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660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docx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3

1、梁3

1.1、抗震楼层框架梁(KL)3

1.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7

1.3、抗震屋面框架梁WKL8

1.4、非抗震屋面框架梁10

1.5、抗震框支梁11

1.6、非框架梁及井字梁(L,JZL)11

1.7、悬挑梁总结12

1.8、基础主梁与基础次梁总结12

1.9、基础类梁钢筋计算总结14

2、第二节柱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全15

2.1.柱插筋基础内长度。

15

2.2、地下框架柱钢筋18

2.3、中间层框架柱的钢筋18

2.4、顶层框架柱钢筋19

3、第三节,板构件钢筋计算19

3.1、板底钢筋计算19

3.2、板顶钢筋计算20

3.3、板支座负筋的计算20

4、第四节、墙构件钢筋计算21

4.1、墙身水平筋计算21

4.2、墙身竖向钢筋计算22

4.3、墙柱钢筋计算23

4.4、墙梁钢筋计算24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

1、梁

1.1、抗震楼层框架梁(KL)

1.1.1、上部通长筋

1.1.1.1、端支座直锚MAX(0.5Hc+5b,Lae)。

1.1.1.2、端支座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3、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高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4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低标高钢筋直锚Lae。

1.1.1.5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上部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6中间支座变截面—梁宽度不同时,宽出的不断直通钢筋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7悬挑端,跨内外无高差,上部通长筋伸至悬挑远端,下弯至梁底后回弯5d。

1.1.1.8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上部通长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9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跨内框架梁上部钢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1.1.1.10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直锚MAX(0.5Hc+5b,Lae)。

1.1.1.11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

上部通长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12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跨内框架梁上部钢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1.1.1.13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弯锚,MAX(Hc-c,0.4Lae)+15d。

1.1.1.14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且Lae《Hc,固采用直锚,MAX(0.5Hc+5d,0.4Lae)+5d。

1.1.1.15悬挑端高度Hb,当L〈4Hb,上部第一排筋全部伸至远端,再回弯5d(Hb-2c+5d)。

1.1.1.16悬挑,当L〉=4Hb,上部第一排纵筋除角筋外,其余总根数的1/2不伸至悬挑远端即下弯。

按45度后,在底部平伸10d。

1.1.1.17悬挑,上部第二排伸至0.75L位置。

1.1.1.18悬挑,下部钢筋锚固12d。

1.1.1.19悬挑,箍筋,长度,远端变截面时,按平均高度计算。

1.1.1.20悬挑,箍筋,根数,与边梁互相垂直时,布置至边梁边。

1.1.1.21纯悬挑梁锚固,弯锚,MAX(Hc-c,0.4La)+15d。

1.1.1.22纯悬挑梁锚固,直锚,MAX(0.5Hc+5d,La)+5d。

1.1.1.23上部通长筋的连接,直径相同,在跨中1/3连接。

1.1.1.24上部通长筋的连接,直径不同,两端与支座钢筋搭接,搭接长度Lle=1.6La,即接100%接头。

1.1.2、侧部钢筋

(1)当梁净高(不包括板厚)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纵向构造间距a《=200,均分Hw。

(2)侧部钢筋,锚固12d。

(3)侧部钢筋,搭接150。

(4)侧部受扭钢筋,锚固同梁下部钢筋,端支座,直锚:

MAX(0.5Hc+5d,Lae);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中间支座:

直锚,MAX(0.5Hc+5d,Lae)。

(5)侧部受扭钢筋:

连接,跨端1/3范围,避开箍筋加密区。

(6)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6,当梁宽〉350时,¢8。

长度,梁宽-c+箍筋直径+弯钩,间距:

为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两倍。

1.1.3、下部纵筋(抗震楼层框架梁)

(1)下部通长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e);弯锚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2)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当梁底有高差且C/Hc》1/6时,低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3)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当梁底有高差且C/Hc《=1/6时,下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4)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宽度不同时,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5)下部通长筋,连接,跨端1/3范围,且避开箍筋加密区。

(6)下部通长筋不伸入支座的钢筋,净长-2*0.1*Ln(本跨净跨值)

1.1.4、支座负筋总结(抗震楼层框架梁)

