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797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三明一中2018~2019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

且在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

”这说明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中可以分析出,唐朝县官的重要职责就是征税,故A项正确;从材料“韩愈……到……阳山县当县令”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边穷地区重视,故CD项排除。

点睛: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是指阳山是天下最贫穷的地方。

陆地有险要的丘陵,可怕的虎豹。

……刚到阳山,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

3.唐初,依《选举令》规定:

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

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

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内容看,唐代对商人和士之间的界限要求很明确,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对其进行比较;D选项与材料无关。

4.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皇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一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

A.对史实完全不予重视

B.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

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关系,朱祁钰和朱祁镇是兄弟关系,朱允炆和朱祁钰的追谥,即“让皇帝”、“代宗”是皇族内斗之后胜利者对史实的曲笔和对自己的回护,D正确。

A项的“完全”过于绝对,不能由两个皇帝的谥号得出明朝皇帝的追谥全部都不尊重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B错误。

前代修史也有这样的传统,C错误。

5.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

C.休耕轮作

D.少种多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业精耕细作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广种薄收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少种多收的特点,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学生应该可以联系代田法的相关知识,从沟垄轮作的特点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中可以分析出,唐宋时期律学融合了儒家思想思想,体现出律学以礼入法的传统,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法的结合,没有体现出三教合一,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律学哲理化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律学的特点,故D项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7.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

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

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

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答案】C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抗清朝政权,不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故A错误;台湾两次移民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错误;两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C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被清朝收复两个事件的限制和特点,紧扣材料关键词“这两次移民高潮”,从共同点出发,学生再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下图为法国画家路易·大卫1787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局部,这一油画的创作是基于这样的史实:

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有罪后,他的学生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

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

然而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慷慨赴死。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意义和人文价值是

A.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捍卫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B.屈从错判行为就是纵容罪恶、人是万物的尺度

C.凡是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该去做、美德即知识

D.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主权在民人生而自由

【答案】A

【解析】

被雅典法庭判处有罪苏格拉底就选择了慷慨赴死,这足以证明苏格拉底是在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即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他是在捍卫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时代还没有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9.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

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

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重点强调人的感受,反映出古罗马建筑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罗马在建筑的修建上借鉴了古希腊的实践,“虔诚”二字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奴隶制的残忍性,排除D项。

10.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这表明古希腊

A.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B.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C.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当时古希腊宗教信仰和理性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A项正确,D项排除;B项错误,错在“主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点睛:

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理性思维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11.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解析】

“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A项。

B、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军官说:

不许争辩,只许操练。

税吏说:

不许争辩,只许纳税。

神甫说:

不许争辩,只许信仰。

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洛克

C.康德

D.卢梭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主张: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相符,C符合题意;伏尔泰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洛克思想的核心是分权学说,卢梭思想的核心是主权在民,社会契约,AB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之上,结合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观点主张作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应该加以区别和理解,避免知识的混淆。

13.18世纪欧洲报刊在评论某启蒙思想家时指出:

“一个法国人竟然不把品德当作君主政体的原则。

这是对政府的侮辱,并且几乎是一种叛逆罪。

”这一言论

A.反对人文主义者对君主宽容

B.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

C.批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

D.指责社会契约论排斥君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批判完全推翻君主专制的理论,显然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B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卡西尔在《启蒙哲学》中指出,“18世纪哲学不满足于把分析仅仅当作获得数理知识的伟大的思想工具,它还把分析看作所有一般思维之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种观点在18世纪中叶获得了胜利”。

这说明

A.启蒙思想摧毁了封建神学

B.哲学研究转向对社会的关注

C.理性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D.启蒙哲学基于自然科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析”“数理知识”说明理性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而“一般思维之必需”则说明哲学家把理性引入到了对人的研究,说明了启蒙哲学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的“胜利”是指理性在哲学上的胜利,不是指启蒙思想对封建神学的胜利,且当时封建神学仍占主导,A项错误;哲学本身就是对人、对社会的研究,只不过启蒙时代是把理性主义作为了研究的指导思想,而不是转向了对社会的关注,B项错误;启蒙时代虽然理性主义对旧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但在资产阶级没有占居统治地位之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项错误。

15.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

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答案】C

【解析】

“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题,故选C;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所以A没法得出,故排除;B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6.“沙龙”一词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房间”,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时事的社交场所。

17世纪出现于法国,主要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提供场所,18世纪则开始趋向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成为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

18世纪法国沙龙的盛行

A.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B.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C.反映了贵族势力日趋走向没落

D.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启蒙运动思想家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符合启蒙运动思想,这一活动场所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A正确;沙龙属于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B错误;贵族势力此时并没有衰落,C错误;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17.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

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

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

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

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18.下表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意志诸邦/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C

【解析】

材料数据只反映了175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较大,不能说明整个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德国发展速度最快,而且数据并不能说明德国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由主导地位逐渐下降,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逐渐占主导,这说明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故C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可以发现:

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9.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

这一状况

A.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

B.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C.提升了农业生产收益

D.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可知英国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攀升,依据所学可以推断这一状况会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促使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下降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会使社会消费水平日益提升。

故B项错误。

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下降不可能提升农业生产收益,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0.下图是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据此可以做出的推断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B.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

C.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

D.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尤其是工业革命期间,工资上涨显然会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D正确;A、B和C不符合表格信息。

21.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材料“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说明,《大宪章》开了“限政”的先河;材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说明光荣革命是对政治传统的所捍卫,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CD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和“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22.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

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

2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24.下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

这一作品

A.体现了统一战争成果受到侵蚀破坏

B.反映了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

C.说明统一战争影响了德国历史发展

D.表明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军队的专权下图德国的未来

【答案】C

【解析】

材料“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反映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影响,故C正确;普鲁士领导取得了统一战争胜利,故A错误;漫画反映的是普鲁士军国主义与德国民众的关系,不能说明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立宪政体与军队的专权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25.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

“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

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

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

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