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651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方剂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方剂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方剂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方剂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5.docx

《方剂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5.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5.docx

方剂5

方解:

君:

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

臣:

麦冬——滋阴润(肺)燥。

与人参相协,气阴双补

佐:

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肺)止汗

与参、麦相伍,既可固气津之外泄,又能复气阴之耗损

运用:

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

随证加减:

临证应视病情需要而酌情选用不同品种的参:

元气大虚者,当用红参或别直参;阴虚较显者,可选生晒参、西洋参;对于气阴不足未至虚脱之轻证,人参可代之以党参或太子参。

肺阴不足,干咳无痰,病久不愈者,可酌加生熟地、玄参等以滋肾润肺;汗出较多者,可加山茱萸、麻黄根、煅龙牡等以增敛阴止汗之力。

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引起之自汗或阴虚盗汗,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

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

益气固表。

主治:

肺卫气虚证。

汗出恶风,面色晄白,易感风邪,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病机:

肺卫气虚,腠理失固

治法: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主证分析:

气虚基础见症益气实卫

表虚证

表卫不固:

自汗,易感外邪固表止汗方解:

君:

黄芪-补脾益肺,固表止汗补敛

臣:

白术-健脾益气助君培土生金,固表止汗。

佐:

防风-祛风散邪,御风散

配伍特点:

补中有敛,敛中有散。

黄芪与防风配伍:

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

玉屏风散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故治宜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

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故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正如吴昆所言:

“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

虚实不同,攻补亦异”(《医方考》)。

注意事项:

虚人外感,邪多虚少(败毒散之类),以及阴虚发热之盗汗,不宜使用本方。

随证加减:

(1)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

(2)易感冒有表证:

合桂枝汤

无表证:

合补中益气汤+淫羊藿

第二节补血剂

直接补血:

补血药

血补血补气药:

益气生血

虚间接补血补肾药:

肝肾同源

证活血药:

祛瘀生新

行气药:

使补而不滞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

功效:

补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

营血亏虚,血行不畅。

主证分析:

营血虚不荣(心肝形)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唇淡甲枯,形瘦,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血冲任虚损血海空虚,经水亏乏经少或闭经

虚妇科冲任不固 胎动下血,漏下

滞血行不畅 月经不调,脐腹作痛方解:

君:

熟地——补血填精

臣:

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佐: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组方结构的灵活运用:

血滞:

川芎 赤芍 当归 熟地   活血不伤血

月经不调:

当归偏虚:

熟地 白芍 川芎

偏瘀:

川芎 赤芍 熟地

腹痛:

白芍偏虚:

熟地 当归 川芎

偏瘀:

川芎 当归 熟地

“血家百病此方宗”

配伍特点:

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诸药归肝经,重在调补肝血)

证治要点:

面色无华,心悸头晕,唇甲色淡,舌淡脉细,为补血的常用方,调经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

(1)内科

贫血:

重用熟地、白芍,少用川芎,+补气药+补肝肾药

头痛(血虚头痛)多伴头昏:

+天麻、丹参、枣仁、僵蚕

(2)妇科

先期,量多兼气虚证:

+人参,黄芪-圣愈汤

月经不调兼热证:

+黄芩、丹皮、栀子

后期,量少,色黯兼寒证+肉桂、炮姜、艾叶

兼血块,腹痛+桃红、红花桃红四物汤

痛经:

合四逆散+香附+金铃子散

   伴腰痛+杜仲、川断、寄生

妊娠病:

胎漏 +止血药:

阿胶、艾叶;

        +安胎药:

白术、砂仁、桑寄生

(3)骨科

坐骨神经痛:

重用当归、川芎+穿山甲(王不留行)、乌梢蛇、蜈蚣、牛膝

肩周炎:

 +桂枝、姜黄寒甚:

附子

      葛根、羌活痛甚:

全蝎、僵蚕

偏热:

石膏、知母、秦艽

(4)皮肤病(血虚生风)(慢性皮肤病)+首乌、白鲜皮、蝉蜕、龙衣、荆芥。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问题:

(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芪?

(3)补气何以用黄芪而不用人参?