(1)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第一排Ln/3,第二排Ln/4,第三排Ln/5;若第一排是通长筋,没有支座负筋,则第二排Ln/3,第三排Ln/4。

超过三排,由设计者注明延伸长度。

(2)支座负筋,端支座锚固,同上部通长筋。

(3)支座负筋,贯通小跨,小跨是指净长小于左右两个大跨长之和的1/3。

(4)支座负筋,两边配筋不同,多出的钢筋可直锚MAX(0.5Hc+5d,Lae);多出的钢筋可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1.1.5、箍筋总结(KL)

(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2Hb;二级抗震,1.5Hb,且》=500。

起步距离:

50。

(2)计算加密区根数时加1,非加密区根数减1。

小数点取值采用四舍五入。

1.1.6、吊筋总结

(1)吊筋下平直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2)吊筋斜长,主梁高》800时,夹角为60度,主梁高《=800时,夹角为45度。

(3)吊筋高度,次梁高度〈=主梁高度1/2时,吊筋下平直段距主梁底为H/2(H为次梁高);次梁高度〉主梁高度1/2时,吊筋高度按主梁计算。

(4)吊筋上平直段,当次梁位于主梁跨端1/3时,20d,当次梁位于主梁跨中1/3时,10d。

1.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1.2.1、抗震与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区别

1.2.1.1、锚固长度:

Lae(抗震)La(非抗震)

1.2.1.2、钢筋骨架,有上部通长筋(抗震),无上部通长筋,上部筋由支座负筋与架立筋组成(非抗震)。

1.2.1.3、箍筋加密区,有箍筋加密区(抗震),无箍筋加密区(非抗震)。

1.2.1.4、变截面,(梁顶或梁底有高差,或宽不同需要弯锚的钢筋),锚固长度=MAX(0.5Hc+5d,0.4Lae)+15d(抗震);锚固长度=0.4La+15d(非抗震)

1.2.1.5、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直锚=MAX(0.5Hc+5d,Lae)(抗震);有直锚=La,弯锚=0.4La+15d(非抗震)。

1.2.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总结

1.2.2.1、非抗震,上部钢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

1.2.2.2、非抗震,上部钢筋,端支座,弯锚=MAX(0.5Hc+5d,0.4La)+15d。

1.2.2.3、非抗震,上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低标高钢筋直锚=La。

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

1.2.2.4、非抗震,上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2.2.5、非抗震,架立筋=净长-2*支座负筋延伸长度+2*150。

1.2.2.6、非抗震,悬挑端的构造不区分抗震与非抗震。

1.2.2.7、非抗震,下部钢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弯锚=MAX(0.5Hc+5d,0.4La)+15d。

1.2.2.8、非抗震,下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低标高钢筋直锚=La。

梁宽度不同,宽出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

1.2.2.9、非抗震,下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3、抗震屋面框架梁WKL

1.3.1、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1.3.1.1、上下部纵筋的锚固方式不同,抗震楼层框架梁有弯锚和直锚两种方式,抗震屋面框架梁只有弯锚,没有直锚构造。

1.3.1.2、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和下部锚固方式相同;屋面框架梁上部和下部锚固方式不同。

1.3.1.3、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上下部纵筋的具体锚固长度不同,楼层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在端支座弯锚长度为:

MAX(0.5Hc+5d,0.4Lae)+15d;屋面框架梁有弯至梁底和下弯1.7Lae两种构造。

1.3.1.4、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变截面梁顶有高差时纵筋锚固不同,楼层直锚=Lae,楼面直锚=1.6Lae;楼层弯锚=MAX(0.5Hc+5d,0.4Lae)+15d;楼面弯锚=0.4Lae+15d+c。

1.3.1.5、非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的区别类似于抗震梁。

1.3.2、抗震屋面框架梁

1.3.2.1、抗震屋面框架梁,端支座,上部钢筋,伸至柱边下弯梁底,(Hc-C)+(Hb-C)。

1.3.2.2、抗震屋面框架梁,端支座,上部钢筋,伸至柱边下弯1.7Lae,(Hc-C)+1.7Lae。

1.3.2.3、抗震屋面框架梁,上部钢筋,中间支座,梁顶有高差,1、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e+15d+c;2、低标高钢筋直锚=1.6Lae;3、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来断开。

