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85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docx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教育的现状》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年级:

2012级

组长:

龙宇奎

组员:

罗军保李静林花李钰张建颖王振兴

任课老师:

赵一媞

2013-11-23

 

文章书写:

李钰20120113055012生物技术01班

 

收集资料:

李叶20120113053512生物技术01班

 

课件演讲:

王振兴20120102061112冶金工程02班

 

问题讨论:

张建颖20120110071112应用心理学01班

林花20120113013612财务管理03班

 

拍照摄影:

罗军保20120113035312财务管理03班

 

PPT制作:

龙宇奎20120113060112冶金工程02班

 

随着我们迈入大学的脚步,我们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学生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

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出文章;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

“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即使是在新中国也敢为天下先,成为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理想主义者,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悄然转变。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被放在了大学生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哲学、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思索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与此同时,浅薄粗俗的文化在大学大行其道。

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郭富城,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刘德华,在演艺圈混出点名堂的人轻而易举就成为了大学特聘教授。

而另一方面,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当随便一个路人都可以鄙夷的说“大学生满地都是”,当毕业的时候学校规定你于某月某日之前搬离宿舍而丝毫不去过问你的工作和前途时,当用人单位一次又一次退回你的求职简历,或者给你提供的薪水还不如工地上的一个民工时,你何尝不一个弱势群体?

此外,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情,1997年北大发生全国第二起铊中毒案件。

犯罪嫌疑人王晓龙是两名受害人的同学;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四名同学;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

同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学于宿舍内发生口角,并大东干戈,一名同学在争执中受伤并抢救无效死亡。

今年4月复旦大学一名在校医科研究生遭室友在饮水机投毒,不幸逝世。

而70年前,烽火连天,国难当头,北大、清华与南开大学,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

从1937年11月1日组建到1946年解散,西南联大存在十年之久。

如今,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史上最强大学”,此称绝不过誉。

那时,西南联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大师级学者。

共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7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西南联大不仅大师云集,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卓越,同时在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民族壁垒”

此外,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共达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

抗战中联大学生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

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联大从军的学生更是作出了巨大牺牲。

西南联大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对比之下,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简陋的条件之下,西南联大能做出如此惊人的成就?

而在和平年代物质条件如此充足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反而倒退了?

因此,我们决定去联大参观,以便让我们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们身在蒙自求学,和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共处一乡,有幸见证联大当年的教育状况、爱国激情以及感受联大的精神。

在讲解员热心的解说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战火纷飞的1937年。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月后,日军紧逼,危机衡山湘水,1938年搬入昆明。

4月改名西南联合大学。

几乎同时文学、法学两院师生陆续抵达蒙自。

蒙自分校从五月开学到8、9月份分批返回昆明总校,共只存在了三个月,然而西南联大的精神却深深烙在了蒙自的记忆里。

今天回顾、缅怀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经过小组讨论我们认为西南联大能成为中国最强大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术,兼容并包

西南联大的办学者梅贻琦认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说,“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图之也至极。

”正是由于其深知著名教授对于大学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才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从各方聘请名师来联大任教,梅贻琦曾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

“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但颇怀疑;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梅贻琦认为,“兼容并包”是“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

正是他的这种思想,使西南联大成为学术自由的堡垒。

联大八年,其教师常年维持在35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不仅数量多,联大教师的阵容也是当时国内大学中力量最强的,几乎当时所有主要的学科的权威的领军人物都集中在联大。

来西南联大讲学的名人,既有陈独秀,也有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

西南联大教师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也有地下党组织。

即便是在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残酷的镇压时,西南联大也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

正是梅的兼容并包,使西南联大汇聚了一批令人仰慕的教授阵营专家学者。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朱自清、闻一多、王力、吴宓、钱钟书、卞之琳、汤用彤、陈寅恪、冯友兰、华罗庚等。

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梅先生认为,教授与校长相比,校长固然重要,但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人,最重要的是教授。

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须由教授来治理。

西南联大之所以办学成绩斐然、就在于她能顶住外部的种种压力,维护了大学教授的正当需求,使真正的学术探究成为可能。

1939年,陈立夫就任教育部部长后,屡发训令,采取种种措施对大学加强控制,如统一颁布大学科目表,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等。

这些举措一发布即引起联大教授的群起抵制。

联大为此专门召开学校教务会议,要求学校致函教育部转述教授们的意见。

这就是著名的《教务会议呈常委函》。

这份教务会议的意见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它是西南联大的办学无声的宣言表明了大学为什么为大学的依据。

除了学术自由外,西南联大的另一特点就是教授治校。

三校领导治校的风格不尽相同,但联大常委以其谦和与互让、互谅的高尚品格形成了和谐的领导集体,以其卓识和宏量发挥了民主治校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了教授治校的体制。

主要有两个机构:

一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

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

联大的各种机构的负责人大部分均由教授充任,从而使作出的各项决策,均能体现教学与科研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作用。

这不仅使学校的决策更能合乎大学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曾撰文,高度评价梅贻琦校长建立教授会制度之举,称其:

“在校内,它有以民主的名义对抗校长独断专权的一面;在校外,它有以学术自主的名义对抗国民党派系势力对教育学术机构的侵入和控制的一面。

”[3]正是这些制度保证了西南联大在决策和管理上的相对民主,从而使集体领导、民主治校得以贯彻执行。

三、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联大之所以培育出众多的一流人才,与其推行的教育模式极有关系。

通才教育是联大教育的特色之一,西南联大采用选课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联大的必修课都开在大一,到大三后学的课程都基本是选修课,选修课的比重较大,一般要占到总学分的60%以上,据统计,联大八年,开出了1600多门课程,联大规定,文学院学生要必修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而理科生所修的人文社会学科更为丰富。

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应该是向联大学习的吧。

另外,相互辩论也是联大的另一个风格.在联大老师各讲各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

学生思路开阔了,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开反对。

逻辑学那时候是必修,我上的是金岳霖先生的课。

金先生讲得挺投入,不过我对逻辑一窍不通,虽然上了一年,也不知道学的是什么东西。

只记得有一个湖北的同学,年纪很大了,课堂上总跟金先生辩论,来不来就:

“啊,金先生,您讲的是……”我们没那个水平,只能听他们两个人辩。

我觉得这样挺好,有个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如果什么都得听老师的,老师的话跟训令一样,那就不是学术了。

还有一个理学院的同学,姓熊,他对所有物理学家的理论都不赞成,认为他们全是错的。

周培源先生那时候教力学,这位熊同学每次一下课就跟周先生辩,周先生说:

“你根本就没懂!

你连基本概念都没弄通!

”可是这位同学总是不依不饶,周围还有很多人听,每次路过理学院都看见他们站在院子里辩,都变成南区教室的一景了。

这是网罗天下博客里提到过的一些在联大求学的事情,可见辩论之风在联大的盛行程度了。

西南联大在处境险恶、艰辛困苦的情况下,西南联大无论是取得的学术成就,还是它所培养的人才,都不能不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大学教育质量日益下滑的今天,西南联大成功的办学实践无疑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典范。

对比联大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这样做。

1,强调学术之上,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发挥各学校的优势,优化合作。

2,去大学“行政化”,推行“教授治校”制度,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做到真正的学术独立。

3,推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相信这样,比肩于剑桥、哈佛的西南联大的重现就指日可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