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34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docx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导论

一、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财政活动是财政学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财政也就是理财的政治,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①古典财政学阶段:

以《国富论》发表为标志。

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大社会”,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阿道夫瓦格纳是古典财政学的终结者和现代财政学的创建者。

②现代财政学阶段:

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重要标志

③当代财政学阶段:

以约瑟夫《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表为标志。

在收支关系的处理上,主张“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

一个立场,就是如何认识财政的本质问题。

两个“度”,指的是集中度和集权度。

三大职能,指的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

四项要素分别是收、支、平、管。

五级体制分别是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

六点原则。

三、如何学习财政学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②借鉴西方财政学的合理成分

③紧密结合中国财政经济的实际问题

④密切关注财政理论研究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①经济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也是首要条件。

②政治条件:

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财政类型的演化

①自然经济下的家计财政

②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

③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

二、财政的基本含义

内涵:

财政是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公共财政的内涵: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与公共性:

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互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

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

②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强制性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无直接偿还性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因为财政从公众手里取得收入,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

其次,这种偿还不是直接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③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四、公共财政的特征。

①公共性:

是指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提供公平的服务。

公平服务是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在为市场提供服务过程中是公平的。

②非营利性:

是指公共财政的收支安排是以公共利益的极大化,而不是以政府投资赚钱或带动有投资赚钱的因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③民主性与法制性:

公共财政收支行为具有公共选择与法制性规范。

第二节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1)市场失灵:

又称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2)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垄断②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③外部性的存在:

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或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⑤市场不完全:

不完全市场是指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某种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品或服务。

⑥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⑦收入分配不公。

⑧宏观经济波动

二、政府职能与政府失效

政府职能一般指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即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1)中国政府职能:

①立法职能,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②经济管理职能,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③预防腐败职能哪,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⑤稳定社会职能。

(2)实现政府职能的手段:

①行政法律手段,包括制定规范市场和经济主体行为的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②组织公共生产手段,指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投资,兴办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③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指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

(3)政府失效的表现及其原因:

①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干预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虽然达到了干预的目标,但成本太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是未达到干预目标或虽实现了干预目标同时又产生了未预料到的副作用。

②原因:

信息不足;决策的失效;政府组织管理的局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政府机构内部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

三、政府职能与财政收支。

(1)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表现:

财政支出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在经济方面的总体概括。

(2)财政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证:

为了使得政府必要职能得以履行,应保证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实现其职能所需的财政收入。

(3)政府职能、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两个方面,没有完善、健全的财政收入机制,财政资金运行就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而没有完善、健全的财政支出管理,就难以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难以确保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

第三节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含义:

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

(2)财政的资源配置措施:

①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共需要的基本范围,按照合理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及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供给能力。

②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结构,确定并优化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提高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效率。

③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大力支持有外部效应的事业④通过安排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收入分配职能

(1)含义:

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从而公平收入分配。

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功能。

(2)财政的收入分配措施: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通过调节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调节收入差,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③痛滚滚转移性支出调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④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创造更多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三、调控经济职能

(1)含义:

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有多方面的含义:

一是就业率的稳定,即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物价水平的稳定。

三是国际收支的平衡。

四是经济增长稳定。

(2)财政调控经济的措施:

①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灵活的调整预算收支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维持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自动稳定器,是指通过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发挥对经济的自动的稳定作用。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公共设施的发展。

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1)概念:

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指出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

①非排他性,即该物品的出资人在享受该物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任何人从中受益。

②非竞争性,即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同时从中受益。

(3)公共产品的分类:

①纯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

②混合物品,即兼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双重性质的物品。

(4)公共产品的提供:

①纯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来自市场与政府②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主要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

(5)公共产品的生产:

①公共产品生产的地位②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组合的类型

(6)公共产品的定价:

①含义: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是政府保证公共产品提供和实施公共产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7)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①平均成本定价法:

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失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得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②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③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二、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詹姆斯.布坎南,基本假定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2)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机体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

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①在立宪阶段,公共选择要决定公共产品的决定规则②在立法阶段,如果是代议制民主制,公共选择的主要内容是由民选议员们在议会通过立法程序,讨论表决各种议案③在行政和司法阶段,公共选择的内容是要由政府行政机构生产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3)政府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政府决策程序有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分。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1)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①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包含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权力平等与达到分配结果的合理化②效率是指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经济运行的方式,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借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①内在联系,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

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过分强调公平,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

(3)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①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和对象的调整来修正和改善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份额,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合理,使得相对的社会公平得以实现②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协调:

①兼顾效率与公平。

公平与效率具有统一性,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导致经济运行的失衡。

②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③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应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④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一线。

二、保障民生原则

(1)必要性:

①国家发展到了紧要的时期,处理好国内各个矛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稳定我国经济,提高发展效率。

