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976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docx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

中医诊断基本常识

症状,是病人自觉有各种异常的痛苦感觉、或通过医生诊察而得知的病态改变。

如头痛、眩晕等。

它是机体发生疾病后的表现,是医生诊察疾病、判断疾病的客观标志。

症状与证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候,简称为“证”,是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舌诊、和脉诊的综合与概括。

如表实证、阴虚证等。

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临床诊断疾病的结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机理,它即是联系证候与症状的纽带,也是证候的核心组成部分。

病机决定了疾病的性质。

由同一病机联系着的许多症状就构成了证候。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症状表现也是错综复杂的。

只有认真研究各种常见症状、证候和病机,才能对不同病证而出现的相同症状加以鉴别。

症状鉴别是从相类似的症状中,研究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机,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这是正确进行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因此,症状的鉴别,是疾病与证候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

清代医家徐灵胎说:

“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

辨病名,必先辨证。

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

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与等。

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

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

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

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认为:

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

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

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

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

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病在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

邪入,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

下焦病变,多为虚证。

上焦病证

风热袭表证:

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

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陷心包证:

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

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中焦病证

胃经热织症:

指胃经火热,弥漫充斥,耗气灼津所表现的症候。

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汗出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洪大。

肠道热结证:

指火热邪气与肠道积滞相互搏结,以致肠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叫做肠道热结证。

症见发热,日脯尤甚,甚则神昏谵妄,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苔黄黑焦燥,脉沉而有力。

湿热困脾证:

指湿热之邪侵袭,气机郁阻,脾胃功能障碍所致的证候。

症见身热不扬,不为汗解,缠绵难愈,胸闷脘痞,呕恶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

下焦病证

热耗肾阴证:

指温病后期,热邪久留,耗损肾阴所表现的证候。

症见发热,夜热早凉,或午后热甚,颧红,口干咽燥,精神倦怠,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光红,舌体瘦小,脉沉细数。

阴虚动风证:

指温病后期,阴血大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的证候。

症见手足蠕动或抽动,神情倦怠,心悸,舌红绛枯痿,或见舌体瘦小颤动,脉沉细弱。

此外,温病其它许多证候亦都可以归纳入三焦病证的范围之内,如温热犯卫证、燥热犯卫证、痰热壅肺证、燥热伤肺证、热郁胸膈证等等,均属于上焦病范畴。

热郁胆经证、暑伤气津证等,属于中焦病之列。

气热动风证、营热动风证、热入营分证、血热动血证、血热动风证等,属于下焦病的范畴。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也是外感温热病证候分类的一种方法。

是清代叶桂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他把温病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和四个阶段,用来说明温病证候浅深轻重和传变规律。

一般来说,卫气营血辨证中,邪在卫分、气分者病情轻浅;邪入营分、血分者,病情深重。

温病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由卫分到气分,进而发展到营分、血分者,为顺传。

卫分证直接陷入营分证者,为逆传。

由于温病病情复杂多变,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

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有不同阶段的证候相互交织错杂的表现,如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等等。

脏腑经络是卫气营血辨证的物质基础。

卫分证病变多涉及肺卫皮毛,气分证病变多影响胸膈、肺肠、脾胃、胆等脏腑组织,营分证候多关系到心与心包络,血分证病变多耗损肝肾阴血。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

因此,腑腑病证之间具有相互传变、交叉错杂的特点,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脏腑同病、数脏合病的证候。

脏腑辨证具体来讲,可以从、、、、和几方面探讨。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

其心病常见证型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

症状:

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

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

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

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赋不足等所致。

心血虚、心阴虚

症状:

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若兼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病因病机:

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肠实热

症状:

心中烦热或失眠、口渴饮冷、尿黄赤、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

小肠实热还可见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等所致。

心脉痹阻

症状:

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则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

本病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往往由劳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浊凝聚等诱发。

痰火扰心

症状:

轻者心烦不寐,面红,口渴,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重者神志错乱,狂躁乱动,打人骂人。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此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扰心神。

痰迷心窍

症状:

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

病由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郁阻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

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

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

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

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

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

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

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

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

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

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

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

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

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状:

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病因病机:

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因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

大肠湿热

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大肠津亏

症状:

大便干结,甚如羊粪,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病因病机:

多见于老年人或产妇,或由阴亏血虚,或由热病伤津耗液所致。

脾与胃病辨证

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运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统血。

脾喜燥恶湿,开窍于口,其化在唇,涎为脾之液。

脾在声为歌,在志为思。

其脾病证型如下:

脾气虚、中气下陷

症状:

