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395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docx

幼儿教育宝典综述

幼儿教育宝典

1、中国人家庭教育经常犯的错

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中国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难以相处。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

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

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

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

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

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

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

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2、孩子爱讲条件怎么办

“牛牛,过来吃饭了!

”妈妈摆好饭菜叫着。

“不!

我要先吃巧克力。

    “牛牛,该睡觉了,快去洗漱。

”看时间晚了,妈妈催着。

    ”不!

我要再看一集动画片!

    类似的对话,您是不是听起来也很耳熟?

牛牛妈妈感叹,遇上一个让干什么事都爱和你讲条件的宝宝,真是让人很苦恼。

你家的宝宝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当宝宝和你讲条件时,你又怎么处理呢?

    不要用条件诱惑孩子

    博主:

秦时明月

    孩子之所以养成做事之前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去做事,喜欢提出一些引诱条件,比如“你乖乖吃饭,妈妈等会就带你去公园玩”之类的,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在无意中暗示了孩子:

“原来我要做事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提条件。

要避免孩子做事讲条件,平时家长就要给孩子立规矩,让他们明白哪些事必须做、应该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知道规则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当然,家长也不能搞一言堂,有些问题可以和孩子民主协商,共同制订规则并遵守。

孩子有讨价还价的言行,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自主意识的萌芽,这未必是件坏事,重点在于家长如何引导。

    家长们的教育要一致

    博主:

小小妈妈

    女儿小小有一个坏毛病,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讲条件,不满足她提出的条件,她就会哭闹不止。

原本我想着只要不理会她的哭闹,让她自己感到没趣,就会老实听话了。

可这只是我的想法,孩子的爷爷、奶奶在一边看了受不了了,一边埋怨我跟孩子较劲,一边满口答应着小小的要求。

当着孩子的面,我又不能和两位老人争执,结果,小小越发变本加厉了。

我琢磨着这样下去不行,孩子现在还小,顶多提个吃零食、买玩具的小条件,可这习惯一旦养成,将来长大如何得了?

要解决小小的问题,先得搞定两位老人。

后来我跟小小爸爸沟通一番,让他找机会做父母的工作。

果然,有了两位老人的配合,小小再提不合理的要求时,全家人一致拒绝,让她再无可乘之机,这个坏毛病渐渐改掉了。

    不能一味迁就孩子

    博主:

朗月

    我家孩子也曾有这个毛病,以前我因为早上急着出门上班,为了让他速度快点,或是我比较忙的时候不想让他来烦我,就会答应一些条件。

不过,我小看了孩子的聪明,他似乎渐渐明白了,什么时候向我提条件最容易得逞,于是学会钻空子,会在这些时候提出一些平时我不会答应的条件。

几次以后,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这些“特殊时候”的迁就,让我平时的教育都成了无用功。

此后,当孩子再向我提条件时,我会明确告诉他哪些事是他自己必须要做的,哪些事不是不可以做,只是这个时候不能做等等。

任凭他哭闹,也不会再迁就他,而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先不理他,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他讲道理。

另外,平时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他的想法、需要也很重要,其实孩子提的要求也不都是无理取闹的,因为平时提的要求没有被家长重视、满足,孩子自然就会寻找别的途径得到满足,所以,及时沟通、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自然就不会被他们趁机“要挟”了。

 

3、谁动了宝宝的安全感

 与初涉人世的宝宝交流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的艺术。

宝宝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既好奇又恐惧,此时父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他们安全感,支持他们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

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了让宝宝听话而说出的一些无心之语,很可能伤害到宝宝的安全感。

    这些话家长不能说

    1.“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案例一

    小雨在商场的儿童乐园里玩了一个多小时,快到饭点了,妈妈多次喊他回家,小雨就是赖着不肯走,妈妈生气地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说完扭头就走。

    专家解析

    这是大多数家长在无法说服宝宝时常用的“绝招”,但这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伤害,也破坏了宝宝的安全感。

    幼儿会与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形成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让宝宝感到安全和被保护,支持着他们去探索世界,而父母说出“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让宝宝认为最值得依靠的人都可以随时“不要”他,那就再没有值得信赖的关系了,这会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

依恋关系的破坏,会使儿童行为退缩、情绪不稳,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我说不行就不行!

