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18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docx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课题实施方案

面向理实一体化的高职专业课混合式学习体系建构

课题实施方案

一、立项背景和依据

1、研究背景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

“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摈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法,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全新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迫切需要我们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使师生在一个“开放、共处、互动、协作、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全体学生为中心”进行泛在学习,增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学习兴趣,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主动的探索、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渐的向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雨课堂是MOOC平台“学堂在线”2016年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并且支持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大数据分析等,而这一切的实现,只基于老师们和学生们最熟悉的PowerPoint和微信。

雨课堂让数万教师跑步进入智慧教学时代。

被专家誉为“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阶段”。

清华大学于歆杰老师介绍,对学生而言,课内限时习题的存在使得学生注意力提高,“不懂”按键、弹幕、课前预习等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而课前课后推送的PPT等资料则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对老师而言,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有助于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把握学生学习轨迹。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王帅国老师认为雨课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定制,是指“雨课堂”能使教学更个性化;便捷,教师可以最快部署智慧教室;立体,教师可以做全周期的数据分析;易用,表明教师学生都不需多学直接上手。

他说,雨课堂是应用于PowerPoint中的一个插件,使用者可以便捷地制作PPT和插入视频。

使用雨课堂不需要首先做慕课,只要有意愿做混合式教学就可以使用,即使传统课堂加入这一要素也可以。

2、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以上解释由Singh&Reed提出。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上定义来自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

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理念的更新已经形成共识,如何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混合式学习”撼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根基,极有可能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终结者,创意这项教学改革的教师也将成为旧的教学方式的掘墓人。

在关注教育公平、公益的时代,倡导移动学习、个性学习的今天,“混合式学习”为方兴未艾的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把课堂转化为课外或校外,移动终端、数字化的学与教的系统平台服务发展为“混合式学习课题”实现一切地点皆为教室提供硬件支持。

当代是一个多元时代:

互联网时代、淘宝时代、微信时代、移动时代、云时代等,未来的发展是移动学习、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这个时代会使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学习。

基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研究与实践》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确究方案

(一)课题机构

本课题由XXXX学院信息工程系负责组织实施,课题小组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研室与系部领导组成,名单如下:

组长:

XXXXXX

副组长:

XXXXXX

成员:

XXXXXX

课题专家组:

XXXXXX

课题实施小组负责人:

XXXXXX

资源开发及技术培训组:

负责网络平台设计、课堂教学信息化环境保障、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教师培训等。

组长:

XXXXXX

副组长:

XXXXXX

成员:

XXXXXX

②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组:

学生调查问卷;学生实验前培训;“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单设计;信息化环境下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应用实验及典型课例研究等。

成员:

XXXXXX

③评价反馈组:

混合式学习实施前后学生及教师在各方面所产生的变化:

如教师信息化素养、专业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质量检测研究。

组长:

XXXXXX

成员:

XXXXXX

理论研究及总结组:

混合式学习理论研究、资料收集整理、论文编辑、子课题管理及总结。

成员:

XXXXXX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第一、《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指出: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第三、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基点。

现代社会要求年轻一代应具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得稳定与不稳定、静止与变化的各种知识。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和能动的改造过程,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一是要探索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论基础。

二是探究基于混合式学习背景下学生自适应学习途径和方法。

研究建设“学生自适应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是混合式学习课外学习的关键。

三是研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精品课例。

通过教学实践设计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是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四是探索与混合式学习相适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寻求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

2、研究内容

(1)“混合式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及策略。

《混合式学习》课题研究中,教师一是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二是要研究项目课程的学习资源;三是要研究混合式学习过程;四是研究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五是要学习制作学生自适应平台中微课程资源。

特别是利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开展微课程的研究与制作,混合式学习的线上与线下实践中学习、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方法途径,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

教师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单”是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的指南。

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外利用学习平台、移动终端(电脑、手机等)开展课外自主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课堂缺席,但可通过平台学习不被甩在后面。

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和课例。

学生在课外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进度)自主学习,课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设计对话和讨论的主题,让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讨论提升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从而提升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适时介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式指导,减少学生的困惑。

课外和课内,教师将利用“雨课堂”平台、适时的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解决当前课堂中存在的瓶颈,打造轻松愉快的高效课堂。

形成基于“首要教学原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适合混合式学习的典型教学工作任务。

(4)信息化环境下支持“混合式学习”的微课程教学资源。

本课题由学院服务器支撑的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以及微信平台中清华大学提供的“雨课堂”支撑“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应用微课程资源库,研究支持移动终端学习的信息化环境。

