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482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迹循踪巧解诗5+3.docx

按迹循踪巧解诗5+3

按迹循踪巧解诗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古诗鉴赏的切入点,理解形象、意象、意境等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

探讨归纳古诗鉴赏炼情、会神、悟境的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例题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古诗词鉴赏题的切入点,从而准确答题。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导入新课

诗歌鉴赏主观题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

于是,有没有一条路,能让我们准确找到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不管提问的方式如何,鉴赏诗歌题考查的重点还是形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五个方面。

无论我们对一首诗歌鉴赏得如何准确、全面、深刻甚至独到,但只有诉诸文字,才能被阅卷老师了解和赏识。

因此,对答案的表述就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得高分呢?

我们能不能归纳出一套像数学公式那样便于记忆,操作性强又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呢?

——敢问路在何方?

其实,路就在“卷上、诗中、心里”——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番,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到古诗词鉴赏题的切入点,准确答题,做到指点江山,“挥洒”文字——

二、典例引路·成果展示

㈠五必看——诗歌鉴赏一般步骤

⒈看题目

思考:

看看下面这些诗歌的题目,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

结论

看题目

明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解主旨

《最爱东山睛后雪》(2012年·安徽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年·湖北卷)

《初见嵩山》(2012年·辽宁卷)

《野菊》(2012年·天津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2012年山东卷)

《咏山泉》(2011年·山东卷)

《春日忆李白》(2011年·江苏卷)

《春日秦国怀古》(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⒉看作者

思考:

注意这些作品的作者,你能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信息?

结论

看作者

忆生平、想风格、知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春寒》陈与义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2010年·北京卷)

《梦江南》温庭筠(2012年·江苏卷)

⒊看注释

思考:

你能从注释中发现哪些与答题有关的信息?

【例1】(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

纵使。

【例2】(2008安徽)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例3】(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例4】(2012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结论:

看注释——知背景、明典故、抓线索。

⒋看题干

思考:

题干是作者命题意图的直接显现,它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仔细品味以下诗歌鉴赏题的题干,看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例1】(2012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考查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例2】(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注】[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案:

“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

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结论:

看题干——明要求、定方向、想模式。

⒌看诗作

思考:

之前我们的“四看”中许多信息都是根据经验“猜”的,只有通过诗作来印证才能证明这些“猜”是否合理,那么,你觉得从诗作中我们应该“看”些什么呢?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5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

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结论:

看诗作——寻意象、解诗意、悟情感。

㈡三字经——诗歌鉴赏答题万能格式

思考:

诗歌鉴赏题尽管题型众多,但总体上说其答案涉及的内容却是相对固定的,我们结合高考试题,看看能不能从答案中找到规律——

【例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译)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艺)全诗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意)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4分)

【答案】(译)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艺)虚实结合,(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例2】(2010年·丹东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望[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5分)

【答案】(译)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艺)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意)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品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连着二个字的赏析,有点难度,关键是拟人手法的把握。

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

(译)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的内心的沉重。

(艺)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意)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4分。

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注意现今高考中的伪探究题),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

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

“乐景哀情”的手法有点难度。

【例2】(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

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

答:

①译: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被雨打下,四处飘零。

在灯下,只有我一个白发老翁孤独寂寞。

②艺:

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雨中飘零的黄叶孤苦无依,借哀景衬悲情。

③意:

抒发了作者一个白头老者的穷困潦倒,事业无成,孤寂无依的落寞与悲伤之情。

结论:

诗歌鉴赏答题万能格式

 

说明:

(1)根据提问灵活运用公式,问什么就先答什么。

突出重点,但回答每个问题时都可以答到意旨。

如问表达了什么感情,就先答感情。

若问表现手法就先答手法。

(2)根据问题后的附分明确答题内容的多少。

分值多则多答(三面俱到),分值少就挑重点答。

如问表现手法,如果只有一分则只要简答出手法即可。

三、学生质疑·教师小结

㈠依“问点”作答

高考诗歌鉴赏对考生的鉴赏要求(考查目标)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可称之为“问点”。

所谓“依‘问点’作答”就是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做到依“问点”作答,就要审清题意,下功夫去筛选,抓住要点,确定“问点”。

友情提醒:

复习训练时,把每道题的“问点”圈出来,以引起重视,形成习惯。

㈡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

㈢分析与概括相结合

鉴赏题答案的表述忌笼统空泛,大都需要举例子作分析,并且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常用的思路是: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㈣回读完善