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若中气下陷(亦称脾气下陷),则兼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小便频数等。

病因病机:

病由劳倦伤脾,或饮食失节,或吐下太过,损伤脾气,或素体虚弱,久病虚损所致。

脾不统血

症状:

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

同时兼可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

病因病机:

此多因久病脾气虚弱,或劳损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

症状:

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或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或见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妇人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或久病伤脾,或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所致。

寒湿困脾

症状:

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

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

症状:

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

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所致。

胃寒证

症状:

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病因病机:

多因胃阳素虚,复受饮食寒凉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于胃。

胃火炽盛

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渴善冷饮,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则吐,口臭,牙龈肿痛,或溃疡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邪热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积胃脘

症状:

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失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饮食不节,食入过多所致。

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

症状:

口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或脘痞不适,大便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

病多因湿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热伤阴等所致。

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与胆相表里。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主筋,主风,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汗之液。

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

其肝病常见证型如下:

肝气郁结

症状:

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喜叹息,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伤肝所致。

肝火上炎

症状: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

病多由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所致。

肝阳上亢

症状:

弦晕,耳鸣,头痛,目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

本证多系素体阳盛,或七情内伤,或久病耗伤肝肾之阴所致。

肝阴虚、肝血虚

症状:

二者共同症状为头昏目眩,视物模糊,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

若血虚还可见经闭,失眠,舌淡,脉细;阴虚者还兼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

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等所致。

肝风内动

临床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等症状都属于肝风内动,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三种。

1.肝阳化风:

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

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2.热极生风:

多因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热陷心包所致。

症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甚则神志昏迷,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虚生风:

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致肝血亏虚,血虚而生风。

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不华,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跳动或皮肤瘙痒,舌淡脉细。

寒凝肝脉

症状:

少腹胀痛,牵引睾丸,遇寒则剧,得温则减,或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迟。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经,致气血凝滞而成。

肝胆湿热

症状:

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

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

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胆郁痰扰

症状:

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满闷,善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此多由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胃失和所致。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表里。

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

肾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唾液为肾之液,在声为呻。

其肾病证型如下:

肾阴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颧红,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因其他脏腑之阴虚导致肾阴亏虚。

肾阳虚

症状:

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尺部弱。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阳气虚衰,或房事过度,阴损及阳等所致。

肾气不固

症状:

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妇人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因病机:

此多由年老肾气衰弱,或幼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劳损伤肾等致肾气亏耗,无力封藏,固摄所致。

肾不纳气

症状:

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声低气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部虚浮,舌淡,脉虚。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久咳伤肺,由肺及肾,或因房劳伤肾,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所致。

膀胱湿热

症状:

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

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虚寒

症状:

小便频数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肿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

此证多由肾气虚而不固或肾阳虚而不化水所致。

脏腑兼病

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过多色淡,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

此多因病后失调,慢性出血,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等所致。

心肾不交

症状:

虚烦失眠,心悸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早泄,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此系久病劳伤,或恣情纵欲,或多思妄想,损伤心肾之阴而致。

心肾阳虚

症状:

形寒肢冷,心悸怔肿,尿少身肿,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等而致。

心肺气虚

症状:

心悸气短,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愈甚,面色苍白或暗滞。

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或见瘀斑,脉细弱。

病因病机:

此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肝脾不调

症状:

胁肋胀痛,胸闷叹息,烦躁易怒,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即泻,妇人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苔白,脉弦缓。

病因病机:

本证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造成脾气虚弱。

肝胃不和

症状:

胸胁闷胀,烦躁易怒,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吞酸,苔薄黄,脉弦。

病因病机:

此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症状: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

此系情志郁结,或邪热蕴结肝经,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致。

肝肾阴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病多由久病阴血内耗,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或早婚多育,精血亏损等所致。

脾肺气虚

症状:

短气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面足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

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气虚弱,损及于脾;或脾气久虚,精微不足,而肺气虚弱所致。

脾肾阳虚

症状:

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纳减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则五更泄泻,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肿,甚则水臌胀满,舌淡肿,脉沉弱。

病因病机:

此证多因久病耗气伤阳,水邪久踞;或脾虚久泻,以致肾阳虚衰所致。

肺肾阴虚

症状: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布津滋肾;或房事、劳倦太过,肾阴虚竭,以致阴津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而致肺肾阴虚。

四诊

四诊是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诊法何如?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指出了四诊的基本概念。

如《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

只有将四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

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

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

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失神:

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假神:

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

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

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

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

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

主湿证、虚证。

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

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

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

血虚证面白而消瘦。

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

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

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

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

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

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

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