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76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分析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

班别:

院系:

学号:

姓名:

【实习目的及意义】

1.实习目的

⑴桂林:

1.观察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了解喀斯特地貌后期的形态特征;

1.观察阳朔县漓江河段的水文环境,了解桂林的河流水文特征;

2.观察聚龙潭地下溶洞的形态,了解其成因;

3.观察大榕树景区的榕树生物群落,体验桂林的刘三姐文化;

总的来说,通过桂林的实习,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

⑵庐山:

1.地质地貌方面:

了解并认识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了解其地貌特征,分析其成因;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辨别不同的岩石及岩性;同时学会学会地质罗盘及GPS仪的使用;

2.土壤方面:

调查庐山的土壤概况,主要研究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同时了解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同时掌握土壤剖面的观测技术;

3.河流水文方面:

了解庐山的河流的基本特征:

如河流的流向,河流的袭夺等;

4.植物方面:

了解庐山植物的地带性,掌握重要植物的分布及区分方法,学会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及标本的制作;

 

2.实习意义

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地考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在实习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及探究,提高自我观察及分析能力,培养野外实习的相关能力;同时在实习中,感悟自然的美,培养自我的环境意识,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

 

【实习内容的方法和原理】

实习内容:

包括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方面,在实习期间,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GPS定位仪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GPS定位仪的使用方法

1、打开GPS定位仪的开关,(在JPS定位仪最上方的小圆钮按开即可)。

2、GPS定位仪使用前要调地区方位

①按PAGE键—→主菜单—→移动到设置—→确定—→选单位键—→确定(ENTR)—→位置格式—→确定—→自定义坐标格式—→确定(其中包括:

中央经线、投影比例、东西偏差、南北偏差四项是根据当地数据而改变。

②坐标系统:

—→确定—→选WGS(84坐标)—→确定。

距离/速度:

—→确定—→选公制—→确定。

高度/垂直速度:

—→确定—→选米/分—→确定。

深度:

—→确定—→选米—→确定。

温度:

—→确定—→选摄氏—→确定

GPS定位仪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二.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将仪器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用罗盘侧边紧靠地质界面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钮,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度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界面的倾角。

在实际测量时,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为了提高精度,则要首先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再测倾向和倾角。

地质罗盘仪使用原理:

本仪器是利用一个磁性物体(即磁针)具有指明磁子午线的一定方向的特性,配合刻度环的读数,可以确定目标相对于磁子午线的方向。

根据两个选定的测点(或已知的测点),可以测出另一个未知目标的位置

 

三.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和原理

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

在庐山上取用5*5M的面积作为调查对象,了解植物种群的分布与垂直性。

植被样方调查原理:

样方法是用一定面积来作为整个群落的代表。

详细计算这个面积中的植物种类、频度、多度、优势度和重要值。

这个方法可以确定群落的优势种,也可以对植被进行分类和其它的植被分析。

调查项目应该包括种名、高度、胸径(或基径)、冠幅等。

 

【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

桂林

1.时间:

5月8、9日

2.路线及观察内容:

漓江—大榕树—聚龙潭

(1)漓江

漓江的水文特征其形成原因,漓江两岸的地貌及成因

(2)大榕树

①大榕树形态特征及大榕树的文化内涵

②观察大自然博物馆展示的各岩石的形态

(3)聚龙潭

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景观:

聚龙潭的暗河、溶洞,石笋、石柱、石钟乳等的形态特征及成因,了解干洞和湿洞的区别。

 

庐山

1.5月10日:

望江亭

①窑洼的形态特征及形成。

②剪刀峡的形态特征与成因

③黄山松与马尾松的区分

④好汉坡的来源

2.5月11日三宝树—乌龙潭—黄龙潭—电站大坝—石门涧

(1)三宝树

三宝树的树种、形态特征、周围的土壤情况

(2)乌龙潭和黄龙潭

①河谷的特征及附近的环境状况(植被、土壤、岩石等)

