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46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docx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

黄冈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出题人:

叶鹏审题人:

张倩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有五大题,17小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

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

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

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

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

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

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

但中国艺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

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

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

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

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

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

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

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

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

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

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

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C.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D.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相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也可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

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C.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如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良,定远人。

初名国兴,赐名良。

与弟祯俱以勇略闻。

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

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

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

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

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太祖谕良曰:

“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

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

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

敌宵遁。

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

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

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太祖尝召良,劳之曰:

“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

吾其无东顾忧矣!

”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

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

巨舰数百,溯江而上。

良戒严以待。

太祖亲督大军御之。

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

“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约束:

管束

B.以败敌功以:

因为

C.寻复寇常州                寇:

入侵者,敌人

D.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

延请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④训练将兵,常如寇至

⑤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⑥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多次亲自带兵攻打陈友谅,大军出击,金陵空虚。

但因为吴良镇守江阴,所以张士诚不敢趁机出兵攻打金陵。

C.吴良仁厚俭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

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D.太祖非常信任赏识吴良,命学士宋濂等人作诗赞美他,还夸赞他像当年的吴起一样。

此后,为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吴良在浮子门将张士诚消灭。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0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

南宋遗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8.这首诗在写景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

(2)君子坦荡荡,     ▲    。

(《论语》)

(3)▲,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6)闾阎扑地,▲;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7)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3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

“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

“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C.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句话表明什么?

(6分)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6分)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

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开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从此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谈起三聚氰胺,许多奶粉用户深恶痛绝。

当有关媒体记者探访生产有毒奶粉的企业负责人时,他们往往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D.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不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其降幅达到整体工资的30﹪,有些甚至下调了一倍。

B.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软实力”竞争力强不强,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和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D.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开始实施。

铁路旅客须凭本人身份证和有效身份证件购买火车票。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

,,,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①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②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③不管海洋深度如何            ④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

⑤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     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⑤②⑥④①③  D.④⑥①②⑤③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实现2012年经济发展目标的措施。

(6分)

2012年经济发展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增长目标,就要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下大力气来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比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比如进一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等等。

此外,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给予细致关照。

16.仿照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另写三句话,和上下文内容衔接贴切顺畅,句式与划线部分相同。

(4分)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

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

,;

,。

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按要求作文。

(60分)

你可曾发现。

赛车选手超越对手的地方,不是直道,而是弯道。

很多观众看比赛,很少有人注意过程,只关注起点的潇洒和终点的兴奋,而忽视了弯道的奋起与超越。

相对于直道,弯道困难大,变数多,领先的选手很有可能在弯道滑出赛道,而落后选手却有可能抓住时机,反超对手;但也有可能滑出赛道的选手经过竭力控制返回正道,而一心想要超越的选手却心急慌乱、忙中出错。

由此看来,弯道,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越过的。

它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或许有时,它需要的又是一种淡定,一种稳重。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

书写要工整整洁,标点符号要规范。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D(第③自然段开头“不是说……,而是说……”句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在“深沉的把玩上”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

2.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3.C(A“只要……就……”,依文意前后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B“不是”“只在乎”太绝对。

D“让欣赏者”的说法错误)

4.C(寇:

动词,入侵,侵略)

5.A(①④⑤不足以体现他“勇”的一面。

6.D(先后关系错。

7.①你要管束士卒,不要与外界交往,不要接纳逃亡的人,不要贪图小利,不要与敌方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行了。

②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北门与他交战,而暗中派元帅王子明率领壮士驰马冲出南门

【译文】:

吴良,定远人。

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吴良。

与弟弟吴祯都凭借有勇有谋闻名。

跟从太祖在濠梁起兵,同做帐前先锋。

吴良善于潜水侦察敌情,吴祯经常化装为间谍。

张士诚的军队据守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

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那里。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吴,横跨淮东、浙西,兵员粮食充足。

江阴正当其要冲,背靠大江,扼守南北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太祖军。

太祖告谕吴良说:

“江阴是我东南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与外界交往,不要接纳逃亡的人,不要贪图小利,不要与敌方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行了。

”吴良小心奉命,修整防备。

因败敌有功,晋升枢密院判官。

张士诚大举率兵来侵犯,战船遮蔽江面,他的将领苏同佥驻守君山,指挥进军。

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北门与他交战,而暗中派元帅王子明率领壮士驰马冲出南门,夹攻敌人,大败敌军,俘获斩首很多。

敌兵连夜逃跑。

不久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道在无锡歼灭敌人援兵。

当此时,太祖多次亲自率兵争夺江、楚上游,与陈友谅较量,大军多次出动,金陵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出兵侵犯尺寸之地,都是因吴良在江阴成为屏障的缘故。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不喜好声色钱财。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练官兵,常常像敌寇来犯一样。

闲暇时就延请儒生研究谈论经史,兴办学校,设立社学,大规模开田垦荒,平均徭役,减少赋税。

在此地十年,疆域安定太平。

太祖曾经召见吴良慰劳他说:

“吴院判保障一方,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

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

”命学士宋濂等作诗文赞美他,仍派他回原镇守处。

不久大举发兵攻取淮东,攻克泰州。

张士诚兵又出马驮沙,侵犯镇江,巨船数百,逆江而上。

吴良严阵以待。

太祖亲自督领大军抵御张士诚。

张士诚队伍逃跑,太祖追到浮子门。

吴良出兵夹击,俘获士卒两千人。

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

“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8.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在这首诗里在写到“亭基”“春草”“杨花”等静景的同时,又以潺潺的“江水”、啼叫的“杜鹃”等动静来衬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映衬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

(写景手法恰当2分,分析合理3分)

9.不同意。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迷惘。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见此情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自不待言。

(手法2分,结合例句分析2分,心境2分)

10.

(1)民复孝慈

(2)小人长戚戚(3)楼船夜雪瓜洲渡

(4)长使英雄泪满襟(5)渺沧海之一粟(6)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7)别时茫茫江浸月(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

(1)【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弄斧必到班门”的道理,并没有说一定要到国外数学界“弄斧”,另外句子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也不成立,不符合原文,故D错。

E项说描写了华罗庚刻苦自学成才,属无中生有,另外说本文是为了表现华罗庚的重要成就和贡献也是错误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现他的思想和原则,故E错。

B项表示不够精确,王元在国际数论学术会上是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报告,并非只代表他本人,故选B得1分)

(2)【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试题答案】

观点一:

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

没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

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

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12.C.讳莫如深:

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A.路人皆知: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B.词源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此处属望文生义。

D:

不刊之论: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13.B.(A.不合逻辑,用词不当,“下调了一倍”错;C.主语缺省,可去掉“在……中”;D.概念混乱,“身份证”与“有效身份证件”是从属关系,可去掉“身份证和”)

14.C(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