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639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用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用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用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用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穴位.docx

《常用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穴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穴位.docx

常用穴位

经络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常及穴位

十二正经包括: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的定位法:

1.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2.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的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常用穴位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

任脉循行:

起于小腹,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位,到在这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

常用穴位:

1、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作用:

小便不利,遗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2、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

遗尿,尿闭,腹痛,疝气带下,中风脱症,不孕,泄泻。

3、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

遗尿,尿闭,腹痛,疝气带下,虚脱,形体羸瘦。

4、神阙:

有腹部,脐中央。

作用:

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一般不针,用艾条灸)。

5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1、膻中: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作用: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2、天突: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梅核气,噎膈,瘿气。

3、廉泉: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凹陷处。

作用: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喉痹,吞咽困难。

督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1、长强: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2、命门: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

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有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冷。

3、脊中:

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

泄泻,黄疸,痔疮,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

4、筋缩:

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

癫痫,抽搐,背强,胃痛。

5、至阳:

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

胸胁胀满,黄疸,咳嗽,气喘,背痛,脊强。

6、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癫痫,头痛,肩背痛,风疹,骨蒸盗汗。

7、百会: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1、尺泽: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通。

2、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作用: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斜,偏头痛,颈强痛,牙痛。

3、鱼际:

在手拇指本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

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侧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去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千元,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进去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

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去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4、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作用: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腹痛,牙关紧闭,小儿惊风,耳聋耳鸣,无汗,多汗。

5、阳溪: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

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臂痛,齿痛。

6、曲池:

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

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

7、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作用:

鼻塞不通,口,鼻息肉,面痒。

(三)足阳明胃经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

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

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

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

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

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8、颊车: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

口眼歪斜,齿痛,面肌痉挛。

9、天枢: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作用: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热病,水肿,月经不调。

10、大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惊悸不眠,疝气。

11、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作用: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立即,癫狂,中风,脚气,水肿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12、丰隆:

在小腿外册,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作用:

痰多,哮喘,咳嗽,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下肢萎痹,呕吐。

13、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给你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目赤,胃热谵语。

下肢痿痹。

(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

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14、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肝脾肾三经交汇穴)作用:

肠鸣,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阴挺,难产,痛经,疝气,水肿,遗尿,产后血晕,遗精,早泄,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

15、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

16、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骨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

(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

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

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

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17、极泉: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作用:

上肢不遂,心痛,胸闷,胁肋胀,瘰疬,肩臂疼痛,咽干烦渴。

18、少海:

屈肘时,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

心痛,臂麻酸痛,手颤,健忘,暴音,肘臂伸屈不利,瘰疬,腋胁痛。

19、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桡侧凹陷处。

作用:

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症,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

20、少府: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掌时当小指尖处。

作用:

心悸,心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

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

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21、后溪: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作用:

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癫狂,盗汗,目眩,目赤,咽喉肿痛。

22、天宗: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作用:

肩胛疼痛,肘臂外侧痛,气喘,乳痈。

23、听宫: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关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作用: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

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

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

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

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

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五)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清,近视,夜盲,目翳。

(六)攒竹: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

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面瘫,眼睑动。

(七)风门: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

(八)肺俞: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咳嗽,气喘,胸滿,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赛。

(九)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一十)心俞: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癫狂,痫症,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

(一十一)督俞: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心痛,腹胀,腹痛,肠鸣,呃逆。

(一十二)膈俞: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一十三)肝俞: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

(一十四)胆俞: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一十五)脾俞: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

(一十六)胃俞: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

(一十七)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

(一十八)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边1.5寸。

作用:

遗精,阳痿,早泄,不育,不孕,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

(一十九)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边1.5寸。

作用:

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

(二十)次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作用:

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

(二十一)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作用: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二十二)殷门:

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

腰腿疼,下肢痿痹。

(二十三)委中: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

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血,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二十四)承山: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作用:

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

(二十五)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难产,小儿痫证,脚跟痛。

(二十六)申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作用:

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

八、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

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

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

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九、涌泉: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作用:

头痛,头晕,小便不利,便秘,小儿惊风,足心热,癫证,昏厥。

一十、太溪:

在足内侧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一十一、照海: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作用:

痫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

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

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一十二、内关: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偏瘫,偏头痛,失眠,眩晕,热病。

一十三、劳宫: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时中指指尖处。

作用:

心痛,呕吐,口疮,口臭,癫狂痫。

一十、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

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

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一十一、外关: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一十二、天井: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作用:

偏头痛,耳聋,瘰疬,胸胁痛,癫痫。

一十三、翳风: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

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瘰疬,颊痛。

一十四、角孙: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了际处。

作用:

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一十五、耳门:

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关突后缘,张口有凹陷。

作用: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一十六、丝竹空: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作用: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眼睑动。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

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

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

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

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一十七、听会:

在面部,当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作用:

耳鸣,耳聋,面痛,齿痛,口。

一十八、阳白: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作用:

头痛,目眩视物不清,眼睑动。

一十九、风池: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中风,热病,瘿气,癫痫。

二十、肩井: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作用:

头项强痛,肩背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二十一、环跳: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作用: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不肢痿痹。

二十二、风市: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作用: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全身瘙痒。

二十三、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

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二十四、光明: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作用:

止痛,夜盲,乳房胀痛,下肢痿痹。

二十五、悬钟: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半身不遂。

二十六、足临泣: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4趾本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作用: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足跗疼痛。

二十七、俠溪:

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的赤白肉际处,作用:

头痛,目眩,耳鸣,目赤肿痛,热病,乳痈,胁肋疼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

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

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十八、行间:

在足背部,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二十九、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作用:

头痛,眩晕,口,胁痛,遗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三十、蠡沟: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作用:

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三十一、期门: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边4寸。

作用: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