    案例二

    菲菲想在吃饭的时候喝可乐,妈妈出于健康考虑不同意,但菲菲不依不饶,还哭了起来,妈妈见状,严厉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

    专家解析

    这是一种专制的教育方式,在宝宝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时,父母简单粗暴地让宝宝顺从自己。

父母说出“我说不行就不行”,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受尊重,甚至任人摆布,这种缺乏民主协商的专制教育降低了宝宝的安全感,让他们习惯于服从父母的安排,而不会主动探索世界或给自己做计划和安排。

    3.“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案例三

    丁丁问妈妈: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忙着做家务,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便说:

“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丁丁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专家解析

    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逐渐提升,他们总会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简单粗暴的回答,会削弱宝宝与父母的关系,让宝宝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浅薄和脆弱,从而缺乏应有的安全感。

其实幼小的孩子问这个问题并非想了解生理细节,而是想确定父母是爱他/她的,父母和他/她之间的纽带是坚实可靠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断裂。

    4.“再不听话打你了!

    案例四

    辰辰昨天刚买过一辆玩具小汽车,今天去超市又看中一辆,哭着闹着央求爸爸给他买,爸爸劝说无果,大声呵斥道:

“再不听话打你了!

    专家解析

    宝宝总会有些无理取闹的行为让父母大为光火,此时父母虽然并不一定真的会打,但常常会以“再不听话打你了”来吓唬宝宝。

父母若真的打了,会让宝宝感到在父母的武力面前软弱无力,缺乏安全保障;父母只是吓唬而不采取行动,又会使宝宝对这样的“恐吓”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常此以往,父母的话再也难以对宝宝产生威信。

    建立安全感三步走

    耐心倾听宝宝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宝宝虽然时不时会出现无理取闹的情况,但在多数情况下,宝宝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理由,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倾听宝宝的要求,并努力与他们沟通。

    比如当辰辰又想买一辆玩具小汽车时,如果爸爸能够耐心询问“为什么又要买”,辰辰也许会说昨天买的小汽车轮子好像卡住了,开不动,所以想再买一辆。

这时爸爸可以给辰辰承诺,晚上帮他修小汽车,如果修不好再买。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不会因为“恐吓”而降低宝宝的安全感。

    不要偷偷离开

    宝宝们会有这样一些习惯,睡觉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玩积木时时常抬起头来看看爸爸妈妈在不在身旁。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对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的“依恋对象”,父母的陪伴让他们感到安全踏实,可以安心入睡或者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而父母在没有告诉宝宝的情况下偷偷走开会让他们感到恐慌。

有了这样的经历,即使睡觉也不肯松手,即使玩游戏也无法专注,时刻“监督”父母陪在他们身边。

可想而之,这样对宝宝的成长十分不利。

    允许宝宝偶尔哭闹

    年幼的宝宝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当他们受到惊吓、身体不适、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哭闹的过程也是一种发泄的过程。

    父母不了解宝宝哭闹的原因而一味地制止,只会让宝宝因无法发泄情绪而感到压抑和愤怒。

所以,当宝宝哭闹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搞清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安抚,而不是马上制止。

 

4、女儿精力不集中

 女儿刚上小学,老师反映她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碰碰那个,小动作特别多。

虽然她学习成绩还不错,可在家写作业也很难集中精力,家里的任何动静,哪怕只是窗外刮过一阵风,也会立即把她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每天都要写到很晚。

可是看起动画片来,不仅半天不动地方,还看起来没有够。

    这孩子从小由我们带着住在奶奶家。

家里人多,都争着关心她。

光娃娃她就有十几个,其它的玩具也很多,每次玩的时候,一摆一屋子,可她玩什么玩具也没有常性,一会儿就烦了。

我们家经常是一屋子大人哄一个孩子,大人老怕孩子无聊,不停地去跟她讲话,要不就不断地问她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水果。

从很小她就迷上了动画片,没事儿就看。

不知道这些对孩子是不是有影响?

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她提高专注力呢?

    莲莲妈

    冯晓春:

    专注力是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关系到一个人学习、做事的效果和水平。

孩子年龄越小,专注的持续时间就越短,所以孩子的专注力也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增长的。

一般情况下,3岁孩子能集中注意3分钟~5分钟,4岁孩子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岁~6岁孩子能集中注意15分钟,6岁~7岁孩子能集中注意20分钟~25分钟。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些敏感期。

在不同的敏感期,某些特殊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若错过了再发展就要困难许多。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特别专注的时刻,也许对着自己的小手或者一块小石头也能把玩上好一阵。

孩子专注地玩耍和游戏,正是他们自主发展耐心专注习惯的过程,成人要把它当成严肃的工作去尊重,不要轻易打断他们。

例如孩子玩沙、玩水、玩土通常很专注,大人只要在旁边保证孩子必要的健康与安全就行了,随他们玩个够,不要怕不卫生而打断和阻止他们。

孩子每一个自主的活动,都是对他们心灵的滋养,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耐心专注的习惯将会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玩具不要太多,一次不能同时玩好几种玩具。