主证分析:

血虚阳浮。

主证:

血虚发热。

证象(类)白虎。

血虚阴不维阳阳无所附浮越肌表

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比较:

白虎汤证当归补血汤证

病机:

气分热盛证(实热)血虚阳浮证(虚热)

见证:

烦渴饮冷烦渴喜温饮

身大热大汗身热无汗

脉洪大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血虚发热的机理:

发热

1.劳倦内伤--阴血不足--阴不制阳

2.急性大量失血——气无所附——阳气外越

血虚阳浮

浮阳充斥脉道--脉洪大

阳气外越而耗损--脉虚

卫气外泄→肌表失固→津液外出--多伴汗出

功用:

1.补气生血;2.固表留阳

1.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尔”《名医方论》

黄芪-补气2.固表以挽回阳气“盖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

留之” ——张秉成

3.摄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当归-养血,和血

用量特点:

(1)血虚发热的基础方黄︰归  5︰1

(2)补血的基础方黄︰归  3︰1

运用:

辨证要点:

肌热,口渴喜温饮,面赤,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随证加减:

妇女经期、产后外感发热头痛者,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

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又余毒未尽者,加银花、甘草。

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者忌用。

第三节气血双补

适用病证:

气血两虚证。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病机:

脾胃气虚,心血不足。

主证分析:

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脾失健运

出血症:

便血、尿血、脾胃气虚

崩漏、月经过多脾不统血

色淡质稀

失眠、健忘心神失养

心血不足

心悸、怔忡心体失养

方解:

君:

人参——补气生血,养心益脾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臣:

黄芪、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

当归——助龙眼肉养血补心

佐: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

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佐使: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少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配伍特点:

1.心脾同治,重点补脾。

2.气血并补,补气为主。

3.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补而不滞。

张璐曾说:

“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均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可治脾气虚弱之证。

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血安神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补心宁神之功,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

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药配伍升举清阳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

运用: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

随证加减: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重用大枣或加花生衣。

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

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麻仁大枣清酒

功效:

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主治:

1.脉结代,心动悸。

2.虚劳肺痿。

病机: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

心动悸脉结代

主证病机分析:

心血虚不能养心盈脉

心肺两虚气虚不能行血鼓脉

气血不足气虚肺弱不用阴血

肺痿

肺不足,虚火灼肺,

肺叶枯萎

主治证候:

1.阴血阳气不足,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2.虚痨肺痿。

干咳无痰,或咳唾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君:

炙甘草(重用)——益气补心,缓急定悸

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

臣:

人参、大枣——补益心脾

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

阿胶、麦冬、胡麻仁——滋阴养血润燥

配生地黄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

佐:

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

使:

清酒——助诸药温通血脉

特点:

气血阴阳并补,尤以益气养血滋阴之力为著;心脾肺肾四脏同调,尤以补益心肺之功为佳。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气(阳)血(阴)并补之剂。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

随证加减:

加酸枣仁、柏子仁可增强养心安神心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定悸;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西洋参或南沙参,减去桂、姜、酒,酌加知母、黄柏。

炙甘草汤与归脾汤均可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

炙甘草汤补益气血较著;重用地黄,配伍桂枝、生姜、酒等辛温通阳之品;益气养血,通阳复脉;宜于气血两亏,阴虚阳弱,脉气不相接续之心动悸,脉结代,及虚劳肺痿;

归脾汤补脾益气较强;参、芪与白术,配以养心安神药物;补心安神,益气摄血;宜于心脾气血两虚,神失所养的心悸、失眠、健忘证,及脾虚失统之出血证。

炙甘草汤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

益气养阴敛肺止咳

炙甘草汤强弱温补

生脉散弱强清补

附方: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辩》)

组成: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

功用:

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主治:

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

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第四节补阴

适用于阴虚证。

用药特点:

阴亏滋阴药

阴虚

虚热清虚热药

肾填精补髓药(温润);利尿药

肝行气疏肝药

调理功能药心养心安神药

肺宣肺止咳药

胃和胃降逆药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

功效: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病机:

肾虚精亏,虚火内扰。

精髓不足——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足跟痛,牙齿松动,小儿囟门迟闭

肾阴虚虚热内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滑精、牙痛、消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君熟地-滋肾填精利湿泻浊泽泻

山茱萸滋肾补肝防熟地之滋腻三泻

三补 臣     涩精敛汗泻相火丹皮佐

山药滋肾补脾健脾渗湿茯苓

收涩固精

泻虚火湿浊之有余-治标

补肾肝脾三阴之不足-治本

配伍特点:

三阴并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运用

辨证要点:

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补肾阴的基础方。

随证加减:

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

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

注意事项:

本方熟地味厚滋腻,有碍脾运,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1)消渴:

+补阴药(玉竹、知母、葛根)+补气药+活血药

(2)头晕头痛(阴虚阳亢):

  高血压:

+首乌、钩藤、天麻、菊花, 伴动脉硬化 +丹参、葛根

(3)痴病、记忆力减退(脑失髓养):

  +填精补髓药(血肉情之品)+开窍化浊药

  +活血药+通络药

(4)遗精、滑精(虚火扰动精室):

  +知母.黄柏--知柏地黄丸

  +收涩药

(5)耳聋、耳鸣+磁石、菖蒲、五味子-耳聋左慈丸

(6)水肿、小便不利(水湿内停):

