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103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4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II 谭燧教授课件.docx

外国文学史II谭燧教授课件

2011、2012级外国文学史II阅读作品书目

必读作品:

托尔斯泰:

《复活》

高尔基:

《母亲》

卡夫卡:

《变形记》

海明威:

《老人与海》

阅读作品:

狄更斯:

《双城记》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易卜生:

《玩偶之家》

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第7章19世纪中期文学(续)

2、英国文学(P.237)

英国在西欧国家中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劳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30年代开始,爆发了以工人为主力的“宪章运动”,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同时在“宪章运动”中也出现了由工人诗人创作的宪章派诗歌。

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

其作者都是宪章运动的工人活动家或领导人,他们以诗歌形式配合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真实反映工人生活和情感,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为无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到40、50年代走向全面繁荣。

狄更斯是其中奠基人和最杰出的代表,主要作家有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马克思称赞他们是“现代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法国相比,有自身不同特征:

(1)最先接触劳资矛盾题材;

(2)关怀“小人物”的命运,善于描写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史;(3)热衷于劝善说教,带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

萨克雷(1811—1863)擅长用讽刺手法揭露上流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名利场》(1848)。

小说的副标题是“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这个副标题揭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作品。

作者同情工人的悲惨生活,反映劳资矛盾,但是以基督教宽恕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四五十年代女小说家,她三姐妹都是有名的作家,这是世界文坛少有的事。

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是著名长篇小说《呼啸山庄》的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简·爱》(1847)。

小说写孤女简·爱个人奋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反抗社会,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的精神,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第6节狄更斯(P.284)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他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十分明显。

一、生平和主要创作

狄更斯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当过学徒,青年时做过法庭记录员,报纸记者。

22岁开始小说创作,后成为职业作家,除了小说外,所有的文学体裁,包括散文、游记、剧本等,他都尝试创作过,但成就最大的还是长篇小说。

有特色的几部作品:

《匹克威克外传》(1836)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奥列佛·推斯特》(1838)是狄更斯描写儿童生活的著名小说。

《董贝父子》(1846—1848)是狄更斯描写40年代商业资本家的重要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1846—1850)是狄更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

《荒凉山庄》(1852—1853)主要揭露英国司法部门的黑暗腐败。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部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双城”指的是大革命期间的巴黎和伦敦。

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小说分为三部:

“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

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和贵族杀害农民的情节为双重线索交织着发展。

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和幻想性在作品中明显表现出来。

第一,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第二,反对暴力革命,歪曲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

第三,宣扬用仁爱、宽恕,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

《双城记》具有巨大的现实主义力量,情节紧张又充满戏剧性,但也表现出阴沉、伤感的情调。

狄更斯的创作题材广泛,真实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场景,揭露了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

他非常重视小说的道德问题,创作的主要思想是人道主义,表现为同情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谴责造成人民痛苦的坏人、统治者、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主张通过道德感化来改革社会。

这种人道主义是温和的,反映出当时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

二、《艰难时世》(1854)

《艰难时世》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

它反映了四五十年代英国尖锐的劳资矛盾,是狄更斯唯一的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

1.思想内容

小说主要批判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剥削理论——功利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肯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利己主义,认为评价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是功利。

小说通过葛雷梗以事实哲学扼杀人性带来的恶果,庞得贝在鼓吹自由竞争下对工人残酷剥削的事实,谴责功利主义哲学的罪恶,并加以嘲讽。

葛雷梗是功利主义哲学的鼓吹者,焦煤镇的精神统治者。

庞得贝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工业资本家的典型。

斯蒂芬是产业工人形象。

他的悲剧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功利主义哲学的罪恶。

《艰难时世》揭露了功利主义哲学扼杀人性的罪恶,兵役大量篇幅描写了工人的贫困和不幸,以及工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力所进行的斗争,但作者的基本立场还是人道主义。

狄更斯看到社会对立,正面描写劳资矛盾,同情工人处境,批判资产阶级,主要针对资产阶级丧失人性,缺乏仁爱精神,而提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这部小说同样集中反映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艺术特点

第一,结构完整、明晰;

第二,采用夸张甚至是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任务特征;

第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3、德国文学(P.238)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期分裂落后的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无产阶级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848年马恩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同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时期德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仍是实现民族统一和反封建统治。

这一时期德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青年德意志派”的进步作家,由于缺乏坚定的思想基础,艺术上也不成熟。

在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高涨时期,德国涌现了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的创作与英国宪章派诗歌性质一样,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史的序幕。

这时期德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尚未形成,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和剧作家毕希纳,著名的工人诗人维尔特。

