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809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凉山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前  言

  经过多年的积累,凉山工业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对全州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0年,全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17.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30.67:

36.03:

33.3调整为2010年21.9:

47.3:

30.8,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6%,拉动全州GDP增长9.8个百分点。

因此,凉山要发展,出路在工业、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

为了充分发挥凉山州资源优势,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域凉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凉山州经委结合我州工业发展实际,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省、州要求,编制了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凉山州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总体规划》;《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凉山州烟草产业发展规划》;《凉山州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凉山州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提供的基础资料。

  第一章 凉山工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开发,水电第一产业的地位初步奠定,矿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化、工业化方向发展,工业园区化、集中化、区域化开始起步,凉山工业进入由采掘业向加工制造业转变的重要转折时期。

2010年全州工业增加值达到290.5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2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8.7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40.4%;实现利润总额64.6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43.5%;完成技改投资79.7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44.8%。

工业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5.1亿元,比2005年增加4.0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提高到2010年的4.3%,工业发展呈现新格局。

  

(一)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本地化发展战略,着力延伸产业链,推动资源的单一开发向优势特色产业链转型,推动工业发展从卖资源向卖产品转变,从简单开发向深度开发转变,形成以资源驱动项目、以项目驱动资本、以资本驱动产业、以产业驱动发展的科学开发模式,走出了“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路子。

优势产业竞相发展、支撑作用不断显现,水电、钒钛钢铁、铜镍、铅锌、稀土、水泥、磷化工、烟草、轻工医药食品等九大重点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7.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能、矿冶、绿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的比重达到90%。

  

(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

  坚持把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凉山的重要举措,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重大项目向产业园区聚集,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全州共有产业园区(含工业集中区)16个,其中省级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3个,入园规上企业233户,占规上企业的60%;西昌钒钛、会理有色、冕宁稀土、雷波磷化工、成都凉山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和聚集发展。

  (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成为项目建设的推动力量。

  高度重视和发挥骨干企业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22户增加到2010年的134户;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由2005年的189户增加到2010年426户,有力推动了全州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随着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冕宁稀土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凸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坚持产业引导发展,企业带动发展,园区促进发展,基于资源、人才、技术的比较优势和企业规模的扩张,我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开始凸显。

初步形成了以钒钛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四大领域的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

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会理财通铁钛、重钢太和铁矿、西昌新钒钛、西昌新太平、平川铁矿、四川江铜稀土、冕宁方兴稀土、冕宁茂源稀土、德昌志能稀土、好医生攀西药业等一批新材料企业脱颖而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工业园区、成都.凉山工业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正在建设,未来几年,随着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引进及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州高新技术产业具备快速增长的潜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州工业主要产品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率低。

  

(二)从产业结构上看,呈明显的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粗放型、采选冶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高耗能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体。

  (三)从企业结构上看,大型企业没有、中型企业少,95%以上为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重点优势企业对小企业的带动力不强。

  (四)从分布情况看,产业集中度不高、关联度不强、整体竞争力弱。

  (五)从工业园区看,布局结构上仍缺乏科学性,“多、散、小”现象制约着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有效发挥。

  (六)生产要素“瓶颈”制约。

部分县市交通状况较差、电网建设滞后,铁路运力与运量矛盾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

  (七)工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结构型污染突出。

  三、“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外部提供的发展机遇

  1、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凉山跨越发展的机遇。

为推进凉山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即《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是我州在跨越发展新起点上迎来的重大战略性历史机遇。

  2、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中央将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更多的政策支持。

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产业转移的机遇。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升级步伐加快,为我州最大限度的参与资源分配、承接转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

  4、资源性市场拓展的机遇。

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工业产品市场不断扩大。

从长期来看,国内外对资源型工业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这也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

  5、区域合作的机遇。

成凉、攀凉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它区域合作,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借助他方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二)自身具有的有利因素

  1、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州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随着雅攀高速公路、沿江高速、西昭高速、西宜高速,州内江河梯级电站等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我州工业的发展。

  2、资源保障能力较强。

我州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和各类生物、光热资源,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随着国家在三江干流上建设的大型电站和全州中小河流域电站逐步建成投产,以及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的建设,能源供给充足,对工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基础。