②采集土壤标本

(3)电站大坝

①电站大坝的建造结构及其修建的原因

②大坝的水文状况,大坝周围植被类型

(4)石门涧

①天池山的古夷平面与石门涧左侧夷平面的比较。

②石门涧谷地的发育特征

③铁船峰北坡的冰坡。

④石门涧谷地左岸的断层地貌。

石门涧图中岩层的倾向走向的测定

3.5月12日含鄱口—植物园—大月山

(1)含鄱口

观察含鄱岭刃脊、九奇峰、犁头尖角峰,远眺鄱阳湖

(2)庐山植物园

①参观庐山植物园,识别庐山地区的主要乔、灌木种类和引种栽培植物

②观察黄山松林、山地灌丛和三逸乡落叶阔叶林,认识它们的分布特点和演替规律。

③了解庐山植物园的建设背景

(3)大月山

①周围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地层与地质构造概况(了解大月山背斜向西南倾伏,东谷向斜向东北翘起,虎背岭背斜西北翼断层下降,青莲寺向斜,五老峰背斜东南翼断落,断层崖,及出露的地层),结合实际熟悉地质、地形图。

②岩性、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褶曲构造地区岭谷地貌,循长石石英沙岩及石英沙岩发育的次成谷及次成山,分析它们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③观察山地棕壤的基本特征,分组观察土壤剖面,采集标本。

识别并采集草甸土的土样。

 

4.5月13日

路线:

早上:

会址——美庐——月照松林

下午:

飞来石——如琴湖——花径——天桥——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

⑴会址

了解会址的历史意义及建筑风格

⑵美庐

了解其建筑的历史意义及建筑形态特征

⑶月照松林

1比较东谷与西谷的地貌特征。

2观察由风化侵蚀形成的基岩松动、变位及重叠石现象。

3生物群落的调查:

采用样方法

⑷飞来石

了解第四纪冰川遗迹

⑸如琴湖

了解如琴湖的成因及其形态特征

⑹花径

①西谷次成谷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过程。

②花径的来源及历史典故

⑺天桥

1测量地层,认识岩性,观察滑坡现象

②天桥裂点上下谷地纵横剖面的比较

③观察河流袭夺地貌的标志证据及原因。

⑻仙人洞

1观察仙人洞的成因及其与岩性的关系。

②望庐山西麓地貌。

③仙人洞泉的观察,分析泉水出露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泉的特征。

⑼大天池

其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⑽龙首崖

①天池山的古夷平面与石门涧左侧夷平面的比较。

②石门涧谷地的发育特征。

③铁船峰北坡的冰坡。

④石门涧谷地左岸的断层地貌。

⑤龙首崖附近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垂直结构特征

5.5月14日三叠泉——五老峰

(1)五老峰

观测五老峰北坡的组成岩层,产状要素与坡面发育特征。

(2)三叠泉

①三叠泉谷地的形态特征、分析河流流向与岩性、断层、节理及新构造上升运动的关系。

②三叠泉一带河流溯源侵蚀现象。

③三叠泉一带的夷平面与断层地貌

6.5月15日牯岭街

牯岭街

①观察街道的形态特征及分析其形成原因

②了解各国建筑风格

③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及当地饮食文化

5月16日小天池(喇叭庙)——白鹿洞书院—石钟山—抗洪广场

⑴小天池

1小天池洼地及小天池谷地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②小天池垭口的成因

③沼泽土以及黄棕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2)白鹿洞书院

①了解白鹿洞书院书院的历史意义

②观察认识白鹿,观看朱熹的课堂教授遗址,学习其教育思想

(3)石钟山

观察其形态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建筑风格

(4)抗洪广场

①9.8抗洪纪念馆展列品

②9.8抗洪历史的回顾及精神的感染

 

【实习收获】

桂林

桂林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条件及后期的形态特征。

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2.形成条件

⑴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

⑵岩石透水性

⑶流水作用:

