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63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docx

德育培养模式规范渗透养成

“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

张长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凸显了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运用“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1、生源质量下降。

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又是“留守儿童”,自幼缺少父母的管教,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与人格缺失,性格偏激、语言行为失当,没有理想抱负,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无心向学,对人生前途、事业感到渺茫,形成中职生道德建设的艰巨性。

2、重技能轻德育。

毕业生就业率与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成绩是专业评估中的硬指标,这两项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指示牌。

在教学当中,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毕竟对教师优劣的评价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技能水平上。

在这些不良观念影响下,中职学生也就很难养成正确的道德观。

3、本本主义严重。

所谓“本本主义”,即是照本宣科,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教师与学生都是围着书本打转,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考试得了高分那也是书背得好的功劳,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

4、权威式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还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书本是“真经”,教师是要普渡众生的道德“圣人”,学生则是需净化心灵的“众生”,学生的学习无非就是把书本上的“清规玉律”及教师的“点化”铭记于心罢了,学生难得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见解,即使说了只要与书本上不一致的也往往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的谬论,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不到尊重,潜能难以激发,积极性受挫。

6、缺少体验。

德育教育方式陈旧,没有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缺少体验,无法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来选择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无法按照自身方式进行道德实践,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鉴于上述德育工作现状,必须改革德育工作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创设契机加强德育渗透,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二、“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1、总体要求

秉承“高标准做人,高质量生存”的校训,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中职生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社会交往,求真务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乐于实践、勇于创造,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具体目标

(1)组织机构建设及模式构建:

突出德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创设契机加强德育渗透,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

(2)学生“渗透”、“养成”教育组织建设:

重点建设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金桥广播站、学生会、共青团委等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知识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3)“规范--渗透--养成”德育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由分管领导、学工处、校团委、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任课教师以及先进模范共同组成的强大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

(4)“规范--渗透--养成”反馈机制及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建设:

以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和班主任相结合的反馈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评价。

三、“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品德与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线劳动者。

2、建设原则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道德教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既要遵循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3)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5)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原则。

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建设方法

(1)构建德育工作网络,规范学生言行。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为教育的根本,德育不仅仅是学校这一单一教育场所的行为,而是蕴藏在家庭、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联网。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侧重于正面教育,倡导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但当学生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相悖,以至于出现了“五天上学校,抵不上两天回家”的状况,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家庭是社会环境的基本群体,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孩子的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管理。

但是现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孩子、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德育带来巨大的压力。

社会结构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和扩展的社会教育,无疑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最有力的教育实例。

由此可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德育工作中缺一不可,三者互相配合,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二是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域网。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德育工作的安排和协调,教务处及任课教师负责各学科德育教育,学工处负责每周德育主题教育内容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形成德育工作的广域网。

首先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印发《安全教育责任书》、《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寝室公约》、《寝室长职责》、《联合教育管理协议》、《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其次是制定阶段性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如开展入学教育活动月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等;与各职能处室和各班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再是构建了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值周教师、值周学生会干部“五位一体”的监督、管理网络体系。

三是组建班级德育工作的局域网。

各班结合自身的实际,参照学校《成长驿站》,组织制定《班规》、《寝室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班干部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课任教师开展工作,及时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管理中的违规违纪情况;每天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法律讲堂》、《道德观察》,或开展主题班会等,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共同合作,形成了一个对学生全程管理的网络。

通过德育网络建设,确保了德育教育深入扎实,贴近学生,从制度上规范学生的言行。

(2)创设契机渗透德育,实现德育由“规范”向“养成”的转换。

实现学生的德育由规范向养成的目标转换,德育渗透的模式应该是:

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主体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概括为两个环节: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养成。

第一环节:

教师启发、引导。

教师不是规章制度的宣布者,不可用统一的规范来要求、裁剪每一个学生,而是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以高度民主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允许思考与讨论的德育内容及要求,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最后发表一些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认真与学生一起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

第二环节学生体验、养成。

学生的存在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的,学生的人性就是在其真实的存在环境中、在其真实的生活行动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并不是规范教条的被动听从者和执行者,更不是外人可以将规范像标签一样贴在学生身上,而让他即刻就具有某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是在“看、听、想、做”等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各种情感、观念、规范,通过不同的行为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看法,习惯,直至养成某种品质。

具体德育渗透的方法为:

1、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来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讲就业指导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对企业活动的主要特征等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观、世界观的教育。

2、解疑答难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对一些隐含其中的思想道德要素存在疑问,需要老师解答时。

教师可以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

如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作出决断,教师就可从发展的观点、风险意识、冒险精力、竞争能力、企业领导的性格、意志等角度去进行分析,赞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使他们在有关道德素养的认识上得到进步。

3、组织讨论法。

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段或概念、定义,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德育渗透。