(5)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堂评价。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观察、访谈、与11个考核指标(线上学习包括讲间任务、前馈评价、论论区、知识考核、期末考核组成;线下学习包括课堂表现、课上研讨、作业情况、实践环节、期末考核、综合项目)进行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3、研究假设

我们基本假设是:

教师信息素养与混合式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相关;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综合效果(学习动机、参与度、学业成绩、能力);“雨课堂”可以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学校管理模式的应当发生整体改变主要探索“混合式学习本土化”后的实践的经验,打造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4、创新点

本课题创新点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运用新技术(智能手机+“雨课堂”)和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从而使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5、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在我院信息工程系《ASP.NETWeb应用程序设计》项目课程中进行实施。

首先,分析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及方法,确定目标,树立现代理念和方法研究。

其次,选择课题实验试点。

我们将选择学生自适应平台已建设完成,80%以上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100%的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基本功能的班级作为试点。

选拔观念新、技术强、勇于创新和探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实验,成立系级课题组。

实验中选择实验班网络1502班、网络1503班、网站网管1501班和对比班网络1501班、维护1501班,并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访谈表,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摸底统计。

第四,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

对老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微课程、微课等软件进行资源的制作与开发进行技术培训,对教师、学生就“雨课堂”平台管理及应用进行培训。

第五,开展实验研究,总结出混合式学习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混合式学习应用模式、教学评价系统的运用、“雨课堂”平台的资源建设、混合式学习评价方式等方法和策略。

第六,将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在校内进行推广,以混合式学习实验打造高效课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的方法。

包括:

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有关学术期刊等对混合式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现代教育理论解读该模式的理论原理及其机制。

2、行动研究法:

选择实验班级,本着提高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发挥教育技术的“制高点”作用,为提高质量而研究、在提高质量中研究,研究结果同步用于教育改革的行动之中,并接受实践检验。

3.教育实验的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试点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通过实验前和试验后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

4.调查研究法: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每个群体的特点及信息素养等。

6、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第一阶段:

2015年3月——2016年7月:

《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建设与高职类学生需求一致的学习资源,并归档学习资源库(视频视资源、学习目标、学习设计、学习课件、项目考核),进行评估、加工,整理、分类等,并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

(2)第二阶段:

2015年9月——2016年12月:

文献收集整理和前期调研阶段,构建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高职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同时开发“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项目说明书(见附件1),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小组,进行平台的建设、与学院网络中心合作为该课题提供网络、平台、技术、硬件的支持;组织教研室的教师完成相应的研究方案,选定实验班级。

(3)第三阶段:

2017年3月——2017年7月:

设计调查问卷表,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摸底统计。

开展实验研究,课题组将通过现场观摩、面对面指导、听课、评课等方式,对实验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总结出混合式学习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雨课堂”中学习资源库的制作与开发、混合式学习评价方式等方法和策略。

(4)第四阶段:

2017年8月——2017年9月:

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验证阶段。

(5)第五阶段:

2017年9月——2017年12月:

课题结题阶段。

推广有效模式和典型案例,在更大范围验证,推广到学院里适合的课程中去。

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和专项课题研究报告。

同时编辑出版论文集;信息化教学设计集;典型案例视频数据;提交总课题组验收、鉴定。

6、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主要阶段性成果

1

2015年3月—2016年7月

“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习资源知识本体库

文本、视频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文本

2

2015年9月—2016年12月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高职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文本

开发“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

网页

混合式学习学习测评标准构建

文本

3

2017年1月—2017年2月

《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文本

4

2017年3月—2017年7月

开展实验研究

数据文本

5

2017年8月—2017年9月

混合式学习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学案例、微课程资源库

文本、电子文档

6

2017年9月—2017年12月

《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研究与实践》论文、子课题研究报告、学习测评标准完善。

视频、文本、电子文档

最终研究成果

1

2017年12月

论文集、课件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实录等各类资源库

文本、资源库

2

2017年12月

完善网站,建立SPOC平台(即小规模在线课程,是指使用MOOC的技术平台和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校内课程)、学习测评标准

网页、文本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1)已有成果的社会评价:

本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李翠红,2011年-2012年,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布局”课程教学研究,以校园“书法协会”网站建设为载体,实施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通过项目展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拓展、项目评估、项目实战等过程,实现了对知识的直接迁移,使学生获得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能力,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2012年-2013年,针对高职特长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开展了“课堂+网络”的混合式学习实践,有效改善了绩效,多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2013年-2014年,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将中国传统剪纸文化网站构建过程作为项目课程,即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融入课程体系,对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2013年《基于工作过程的剪纸社团网站建设实训方案》山西省职业院校“实训方案设计竞赛”活动中荣获高职组二等奖。

