明显的衰落迹象,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这里人们发现有新的陶器类型与哈拉巴文化并存。

这一切说明有新的入侵者占据了哈拉巴文化区域。

但疑问也随之而来:

这些新的入侵者是谁?

过去很多学者把他们同吠陀时期的印度——雅利安人联系起来。

可是据史书记载,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入侵年代要晚得多,他们与哈拉巴文化的毁灭整整相隔有几个世纪。

  其二是地质和生态变化说。

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根据印度河床的改造、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灾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

这一切都会给古城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

此外,河水的泛滥,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也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

不过古城文化毁灭的原因,可能因地而异。

例如海水的后退对沿海的港口城市会带来很大的破坏。

而且有的学者还认为,《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

9.《贝希斯敦铭文》:

(波斯语:

بیستون‎;古波斯语:

Bagastana)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贝希斯敦山上的多语言铭文,该处近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

这石刻是刻在山崖,由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记他镇压高墨达(Gaumata)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石刻上有描绘大流士一世脚踏高墨达的浮雕及其周围的铭文。

整篇铭文以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

古波斯语(有414行)、埃兰语(有593行)及巴比伦语(一种后期的阿卡德语,有112行)。

巴比伦语不像古波斯语,属闪米特语族。

于是,此石刻有如罗塞塔石碑之于埃及象形文字一样,大力帮助专家们破解楔形文字。

1835年,英国学者劳林森(SirHenryRawlinson,1stBaronet)到达此遗迹及拓取古波斯文铭文摹本,1843年再来拓取石刻上其余铭文的摹本。

在他及其他学者的努力下,古波斯文铭文首先被成功解读,其它两语铭文随后也被成功解读。

10.欧贝德文化:

P8:

(UbaidianCulture)出现在公元前4300年至前3500年间,以20世纪初在乌尔附近发现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作过较多发掘研究的主要为英国考古学家L.吴雷等人。

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及今天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属于西亚铜石时代文化,晚于埃利都文化,早于乌鲁克文化。

编辑本段典型遗址

  典型遗址为埃利都遗址、欧贝德遗址等当时。

  欧贝德人已掌握了先进的人工灌溉技术,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农作物。

另外,他们还饲养牛等牲畜,并从事渔猎活动。

这里的小城镇多以神庙为中心而建,房子相当简陋。

在丧葬方面,人死后多是仰身直肢而葬,幼儿则放于陶容器中下葬。

陶器制作得比较粗糙,多是用黑、绿、棕等颜色的动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的单色彩陶。

编辑本段文化特点

  该文化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以渔猎为辅,已能运用灌溉技术,种植小麦、大麦和亚麻。

动物遗骨表明居民已养牛。

盛行铜、石材、木材的交易。

有人推测,此时以神庙为中心已出现小城镇。

但遗址中发现的居住房屋构造简单,除苇棚外,有的也用土坯建造。

在埃利都遗址、乌尔城址、欧贝德遗址中,均发现欧贝德文化的墓葬。

墓圹呈方形,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但也见有若干合葬墓,有的在死者身上撒赭石粉或在头部放一赤铁矿石。

幼儿则葬于陶器之中。

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屈肢葬例,显示出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编辑本段特色陶器

  遗物中以陶器最富特色,主要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

晚期出现轮制陶,器形有高脚杯、瓶、碗、椭圆形大盘及流前端外张的带流陶器。

彩绘多为黑、绿、棕色单彩,纹饰母题以动物、植物、几何形图案为主。

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纺轮、饰物、人像。

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有陶镰、陶斧。

欧贝德文化的遗物还有石锹、石矛、石片、骨锥、骨镞等。

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少量印章,个别遗址出土有铜制品。

墓葬中发现有红陶制人物小雕像,均为裸体,头部呈蜥蜴状。

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亲女神;男性雕像的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执一小杖,它的出现标志着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

11.纳拉姆辛胜利柱:

P10:

那拉姆辛是阿卡德时期的国王,在他的统治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王神化自己的现象。

那拉姆辛不仅自称“阿卡德神”,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神的符号,而且让起誓者不再对神起誓,而以他的名字起誓。

在那拉姆辛石碑的浮雕中,那拉姆辛头带角冠,与神无异。

  阿卡德时期的浮雕以纪念碑的形式保存下来。

当时阿卡德的君主们为了巩固政权,用坚硬的闪长岩和青铜制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纪念碑,以提高自己的威望。

那拉姆辛石碑以写实手法刻画了那拉姆辛率军征服一些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

那拉姆辛站在山顶,手拿弓箭,骄傲看着他的胜利果实,敌人正在求饶,士兵正崇敬的仰望着他。

他头上戴着象征神和特权的角状饰物。

在小山上还刻有长篇楔形文字铭文。

这幅浮雕在技法上仍显稚嫩,但在构图上却有突破。

运用对角线结构表现军队的翻山越岭,那拉姆辛身材高大,使整个画面构图紧凑、形象鲜明。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像埃及人那么看重死后的"生活",加之这里也不像埃及拥有丰富的巨石资源,所以他们并不热衷于修建巨大的陵墓,而是把这种热情用来献给他们崇拜的神,如太阳神等。

为崇拜的神修建神庙建筑,同时也为统治者自己修建宫殿。

这些建筑大多由土坯垒砌而成。

苏美尔时期建造的埃尔.欧贝德神庙具有代表意义。

它稳重、和谐,给人以圣洁永恒之感。

与此同时,雕刻装饰也随着神庙、宫殿建筑的兴起显示出它的魅力。

神庙门前的狮子木雕像成为两河最古老的看门雕塑。

人像雕塑的表现手法甚是独特,所塑造之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僵直的身体,祀神合拢的手势,鸟喙式的鼻子和圆而又大、充满着祈盼之情的双眼。