1.3.2.4、抗震屋面框架梁,中间支座,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上部钢筋=0.4Lae+15d,下部钢筋=MAX(0.5Hc+5d,0.4Lae)+15d。

1.3.2.5、抗震屋面框架梁,悬挑端,锚入跨内。

1.3.2.6、抗震屋面框架梁,悬挑端,下部钢筋,端支座,MAX(0.5Hc+5d,0.4Lae)+15d。

中间支座,同抗震楼层框架梁。

1.4、非抗震屋面框架梁

1.4.1、抗震屋面框架梁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1.4.1.1、锚固长度不同,抗震=Lae,非抗震=La。

1.4.1.2、钢筋骨架不同,抗震有上部通长筋;非抗震无上部通长筋,上部钢筋由支座负筋和架立筋组成。

1.4.1.3、箍筋加密区不同,抗震有箍筋加密区;非抗震的无箍筋加密区。

1.4.1.4、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不同中,抗震直锚=MAX(Lae,0.5Hc+5d);非抗震直锚=La,非抗震弯锚=0.4La+15d。

1.4.2、非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1.4.2.1、支座负筋的锚固,端支座,伸至柱边,弯至梁底。

(Hc-c)+(Hb-c)。

1.4.2.2、支座负筋的锚固,端支座,伸至柱边,下弯1.7La。

即(Hc-c)+1.7La。

1.4.2.3、支座负筋的锚固,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C);低标高钢筋直锚1.6La;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4.2.4、悬挑端钢筋,锚入跨内,见悬挑梁。

1.4.2.5、跨内钢筋,按屋面框架梁端节点,弯到梁底或下弯1.7La。

1.4.2.6、下部钢筋,端支座,MAX(0.5Hc+5d,0.4Lae)+15d,中间支座,同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1.5、抗震框支梁

1.5.1.1、抗震框支梁,上部通长筋及第一排支座负筋,Hc-C+Hb-C+Lae。

1.5.1.2、抗震框支梁,以下各排支座负筋,Hc-C+15d。

1.5.1.3、抗震框支梁,各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Ln/3。

1.5.1.4、抗震框支梁,侧部钢筋,Hc-C+15d。

1.5.1.5、抗震框支梁,拉筋直径,梁宽《=350时¢6,梁宽≥350时¢8。

拉筋根数,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2倍,拉筋排数,沿梁高≤200。

(梁高不包括板厚)

1.5.1.6、抗震框支梁,下部钢筋,Hc-C+15d。

1.5.1.7、箍筋加密区,MAX(0.2Ln,1.5Hb)。

1.6、非框架梁及井字梁(L,JZL)

1.6.1.1、上部支座筋,端支座,0.4La+15D。

1.6.1.2、上部支座筋,中间支座,梁顶有高差,且C/(b-50)》1/6,高标高钢筋=MAX(b-c,0.4La)+15d(b支座宽,c保护层);低标高钢筋=0.4La+15d;梁宽不同或钢筋根数不同,多出或宽出的钢筋弯锚=0.4La+15d。

1.6.1.3、上部支座筋,延伸长度,直形梁,Ln/5,弧形梁,Ln/3。

1.6.1.4、架立筋,与负筋搭接,直形梁,150mm;弧形梁Ll。

1.6.1.5、下部钢筋,支座钢筋,直形梁,12d;弧形梁,Ln。

1.6.1.6、箍筋根数,弧形梁,间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井字梁相交处,只有一个方向的箍筋贯通布置。

1.7、悬挑梁总结

1.7.1.1、悬挑上部第一排,当L《4Hb,全部伸至远端下弯再回弯5d;当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总根数的1/2不伸至远端即下弯,按45度角下弯后平伸10d至远端。

1.7.1.2、悬挑上部第二排伸至0.75L位置。

1.7.1.3、悬挑下部钢筋锚固12d。

1.7.1.4、悬挑箍筋,长度按平均截面计算,根数,与边梁垂直时,布置到边梁边。

1.7.1.5、纯悬挑梁锚固,弯锚=MAX(Hc-c,0.4La)+15d;直锚=MAX(La,0.5Hc+5d)+5d。

1.8、基础主梁与基础次梁总结

1.8.1、基础主梁(JZL)