海涅(1797—1856)(第七节P.294)是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批评家和政论家,继歌德以后德国诗歌成就最大的作家。

青少年时代就受到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

1831年侨居巴黎,同巴尔扎克、乔治·桑等作家和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交往频繁,并在巴黎认识了马克思,和马克思建立了友谊。

1830年以前海涅早期创作有浪漫主义倾向。

主要作品有“诗歌集”(1827)和散文集。

其中《哈尔茨山游记》(1826)代表了他独特的散文风格,对社会政论性抨击、辛辣的讽刺与优美的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30年代以后,海涅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3)和政治抒情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还有《论浪漫派》(1833)《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4)等论文,批评社会,探讨哲学问题和阐述自己的文艺观点。

其中《论浪漫派》批评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保守和反动性,指出其复活中世纪精神的实质。

这篇论文的发表结束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坛的统治。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的代表作。

诗人1843年冬从法国回到阔别13年的祖国,思绪万千,把自己从巴黎到德国汉堡的见闻感受写成了这部长诗。

长诗主要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德国,号召人民起来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充分表达了海涅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感情,艺术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在一起,现实场景、理想境界、象征性形象互相映衬,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与抒情笔调互相穿插,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海涅侨居法国,声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抒情诗,是海涅诗歌中战斗性最强的一首。

诗中的纺织工人不再是以往文学中那种引人怜悯的受苦受难者,而是旧制度的掘墓人: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我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

我们织!

我们织!

这里的纺织工人是已经觉醒了的斗士,他们向上帝、国王和虚假的祖国发出了三重诅咒。

当时德国的保皇党人鼓吹“国王与祖国、上帝同在”,用来蒙蔽人民,维护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

海涅针锋相对,要把这欺骗人民的、貌似神圣的新“三位一体”裹上尸布,送进坟墓。

这首诗富有激情和鼓动性,得到恩格斯高度评价。

毕希纳(1813—1837)革命民主主义剧作家,一生短暂。

同海涅一样,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精神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了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剧本《丹东之死》(1835),成为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品。

维尔特(1822—1865)是德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的代表。

当过学徒和职员,与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密切交往,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担任过马恩创办的《新莱茵报》的副刊编辑,发表了很多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充满革命热情的诗歌,大大鼓舞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意志。

恩格斯称他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四、东欧和北欧文学(P.239)

19世纪初期和中期,东欧各国都是封建的农业国,并且长期受异族的侵略和奴役。

从30年代到60年代,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高潮。

这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是反抗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争取自由独立。

重要作家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密茨凯维奇(1798—1855)(第十一节P.324)是波兰伟大的民族诗人,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英勇战士。

他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青春颂》(1820)号召波兰青年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生活,在1830年华沙起义时成为众口传唱的战歌。

他的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1822)取材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古老的风尚习俗,标志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他的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第三部(1832)和叙事诗《塔杜施先生》(1834)。

前者借助民间为祭奠祖先、超度亡灵的仪式,控诉沙皇俄国对波兰的侵略和血腥统治,歌颂革命青年友爱互助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后者写两个世仇的大家庭为了赶走俄国侵略者‘复兴祖国而消除前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故事,表达了波兰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密茨凯维奇的创作表达了民族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时代的精神,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具有号召力、战斗性。

在创作上,他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又为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民族诗人,匈牙利民主革命中英勇的旗手和战士。

1849年,在布达佩斯保卫战中,他大声朗诵爱国诗篇,鼓励民众勇敢战斗,最后倒在俄国骑兵的刺刀下牺牲,年仅26岁。

他生命短暂,但用青春和热血创作了八百多首诗,被誉为“匈牙利民主诗王”。

他的著名诗篇《自由与爱情》(1847):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号召一代青年抛弃个人得失,用生命和热血铸造祖国的自由,已在全世界脍炙人口。

回顾民族历史,弘扬爱国精神,鼓舞人民投身民族解放的时代大潮是裴多菲诗歌创作的主题。

他的诗歌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北欧各国在19世纪40至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文学也经历了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丹麦的安徒生,他以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童话,成为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1805—1875)出生于穷苦家庭,青少年时代当过学徒、剧院杂役,后进入大学,一面学习,一面进行文学创作。

30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1835),之后,几乎每年出版一部童话集。

这些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成人看的。

他的童话内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讴歌社会底层人物,赞美他们善良、纯洁高尚的品质,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园丁和主人》;

第二,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揭露贫富悬殊的现实,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愚蠢、贪婪残暴,批判社会不公和罪恶,如《皇帝的新衣》。