金属雕刻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作为竖琴传响盘的公牛头,生动有气势。

到了阿卡德时期,现实主义的倾向得以发展起来,在雕刻艺术上得到突出的反映。

《纳拉姆辛胜利石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刻作品,其独特的布局,富有动势、雄伟壮观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2.罗马引水道:

P16:

13.博物馆城:

位于丝绸之路的布哈拉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亚城市中绝大多数建筑物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的范例。

其有名的纪念物有伊斯梅尔萨马尼的著名墓碑,公元10世纪穆斯林的建筑杰作以及17世纪的一批建筑。

布哈拉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5万人,位于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库德运河穿城而过,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

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国都城,1220年为布哈拉

成吉思汗所占,1370年被帖木尔征服。

16世纪中叶,萨马尼德人建都于此,史称布哈拉汗国。

中国古书中所说的不花刺、新唐书中的戊地国、唐代招武九姓中的毕国、安国,都是指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曾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至今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集市贸易遗址。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开始在布哈拉传播和盛行,布哈拉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学院和其它祭祠场所,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

目前,布哈拉市保存了许多中世纪时期优秀的建筑,如夏宫、雅克城堡、萨莫尼皇陵、波依卡扬广场、兀鲁别克神学院、米利-阿拉伯伊斯兰神学院等,无论从景观造型,或是内部陈设和装饰都保留着古风古貌。

该市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例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哈拉  自公元9世纪起,古城狭窄蜿蜒的街道就被三种不同的建筑区分开来。

城堡(Ark),除城堡在外的城市自身建筑(Shahristan),以及商栈(rabad)。

城市四周的防御工事反复毁于战火又反复重建,在几个世纪的岁月之中改变了城市的风貌,16世纪时城墙周长12公里,116座敌楼和11座两侧带有塔楼的城门护卫着城市,现今还遗留下来两座城门。

布哈拉的遗迹除了大多数16世纪的建筑外,还有布哈拉

不少很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包括著名的伊斯梅尔萨曼王陵(10世纪),卡里安尖塔(11世纪)和马高基-阿塔里(Magoki-Attari)清真寺(10世纪和12世纪)。

很多建筑物为宗教场所,也有不少商业建筑,如商栈和市场。

这些当地建筑由砖瓦房和土坯平顶房构成,而且临街一面缺少窗户。

富户人家都装饰着雕花大理石镶条和壁画。

布哈拉的城市设计和建筑对中亚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变革都产生了广泛影响(II)。

布哈拉是中亚地区最完美无缺的中世纪城市典范,并保持了当时的城市布局。

布哈拉素有“中亚城市博物馆”之称。

据考证,自建城以来,布哈拉的位置没有改变,而在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却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萨曼陵墓、卡梁建筑群等。

萨曼陵墓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

中亚人在这一建筑中首次使用火烧砖,据说和泥的液浆用骆驼奶调成。

墙砖以不同的方式搭列,间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别致的花草鱼虫或历史故事图案,墙体却坚固无比。

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萨曼陵墓

角有小圆顶。

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

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

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

在干旱的沙漠,砖砌的陵墓经年不变,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木雕,但在不多见的雨天,整个建筑又变成了滋润的泥塑。

这是此类建筑最为传神之处。

相传,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当地居民为保护陵墓用土将其掩埋成一个山丘,从而使这一建筑杰作免于战火的摧残。

如今,萨曼陵墓成为来布哈拉朝觐的穆斯林信徒的必到之处和旅游者必看的古迹。

14.奥尔梅克文化:

P19:

(Olmec)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之一。

它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中南部)。

奥尔梅克文明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产生于中美洲圣洛伦索高地的热带丛林当中。

圣洛伦索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约300年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毁于暴力。

其后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

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尚不得知,但它影响了大量的中美洲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的许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

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萨波特克、提奥提华坎等文明的母体。

但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关系是姐妹关系。

艺术和建筑奥尔梅克人创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作品。

他们用石头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金字塔,在玉石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制作了大量的陶器。

奥尔梅克人最著名的艺术作品莫过于“奥尔梅克巨石头像”。

这些在花岗岩上雕出的高达10英尺的巨大人头像显示了奥尔梅克人高超的技术水平。

人头像都带有古怪的头盔;人脸具有非洲人的面部特征。

宗教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半人半美洲虎的神,也崇拜羽蛇神(FeatheredSerpentGod)和谷神(TheManofCrops)。

宗教信仰是奥尔梅克社会的主线,圣洛伦索遗址就是一个宗教仪式中心和居民区的复合体。

文字部分学者将拉文塔出土的一些雕刻图案认读为奥尔梅克人的文字,但尚未得到学界的公认。

城市遗址圣洛伦索遗址(SanLorenzo)。

拉文塔遗址(LaVenta):

位于墨西哥南部的塔巴斯科州。

15.万神殿:

P15:

万神庙(Pantheon),又译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今意大利罗马,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罗马时期重要的建筑成就之一。

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Mariaad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

历史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该庙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为的是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

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

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证实整幢建筑其实都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

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

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这一时期虽然庙内的大理石和穹顶上的镀金青铜板屡次被盗,但最终都又都重新寻获。

文艺复兴时期该建筑物成为了意大利建筑师们殷切学习的对象;1435年,罗马元老院宣布对该建筑进行保护。

对万神庙真正的破坏是在16世纪中叶,当教廷准备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时,教皇乌尔班八世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用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上的天盖,以及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