如企业用明星、名人等做形象代言人,就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阐述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哪些名人、明星的哪些影响,诸如追求时尚、奉献爱心、虚荣奢侈、勤奋敬业、坚持不懈、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上述内容中哪些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哪些有消极作用,最后教师做一些有引导性的评述。

这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感、意志、习惯等各种道德素养,在碰撞中得到更多的认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4、活动引导法。

主要是指在专业技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分组合作、竞赛等操作活动,从而进行德育渗透。

5、实践体验法。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中,专业社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方面检验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也在综合道德素养方面考验着学生。

实习期间,学生是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与社会人发生真实的人际交往,学生在交往中、工作中体验着各种道德,如个人生活道德、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等,并养成行为化的道德。

教师要充分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就职业道德而言,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如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法制意识、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等。

把握德育渗透的契机,将规范通过一定的形式植入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3)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德育必须从日常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从常规管理抓起,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抓好学校教室、清洁区卫生管理,确保师生有一个整洁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充分调动学生会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检查监督。

同时,制定了《班级责任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将班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考核,鼓励班级争先创优,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会组织成立了校风校纪纠察队,每天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巡逻,加强检查,发现学生违纪行为,及时批评教育,记入班级量化考核评分,将班级量化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课任教师的课时津贴捆绑起来,考核发放,并把班级常规管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和“优秀班主任”的主要依据,最大限度调动德育教育人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重在育人的积极性。

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意识、守纪观念明显增强,由规范、强制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四、“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1、规范德育网络建设,全员引领学生德育。

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育人责任,学校德育教育人员要有高尚的师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要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关心学生发展,着眼教育,严格要求,实现管理育人。

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要在言传身教上作学生的表率,用爱来教育感化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丑恶的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和扩展的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将起到最有力的示范作用。

(1)加强德育互联网建设,增强育人的合力。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育人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学校的总体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教育与榜样的引导结合起来,把社会教育和示范作用结合起来。

(2)规范德育广域网建设,扩大育人的覆盖面。

通过构建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值周教师、值周学生会干部等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广域网体系,他们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采取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管理,强化育人工作均衡发展,不留空白点。

(3)细化德育局域网建设,给学生以关爱。

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的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对班级学生全程管理的局域网。

班干部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课任教师开展工作,及时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管理中的违规违纪情况、安排照护生病住院的同学,为学生煎汤熬药、嘘寒问暖,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每天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法律讲堂》、《道德观察》,或开展主题班会等;班主任或课任教师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正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扶助、思想上开导、行为上鼓励,给予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增强了育人工作的实效。

2、润物细无声处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养成学生的人格并使之趋于完美。

由此,德育的最完整的内容就是“趋向完美人性”所应包含的各种精神方面的素养。

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认知观,如: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追求真理的精神等。

2、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如:

自尊自信、助人为乐等。

3、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

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等。

4、客观、公正的世界观,如:

世界多元化观点等。

5、良好的个人生活道德,如:

文明礼貌、整洁卫生、团结友善、勤奋学习等。

6、一般的公民道德,如: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注意安全等。

7、基本的职业道德,如: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坚定,以一贯之,内容恰当,循序渐进。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形成的,所以,德育渗透应保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同时注意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层次性。

(2)源自生活,联系实际,启发引导,主体参与。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要避免“高、大、空”,做到“近、小、实”,并努力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德育过程包括知、情、意、行诸环节,认知教育是基础,情感教育是动力,意志锻炼是关键,行为训练是根本。

教师要把这些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采用多种手段、形式对学生开展德育。

(4)时机适当,容量适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3、成立学生社团,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学生会、共青团等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确保师生有一个整洁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充分调动学生会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检查监督。

同时,制定了《班级责任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将班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考核,鼓励班级争先创优,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会组织成立了校风校纪纠察队,每天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巡逻,加强检查,发现学生违纪行为,及时批评教育。

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利用晨会、班会、升旗仪式等稳定的德育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系列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学雷锋活动月、3·15消费者维权活动、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等地开展小家电维修、信息资讯服务、捐资帮困等便民服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使学生在严格的自律和他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参加军训、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3)通过班级学生量化考核,适时检查激励自己,提升道德素质。

各班根据学校《班级责任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本班的《班级学生量化考核细则》,将班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全部纳入考核,一月一汇总,评出每月之星,时时提醒学生、鼓励学生争先创优,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

4、“规范--渗透--养成”德育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构建一支由分管领导、思政工作者、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企业中的先进模范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德育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待遇、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聘请专家定期授课,培养骨干教师,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结构,树立和宣传德育工作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德育工作人员发扬奉献精神,安心本职工作,在德育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5、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环境。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文化,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每年组织一次“文化艺术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强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意识,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条件,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感染人。

加强德育园地、校内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建设,特别是主动占领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充分发挥校园各种宣传阵地和校训、校歌、校史等的激励作用,宣传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3)党组织要关心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举办业余党、团校等多种组织形式,对学生开展党、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优秀学生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