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08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docx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范进中举

(一)导入设计

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比较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3、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

人生四大乐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4.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

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

过分忠厚。

闯将来:

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

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

随机应变。

见外:

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

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初探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

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

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孔乙己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

孔乙己(板书孔乙己)。

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

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课文朗读录音,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阔绰 舀出  羼水  荐头 蘸酒 打折了腿  间或 附和  颓唐

2、画一画鲁镇酒店的格局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节):

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

(开端、发展)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四、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

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

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5、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

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板书:

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板书:

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板书: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迂腐)

(7)“你读过书么?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

”(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6、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

(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说明其迂腐不堪)

7、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

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

(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

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

板书: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明确:

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

文章结尾: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

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

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

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  好喝懒做  麻木不仁   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 外貌          穷愁潦倒       悲惨

                       语言     迂腐可笑  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动作          不失善良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我的叔叔于勒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

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

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

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

(幻灯片出示生字)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牡蛎(mǔlì)褴褛(lánlǘ)  

撬(qiào)煞白(shà)诧异(chà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

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

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

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

请同学们来拟。

(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

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

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

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

我看出她在哆嗦。

她很快地说:

“我想就是他。

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

④“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

为什么重复写?

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

“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

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

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

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

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本文主题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

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乞丐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

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

助人其实也是助己。

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我们将学习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二、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三、字词巩固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污秽(  )  脓疮(  )(  )  呻吟(  )(  )  颤抖(  )

四、品味文章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1、学生在文中划出人物描写的笔墨。

2、学生诵读交流。

3、明确:

(1)外貌描写: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

(2)动作、神态描写: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

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

(3)语言描写:

“兄弟,原谅我,我什么都没有。

“兄弟,哪儿的话!

”他低声说,“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4、这些描写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学情预测〕学生容易忽略对乞丐的外貌描写实质上也是对我的侧面描写,关于侧面描写的常识要适时复习。

(1)外貌描写: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

——穷困潦倒、污秽不堪;从侧面突出了我对乞丐的尊重、善意的可贵。

(2)动作、神态描写: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

——为了起码的生存,已抛开自尊。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

——有紧张、有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