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189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docx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巴中市经济委员会

(2010年10月)

序言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强力推进”的第一方略。

编制《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是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打好老区发展建设翻身仗”的具体措施。

本规划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大企业培育三条主线,通过对功能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的系统研究,明确中远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纲领,从科学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彰显巴中特色。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

巴中是革命老区,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地区,尚处于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受交通、信息、人才、财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境内工业发展缓慢,众多资源处于粗放开发和未开发阶段。

1932-1935年川陕省苏维埃时期,红军开办的军品生产企业是我市近代工业的开端。

1970年以后文革动乱逐渐平息,南江水泥一厂、二厂、通江水泥厂、巴中棉纺厂、巴中丝厂、巴中制药厂、巴中齿轮厂、巴中米面厂、巴中罐头厂、平昌丝厂、平昌江口醇酒厂、南江竹坝铁矿、南江底板河煤矿等一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巴中近代工业的雏形。

经过近一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市工业经济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

2009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3.8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2亿元的18.4%;全市工业上缴税金2.49亿元,对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26%。

全市各类工业企业9610家(含个体工业经营户),其中法人企业778家,中型企业12家,资产总额68.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2家,超五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23家。

工业就业人数5.6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4.2%。

形成了以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为优势产业,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冶金煤炭、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力为重点行业,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基础。

巴中工业经济发展可供依托的资源主要是非金属建材、绿色农产品和天然气等种类较少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

现已开发较为充分的煤炭、铁矿石、水能资源,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看,均没有布置较大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但霞石、石灰石等非金属建材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霞石储量及品位居亚洲第一,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石灰石20亿吨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绿色农产品比较丰富,主要是基于巴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大市这样一个现实状况,猪牛羊鸡等畜禽产品资源、粮油资源、中药材资源、食用菌资源、茶叶资源、林业资源、薯类资源、农业秸秆资源、绿色蔬菜资源都可以形成较大产业和产业集群。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6万吨(其中薯类35万吨)、出栏生猪517万头、肉用牛31.4万头、南江黄羊107.7万只、家禽1528.8万只,肉类总产量44.7万吨,水产品产量4.35万吨,食用菌产量(鲜活品)9.9万吨,金银花干花产量450万公斤,森林面积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

全市42个特色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认证面积14.3万亩,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通江、南江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巴州区优质稻基地、南江县马铃薯基地和中药材基地、通江县食用菌基地、平昌县油菜基地分获省农业厅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命名,南江县、通江县分别被列为全省优质富硒绿茶核心产区和食用菌核心产区,一些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马铃薯、茶叶、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六大产业被列入《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三)区位优势。

随着“六路”的全面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巴中将逐渐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和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经济示范区。

巴中处于国家级“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3小时经济辐射圈内,是西部为数不多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逐步形成的区位优势将为巴中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载体基础。

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工业园东区、化工园、科技园、商贸园、驷马园)、平昌工业园、南江工业集中区(正直农业科技产业园、坝工业园、建材工业园)、通江工业集中区(龙溪沟食品工业园、城南建材能源工业园)等一批省、市、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相继建立和发展,这标志着巴中工业布局转向以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新模式,为我市发展工业开创了新的发展平台。

各产业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制订优惠扶持政策、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得以较快发展。

到2009年底,全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区)12个,规划占地113.7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1.8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7亿元;入园工业企业13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户,实现主营收入65.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8.24%。

(五)设施基础。

运输设施方面,巴中拥有铁路、公路、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

已经和即将建成的巴乐铁路、巴达铁路将连通西北与东南沿海地区,巴南高速、巴达高速、巴陕高速将巴中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到3小时车程以内,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渝川陕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的渝(重庆)西(西安)快速铁路都将为巴中融入西三角提供机遇、创造条件;管道运输有“通江至巴中”天然气输送管线和“川东北─川西”联络输送管线(在建)。

电力设施方面,现有发电企业8家,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拥有变电站63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54座,规划建设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各1座,在建通江、平昌、南江220千伏变电站3座,主城与三县将形成220千伏系统环网供电,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输变电保障。

二、面临问题

涉及巴中工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很多。

一般性问题中诸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问题需要企业努力解决好;阶段性问题中比如因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出现的发展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化解;长期性问题中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及组织结构问题、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问题、土地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重大问题;间歇性问题如煤、电、油、运、气、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需要阶段性的集中解决。

当前,影响巴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差异性。

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优先发展关系,错过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形不成优势产业。

二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工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特点、新趋势,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面面俱到。

三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工业发展具体措施的特殊性,要么照搬发达地区做法导致“水土不服”,要么跳不出自身小圈子致使措施推动不力,要么根本就不认真研究和落实推进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严重不协调。

普遍地存在着的行政区经济是巴中工业至今没有得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是各地产业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严重。

产业发展只局限在一个市、县(区)内,不愿意与其它地区联系起来考虑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

二是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严重滞后。

多数工业园区(集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不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特色产业集聚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配置,人流、物流整合,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分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是资源开发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资源整合效应。

对资源缺乏科学规划,甚至没有对当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普查和评价,对整个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等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三)工业发展人才缺乏。