而经常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刺激的音响、快速变化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会提高孩子被吸引所需要的刺激强度,而日常的学习生活很难达到这样的刺激强度,久之,孩子会很难安静下来,专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最好不超过20分钟。

    人的耐性和专注力与人们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息息相关,而感兴趣与否取决于人们对该事物是否还有新的发现。

若孩子对玩具不再感兴趣,多半是因为玩不出新花样了,这时,需要父母及时地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变着花样玩,吸引他的兴趣和注意力。

另外,在日常的游戏和生活中,父母要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帮助孩子发展她的兴趣。

    有一些小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比如穿木珠,可以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投球入瓶,可以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什么东西不见了”,可以锻炼视觉注意力,在桌上摆放几件物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记住。

先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拿走其中一样或几样,再让孩子看看什么东西不见了?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忆。

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玩,会增加孩子的兴趣。

    画地图,锻炼视觉注意。

散步时,家长和孩子一起指出沿途看到了什么,告诉孩子回家后我们要把散步时的路线图画下来。

回家后,鼓励孩子画一张散步的地图并注明沿途标志物。

家长也一起画,画完后,和孩子的地图相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看图片,找不同,锻炼视觉注意力。

    布置系列任务,锻炼听觉注意力。

用好表达顺序的关键词,指导孩子陆续完成几个简单的任务。

例如提醒孩子:

“回家后先脱运动鞋换上拖鞋,再把运动鞋放在鞋架上,然后洗洗手。

    大声读书,会同时锻炼视觉、听觉及动作注意力,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不需要努力和意志而轻松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有任务、需要努力而达到的注意。

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而学习活动则需要有意注意的积极参与。

作为父母,一方面不宜总是对年幼的孩子提太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孩子的努力与意志力。

    要训练孩子专注的时间久一点,无论讲故事、游戏还是画画,可以每次延长一点点,如果她能坚持,就给她一个小奖励(如一张小贴画)。

每天带领孩子步行去上学,对孩子观察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都很有益,也会无形中提高孩子有意注意的能力。

    总之,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

父母在生活中要用有趣的方法来引导;对孩子要多鼓励,少唠叨和训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在家里要给孩子创造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少些人为的干扰。

 

5、怎样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

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如癌症罹患率明显低于悲观抑郁者),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正面性格呢?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

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

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

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

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亲戚融洽相处。

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趋炎附势,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4.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5.让孩子爱好广泛

    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

试想:

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心里必然会郁郁寡欢。

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

    6.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

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

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7.拥有适度的自信

    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

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发现其长处发扬光大,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

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8.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6、孩子要“慢养”

台湾著名培训师黑幼龙在其著作《慢养》中说:

“‘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样的结果,相信每个父母都想看到。

《圣经》里同样有句话: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

”其实养孩子也是如此,成长是缓慢的,是顺应自然的事情。

所以,父母应不时提醒自己:

对待孩子,慢一点儿,慢慢来。

    生活的慢养

    日常膳食切忌“快”。

有不少父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随便凑合孩子的三餐:

“孩子,妈妈太忙了没空做饭,你去吃肯德基吧!

”“孩子,上街自己买点吃!

”殊不知,孩子的味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快餐,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不但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影响身体发育。

    因此,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吃上嫌麻烦,应尽量抽出时间自己做饭,而且要注意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全面。

我平时工作也挺忙,爱人又不在身边,但我总是认真对待每一顿饭。

比如晚上我会想好次日早晨该做什么,提前准备。

中午、晚上下班就立即回家,变着花样给孩子搭配营养餐。

虽然我厨艺不是很精,但我不断学习,久而久之也能做几道拿手菜。

每每看到孩子吃得很满足,因为营养全面而身体倍棒,我就感觉自己在厨房花费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而且,孩子看到妈妈的辛劳以及爱心和耐心,也会对食物倍加珍惜,懂得感恩。

一家人一起享用美味,对孩子来说也是个身心愉悦的过程。

    作息习惯要慢养

    作息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学习、生活的质量。

为了培养儿子好的作息习惯,我总是慢慢地引导他。

当儿子自制力差的时候,我总是耐心教导:

“该休息的时候就得休息。

”儿子爱看动画片,有时看得入迷不想离开,我就坐在他身边,和蔼地告诉他:

“该休息了。

”儿子往往会要求再看一会儿,我就会跟他约定:

“再看5分钟,说到要做到哦!