2014年-2015年,开发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构建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进行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为学生专业技术大赛的项目实战提供了一个平台。

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网络课程”项目三等奖,荣获2015年山西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项目三等奖。

2015年-2016年,2015年3月对“C语言程序设计校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版,从学科课程转到项目课程,以“本体技术”构建了《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并以知识地图为导航机制,构建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学生无须带课本进入教室,尝试“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2016年11月,通过平台知识推送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时学生自带设备(移动设备:

手机)进行编程实践,实施混合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2016年3月建设基于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的《ASP.NETWeb应用开发》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视频、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同年9月开始针对高职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知识地图与项目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开发了该课程的教学平台。

在2017年3月上线,正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实现混合式学习,促进“叠进式”项目课程的顺利进行。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1)2016年6月,在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发表了以数字编码解决五笔字型字根难记的教学探究,解决了学生快速掌握五笔知识技能及中华汉字的精粹;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表了基于UML开放式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建模,解决了理实一体化学习空间(开放性课堂的学习空间)的优化分配建模,同时发表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构建,给混合式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2017年2月,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发表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布局”课程教学研究;3月发表了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研究,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课程中的进行了研究,重构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2015年6月,参加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研讨会:

开放教育下的学习和知识分析,深刻的理解了世界是开放的,要利用网络技术来变革教育,并不断的在教学研究中进行尝试与探索;同年9月,参加了第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是海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学者思想碰撞、学术研讨、实践切磋、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

2016年7月,参加了山西省“大数据与统计科学”暑期学校,荣获“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流动人口规模预测”在山西省2016年“大数据与统计科学”暑期学校建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10月,参加了2016北京大学慕课研究学术论坛:

教学设计与数据分析,研究了MOOCSPOC翻转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并构建了高职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然后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融合研究生高峰论坛:

碰撞•融合•创新,项目作品:

《本体技术在高职项目课程构建中的应用》在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学科融合高峰论坛中荣获二等获,同时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对教育数据的分析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应用到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数据分析中。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是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材料,形成了系列的研究资料储备;对“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担并完成本课题的良好前期准备条件。

二是所选择的课题学校必须具备无线互联网、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等硬软件,学生的手机有足够的手机流量,教室的空间以“矩阵”方式进行排列(四桌或六桌相对排放),实验班的教室要有大量的电源插座,便于学生自带设备,同时教师均参加过课题研究,具备必要的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也有基础。

本课题在网络、平台、硬件等方面得到XXXXXX学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该课题顺利实施。

三是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学历和职称比较合理,课题组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且主持参与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课题组主要成员大多时间都在学院,有较充足的时间可以集中调查研究。

四是本课题组有高水平的科研专家指导,课题组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并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等课题研究需要的条件,可以保证课题按时完成。

附件1:

“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开发项目说明书

项目说明书

项目名称

“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开发

项目发起人

李翠红

背景陈述: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总体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

项目愿景:

以“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项目课程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的学习资源,使之成为代表我院率先进行课程改革的典范,为“面向全体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学习需求。

项目目标:

(1)2016年12月完成“ASP.NETWeb应用程序开发”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并调试成功,正式上线,达到优质资源建设标准。

(2)2017年3-7月“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雨课堂”正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实施混合式学习。

项目里程碑:

1.完成项目课程学习资源知识本体库;

2.组建完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

3.完成项目课程中过程性知识的思维导图(导航机制);

4.建设思维导图中节点视频资源和非视频资源(学习目标、学习设计、学习课件、上机操练、布置作业);

5.完成课程平台建设;

6.课程内容全部在线呈现;

7.完成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8.完成该课程的试点班级。

可交付成果(预测):

过程性交付成果

可检验证据

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1.“雨课堂”中记录学生的课前和课后学习行为。

2.课中由老师与助教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

终结性交付成果

可检验证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5级学生

“混合式学习”实施

1.学生每一个项目的达标度>80%。

2.聘请高职院校的专家评审该课程,获得80%以上的满意度。

3.首次试点后,学习者的满意度达80%以上。

项目范围:

实施的范围先从计算机网络专业、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满意度达80%以上,推广到整个学院,将混合式教学工具雨课堂应用到多门学科中。

可能的风险及对策:

(1)风险1:

项目团队的资质与投入程度

风险描述:

由于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精通本课程的教师只有两名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各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

平台资源的编辑、处理、加工以及平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投入。

对策:

∙主要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大三的已开发过项目2-3名学生加入项目团队。

∙教师在重复级不同的班级上课时,在课堂内现场录制视频资源,选择较好的视频资源进行进行加工、处理,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资源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课程平台开发之前,对项目团队做多次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