主要包括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

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4.喀斯特地貌

⑴.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石芽与溶沟,孤峰、峰林和峰丛。

值得说明的是:

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

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

在桂林地区,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

此外,在去到漓江游览时,知道了漓江的形成,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

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积的23%。

有峰丛漏斗、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等地貌类型。

⑵.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①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②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总之,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可以得知,喀斯特地貌在桂林发育的特别充分,尤以峰丛、峰林、溶洞最为典型。

独特的地貌发育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与气候、岩性构造等密切相关。

当然,任何一种地貌的发育都不是单个因素的结果,由于其发育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应该综合分析,也不要被某些定势思维所束缚。

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才成就了桂林的今天。

 

庐山

【土壤篇】

通过对庐山几个地点的土壤采集,了解了庐山的地带性土壤的分布及成因。

主要土壤类型:

1.垂直地带性土壤

①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

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

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②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

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③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2、非地带性土壤

①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

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3网状红土:

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

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

【地貌篇】

通过对庐山的调查,了解了庐山大概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一下几种类型:

1、构造地貌:

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庐山由构造所形成的山脊和谷地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依次是:

五老峰—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东谷—牯牛岭(单斜山,海拔1170m以上)—西谷(其中有如琴湖、锦绣谷)—虎背岭。

大致图示如下:

(1)褶皱构造地貌:

①五老峰:

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断层共1300多米。

五老峰高1358m,岩石为含砾石英砂岩,上部岩石坚硬,下部抗侵蚀能力较弱。

②七里冲:

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

③大月山:

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④东谷:

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受牯岭向斜控制,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⑤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位于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

⑥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

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⑦虎背岭:

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2)断层构造地貌: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性张性的断层沿纵向断裂发育而成。

山体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式断层,山体的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

山体内有大月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于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东自含鄱岭,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都经历了猛烈地挤压。

因此,据东西向这一山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巨块,南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不同,自庐山山体构造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

例: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2、重力地貌:

地表风化松动的岩块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体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

①蠕动地貌:

包括土屑蠕动和岩体蠕动,在柳杉林看到的蠕动地貌为土屑蠕动。

蠕动地貌上发育有马刀树,它和生长在滑坡体上四处歪斜的醉林不同,它们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十分有规律。

②崩塌地貌、滑坡地貌:

在庐山地区看到了小型的崩塌和滑坡地貌。

3、流水地貌:

由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和类型。

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

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袭夺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

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

在庐山强烈抬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

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

此外,庐山地区有显著的河流袭夺,比如汉口峡河流袭夺,具体的来说:

该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该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

女儿城坡度大,使得河流纵比降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强烈,使得汉口峡河流成为袭夺河。

而大校场坡度小,地势平缓,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使得其中的河流成为被袭夺河。

总之,是两条河流的纵比降差异导致的河流的侵蚀能力不同所形成的。

另外还有锦秀谷袭夺河,主要是:

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四周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

4、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

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目前为止,冰山地貌还处在备受争议中。

庐山发现的冰川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冰蚀地貌:

冰斗,U形谷地,冰窖,角峰

冰斗:

是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形凹地,大多呈圆椅状,一面开口。

冰斗后壁较为陡峻,底面较为平坦,斗内常保存有寒冻风化侵蚀的堆积物。

庐山的冰斗有好几处,如大坳冰斗、黄龙冰斗、鼓子寨冰斗、五乳峰冰斗等,最典型的是大坳冰斗。

庐山最具代表性的U形谷地有:

王家坡谷地、七里冲谷地、东谷、西谷等。

王家坡U形谷,为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

它位于庐山小天池东北,谷地宽约700米,长约4公里。

冰窖:

如东芦林湖、如琴湖等。

例:

芦林冰窖,位于玉屏峰以东,犁头尖以北,大校场U形谷地下方。

由于冰雪和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盆状的洼地地形,成为屯集冰雪的场所,即现今的芦林湖盆地,东西长约1300米,最宽处约750米,芦林湖底部海拔高程1000米左右。

盆地中留存着巨砾和岩块,直径有的长达9米,为沉积的冰碛物。

角峰:

如犁头尖等。

②冰碛地貌:

漂砾:

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飞来石并不是飞来,而是被冰川推来,它是从冰川的发源地,被缓缓推到较平坦的谷地。

石砾由两块岩性坚硬,以长石石英砂岩叠置而成,在地质学上被称作“冰桌”,是构成别具特色的冰碛地貌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植物篇】

1.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6.6%。

高等植物近3000种,主要分布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豆科、木兰科、蔷薇科、胡桃科等植物。

2.群落类型:

庐山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

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

针叶林和阔叶林,由于庐山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森林基本不存在了,现存的一般为人工或天然次生林。

3.垂直分布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

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1、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分布于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

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2、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分布于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900米(西北坡)或1000米(东南坡)之间,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

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

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3、落叶阔叶林:

东南坡大致在1000米~1300米之间,西北坡则在900米~1250米左右,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4、针叶林:

分布在海拔1250米或1300米以上。

这里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

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4.样方调查结果

样方调查

地点:

月照松林(上图所示)

面积:

5×5㎡(如下图所示)

植被概况:

①:

乔木1株;灌木7株;草本139株

②:

乔木1株;灌木7株;草本143株

③:

乔木0株;灌木7株;草本200株

④:

乔木1株;灌木1株;草本120株

 

【部分笔记】

1.5月11日

⑴乌龙潭旁边的沉积凝灰岩(如图)

由火山间接性喷发造成,每一层厚薄不均,是时间喷发持续长短不一的结果。

主要由粒径小于2mm的火山灰(岩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结而成的岩石,分选差,碎屑多具棱角,岩石外貌有粗糙感,可具清楚的层理,有时凝灰岩中含有正常碎屑,而形成砂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

 

⑵黄龙潭、乌龙潭的比较

水从庐林湖流出,污染小,河谷窄,下切为主,水流湍急,水质较好。

乌龙潭水流流经名流,较脏,河谷宽,下切不明显,两边有堆积。

黄龙潭和乌龙潭流向成90º,最终汇入庐林水库

⑶三宝树

银杏:

树龄达1600年,30米高,银杏一般以雌雄出现,在离老雌树十米左右还有两棵较小的雄树,被称为“老妇少夫”。

银杏树又称活化石,生长于第三纪,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植物。

⑷电站大坝

电站大坝旁的植被:

次生混交林,较浅色的为阔叶林,针叶林色彩较深(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

 

⑸河流壶穴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从海拔735m的明耻桥上能清楚看到壶穴。

如图可以看到:

 

 

⑹背斜受侵蚀

石门涧的铁船峰与天池峰整体呈背斜连在一起,受张力作用,断裂。

如图所见为铁船峰:

岩层直立,受流水侵蚀小,岩石保持好,对面为天池峰,岩层倾斜,受流水作用大,保留差。

2.5月12日

⑴含鄱口途中:

岩石岩脉的观察

岩脉:

本跟岩层颜色一样,受风化,风化后呈现红色。

英砂岩:

经风化、流水作用后,里面含有赤铁矿,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白色

⑵犁头尖:

沉积岩层原为水平岩层,因翻转成直立岩层

3.5月13日

龙首崖:

形成原因是:

原来岩石由千枚岩、砂岩和一些变质岩组成的,但由于千枚岩、砂岩较软、容易风化,而变质岩较硬被保留下来,形成像龙首的崖壁,叫龙首崖。

4.5月16日

小天池旁取土

沼泽土是发育于长期积水并生长喜湿植物的低洼地土壤。

其表层积聚大量分解程度低的有机质或泥炭,土壤呈微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