通过多年积累,我州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州委、州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积累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强州”为主导战略,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推动凉山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前列,支撑和带动凉山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坚持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区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资源分布和工业发展方向,合理确定规划区工业的空间布局,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以新型工业化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集聚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

  (四)坚持体制创新,推进资源整合

  坚持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完善竞争机制,加强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推进规划区工业加快发展的新方法,促进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约节约利用。

  (五)坚持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实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力争全州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二)优势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6+4”优势资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2-1 凉山州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单位:

亿元

 

分  类

2009年

2015年

主营业 务收入

工业   增加值

主营业

务收入

年均   递增%

工业   增加值

年均   递增%

全 州 合 计

400.8

226.8

2179.2

32.6

1044

29.0

其中:

水   电

28.8

22.0

328.8

50.1

230.8

48.0

   钒钛钢

140.8

77.0

735.0

31.7

279.3

24.0

铜  镍

33.2

23.7

180.0

32.5

54.0

14.7

铅  锌

49.1

37.1

120.0

16.1

48.0

4.4

稀  土

7.9

4.7

185.5

69.2

120.6

71.7

烟   草

15.8

10.5

90.0

33.6

64.8

35.4

轻工食品生物医药

33.1

13.7

66.2

12.3

33.1

15.8

化 工

14.3

5.9

192.0

54.2

115.2

64.1

建  材

24.9

11.1

63.9

17.0

28.8

17.2

新能源

0.0

0.0

55.0

 

33.0

 

  (三)工业园区发展目标

  争取培育和发展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建好4个以上省级产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州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680亿元以上,产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形成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200-500亿元的2个,100-200亿元的3个。

  (三)市场竞争力目标

  1、重点企业。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34户发展到250户,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5户,50-100亿元的10户,10-50亿元以上20户。

  2、产业集群。

打造千亿级水电产业集群、千亿级矿冶产业集群、百亿级化工产业集群、百亿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百亿级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十亿级建材产业集群。

  3、技术进步。

到2015年,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95亿元;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2.5%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

  第三章 发展重点

  加快凉山工业发展步伐,实现凉山工业科学发展新跨越,就是要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凉山具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整合发展要素,跨越行政区划,打破体制限制,对全州工业进行合理分工与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合作、产业集聚与对接延伸,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重点发展“6+4”产业,即:

以水电、钒钛钢、铜镍、铅锌、稀土、烟草为优势资源产业,以轻工食品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为潜力资源产业;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即:

全国水电产业基地、现代化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四川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材料生产基地、四川化工产业基地、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四川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川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

  一、重点产业

  

(一)水电产业

  依托凉山丰富的水能资源,以“三江”干流巨型、特大型水电站建设为龙头,以中小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建设为基础,以超高压电网建设为载体,坚持协调配套,构建电源点、输电网络和高载能工业三大平台。

到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47%以上。

  

(二)钒钛钢产业

  以攀西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为依托,以西昌钒钛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为龙头,以钢铁为基础,形成钒、钛、钢铁三个产业支柱,走科技创新、循环链式发展的道路,对多种稀有金属进行回收利用,重点突破钒钛磁铁矿的采选、分离、加工应用技术,积极开发高档次钛白、海绵钛、钛材、钒钛低微合金钢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扩大和提高钒钛磁铁矿利用的规模和水平。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以上。

  (三)铜镍、铅锌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形成“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的生产布局,构建采、选、冶一条龙产业链。

实现精深产品加工为主、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形成以会理锌矿、会东铅锌矿、西昌合力锌业为主体的铅锌产业集群,凉山矿业、康西铜业为主体的铜产业集群,实现效益最大化。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开展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

  (四)稀土产业

  以丰富的稀土资源为依托,以冕宁稀土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四川江铜稀土等企业为龙头,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突破口,推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突破稀土矿的采选、分离、加工应用技术,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蓄光发电材料、农用稀土等下游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年均增长70%以上。

  (五)烟草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工作措施,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现代烟草农业、新型烟草工业、现代仓储物流业发展相结合、围绕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着力抓好烟草薄片、膨化烟丝、高中档卷烟生产,提高烟草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做大做强做优我州现代烟草产业,把凉山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六)化工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磷矿、盐矿资源,以资源驱动项目、以项目驱动资本、以资本驱动产业、以产业驱动发展,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走合作开发的道路,通过深度加工,形成磷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相结合的化工产业,建设规模大、技术新、产业长链长的化工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