安徒生的童话大多取材民间故事,主题鲜明,想象丰富,故事生动。

他善于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的形象,如美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等,这些形象至今仍有艺术魅力。

5、美国文学(P.241)

美国的历史不长,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1775年发动独立战争,1776年宣布独立,1783年正式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北方是资本主义制度,南方仍然执行野蛮的奴隶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1861——1863年的南北战争。

这场内战摧毁了南方的奴隶制。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独立以前,美国文化受英国文化的统治和影响,独立以后很长臆断时间内,仍没有摆脱英国文化的制约,直到19世纪初,美国才逐步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

美国是多种族、移民国家,移民各自带来本民族的文化。

这决定了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复杂性。

同时,美国文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较少受到封建文化的束缚。

19世纪初,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美国文学开始崛起。

由于语言、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欧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传统基本相同,美国文学与欧洲文学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19世纪初期和中期主流是浪漫主义。

美国的浪漫主义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即主要反映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热情、理想,争取民主自由,表现出一种开朗、豪放、乐观和昂扬的时代精神。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以182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浪漫主义作品多以美国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题材,反映美国的生活习俗。

主要作家是欧文和库柏。

欧文(1783—1859)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他首次创造性地使用美国本土题材,在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代表作是一部包括散文、随感、故事等的《见闻札记》(1820),歌颂了美国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并通过浪漫主义的形象创造了美国“童年”画像,反映了当时日益上升的民族意识。

库柏(1789—1851)是小说领域第一个采用民族题材的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革命历史小说、边疆题材小说和航海生活小说三种不同形式的小说。

他的小说情节曲折惊险,浪漫主义色彩浓烈。

后期浪漫主义作品注重对理想的探求,歌颂人的价值,强调把人的理想和精神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

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小说家霍桑。

霍桑(1804—1864)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字》。

小说以殖民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失足”女人海丝特·白兰的命运,揭露了宗教的伪善与冷酷,同时批判了法律的不公正。

小说十分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和分析。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民主诗人惠特曼。

19世纪中期,爱伦·坡(1809—1849)的创作在美国文学中别具一格。

他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

他的创作题材怪诞,色彩阴暗,充满神秘、病态和恐怖,但形式精美,受到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推崇,也标志美国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

19世纪中期,美国还出现了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是30年代在北方的废奴运动中出现对批判蓄奴制的文学。

在文学史上,它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代表作家是斯托夫人(1811—1896)。

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汤姆大伯的小屋》(1852)以黑奴汤姆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南方奴隶制的种种罪行,揭露了蓄奴制的野蛮、残忍和不人道,激起人们对蓄奴制的痛恨,有力推动了废奴运动。

惠特曼(1819—1892)(第十二节,P331)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民主诗人,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现代美国诗歌之父。

他的诗集中反映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积极向上追求民主理想的进取精神,特别是诗歌形式上的重大革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惠特曼出生于贫苦的农家,只上过几年小学,后干过多种职业。

1855年发表诗集《草叶集》,只12首诗,以后每次再版都收入新作,到最后集成近400首诗,故《草叶集》是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总集。

诗集的取名有深刻的寓意。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草叶”是最普通、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一切平凡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也是正在发展中美国的象征,是诗人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的象征。

《草叶集》中的诗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美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内心呼声,讴歌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以及民主、自由和人类平等的理想。

其内容具体表现在:

第一,充满了对新时代、新事物的乐观憧憬和热情歌颂。

这种乐观情绪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充满信心的表现。

(如《从巴门诺克出发》《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斧头之歌》)

多么新奇!

多么真实啊!

足下是神圣的土地,头上是太阳。

…………

美洲人哟!

胜利者哟!

人道主义的先进的人群哟!

最前进的哟!

世纪的前进的队伍!

获得解放的群众!

这便是为你们预备的一张歌谣的节目。

(《从巴门诺克出发》)

第二,讴歌民主,赞美蓬勃发展的美国。

把美国当作民主与自由的化身来赞颂,表达了人民对民主前途的坚定信念:

来呀,我要创造出不可奋力的大陆,

我要创造出太阳所照耀过的最光辉的民族,

我要创造出神圣的磁性的土地,

有着伙伴的爱,

有着伙伴终生的爱。

(《为你,啊,民主哟!

》)

第三,歌颂“自我”,抒发“人”的力量与活力。

诗集中有一个突出的“自我”形象,这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实际上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基础上的“个人”的理想形象。

(如《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

我低声像棉田里的农奴或打扫厕所的粪夫,

我在他的右颊上给他以家人一样的亲吻,

以我的灵魂为誓我将永不弃绝他。

(《自己之歌》)

第四,反对蓄奴制,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废除蓄奴制的斗争。

(如《自己之歌》《敲呀!

