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57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docx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6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

【南京市,二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16分)

兄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

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

“你是哥,多让着弟弟。

”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

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

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

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

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

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

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

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

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

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春旺问:

“你去哪里?

”福生说:

“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

”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

“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

”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

“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

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春旺说:

“爹娘也在看月亮吧?

”福生说:

“肯定在看!

他们肯定很想我们!

”春旺说:

“吃月饼吧。

”福生说:

“好,吃月饼吧。

”春旺随口问:

“好吃吗?

”福生说:

“好吃。

”福生也问:

“哥,好吃吗?

”春旺说:

“好吃,真好吃!

”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

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的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

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

“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

”福生点头说:

“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

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

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

“太谢谢了!

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

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

”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

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选自《中学时代》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2分)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3分)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

(2分)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

(2分)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4分)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17.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

(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1)。

春旺问:

“你去哪里?

”福生说:

“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

”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

(2)地说:

“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

”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

他说:

“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

(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答案】

(二)(16分)

13.(2分)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意同即可)

14.(3分)为兄弟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引出人物大

牛。

(意同即可)

15.(4分)

(1)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

(2分)

(2)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

(2分)

16.(4分)“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死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

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意同即可)

17.(3分)示例:

(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

(2)兴奋(3)心中一喜(每空1分)

【南宁市,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

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

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

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

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

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

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

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

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

他的眼神溢满怜惜。

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

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

”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

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

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

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

“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

”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

“应该是它们害怕呀!

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

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

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

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最终大都暴尸野外。

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

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

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

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

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

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

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2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4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23.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

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

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24.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2分)

2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分)

【答案】22.

(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1分);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1分)。

(2)徒劳,白费力气(1分);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1分)。

23.

(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1分),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

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1分)。

24.

(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

(2)第

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

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

(3)第

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

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

(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

2分)

25.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1分),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1分),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1分)。

(或:

文章以物喻人(1分),借辛勤酿蜜的蜜蜂(1分),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1分)。

【南通市,二(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23分)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

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除了枝条日甚一日的蓬勃,别无吐蕾开花的迹象。

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

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一个夏天的傍晚。

我再次走上阳台,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

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

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

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

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

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

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

就在那个瞬间里,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

它的花蕊是金黄色的,沾满了细密的颗粒,每一粒花粉都在传递着温馨呢喃的低语。

那橄榄形的花苞渐渐变得蓬松而圆融,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

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更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

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她”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

“她”知道这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一次公开演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虽然是初次登台,但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绝美。

⑤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她”悄然无声地一边舞着,一边用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尽情演绎着生命的辉煌,挥洒着成功的芳香。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

⑧“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

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

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

⑨我很久很久地凝望着它,满怀歉意地观赏着昙花从帷幕拉开、尽情绽放到舞台定格的全部过程。

“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偶然的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

给予我新的启示。

⑩那个傍晚的阳台,那一场绝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幸运的陪伴者。

想起我年来对昙花的冷落和敷衍,愧恨之情油然而生。

此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选自《世纪经典散文》,有删改)

17.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

(4分)

18.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昙花绽放的短暂生命历程,可是第①段却写昙花整整六年“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显得偏题,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19.某班组织“作家与读者零距离”对话活动,假如你是张抗抗,你将如何回答学生的以下问题?

(4分)

学生:

本文第④段起,对昙花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抗抗:

20.本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的细节描写,具体展现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读来感人至深。

请从第②或第⑦段中任选一处细节描写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5分)

读书卡片

题目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作者

张抗抗

佳句摘录

赏析品味

21.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

(6分)

【答案】17.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和尽情、完美绽放生命状态给人们的启迪都是永恒的。

(意思对即可)

18.不偏题,开头这样写,为下文写昙花的绝美绽放作铺垫,同时更突出了积才能薄发的主旨。

(意思对即可)。

19.从“它”到“她”代词的变换,体现了我对昙花情感的变化,说明昙花以它长久吸储的精华、优雅绝美的舞蹈深深撩逗恸了我,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意思对即可)。

20.不设统一答案。

21.得分要点:

①成功不可能一跑遍而就,往往是长期坚守、厚积薄发的结果。

②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彩。

③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宁波市,三

(一)】留几本书在窗台(12分)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

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

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

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

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

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

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

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

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

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

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

日子仿佛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

黄庭坚有言: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舞,喜悦漫溢开来。

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

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

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

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7.通读全文,报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2分)

好书如友---->_____---->书若路人---->_____

8.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肛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3分)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从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

慢餐:

“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

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

留几本书在窗台。

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2分)

7.【示例】好书胜药好书怡人或誉为“书如阳光”“书改变生活”也可(2分,每空1分,意思符合即可)

8.【示例】①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字比作清水,“涤荡”一词与清水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使人心灵纯净,精神愉悦。

②该句把阅读形象地表现为文字研磨的过程,其中“研磨”一词强调了对文字的细细品读,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使时间不再匆忙枯燥,生活因此充实润泽,更富有文化味。

(4分,每句2分。

有具体赏析点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

9.“慢阅读”就是细细品读,用心体味。

使读者既获得知识,又欣赏了文字之美,更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

(3分,词义理解1分,作用分析1分,语言表述1分)

10.编者的角度:

因为删去的这段文字的内容和第⑦段有重复,删去后文章更精炼,同时,还留有余味,更加含蓄。

作者的角度:

前文多为叙述描写,删去的这段文字富有抒情味,起到文末点题、揭示主旨的作用。

(3分,结合内容进行分析1分,理由1分,语言表达1分。

言之有理即可)

【宁德市,三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20分)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

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

“五香花生要吗?

”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

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

“五香花生要吗?

……”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我问:

“是新花生吗?

怎么卖呀?

”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

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

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

“你就不能小心点?

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

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

她语无伦次地说:

“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

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

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

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

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

“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

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

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

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

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0.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空。

(不超过30字,2分)

答:

11.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3分)

答:

12.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4分)

答:

1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7分)

(1)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品析加点词,4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