  (七)轻工食品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以开发特色生物资源为中心,以开发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开发生物医药为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利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产业链长、关联性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资源,扩大影响,打造绿色环保品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八)建材产业

  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工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升级换代,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水泥企业。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

  (九)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装备制造业,加大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光热发电、光伏发电及风能发电,推进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原料种植基地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全省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发展机械铸造、汽车零部件、钢构加工、矿冶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西部最大的新能源及加工应用示范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

  二、重点园区

  

(一)指导思想

  根据凉山工业结构,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推动园区企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打造主业突出、配套协作、特色鲜明、品牌知名、环境优美的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扩大规模经济效益。

强化重点园区在我州产业集聚发展中的先导、龙头作用,重点发展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会理县工业园区、冕宁县工业园区和雷波县工业园区。

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主业

辅业

西昌钒钛     工业园区

经久工业点

钒钛新材料,黑色金属采选冶及深加工  

建材

太和工业点

会理县工业园区

力马河工业点

有色金属采选冶及深加工、黑色金属采选

烟草、   轻工食品

云甸工业点

小黑箐工业点

冕宁县工业园区

复兴工业点

稀土新材料,稀土采选冶及深加工

建材、   轻工食品

泸沽工业点

漫水湾工业点

雷波县工业园区

磷化工

 

  

(二)工作重点

  1、调整工业园区布局。

指导工业园区按照“一业为主、特色突出、多元发展、功能齐备”原则进行的布局调整,以园区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定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制定工业园区考核奖励办法,对重点园区在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安排和生产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支持。

  2、推进园区集约发展。

针对不同县市,依据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研究制订各类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标准,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不断提高园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

  3、推进园区平台建设。

按照产业分工,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突破行政区划,推动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集群。

支持园区建设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公共物流、产品检验检测、环保治污、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立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一)产业发展政策

  1、实施优势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凉山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指南》,发布《凉山州优势产业重点骨干企业目录》,支持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并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予以倾斜支持。

  2、实施品牌培育政策。

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创建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新获得国家和省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的企业,政府予以重奖。

  3、创新工业发展机制。

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建立区域间资源流通的利益分享机制。

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建设“飞地园区”,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加工地

共同建设的项目投产后,企业所缴税费,主要经济指标按资源地和加工地按比例进行分成。

  

(二)产业技术政策

  1、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方向,突破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技术瓶颈。

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其技术创新成果,对列入规划的产业、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和鼓励类税收政策支持。

  2、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开展联合攻关。

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围绕优势产业、产品链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生产工艺领域建立优势产业、产品链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攻关。

  3、推进企业信息化。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优势产业链中的龙头作为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示范企业,以主导产业、关键环节、重点产品为核心,推进企业信息化。

  (三)产业组织政策

  1、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对龙头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和创新、生产要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其资本扩张、产业聚集的能力,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每个产业都要形成1-2个带动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集团。

  2、培育延伸产业和产品链。

鼓励支持优势产业的龙头、重点企业沿产业链整合相关企业,支持优势产业的龙头、重点企业与能源、原材料供给、营销渠道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实施收购重组,有效降低综合成本。

  (四)开放合作政策

  1、实施特色产业招商。

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6+4”产业为重点,根据优势产业链中的扩能、发展和补缺环节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

  2、实施产业链招商。

依据产业链发展、扩能的重点和延伸方向,研究编制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改革招商引资方式,以产业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产业园区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

  3、推动区域经贸合作。

推进凉山-成都、凉山-攀枝花区域合作,加强产业对接,积极拓展与省内其他市州的广泛合作,加强与云南、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联系,拓宽“凉山制造”工业产品市场,推进产业升级。

  4、推进州内产业合作。

鼓励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支持通过“飞地工业”等多种途径有序推进州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

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的利益关系,对兴办迁入企业所缴纳税费,从缴纳年度起两地按比例分成,对产值,增加值、利润等经济指标按比例分成。

  (五)财政税收政策

  1、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