写完答案后,至少要回读一遍。

一是看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没有,说完备没有;二是看看有没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三是看语言表达有没有错漏。

要让答案尽善尽美,小小的改动不会影响卷面美观。

易错点警示

公式只是公式,一定要灵活运用,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有了公式做题时就有了方向和自信,但答题时还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四、内化巩固

㈠延伸演练

⒈(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⑴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第1小题标准答案】

主要特点:

清正廉洁。

简要分析:

到西畿县三年了,自己的坐骑都没有长出肥膘,说明邹明府勤于政务,生活节俭;身为县令却债台高筑,只能用佩剑来抵债,说明为官期间没有贪污受贿,更没有依恃权利,胡作非为;卸任之后随身带走的只有一车书,没有金银财宝,锦衣玉食,说明为官期间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两袖清风。

在灵州单薄的衣服抵挡不住寒风,也说明他简朴清廉。

主要特点只要能回答到与“清廉”有关的内容就能轻松得分,比如:

两袖清风,正直清廉,廉洁奉公等等。

标答中的分析十分详尽,答题时能分析到其中的至少两点且分析正确,就能获得全分。

  此题存在的问题:

(1)理解错误。

这个小题存在的最为严重的一类问题是对诗歌人物的形象完全理解错误。

例如:

邹明府是一个没有领导才能,欺压百姓,残忍蛮横的人。

到西畿县三年,马匹都没有养肥,说明当地百姓被盘剥,生活悲惨;邹明府欠债不还,还用佩剑威胁,武力解决。

这就是完全错解人物,完全没有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诗歌的主题。

零分答案。

(2)没有重点。

分析一个人物,我们说当然这个人物不会有且仅有一个特点。

但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是要求简洁明确,重点突出的。

且题目当中也有限定性词语“主要特点”。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握重点。

(3)答题不全。

主要特点和简要分析两点不能偏废其一。

有的同学只描述不概括,例如:

邹明府曾经是一位县令,现在辞官回家了,回家时带着一车书,衣衫单薄。

有的只概括不分析,例如:

邹明府廉洁清正。

⑵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第2小题标准答案】“藏”字,意思是“掩盖、隐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覆盖的边塞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意思是“侵入、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教学启示】此次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是基础主观题中难度较大的题目。

此题得分均分较低,失分较大。

因而在复习备考中应该特别重视,苦下功夫。

高考诗歌鉴赏题从内容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抒情类、即事感怀类、咏物言志类、怀古咏史类。

诗歌的形象主要三类:

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这两个问题,平时授课中应该强化明确,让学生在看到诗歌文本时能头脑清晰、化繁为简。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到。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题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需要经常动笔,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⒉(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物抒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备考答案]第二联两句诗的意思是:

雨传秋讯,候鸟燕子南飞,这一年对于它们仿佛是一场梦,梧桐经昨晚秋雨的浇淋已凋零寥落面目全非。

诗人借燕子南飞如梦,梧桐经雨昨非的感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面对秋雨,因岁月蹉跎,事随时移而萌生的失落与惆怅的感情。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备考答案]我同意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妙在“若即若离”的说法。

这首诗题目叫“雨”,诗起首第一句“潇潇十日雨”也是写雨。

但颔联、颈联却没有就势展开描摹雨情雨势,而是将笔墨宕开。

颔联想象将要南飞的燕子流年如梦的惆怅感受,雨后凋零的梧桐时过境迁的怀旧感受,自己失落惆怅的感情也浸在雨中。

颈联写自我秋凉透骨的感觉,寒意由雨生;写家徒四壁的景象,萧索在雨内。

就是结尾句描写西风吹衣的情景,也带有雨后的寒气。

这首诗未对雨作淋漓细腻的描摹,却将秋雨的神韵包融在感受之内,散布在全诗字里行间,“若即若离”。

这与诗歌传达的迷离愁绪高度和谐,的确称得上一个“妙”字!

“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时的一种“参考”。

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

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

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

“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

为强化备考的“自觉意识”,“备考答案”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

有的同学问,“备考答案”到哪里去找?

所谓“备考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笔下。

“备考答案”不能等待别人恩赐,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提高。

备考中,可以将自己作出的“备考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取长补短,反复琢磨。

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我们永远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

㈡课后巩固

⒊(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⒋(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

【试题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

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