”5分钟后,儿子会遵守约定,主动去睡觉。

有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如此,但我不着急,一遍一遍跟儿子重复同样的约定。

我知道,孩子还小,养成好习惯需要过程。

一天天,一年年,儿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在听到有些父母困惑自己的孩子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时,我欣慰我儿子有个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总会告诉他们,要慢慢来,不能着急。

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影响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不要总是催促孩子:

“快点吃,别磨蹭了!

”“快穿衣服,我来帮你拉拉链!

”“玩具,就得像妈妈这样收拾,瞧,又快又好!

”……这些话你是不是有点熟悉?

是的,因为很多家长都习惯这样催促孩子,全然忘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家长需要耐心。

    “儿子,别急,慢慢来!

”在儿子不会系鞋带的那段时间里,我总是这样对他说。

孩子在成长时,各方面发展不均衡,个体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比如我儿子,动手能力就差一些,特别是在系鞋带上。

每当儿子笨手笨脚地系不上鞋带时,我总会蹲下身来告诉儿子:

“慢慢来。

”儿子常常很恼怒,想放弃:

“我就是学不会!

”“儿子,你一定能学会的,只是你练习的还不够,多做几遍你一定能做到,就像你做算术题,还有你构思的作文,多棒啊!

来,让我们一起来。

”说着我拿出一双鞋子,先演示给儿子看,让他认真观察、学习,然后尝试着自己做。

几次以后,儿子有了进步,很有成就感,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很快就能自己系鞋带了。

    孩子的成长是个自然的过程,做父母的不必急着控制、纠正孩子,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你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心灵的慢养

    爱是需要小火慢炖的,就像在炉子上炖一锅老汤,急躁不得,要沉住气,有耐心。

    首先,要包容孩子的懦弱与自私。

“不许哭!

眼泪擦掉!

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

”有些家长习惯于这样控制孩子的感情,掐断孩子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觉得,哭、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可怕的。

这很不恰当。

    我儿子小的时候特别怕出血,哪怕手被扎出了一点血,他也会哇哇大哭。

“儿子,别哭!

这点血算不了什么。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你感冒了会流鼻涕一样。

”我总是这样告诉儿子。

“我疼,疼啊!

”儿子仍哭个不停。

“疼,说明你痛感明显,是好事啊!

”我继续开导儿子,“如果被扎了却感觉不到疼,反而是很麻烦的事,说明你的神经系统有问题。

别怕,过一会儿就不疼了。

”我始终微笑着开导儿子。

后来,我手上出血时,我坦然地让儿子看:

“一点也没事,看,妈妈也疼,但是一会儿就好了。

”一次次,儿子慢慢知道了出点血并不那么可怕。

    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儿子总是紧紧地看着自己的玩具或零食,不愿跟别人分享,即使是堂弟堂妹也不行。

此时,我并不急着要孩子立即学会谦让,像有的家长那样命令孩子:

“快!

把玩具让给弟弟!

”“好孩子,把好吃的都拿给弟弟妹妹!

”因为我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我的”物权意识是十分可贵的一步,只有先明白什么东西是“我的”,才会知道“你的”“他的”以及“分享”的概念。

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以商量的口气问儿子:

“你自己选择,把东西给弟弟妹妹一点。

他们是客人。

”儿子在犹豫,他在考虑到底该给哪个好。

我给他时间,我也知道,儿子必定把自己最不喜欢的给弟弟妹妹。

等弟弟妹妹走后,我会继续让儿子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弟弟妹妹,你到他们家去串门,你是不是希望得到尊重?

”儿子故作大方地说无所谓。

而当儿子去弟弟妹妹家玩时,真的遇到弟弟妹妹的冷遇后,他心里就有了反思:

    “妈妈,我是哥哥,我得做好榜样。

”儿子一下子明白了应该分享,不该吃独食。

    其次,尽量不替孩子做决定。

每当带儿子去购物,比如买书或买玩具时,儿子都会很磨蹭、很纠结,一个东西拿起又放下,反复多次,决定不了买还是不买。

“不着急,慢慢选,我们有时间。

”虽然因此会浪费一个宝贵的上午,但为了让孩子学会选择,我不在乎。

经常在玩具商店听到年轻父母帮孩子做决定:

“挑这个!

那个玩具质量不好,又贵!

”“快点,怎么回事?

”殊不知,家长这样急着替孩子做决定,会影响孩子表达与判断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并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再次,允许孩子受欺负。

有的家长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喜欢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

“在学校受欺负了?

谁欺负你了?

你怎么不反击,不打他?

真窝囊!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被同学从学校花池上推下,扭伤了脚,被同学搀扶回家。

我心疼极了,但我没有责备儿子和他的同学,而是首先查看他的伤情,认同他的感受。

“疼吧?

一定很疼吧?

要是疼就放声哭一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