1.8.1.1、上部和下部贯通筋,成对连通布置。

1.8.1.2、上部和下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15d。

1.8.1.3、底部非贯通筋,自轴线起MAX(L0/3,1.2La+Hb+0.5Hc)

1.8.1.4、有外伸,上部上排筋,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1.8.1.5、有外伸,上部下排筋,不伸至悬挑端,在悬挑端根部支座边弯折12d。

1.8.1.6、有外伸,下部上排筋,伸至悬挑远端不弯折。

1.8.1.7、有外伸,下部下排筋,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1.8.1.8、箍筋根数,与柱相交的节点内要布置箍筋,按跨端第一种箍筋进行布置。

1.8.1.9、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低标高第一排钢筋,上部筋,锚固La,下部筋,伸至变截面顶再+La。

1.8.1.10、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低标高第二排钢筋,上部筋,锚固La,下部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1.11、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高标高第一排钢筋,上部筋,伸至低标高梁顶面再加La,下部筋,锚固La。

1.8.1.12、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高标高第二排钢筋,上部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下部筋,锚固La。

1.8.1.13、变截面梁宽度不同,宽的上下部第一排钢筋,连通设置,宽的上下部第二排钢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2、基础次梁(JCL)

1.8.2.1、上部贯通筋,锚固MAX(0.5Hc,12d)

1.8.2.2、下部贯通筋,锚入支座La。

1.8.2.3、底部非贯通筋,自轴线起MAX(L0/3,1.2La+Hb+0.5Hc)。

1.8.2.4、有外伸,同基础主梁(JZL)。

1.8.2.5、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上部钢筋,锚固MXA(0.5Hc,12d)。

1.8.2.6、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下部钢筋,下部第一排,伸至以截面顶再+La;下部第二排,伸至尽端且总锚》=La。

下部高标高端,锚固La。

1.8.2.7、梁宽度不同,下部各排多出的钢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2.8、箍筋根数,只有净长范围内布置箍筋。

1.8.2.9、侧部构造钢筋,十字交叉,锚固15d;丁字交叉,横梁外侧的侧部构造钢筋贯通,其余锚固15d。

1.8.2.10、拉筋,直径¢8,间距为箍筋间距的2倍。

1.9、基础类梁钢筋计算总结

1.9.1、基础梁(JL)条形基

1.9.1.1、上部各排贯通筋,伸至梁端弯折12d。

1.9.1.2、下部各排贯通筋,伸至梁端弯折15d。

1.9.1.3、底部非贯通筋延伸长度,自轴线起L0/3。

1.9.1.4、基础梁有外伸,与变截面,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1.9.2、基础圈梁(JQL)

1.9.2.1、变截面,同基础梁JL,基础圈梁上部和下部一般只有一排钢筋,这排在变截面时就同基础梁JL中的上部和下部第一排钢筋。

1.9.2.2、侧部钢筋,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1.9.3、承台梁

1.9.3.1、上部和下部钢筋,伸至梁端部弯折10d,有外伸时,方桩取》25d,圆桩取》25d+0.1D。

1.9.3.2、箍筋全长布置。

1.9.4、基础连梁

1.9.4.1、多跨基础连梁,上下部纵筋,各跨两端支座锚固La;箍筋,净长范围内布置。

1.9.4.2、无外伸单跨基础连梁,上部纵筋,基础连梁顶面低于承台顶面》=5d,或《5d,锚固La。

基础梁顶面高于但底面低于承台顶面,伸至端部+下弯(c+15D)

1.9.5、地下框架梁

1.9.5.1、上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MAX(Hc-c,0.4Lae)+15d。

1.9.5.2、下部钢筋中间支座直锚,MAX(Lae,0.5Hc+5d)。

1.9.5.3、支座负筋延伸长度,Ln/3(Ln为本跨净跨度,端支座与中间支座相同)。

2、第二节柱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全

2.1.柱插筋基础内长度。

2.1.1、梁板式筏基

2.1.1.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全部纵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a值查表。

