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307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docx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一、概述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十分可怕的“黑洞”,她以“温柔而又残酷”,“甜蜜而又疯狂”,“狡猾而又危险”的独特方式,对人体进行着“致盲”、“致残”、“致死”的慢性折磨。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以及β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糖、蛋白质、维生素、肝糖原及肌糖原不能合成的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症状。

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异常。

前期可无明显病状,直到确诊一般经过1-4年的潜伏病史。

主要病理改变为微循环血流紊乱,血氧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眼病、高血脂、高血压、脱发、皮肤瘙痒、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膀胱、胃、肝、肠疾病等。

严重的会出现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冠心病、尿毒症、脑溢血等,随时都可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

当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普通的疗法及药物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往往是用药时血糖、尿糖正常,一旦停药,血、尿糖马上回升,虽然对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中医学一般将糖尿病归纳入消渴、消渴症范畴。

个人认为:

消渴是症状,消渴症是症型,消渴病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由于概念上的原因,人们又往往将“消渴”、“消渴症”和“消渴病”混为一谈,“消渴”主要是强调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如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等多归入消渴之中;“消渴症”主要是强调消渴病中的症候群,如中医历来所称的上、中、下三消或者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等供选方用药的症型;而“消渴病”是强调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甜为主症且同时伴有多种全身并发症的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共同特点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损害的糖尿病。

这只是我们在临床工作和科研中得出的个人观点,目前的教材上还没有这样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取得业界的公认。

近二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迅速增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的势态。

80年代中期,全球糖尿病约3000万人,到90年代中期,全球糖尿病已达1.35亿,预计2010年将上升至2亿2千万。

在一项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中国现有5000万人的健康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每年耗费医疗费用1700多亿元。

80年代中至上世纪末的十五年,糖尿病患者增加了整整5倍多。

糖尿病所致的死亡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3位,成为人类疾病中的第三杀手,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呢?

首先,中国人本身对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种之一。

比如在较发达国家生活的华人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远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已经达到10%-15%。

其次,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人已有条件随意吃喝,尤其是在大城市晚餐吃得过多过饱,加重了代谢的负担。

第三,如今城市人的体力劳动或者运动越来越少,导致摄入的能量无法及时消耗。

有一个精彩的例子:

瑙鲁原是一个偏僻的环礁岛,生活贫困,没有糖尿病。

后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发者发现了岛上的磷矿资源,便大力开发,顿时岛上富裕起来,瑙鲁人成为世界上体力劳动最少又最富有的民族,生活好了,胖人多了,糖尿病也多了起来,55-64岁的人中三分之二患有糖尿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富有的瑙鲁人也成了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人种之一。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使患者致残、致盲和早亡。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患病率比无此病者高3倍;出现并发症后比无并发症时的医药费开支高出25倍。

因此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在我国的5000万糖尿病患者中,主动就诊的只占1/3,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

而这1/3的就诊病人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病人又仅占1/3。

多数病人只有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

据统计,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合并有体内大血管病变了。

二、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知识回顾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以高血糖为其共同主要标志。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病。

  1、主要分类 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严重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起病急,也可缓慢;

  多饮、多食、多尿、体力下降即“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一般多发于青少年,患者形体消瘦;

  急性并发症:

I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

I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而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

  化验:

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C肽接近于0,胰岛细胞抗体多阳性;

  口服降糖药无效,只有依靠胰岛素治疗。

  II型糖尿病:

  胰岛素相对缺乏;

  起病缓慢,多在检查身体时被发现;

  发病常无症状,可有“三多一少”症状和乏力;

随着病情延长,血糖逐渐增高,可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力减退、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疼痛等);

  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多体胖、食欲好、精力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差异;

  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除可发生与I型糖尿病相同的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II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I型糖尿病人;

  化验:

血浆胰岛素水平可不低,C肽不低,胰岛细胞抗体多阴性;

  发病后常需要口服降糖药。

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适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2、危险人群