②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可行性:

①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政力大大加强。

②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吸收民营资本投入。

(3)实现保障民生原则的措施:

①以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总的切身利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③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④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

⑤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量入为出原则

(1)含义:

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

这一原则反映了国民收入对财政支出制约的客观规律。

(2)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必要性:

①从财政支出看,财政支出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②从财政收入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还不充裕,财政收入也只能是一个有限的量。

(3)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要求:

必须保证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从而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

四、兼顾统筹原则

(1)含义:

①即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长远出发、通盘考虑、区分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方面的需要,妥善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1)含义:

是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汇中的各种比例,使之实现结构的最优组合,以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2)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在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也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各产业之间必须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4)要正确处理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效益

一、效益的含义

(1)含义:

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2)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敬意主体的支出效益的区别:

①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②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内源性效益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有①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

②财政支出结构消息,是指财政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支出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对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发挥至关重要。

③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是支出效益的细化。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一是部门在财政资源的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二是不笨本身的工作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①对预算及相关决策的执行情况②单位的资金管理机制是否完备,有无违反财政法规的现象存在③资金使用的最终效益是否的到完全体现④要对同类型项目进行历史的、区域性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个最优的控制模型。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困难性在于:

①效益或成本有很多是难以用市场价格或货币单位计量的。

②效益或成本往往不是直接的体现出来的③效益或成本往往具有长期性。

(2)成本—效益分析法:

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的应用在财政支出决策程序中。

对于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能采用。

(3)成本—效用评价法:

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成本的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位的方案办法。

可用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评价。

(4)因素分析评价法:

将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主要缺陷是某些因素的量化难度较大。

(5)最低成本法:

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指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他支出

三、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

四、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分为19个大类,有利于财政支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全面多角度的对政府支出进行分析。

五、按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分类方法

①按照职能分类,分为九大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国防、教育、保健、社会保障和福利、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经济服务、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

3按照经济分类法,分为三个大类,一是经常性支出,二是资本性支出,三是净贷款。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趋势分析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

1绝对规模是指以国际货币单位表示的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

2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

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

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做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原因:

①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②财政收入反应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的活动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动态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

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同比”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鱼GDP增长速度。

边际财政支出倾向: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

三、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着提高。

他的结论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公共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

皮考克和魏茨曼的“时间形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随机事件——社会动荡的冲击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有阻止了其返回以前的水平。

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归为内因和外因,外因是其理论的核心。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马斯格雷夫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理论简化成经济成长三阶段理论:

起飞、中期发展、成熟阶段。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财政支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

认为导致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意识利益集团的影响,二是官僚行为的作用。

四、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有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五、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经济干预政策等。

经济体制也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发生影响。

②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如公共产品的需求、公共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产品的质量等等

六、确定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

(1)坚持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

(2)坚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目标

(3)坚持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为调控目标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既与一国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政府职能有关,又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的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

(2)我国按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利用内生增长理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内生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2)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

①按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正支出范围,财政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投资。

②深化事业体制改革,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③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保证能力。

④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⑤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第四章购买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购买性支出发挥着广泛的保障公共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经济的作用,一般要占财政支出的绝对比重。

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社会性消费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分类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

(3)教科文卫支出

三、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的分类:

①按支出部门的不同,可分为行政经费、公检法支出、外交支出②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③按支出用途的不同,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等

(2)决定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②政府职能范围及机构设置③财政收入水平和预算管理方式

(3)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和现状:

①行政规模迅速扩张、增速加快,占GDP比重不断提高②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体制的等因素制约,结构差异悬殊③预算编制的方法不科学,经费挤占、挪用、浪费严重等等

(4)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①政府公共职能增强②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应加大了政府部门人员支出,从而使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较快。

四、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支出、民兵建设支出、国防科研事业支出和防控支出等。

(1)国防的提供方式,国防是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只能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①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并进行公共提供②由私人组织生产并和政府采购制度相结合来进行公共提供

(2)国防支出合理规模的确定

(3)我国的国防支出

五、教科文卫支出

教科文卫支出是指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1)教育支出:

①提供方式的特点包括生产间接性、教育既有明显的私人受益部分,同时又具有外部效应,教育对公平的促进,多重供给渠道并重。

②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教育的资源优化主要包括对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资金来源结构的优化、教育布局的优化、施教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不合理,二是地区、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2)科学研究支出:

①科研支出原因有三个,一是基础性科学研究是一项纯公共产品,它的初期投入资金是巨额的,而私人部门很难有经济实力实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二是科研尤其是基础性科研有很大的外部效应。

三是对科研的资助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

(3)卫生支出:

①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的理论依据:

有五个,分别是医疗卫生产品的外部性和混合性。

医疗卫生产品价格的特殊性。

信息不对称。

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