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213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docx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知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五个,即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3)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来实现的。

总结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生物循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如图所示:

可以简化为:

(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

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煤、石油等。

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7吨,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

显然,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

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①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光合作用。

②形成过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③案例分析:

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完成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起来完成的。

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④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①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②案例分析: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

它的繁殖率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在无人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其一: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森林被破坏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河流多沙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4.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

森林破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

滥伐森林与造林绿化对陆地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概念:

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名称以该自然带的植被来命名。

(2)世界自然带的类型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未发育

(3)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规律。

(2)成因: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使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

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

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4)横穿大陆的自然带有: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5)中纬度地区

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

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6)列表总结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地更替

自然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走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2)成因: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表现明显

特别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面积辽阔的海洋,海陆差异非常明显,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自然带表现出很强的经度地带性现象。

(4)列表总结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2)成因:

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基带:

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带(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山地垂直带谱与自该山地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出现的水平带是一致的。

(4)垂直带谱的数目

一条高大山系自山麓到山顶可以出现一系列垂直自然带,这些自然带自下而上的排列顺序、数目及其分布高度统称为自然带的垂直带谱。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如图所示:

 

5.非地带性规律

(1)概念: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规律性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2)全球非地带性特征表现。

①某些地区地带性自然带缺失。

如南纬56º-65º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为地带性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地带,因此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的自然带仅局限于西部海岸,就是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约束而形成的。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如荒漠中的绿洲(例: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是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造成的。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岩性差异影响造成的。

⑤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是洋流影响的结果。

6.总结世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

解析: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D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1克C6H12O6要消耗2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

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5)、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循环。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

(1)光合

(2)6CO2+6H2OC6H12O6+6O2(3)太阳辐射(4)ABC

D(5)分解生物物质

例3(2007年山东文综)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谐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解析】根据地图可以判断出黄土高原周围的四座山地分别为秦岭、太行山、阴山、贺兰山,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只分布在秦岭的南坡,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谐中均有的是针叶林带。

【答案】B

例4(06年江苏高考题)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解析】如图为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并未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

但我们可借助已学知识,如北半球大陆自然带分布图,不难判断温带范围由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流属于中纬度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故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同理由赤道雨林→热带雨林→M→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的过渡,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

故沿Y方向纬度降低。

但需要判断M自然带为亚热带,可能是阔叶林还可能是硬叶林,根据所给答案信息可得出结论为江南丘陵地区所对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1)A

(2)B

例5(06年上海高考题)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并回答

(1)~(3)问题。

(1)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_____(单项选择)

A.非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_________(单项选择)

A.森林  B.草原C.荒漠   D.草甸

(3)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__________地带性的表现。

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解析】根据经纬度分布和地图的轮廓可得此为南美洲,F受副热带高压和秘鲁寒流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

G处于大陆西岸30°—40°之间为地中海式气候,H处为秘鲁渔场。

【答案】

(1)D

(2)C(3)纬度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地中海

例6.(04年天津文综)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

(1)~

(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

B、

C、

D、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

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垂直自然带中的针叶林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的范围距420N1100—1800Km;在地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际距离大约差111Km,计算可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520—580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山麓地带的热量也逐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分布的海拔也会逐渐降低。

【答案】

(1)B

(2)C

【针对训练】

1.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导致尼罗河中下游的渔业、土壤、入海口地下水等自然要素出现异常,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

A.有地域差异B.数量有限C.利用潜力无限D.整体性

2.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4.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其分异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B.经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6.下列山地中垂直自然带谱最丰富的是()

A.富士山B.勃朗峰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D.乞力马扎罗山

7.下列陆地环境分布:

①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②我国河西走廊的绿洲③南美南安第斯山东侧的荒漠④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其中属于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的是()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

9.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10.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

1亚寒带针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苔原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下面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1—12题

 

11.地形区A、B对应的自然带依次是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D.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12.导致A与B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厄尔尼诺现象

C.地势高低D.海陆分布

下图是30°N附近的五座名山的垂直自然带比较

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1、2、3、4、5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

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14.贡嘎山的垂直带谱与下列哪一座山的垂直带谱最相似()

A.乞力马扎罗山B.阿尔卑斯山C.珠穆朗玛峰D.安第斯山

15.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②一山有四季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⑤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①②B.④C.③⑤D.②④

读图回答16-17题。

16.对于该山脉降水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多于北坡B.北坡多于南坡

C.最大降水量出现北坡海拔3500米处

D.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17.有关该山脉地理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坡海拔2000米以下柑橘满山遍野

B.南坡山麓地带为茂密的云杉林

C.北坡3000米附近夏季草木茂盛牧羊成群D.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读图,回答18-20题。

18.该图反映的自然带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9.图中A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0.图中B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

A、北坡是阳坡B、南坡是阴坡C、北坡是迎风坡D、南坡是迎风坡

2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到()

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

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23—25题。

23.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A、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积雪冰川带

B、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

C、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

24.该山南坡比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南坡()

A、纬度低B、相对高度大

C、向阳坡D、迎风坡

25.如果全球变暖,则该山上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将()

A、升高B、降低C、不变D、难以确定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

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

②,③,

④,⑤,

⑥,⑦,

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

进行的。

27.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分析回答:

(1)自然带①叫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___________。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气候。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_____,在大陆西部的典型植被为_____________。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