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890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docx

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表2:

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世纪60年代)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公开勾结起来,中外基本上维持“和局”。

清朝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洋务派,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内容:

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901年)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1894.7—1895年初,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8年,戊戌变法。

内容:

政治上,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大中小学堂和专门学堂,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翻译外国书刊;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意义:

爱国救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启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原因:

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变法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谭嗣同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

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合流,清政府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组建革命政党,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意义: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12年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中华民国(1912——1949)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1919年)

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政治黑暗,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到尽头。

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激进民主主义者进行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现:

轻工业发展得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后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序幕;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内容:

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

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1921——1927),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中华民国(1912——1949)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逐步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思想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4—1936年,红军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原因:

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

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大革命失败后(1927——1936),

毛泽东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思想,

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跟日本帝国义进行斗争。

经济上,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最终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初—1945年初,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续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中华民国(1912——1949)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政治上,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经济上,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开始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署。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8年秋,开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苛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  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  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调整”),科技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

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

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文革”后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

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

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1967年1月,王洪文等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1969年,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71年10

月,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1972年秋,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文革”后两年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徘徊时期(1976——1978)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  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  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

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后(1978

—— ) 经济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政治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进展,对外关系上致力

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国

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显著,先后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会谈。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1979年,我国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1984年,中国开始为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