  年龄:

45岁或以上者;

  遗传因素:

直系亲戚中有糖尿病患者;

  肥胖:

体重明显超重、营养状况好、缺少体力活动者;

  妇女:

曾生巨大婴儿(>4kg)者;

  精神状况:

长期精神紧张者。

  3、糖尿病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2.慢性并发症:

  心、脑血管病变:

发生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猝死;

  糖尿病肾脏病变:

导致尿毒症;

  糖尿病眼部病变:

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

肢体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情感易波动易怒等;

  糖尿病足:

皮肤瘙痒、下肢浮肿、足部溃烂、骨组织坏死后截肢。

  4、血糖缘何居高不下

  许多糖尿病患者经常问我同一个问题:

我的血糖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而具体到每个病人又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包括:

  1.饮食控制不严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

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病人,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

相反,如果不重视饮食控制,药物再好也难以使血糖保持正常。

  2.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它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对降低血糖大有裨益。

  3.胰岛功能衰竭 现已证实:

II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最终甚至可像I型糖尿病一样完全衰竭。

假如病人胰岛分泌功能严重不足,则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达美康等)的作用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有赖于胰岛功能的存在。

  4.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II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除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外,胰岛素抵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当中。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增加胰岛素用量,有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

  5.处于应激状态 睡眠不佳、精神高度紧张、感冒发热、机体有感染病灶等,均可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6.低血糖后高血糖 “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持续低血糖状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增高。

假如病人是在凌晨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空腹血糖升高,这种情况是由于晚间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造成的。

此时,降糖药用量宜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7.药物用法不正确 例如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一日3次口服,如果每日1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再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

另外,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8.配伍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 像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利尿剂、心得安等药物均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使其降糖效果大打折扣,应尽量避免联用。

  5、尽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往往出现亚糖尿病状态,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果你发现了有下列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就可怀疑有糖尿病的可能。

  亚糖状态的24种表现

  1.反复发生皮肤疔肿;

  2.女性顽固性外阴瘙痒,特别是更年期妇女;

  3.内衣内裤有白霜,或裤脚上有尿迹白霜;

  4.四肢麻木、刺痛,对冷热感觉迟钝;

  5.视力出现障碍,白内障和瞳孔变小;

  6.小便次数增多,特别是夜尿增多;

  7.遗尿或排尿无力,长期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8.男性阳痿、性功能减退,女性闭经或月经紊乱;

  9.50岁以上年龄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时;

 10.肥胖者,尤其是中度以上肥胖者;

  11.无明显原因而在餐前出现乏力、多汗、颤抖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

  12.妇女生过巨大胎儿(4公斤以上)或发生多次流产死胎;

  13.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者;

  14.有胰腺手术、胰腺外伤的病史;

  15.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16.有内分泌疾病者,特别是功能亢进的内分泌病;

  17.有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的历史;

  18.有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而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19.反复不愈的难治性结核病者,特别是肺结核;

  20.口干、口渴、口腔黏膜有瘀点、瘀斑、水肿、口内有烧灼感者;

  21.菱形舌炎,舌的中央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

  22.胃肠功能一向正常的人突然出现顽固性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23.罹患痛风者;

  24.空腹血糖在5.6-6.9mmol/L,或随机血糖在6.5-11.1mmol/L之间者,都应进一步详查。

三、对糖尿病有效的中草药

1、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草药 为寻找防治糖尿病的天然植物药,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治疗血糖增高进行了很多研究,现将几种常见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草药列举如下:

  人参: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狗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1-2周。

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

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气虚、气阴两虚者疗效更好,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黄芪:

药理研究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

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生地、熟地:

药理研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

地黄的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玄参:

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糖的作用,动物试验表明玄参流浸膏可使正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黄精:

其成分为粘液质、淀粉及糖等。

具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及降压作用,并能降脂,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枸杞:

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地骨皮:

药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及降低血糖的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后,可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葛根:

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黄连:

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

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

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

北京医院对50种传统治疗消渴病的药物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是桑白皮降糖作用更为明显。

  苦瓜:

解放军197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协作研究表明:

苦瓜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抗体均有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

苦瓜粗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番石榴:

广西医学院糖尿病科研组对番石榴叶及生果进行了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番石榴叶有效成分为黄酮甙,有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一受体的结合作用,能调整糖、脂代谢,有降糖作用,并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

其他如:

知母、苍耳子提取物、长春花生物碱、零陵香、仙人掌、宁夏枸杞(根)、虎杖、紫杉(叶)、龙芽、玉竹、苍术、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白虎加人参汤、玉泉丸、玉液汤等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都有较好的降低血糖作用。

2、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草药 有时药理研究与临床实验并不完全统一,比如有些方药,中医长期用来治疗消渴病疗效很好,但药理试验并未发现其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

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仅依赖于它的降糖作用。

事实上传统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不仅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综合措施解除患者临床症状,防治多种慢性并发症,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

综观古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总以滋阴清热、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益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甘草、白术、山药、扁豆、黄精等。

滋阴药:

生地、玄参、麦冬、熟地、玉竹、天门冬、五味子、山萸肉、枸杞子、石斛、女贞子、北沙参、桑椹等。

清热药:

生石膏、知母、寒水石、花粉、栀子、芦根、西瓜皮、地骨皮、黄连、黄芩、大黄、银花、连翘、青葙子、谷精草、丹皮、葛根。

补阳药:

鹿茸、仙茅、肉苁蓉、仙灵脾、肉桂、附子、狗脊、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韭子等。

  健脾化湿药:

白术、苍术、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佩兰、薏苡仁、车前子、玉米须、扁蓄、瞿麦、石韦、茵陈等。

  理气活血药:

柴胡、枳壳(实)、木香、乌药、川楝子、檀香、香橼皮、荔枝核、厚朴、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鸡血藤、刘寄奴、鬼箭羽、虎杖、茜草、延胡索、五灵脂、三棱、莪术等。

  止血药:

大小蓟、三七粉、侧柏叶、生地榆、槐花、藕节、蒲黄、仙鹤草等。

其他:

瓜蒌、半夏、竹茹、桑白皮、葶苈子等。

四、中医诊治糖尿病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微观机理渐趋深入,它有着现代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追溯病理源于肺脾(胃)肾三脏,脏腑失调则出现所谓“三消”,并互为因果。

如肺燥伤津,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润,脾胃燥热,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反而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脾虚、肾亏同时并存。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中药的“治本”优势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祖国医学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刺激胰岛素分泌,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虽然中药降糖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但疗效相对持久,血糖下降和体质增强呈同步改善。

3.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缓慢、中断,使组织缺氧,血管内皮损伤,这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

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2、中医对糖尿病的分期

1.病变初起期 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

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燥热愈甚阴津愈虚,阴津愈虚燥热愈盛,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消渴病的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

2.病程迁延期 气阴两伤,脉络瘀阻。

若消渴病早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病程迁延,损阴耗气,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同时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生诸多并发症。

3.病变后期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人之阴阳互根,互相依存。

消渴病之本在于阴虚,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

3、糖尿病的中医分型治疗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 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

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一般而言,上消肺热津伤的用消渴方或二冬汤加减;中消胃热炽盛的用玉女煎或增液承气汤加减;下消肾阴亏虚或阴阳两虚的用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 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分别选用六味地黄汤、沙参麦冬汤和《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

3.根据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 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

大体都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治疗的。

4、注重糖尿病的瘀血现象

1.成都中医学院探讨了糖尿病分型与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脂蛋白等的关系,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色素,中性脂肪,胆固醇,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较正常人高,且有明显的差异。

即使糖尿病患不同型组之间,较重者也比较轻者之平均值为高。

2.有几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动变化,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且推测此差异与微血管的病变有密切的关连。