工业发展是需要众多人去干的具体实践活动。

巴中工业发展有三类人才极端缺乏,一是创业人才,二是企业家人才,三是党政机关工业领导和管理人才。

创业人才是创办各类企业的主体,创业人才缺乏导致企业数量少,产业就不可能兴;企业家是创业的主体,一个优秀的战略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企业家就会集聚、打造出一个有较高劳动技能的员工队伍、一个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一个较高经营、组织和协调能力的经营管理队伍,企业就会做大做强;巴中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强力推动,党政机关需要高层次的、脚踏实地的工业经济研究和管理人才。

巴中工业在规模和质量上没有实质性的改观,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园区建设严重滞后,多数企业几十年难以做大做强,核心问题还在于人才问题,这是巴中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关键性问题。

(四)工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工业发展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支持。

现在国家、省支持工业发展的很多政策分散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但透明度不高,资源整合不充分,未能形成联手支持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巴中立足自身实际和实际需要制定的支持工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创新不够、实效不够、实施更不够。

企业办事难、检查处罚多、优惠政策不到位、发展(生产)要素难以保障等许多问题都需要认真解决。

三、发展机遇

(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会议提出2010年-2030年,在前十年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加快西部发展,就必须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就必须要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努力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巴中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用更大的投入和更加务实的工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培育。

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为巴中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二)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统一部署。

“三化联动”要以工业化为重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要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终极任务,助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是实现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加快巴中工业发展是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同时加速城镇化极大地为工业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

(三)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机遇。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四川省出台了“7+3”优势产业规划和八大行业振兴行动计划,为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机遇。

巴中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对接国家和省纺织、轻工、石化、电子信息、物流等五大行业振兴计划,积极寻求政策对接,规划产业发展,研究推动措施,实施重大项目,优化发展环境。

(四)承接产业转移机遇。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既有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也有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产业主要流向具有新的市场空间、要素价格优势和资源条件的地区。

国际间产业转移将出现结构性变化,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可能加速国内制造业发展,同时被迫将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向海外转移,以获得这些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中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愿望更为强烈,有利于推进国内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区域间呈现产业加速转移态势,目前,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已经不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端生产部分,而是将目标瞄准了国际大企业,把上海建成跨国公司的总部中心、结算中心、贸易中心,而大量的低端生产都安排在广东、江浙一带,使其成为生产基地。

而这些地区需要资源多、电力消耗大的产业又向内地转移,相应的各自都在进行适应自己条件的产业调整,这种趋势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所使然。

巴中必须作出应对的积极姿态,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全盘拒绝,不但要表现出接受的浓厚兴趣,还要拿出接受的诚意的具体政策措施。

经济发展滞后的巴中市,主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来考虑是必要的,否则,巴中的发展就又会慢一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五)大交通形成和国家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机遇。

再通过3-5年的努力,巴中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区位劣势将逐步改变,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为巴中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将为巴中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

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为巴中工业发展配套产业提供良好的现实机遇。

(六)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机遇。

巴中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可以布置大工业项目的唯一优质资源,而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同时有全省加大老区优势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落后地区“造血功能”,优先产业布局的有利政策,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为巴中工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加快发展工业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强力推进”的第一方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两大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天然气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与医药、新型建材、能源化工、轻工纺织五个重点行业,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思路

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3+1”产业为核心,构建“三轴”“两圈”“八组团”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融入成渝西都市经济圈,着力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清洁能源基地,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巴中工业升级进位。

坚持产业兴市,通过实施加快工业发展的第一方略,培育“3+1”优势产业,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围绕通道建园区,通过沿交通“大通道”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按照“三轴两圈八组团”调整工业布局,提升我市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能力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制度重构,加速资本资源优化,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我市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更高层面构筑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三大体系,即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3+1”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构筑以“组团”为核心、园区为载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GDP25%以上,年平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工业投资450亿元,年平均增长22%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比2010年提高33%以上;新增工业就业岗位5-10万个。

全市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占全市GDP30%以上,年平均增长18%以上。

全市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二)“3+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3+1”产业销售收入实现380亿元,为2010年销售收入的三倍左右,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75%左右。

其中:

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180亿元,矿产资源开发产业80亿元,天然气化工产业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20亿元。

到2020年,“3+1”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80%左右,为2015年销售收入的2.7倍以上;绿色农产品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两大产业总体规模进入全省同行业前五名。

(三)企业培育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户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3户,超亿元的企业50户;培育上市企业2户。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0户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户,超亿元的企业100户;

(四)空间布局发展目标

坚持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集中,向“3+1”产业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集约开发力度,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

到2015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比2010年增加50平方公里。

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7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1个,超50亿元的园区2个,超30亿元的园区1个。

各开发区、工业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到2020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再增加50平方公里,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园区1个,超100亿元的园区2个,超50亿元的园区3个。

各开发区、工业园前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0%以上。

(五)企业技术创新目标

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80%,建成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20个企业研发机构。

