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610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下全册古诗词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备课资料

资料内容:

每一首古诗词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第二本:

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目录:

登岳阳楼/杜甫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游园(【皂罗袍】)/汤显祖

登岳阳楼/杜甫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⑴洞庭水:

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

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

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

分裂。

⑷乾坤:

指日、月。

浮:

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

音讯全无。

字:

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

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

指战争。

关山北:

北方边境。

⑻凭轩:

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背景】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已经五十七岁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登岳阳楼》

【主题思想】

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

借登楼抒发了作者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赏析】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1、谩嗟:

空叹。

2、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3、“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

4、门外楼头:

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翻译】

我登山临水驰骋目力,正是建康晚秋的时候,天气刚刚变得肃杀萧索。

千里长江澄澈得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像箭头般尖利。

来往的船只在残阳中穿梭于江面上,酒旗背对着西风斜斜地插着。

五彩的画船仿佛出没在天边淡淡的云层里,白鹭在银河似的长江江面上飞起,就算是画图,也难以描绘得这般的清丽。

感念往昔,人们竞逐繁华。

可叹隋兵已经到了城门外面,然而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还在城楼头上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地继续着。

千百年来凭高的人面对着这历史遗迹,徒然叹息荣辱兴废。

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不还,只有寒冷的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歌女还时时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背景】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

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主题思想】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赏析】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这首词作于词人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

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

以“登临送目”起首,指出地点和时间,并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

结尾总收一笔,从侧面概说此地风物之美。

下片抒怀。

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

“千古”二句起笔高迈,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

“六朝”两句融情入景,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商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效果立现。

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

这首词境界雄浑、阔大,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谓蕴藉深沉。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词】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洞庭:

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

风势。

琼:

美玉。

着:

附着。

扁舟:

小船。

素月:

洁白的月亮。

明河:

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

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

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

指月光。

肝胆:

一作'肝肺'。

冰雪:

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

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

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

青苍色的水。

挹:

舀。

挹一作'吸'。

西江:

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

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

万物。

扣:

敲击。

扣一作'叩'。

啸:

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

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作者】

张孝祥(1132-1169),今安徽和县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绍兴年间进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廷试进士原来排名第二,居秦桧孙秦埙之后。

在最后皇帝殿试时,其挥毫答问,立就万言,书法遒劲,被高宗将其与秦埙对换选为第一,为秦桧所嫉。

历任中书舍人,国史实录院校勘,抚州知州,建康留守,荆南、湖北、广西安抚使等职。

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阅历丰富,为官正直,仕途屡受打击。

其一登第即为岳飞叫屈,对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政策表示极大愤慨。

后被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其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

还是秦桧死后才获释。

其词风格豪迈,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先河,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背景】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

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

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时年35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主题思想】

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

它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洞庭湖雄伟壮阔、晴明澄澈的绚丽画面,抒写了作者光明磊落、冰肝雪胆般纯洁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蔑视。

  词的上片写湖上美景。

开篇三句点地域与节候的特点,说明了这是一个接近仲秋节的、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之夜。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是词中壮丽的佳句,它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两句,以虚带实,含而不露,似合而实起,引出下片。

 

下片以“应”字领起,似承而转。

作者回忆起“岭表经年”的为宦生涯,并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来象征自己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这对谗害自己的政敌,无疑是一有力回击。

在结构上,它又与上片“表里俱澄澈”的意境上呼下应。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承上,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安如泰山。

不仅如此,词人还由此而产生出一段浪漫主义的幻想。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词中传神之笔,它进一步突现出作者襟怀坦荡、识见超迈与乐观豪爽的性格,颇有居高临下,对投降派不屑一顾的气势。

煞尾,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束全篇,更觉神余言外。

  这首词画面开阔,意境优美,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感染力很强。

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恰当的比喻词中用"玉鉴琼田"来形容波平浪静与水晶般透明的洞庭湖,反衬出"扁舟一叶"之中的作者人格的纯洁高尚。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比喻词人心地纯净,俯仰无愧。

二是奇特的想象词中幕天席地、友月交风的意境固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大胆的想象,决不会写得如此生动感人。

至于同中写到的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境界,则纯系想象之词了。

正是由于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才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美的理想。

作者正是通过想象这一心灵的眼睛去探察客观事物内部的奥秘,凭借想象这一心灵的翅膀向着理想的境界起飞。

三是豪放的风格古代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层出不穷。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著名的律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著名的散文。

它们都以自己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而千古不朽。

但就平静的洞庭湖之夜并把自己置身湖上舟中来抒发豪情逸兴的佳篇,却并不多见。

这一点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独创性。

这首词句句有人,笔笔含情,“情以物动,辞以情发”,在艺术上达到了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的妙境。

词中那种豪放的风格,也由此产生。

游园/汤显祖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曲翻译】

1、【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译文:

莺的悠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站在一个又小又深的院子里,我觉得整个地方都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春天。

琼脂的香味被烧掉了,未完成的针线活被扔到一边。

你为什么比去年更关心和向往春天?

2、【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译文:

长长的流光溢彩的丝绸吹进了宁静而孤独的庭院。

随着晴朗的丝绸的到来,春天像纱线一样悠闲地来到杜丽娘的眼前。

过了一会儿,我头上的装饰品收拾好了。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半张脸被镜子偷偷地照了进来,这让我躲开了,扭动了我美丽的卷发。

我们怎么能从闺房里出来把它暴露出来?

3、【醉扶归】"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

译文:

你说我穿着一条深红色的裙子,戴着一个戴着珠宝扣的花饰发夹,有多聪明。

爱美是我的天性。

正是这个美丽的春天无人欣赏。

杜丽娘虽有沉鱼落雁、羞花合月之美,谁能欣赏青春之美?

4、【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译文:

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

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

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

5、【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译文:

青山披红杜鹃花,茶摊外的晚春纱如烟云。

牡丹虽有自然之美,但春必回春,故未开。

悠闲的看着,这对莺艳的歌温柔,缠绵的话语,多么的快乐。

【作者】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 [1]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背景】

汤显祖是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思想界出现非孔反道学异端思潮以后的进步作家。

他政治上赞同东林党人,哲学上崇敬泰州学派的李贽,接受了反对道学、提倡人性的观念,所以在文学上主张以意趣神韵为主,提倡性灵、反对摹拟,反对斤斤计较、刻板僵化。

【主题思想】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中,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

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

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

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还魂记》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

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

【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

“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

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

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喜剧。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青春与个性开始觉醒,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满,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

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幽魂显现了,认出了柳乃旧日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掘坟而获得再生。

丽娘复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

杜宝见而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帝恩准、夫妻团圆。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

在哲学上他受到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不应“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

“情”与“理”的激烈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作者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了封建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作者明确的创作动机。

这是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如此,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

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这部作品通过离奇的幻想来写,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象塑造上善于把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这个特点在《游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