敲呀!

鼓啊!

》《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

》)

敲呀!

敲呀!

鼓啊!

——吹呀!

号呀!

吹呀!

透进窗子,——透过门户,——如同凶猛的暴力,

冲进庄严的教堂,把群众驱散,

冲进学者们正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学校,

也别让新郎安静,——现在不能让他和他的新娘共享幸福,

让平静的农夫也不能再安静地去犁田亩或收获谷粒,、

鼓啊!

你就应该这样凶猛地震响着,——你号啊,发出锐声

的尖叫。

(《敲呀!

敲呀!

鼓啊!

》)

第五,赞美欧洲革命。

如《欧罗巴》:

死使他们更为净化,他们已变成别人的模范,他们被受人褒

扬。

没有一个为自由而被谋害的人的坟墓不会生出滋生自由的种子,

而且永远不断又将有新的种子从这里产生,

这些种子会被风吹送到远方去,重新播种,露风雪自会给他们滋养。

诗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关心和颂扬1848年欧洲掀起的民主革命,对那些为自由而牺牲的进步青年表示由衷的敬意,深信欧洲的“种子”也会播散在美国大地,一定会给美国带来生机。

《草叶集》诗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去表现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的一般人民”,这个普通的美国人

就是诗中的“自我”。

在艺术上,《草叶集》突破了欧洲传统诗歌格律的束缚,创造了“自由体”诗歌的艺术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美国新诗风的崛起。

其革新表现在:

第一,彻底摆脱了旧体诗的章法与格律,第一次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

这种被称为“自由体”的诗,非常接近口语与散文诗,便于自由灵活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二,风格粗犷,注入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精神。

诗集中,惠特曼大量吸收人民健康活泼的口语入诗,采用长短不齐的句式,大量运用重叠句、排比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增强了诗歌表现力。

第三,不受传统诗歌题材的约束,把题材拓展到宇宙万物,扩大了诗歌艺术表现范围和容量。

但《草叶集》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即诗句过分散文化,思绪跳跃幅度过大,虽雄健而缺乏细腻之美。

 

6、俄国文学(P.243)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俄国解放运动由贵族革命时期进入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

1861年,沙皇在各种压力下,宣布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但这只是一种改良,并没有解决社会问题。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和进步人士仍在与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斗争。

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七十至九十年代达到鼎盛,名家辈出,名作如林,走向世界文学的前列。

高尔基说:

“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伟大名字”。

俄国的社会背景使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有自身的特点:

1)始终同俄国解放运动保持密切的联系,其批判锋芒直指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2)有进步的文学理论指导,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并奠定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普希金以后,著名作家莱蒙托夫、果戈理在30年代以后也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他们的创作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反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批判精神。

莱蒙托夫(1814—1841)是普希金传统的继承人。

他早期的浪漫主义诗洋溢着狂热的叛逆精神和对自由的呐喊。

他的代表作、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塑造了普希金开创的多余人形象的又一个典型毕乔林。

他是3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这一形象有对3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精神缺陷的批判,更重要是对当时社会呢的谴责,表明腐朽的农奴制不仅摧残人民,同时特在损害着贵族阶级中的优秀人物,更表明30年代的贵族知识分子,正在失去自己的革命性。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在果戈理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果戈理把批判和讽刺的锋芒,集中指向了俄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开创了俄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第8节果戈理(P.301)

果戈理(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同时加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来了大的作用。

一、主要创作

果戈理30年代走上文坛,创作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1832),以清新、活泼、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他家乡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及乌克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835年后,他出版了《密尔格拉得》(1835)和《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2)两部小说集,着重揭露现实生活的庸俗和丑恶,标志着他的创作有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密尔格拉德》主要描写外省地主猥琐无聊的生活,初步接触了农奴制主题。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那些道德畸形、精神空虚的地主予以讽刺嘲笑,又有所同情。

这种独特的风格,别林斯基称之为“含泪的笑”。

《彼得堡故事》则主要揭露俄国首都生活的黑暗,并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小人物的同情。

其中名篇有《狂人日记》和《外套》。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外套》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著名作品,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触及了俄国重大的社会课题即专制制度问题。

这两部小说集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不仅说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且意味着俄国文学以由普希金时代发展到果戈理时代。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著名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关于这个剧的创作意图,果戈理说过:

“决定把俄国一切丑恶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对这一切来个尽情的嘲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