2.1.1.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1.3、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1.4、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角部插筋支在基础中部配筋的上表面,柱中部插筋插至Lae的深度,底部弯折MAX(6d,150)。

2.1.1.5、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全部插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2、单柱独基、条基。

2.1.2.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2.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全部插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3、设基础梁的双柱独基。

2.1.3.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插筋及与基础梁轴线平行布置的柱中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柱中部锚入基础梁的横断面的插筋插至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3.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4、桩基独立承台

2.1.4.1、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且〉=35d,柱角插筋伸至基础底部,柱中部钢筋插至Lae深度,底部弯折MAX(6d,150)。

2.1.4.2、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且〈=35d,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5、大直径灌注桩。

2.1.5.1、锚入桩〉=35d,〉=Lae。

2.1.6、芯柱。

2.1.6.1、锚入〉=0.7Lae。

2.1.7、伸出基础的高度

2.1.7.1、Hn/3(错开连接)。

2.1.8、箍筋(柱构件)

2.1.8.1、梁板式筏基,梁底与板底一平,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2.1.8.2、梁板式筏基,梁顶与板顶一平,基础板高度范围内箍筋根数,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基础梁高度内箍筋根数,同基础以上柱箍筋。

2.1.8.3、板式筏基、独基、条基、桩承台,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2.1.8.4、芯柱,同基础以上芯柱箍筋。

2.2、地下框架柱钢筋

2.2.1、普通柱

2.2.1.1、普通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Hn/3,上部非连接区MAX(Hn/6,Hc,500)。

2.2.1.2、普通柱,箍筋加密区,同纵筋非连接区。

2.2.2、短柱

2.2.2.1、〈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中规定,Hn:

Hc〈4的地下框架柱,称为短柱。

2.2.2.2、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MAX(Hn/3,Hc);上部非连接区Hc。

2.2.2.3、短柱箍筋加密区,全高加密。

2.3、中间层框架柱的钢筋

2.3.1、中间层框架普通柱

2.3.1.1、普通柱,纵筋,基本计算公式,本层层高-本层非连接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接区高度。

2.3.1.2、上柱比下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下层`1.2Lae;下柱比上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上层1.2Lae。

2.3.1.3、上柱比下柱钢筋直径大,上柱大直径钢筋伸入下柱,在下柱的上部非连接区以下的位置连接。

下柱小直径钢筋由下层直接伸到本层上部,与上层伸下来的大直径钢筋连接。

2.3.1.4、普通柱,箍筋,上部加密区高度,上部非连接区高度+顶梁板高;下部加密区高度,下部非连接区高度。

2.3.2、中间层框架短柱

2.3.2.1、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高度,MAX(Hn/3,Hc);上部非连接区高度Hc。

2.3.2.2、短柱,箍筋,全高加密。

2.4、顶层框架柱钢筋

2.4.1、顶层框架中柱

2.4.1.1、顶层中柱,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

2.4.1.2、顶层中柱,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2.4.2、顶层边柱、角柱

2.4.2.1、顶层,柱包梁,柱外侧筋,第一层钢筋不少于65%,自梁底起锚固1.5Lae。

剩余第一层筋伸至柱顶,弯至柱内侧边,再下弯8d。

第二层筋,伸至柱内侧边。

2.4.2.2、顶层,柱包梁,柱内侧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2.4.2.3、顶层,梁包柱,柱外侧筋,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柱内侧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3、第三节,板构件钢筋计算

3.1、板底钢筋计算

3.1.1、板底筋端支座长度

3.1.1.1、与梁、剪力墙、圈梁连接,》=5d,且到支座中心线。

3.1.1.2、与砖墙,MAX(120,H)。

3.1.2、板中间支座

3.1.2.1、与梁、剪力墙、圈梁连接,》=5d,且到支座中心线。

3.1.2.2、与砖墙,MAX(120,H)。

3.1.3、板洞口边,伸至洞口边弯折,H-2*15。

3.1.4、延伸悬挑板(下部构造筋),伸至悬挑端-保护层;支座锚固12d。

3.1.5、根数,起步距离=1/2板筋间距。

3.2、板顶钢筋计算

3.2.1、板顶两端支座锚固,梁、剪力墙、圈梁,锚La。

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