3.河北中医学院将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活血化瘀疗法与益气养阴清热法,结果在血糖、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的降低及血管神经并发症的改善方面,配合活血化瘀法的组别较益气养阴法为优。

4.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加味桃核承气汤作动物实验,证明该汤除了降低空腹血糖外,并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且对β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及增加其分泌颗粒;同时对高血糖有高抑制作用。

5.河南中医院对糖尿病临床资料分析,患病十年以内者常并发周围神经炎、冠心病及肺结核;十年以上者常并发视网膜病变、冠心病、脑血栓、坏疽、肾病等。

五、我们医院对糖尿病的瘀血研究

由于消渴病的危害在于极易并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对消渴病进行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并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本病的中、后期普遍存在或轻或重的瘀血现象,而且病人的衰竭、死亡往往与瘀血的轻重密切相关,故提出在传统的清、润、滋三法治疗上、中、下三消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临床症状,相应地增加活血化瘀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人有特异的细小血管症以及部份糖尿病人的胰腺血管有闭塞不通的病理现象,将活血化瘀药使用于消渴病的中、后期和瘀血症状明显的病例,无疑是一条值得重视的探讨途径。

1、渴渴病普遍存在瘀血现象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全赖气的升降出入,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才能维持正常;气的功能正常血才能正常运动,津液及精微物质也才能进行正常的输布代谢。

就临床所见而言,消渴病一旦确诊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情感上的影响,如恐惧、悲伤等,导致一系列气滞血亦滞的瘀血表现。

随着消渴病病程的延长和并发症的增加,瘀血的表现也会越来越明显,患者往往在“三多”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心烦意乱、烦躁易怒、两胁胀满、嗳气吞酸、昏厥震颤、麻木抖动、拘挛抽搐、雀盲目花等气机不畅的表现和唇舌紫暗、瘀点、瘀斑和舌下静脉曲张等瘀血症状,尤其是当患者并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和脉管炎等心、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后,其气滞血瘀的表现更加突出。

我们在研制开发“糖尿病诊疗咨询系统”软件及其临床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对466人的观察总结都十分雷同地发现:

在糖尿病人的患病过程中,任何阶段都存在瘀血的迹象,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无论是在本病的上、中、下三消中,还是在本病的早、中、晚期,根据患者瘀血迹象的多少而相应增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疗效会惊人的好得多,尤其是在消渴病的中、晚期时,疾病累及的脏腑和器官逐渐增多,并发症也逐渐显现,瘀血的症状也呈一定比例的增高,对活血化瘀药物的需求就显得相当重要。

我们经过临床对照发现:

根据患者瘀血症状的多少相应增加活血化瘀药物的疗效,比完全按照上、中、下三消进行治疗的效果好188.37%。

2、消渴病的瘀血机理探讨

在消渴病的初期,患者表现出的瘀血迹象一般并不突出,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的不断增加,瘀血的迹象便越来越明显,患者往往出现唇舌紫暗、舌面布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瘀血的症状,尤其是当患者并发症增多以后,如果仍然按照上、中、下三消而仅仅使用清、润、滋三法是难以取效的。

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并结合国内、外一些较新的观点,认为消渴病全过程中的瘀血机理如下:

秉承遗传    恣食肥甘    情志失常    劳欲过度

发育不佳    痰热内聚    郁积化火    阴精耗损

正气不足    损伤胃脾    木火克土    肾元衰竭

         胃热脾虚

           脾不散精

(形成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初中期的症状,继而逐渐恶化)

正气低下    精不归肺    精不化血    先天失充

肺卫不足    肺燥津伤    血不养肝    肾精亏耗

免疫力低下   肺痨肺痿    目疾筋枯    慢性肾病

反复感冒    疮疡痈疽    脉络瘀阻   尿浊尿膏

心血管病变   皮肤溃烂    关节病变    心脑肾病变

            气行不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