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250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5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12分,第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隐秘室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粗糙反其道而行之

C.鼓燥出神入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

D.彭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

2.下列答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微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

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

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

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

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

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

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

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

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

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

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

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

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5.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6.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肓文,完成8~10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日: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眼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

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

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人熙熙者,沉醋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责要津之门,寡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

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责要津,权责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

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竟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

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

吵嚷。

③手泽:

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得之友人所遗者遗:

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

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

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

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已而有识者日: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题)(5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

(苟子《劝学》)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4)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6)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8)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

缺风。

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

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

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六、(15分)

18.“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

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3分)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19.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问题进行讨论。

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过15个字)。

(4分)

主持人:

专家A:

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

专家B:

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盟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

20.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

(8分)

①原名文

,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

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

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

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七、(60分)

21.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注意】①立意白定。

②文体自选。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④不得抄袭。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  2.A  3.A  4.C

二、(9分,每小题3分)

5.D  6.C  7.D

三、(9分,每小题3分)

8.B  9.B  10.D

四、(23分)

11.(10分)

(1)(6分)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

“这是五代、宋代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句中“宝藏”译成“珍藏”也算对)

(2)(4分)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12.(8分)

(1)(4分)

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2)(4分)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状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13.(5分)

(1)金石可镂

(2)烟光凝而幕山紫

(3)千金散尽还复来

(4)不霁何虹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抱明月而长终

(7)云中谁寄锦书来

(8)尽荠麦青青

五、(22分)

14、(6分)

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15.(4分)

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6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6分)

第二自然段:

“用颓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六.(15分)

18.(3分)

(1)搁置不用

(2)有意隐藏

(3)隐没无闻

19.(4分)

怎样制止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或:

为什么要制定反垄断法

20.(8分)

人物简介(5分)

陶行知(1891-1946),安徽县人。

人民教育家。

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

创办晓庄学校等。

著有《陶行知全集》等。

人物评价(3分)

示例:

“摔着……”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七、(60分)

21.(60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