+利尿药:

车前仁、玉米须、冬瓜皮、白茅根,重用山药

(7)腰膝痠软:

+杜仲、川断、牛膝、狗脊

(8)牙痛:

+地骨皮、知母、黄柏、细辛(少量)

(9)咽干咽痛:

+清热宣肺利咽药:

玄参、淅贝、桔梗、木蝴蝶

(10)心悸、怔忡(心肾不交):

+炙甘草、苦参(抗心律失常)+安神药(“补心欲先实肾”)

(11)视物昏花(肝肾阴虚):

+补肝明目药:

菟丝子、菊花-杞菊地黄丸

(12)咳喘(肺肾阴虚):

+止咳平喘药:

五味子、杏仁+补肺阴药:

麦冬-麦味地黄丸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辞源》云: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

本方贯串的正是肝的生理病理,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

其肝气不疏,郁久化火,伤阴动风是肝之一贯之病理。

魏玉璜深明其理,乃自创本方,于治肝郁中贯串于肝之生理病理规律,避免香燥,而着重采用滋水涵木,培土以疏木,清金以制木等,结合疏肝以脏腑制化关系,为遣药立法之依据,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证,其剂型为煎剂,故名一贯煎。

组成:

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

滋阴疏肝。

主治:

阴虚肝郁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病机:

阴虚(肝肾)肝郁,肝胃不和。

主证分析:

肝气郁滞胸脘胁痛,疝气瘕聚

肝肾阴虚肝郁犯胃吞酸吐苦

阴虚内热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方解:

君:

生地——益肾养肝,滋水涵木

臣:

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

当归——养血补肝兼调血

佐使:

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止渴,清金益胃

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配伍特点:

  

(1)从整体观念出发,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一贯煎与逍遥散比较:

均有疏肝理气作用,可治疗肝郁不舒之胁痛。

逍遥散以养血健脾之品与疏肝理气药相伍,故宜于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舌淡而润等脾虚之征;

一贯煎滋补肝肾阴精之品与疏肝理气之品相伍,故宜于阴虚肝郁之胁痛,并伴有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阴虚津少之象。

运用:

辨证要点:

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

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

随证加减:

胁痛甚:

+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口苦吞酸甚:

+左金丸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

+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便秘(肠道失润):

重用生地、当归、麦冬;+润肠通便药

胃脘痛:

+佛手、玄胡、白芍、甘草

失眠:

+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花)

使用注意:

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组成:

百合熟地生地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

功效:

滋肺益阴,止咳化痰。

主治:

肺阴虚证(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气喘气急,口燥咽干,咽喉燥痛,头晕目眩,潮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或大便干结,或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肺阴亏虚,虚热内生所致。

方解:

君:

百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熟地——补血养阴

臣:

麦冬——清热滋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利咽喉

当归——补血助阴,使阴从血中而生,兼治上气咳逆

佐:

白芍——养血敛阴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桔梗——宣利肺气,化痰散结,利咽喉

佐使:

生甘草——清泻肺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滋阴药与化痰药相伍,滋阴不助痰,化痰不伤津;补血药与滋阴药相伍,使阴从血中而化生。

辨证要点:

主治肺阴虚证的基础方。

以咳嗽,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治要点。

使用注意:

痰热蕴肺证者慎用本方。

第5节补阳

适用病证:

阳虚证。

组方用药特点:

肾阳虚—补阳药+补阴药+利水药

肾气丸(《金匮要略》

为什么不称壮肾丸、温肾丸呢?

本方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原理,重用补阴药轻用补阳药,纳少量附桂于大剂补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所以方名不称温肾丸而叫肾气丸。

组成:

干地黄薯蓣(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主治:

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病机: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

治法:

补肾助阳。

主证分析:

下焦失于温养-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

不能化气行水

肾气不足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脚气,转胞,痰饮

固摄无力-小便反多

舌淡而胖,苔白,脉沉细弱

功效:

补肾助阳。

方解:

补肾填精

干地黄(重用)——滋阴补肾生精

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

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

炮附子——温阳补火

桂枝——温通阳气

四药相合,阴中求阳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配桂枝温阳化气,渗利水湿

丹皮——降虚火,制温燥

配伍特点:

1.补阴药配补阳药,意在“阴中求阳”。

2.大量补阴药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鼓舞肾气。

运用:

辩证要点:

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随证加减:

(1)腰酸冷痛,遇劳加剧,卧则减轻,脚底心痛:

+补骨脂、杜仲、牛膝、狗脊。

(2)遗尿、尿频:

+桑螵蛸、益智仁、乌药、菟丝子;

(3)遗精、滑精:

+芡实、金樱子、沙苑子

(4)小便不利:

+利尿药(济生肾气丸)

(5)面色黧黑:

+五味子、鹿茸(十补丸) +调肝药:

柴胡、白芍

阳虚加重:

畏寒肢冷肾阳不足

肾气丸证生殖功能↓:

阳痿、遗精、不孕↓

火不生土:

完谷不化命门火衰

使用注意:

1.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使用。

2.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属纯虚无邪,本方不宜使用,应用右归丸。

第6节阴阳双补

适用病证:

阴阳两虚证。

第八章固涩剂

定义:

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适应证:

自汗、盗汗、久咳、久泻久痢、遗精、遗尿、崩漏、带下。

分类: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使用注意:

1、一般在纯虚无邪时使用(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等等)。

2、配以补益药。

3、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4、对于大虚大脱病证应该使用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方剂,不能使用固涩剂。

第一节固表止汗

适用病证:

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用药特点:

固表止汗药如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为主,配伍益肺补脾、潜阳敛液等药。

第二节敛肺止咳

第三节涩肠固脱

适用病证:

脾胃虚寒,泻痢日久,肠滑失禁病证。

用药特点:

以涩肠止泻药物,如肉豆蔻、诃子、罂粟壳、赤石脂、乌梅、禹余粮等为主,配伍温肾助阳、健脾益气、行气化滞、滋阴养血等药。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是以人名、功用结合剂型命名。

“真人”原方指出是纯阳真人,系古代传说的八仙之一,吕纯阳真人;“养脏”是指补养已伤之脏,即脾脏肾脏。

本方能温补脾肾之阳,涩肠止泻以复脾肾之功能,其服后有神效,故冠以仙人之名以示不同凡响,作为汤剂.

组成:

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药木香诃子罂粟壳

功效: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

脾肾虚寒,久泻久痢证。

大便滑脱不禁,日夜无度,甚则脱肛坠下,或大便脓血,下痢赤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病机:

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主证病机分析:

脾肾虚寒之久泻久痢。

脾肾虚寒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

阳虚失固泻痢无度,脱肛坠下。

舌淡苔白,脉迟细。

方解:

君:

罂粟壳—涩肠固脱止泻

臣:

制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

诃子—涩肠止泻

佐1:

肉桂—益火壮阳,温肾暖脾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

佐2: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

佐3:

木香—芳香醒脾,行气止痛

合归、芍调和气血,使全方补涩而不致壅滞气机。

佐使:

甘草—益气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治标为主;脾肾同治,补脾为主。

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运用:

辩证要点:

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

随证加减:

脾肾虚寒甚者,加附子;脱肛加升麻、黄芪。

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禁用本方。

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

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效:

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

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肾泄、鸡鸣泻)。

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

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肠失固摄。

主证分析:

脾肾阳虚之肾泄。

脾肾阳虚肾阳虚衰:

五更泄泻,久泻不愈,腰酸肢冷,腹痛喜温,脉沉迟无力。

脾虚失运:

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方解:

君:

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

(壮火益土)

臣: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脾暖胃。

与补骨脂相配既可温肾暖脾,又能涩肠止泻。

佐:

吴茱萸——温中(肝肾)散寒兼舒肝

五味子——收涩止泻(固肾益气,涩精止泻)

生姜——温胃散寒

大枣——补脾益胃

特点及用法:

以补肾为主兼以温涩。

姜枣同煮,枣肉为丸。

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功效比较:

真人养脏汤以罂粟壳为君,固涩为主,配伍温中补脾的人参、白术、肉桂兼以温补脾肾。

主治泄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滑脱不禁证。

四神丸重用补骨脂为君,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肾泄。

运用:

辩证要点: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随证加减:

根据阳虚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久泻中气下陷而见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

第四节涩精止遗

适用病证:

肾虚失固精关不固:

遗精滑泄。

膀胱失约:

尿频遗尿。

用药特点:

涩精止遗药如沙菀蒺藜、桑螵蛸、牡蛎、龙骨、莲须、芡实、金樱子等为主,配伍补肾、宁心等药。

第五节固崩止带

适用病证:

妇女血崩暴注或漏下不止,以及带下淋漓等。

用药特点:

固崩止带药如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茜草、五倍子等为主

固崩:

配伍益气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药

止带:

配伍健脾祛湿、清热疏肝等药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完”者有巩固完善之意,“带,”者为带脉。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有约束纵行经脉,防止精气下注之功。

本方能加强完善带脉之功能,以制止带下之证而得名。

组成:

炒白术炒山药人参酒炒白芍车前子制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肢体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病机:

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治法: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证分析:

肝郁脾虚,湿浊下注证。

“夫白带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