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中华老字号5个,创省名牌产品25个、省著名商标15个,本地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率100%,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全部通过“三品”认证。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2015年,工业生产消耗进一步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0%;工业用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三废”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巴中绿色生态、矿产、天然气优势资源和大交通形成后地处“西三角”经济区中心及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3+1”优势产业发展重点

(一)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2009年全市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2亿元,占全市比重66.6%。

形成了畜禽肉食品、粮油食品、食用菌、林果蔬菜食品、白酒、啤酒、茶叶、冷冻饮品、丝绸纺织、医药及秸秆综合利用等产业优势。

1、食品饮料。

2009年,43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占全市比重59.6%。

拥有11.5万吨肉制品、20.9万吨粮油制品、9.1万吨饮料、2000吨速冻食品的生产能力,以及“江口醇”“小角楼”白酒、罗村茶、南江金银花、南江黑桃、翡翠米、龙头面、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山生态肉制品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今后5─10年,围绕卫生、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营养、方便、休闲等主要发展方向,推广应用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微波灭菌、食用酶生产和生物工程技术,以及食品储藏、保鲜、安全检测等高新技术。

围绕全市启动建设的15个示范农业产业园区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着力发展“3+1”产业集群。

发展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巴山生态猪、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黄牛”等特色生态品牌,争创国家证明商标;培育高金食品、惠昌食品、鸿盛食品、德源食品等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天仙食品、东阳食品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北牧黄羊等肉羊加工龙头企业,思千里食品等家禽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开发畜禽低温肉、肉干肉松、风味熟制品、方便汤食制品,深度开发硫酸软骨素、天然肠衣及肝素钠、生物制品等,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肥膘、羽绒等副产物;积极扶持猪、牛、羊、鸡养殖业主,建设专业园区,发展大中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订单生产模式,形成优质畜禽肉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肉制品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发展饮料产业集群。

以江口醇、小角楼、重庆啤酒为龙头,以供应链管理作为运营模式,规划发展原料基地、基础酒酿造、勾兑灌装、包装供应、物流仓储、市场营销、废弃物综合利用、融资、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力资源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饮料酒产业集群发展;以通江罗村茶、南江金银花茶、秦巴山珍芦笋茶为龙头,整合全市茶叶资源,提升制茶工艺水平,改善产品内在品质和包装质量,开发液体茶饮料,集中力量打造1-2个国家级茶叶品牌,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茶饮料产业发展。

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

以通江县食用菌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快巴州、南江、平昌食用菌原料基地建设,以“山霸王”、光泰科技、银耳酒业、银耳公司为加工龙头,利用通江银耳的知名品牌,研发生产银耳汁饮料、银耳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做大产业规模,培育食用菌产业集群。

发展粮油果蔬产业集群。

以大众食品、胡婆婆食品为加工龙头,大力发展米线、豆干、薯类等方便食品。

以成都互利达公司为加工龙头,综合利用“两薯一根”资源,大力开发薯类变性淀粉驱油剂、燃料乙醇及其深加工产品,使之成为巴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立足蔬菜、水果、水产等绿色农产品种养殖原料基地,以驷马豆瓣、渔溪咸菜等企业为加工龙头,依托现有地方名特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传统腌制咸菜系列产品;依托大中型商业连锁超市,农工商联手发展净菜保鲜加工业务,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加工产业上档次、上品牌、上规模,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

2、现代中药。

巴中是“秦巴中药材”地道产区之一,被称为“四川境内的天然药库”,境内有中药材品种1500余种,年蕴藏量近6万吨,优势品种有巴州区的虎杖、川明参、栀子、桔梗、黄姜,南江的金银花,通江的“三木一麻”,平昌的丹参、红花等。

今后5─10年,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相关保健产品生产—专业市场—中药科技等环节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

以普瑞制药、百顺中药、百草中药为基础,引入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大力发展虎杖、金银花、川明参、栀子、杜仲、厚朴、黄柏、天麻、桔梗、川穹、半夏、当归、玄参、党参、茯苓等中药材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户中药材种(养)殖业发展。

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大中药研发和产业化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建立信息、检测、中试、动物实验等共享平台,加强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研究,支持企业中药材种子种苗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制订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研究;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化中药生产研发技术、新型制剂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

重点支持国家级新药的产业化、中药研发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医疗器械的数字信息化。

重点发展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优质饮片、现代生物制品、天然药物保健品,以及缓释、控释,渗透泵和透皮吸收等一批新剂型。

3、纺织服装。

以中兴纺织、永益茧丝为龙头,围绕形成“纱布(丝绸)—染整—面料—服装、床上用品”产业链条,大力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整体装备水平。

重点发展差别化、复合型纤维、功能化高性能纤维,高性能高附加值服装面料,汽车用、农用、生物医用、新型蓬盖材料、建筑材料、骨架材料、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织物等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各类装饰用纺织品;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床上用品、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整合桑蚕资源,扩大桑蚕种(养)殖规模,做大做强丝绸产业。

4、林产品。

引进专业生产加工企业,以实施五倍子深加工、植物香料、竹炭及竹醋液、核桃油、竹木装饰板材及家具生产项目为重点,推进竹木林果资源加工产业发展。

(二)矿产资源开发产业。

2009年全市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占全市比重2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