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54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最新〗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

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诗句: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②春官:

礼官,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等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作者连夜赶路的情景。

C.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路程遥远,作者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起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

2.情感:

①希望终老田园。

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②心念国事。

首联写作应檄赴邓,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③矛盾、无奈之情。

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首句中的‘鸟羽轻’”意义双关:

一是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一是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速。

C.“直接点明路程遥远”理解错误,应是直接点明了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

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歌首联直接写幕府征召文书紧急,作者星夜赶路,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意思是:

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那破裘骑上那瘦马,我急匆匆赶路趁着月照三更。

此内容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

写出作者心念国事。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意思是:

脱不了俗例私心里暗自好笑,怎不想回家,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

“岂不怀归”写出诗人想要回到田园;“官有程”写出诗人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

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颈联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气象升平的农村乡野图。

按说当时金朝土地日缩,战争频繁,所需开支,皆赖河南一地供给,征敛无度,河南农村绝不会有如此升平祥和的繁荣景象,诗所描绘的多有诗人理想化的成分,表现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味和怀恋。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意思是:

只应在田野让此生安然老去,是谁叫朝廷的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

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

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因此可看出其矛盾、无奈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

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

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

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

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①张说:

唐代诗人,此诗创作前一年,作者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幽州都督等职,在任数月,政绩颇可观。

此诗是作者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

②燎火:

即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

③日:

喻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分别写两地的景物和气候,雪和梅反复互喻,饱含着对仕途遭遇的酸甜苦辣之感。

B.诗的颔联抒发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慨叹,表现出对世事难料、时光蹉跎而不能自主的复杂心理。

C.诗的颈联通过对边镇和京城两地不同境况的抒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盼望进京做官的心情。

D.诗的尾联写诗人暗暗地遥遥祝祷,幻想着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祝寿。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诗的尾联……为自己祝寿”错误。

诗后的注释已点明“日”字比喻的是皇帝,因而此句祝寿的对象应该是皇帝,而不应该是诗人自己。

尾联实际上表现了诗人盼望进京在皇帝身边做官的急切心情,有媚上之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

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

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弃官归山居

雍陶

不爱人间紫与绯,却思松下著山衣。

春郊雨尽多新草。

一路青青踏雨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用“不爱”“却思”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友人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B.“松”是描写山居环境的典型意象,与“桃李”“榆柳”等描写田园风光的意象不同。

C.“春郊雨尽多新草”一句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雨后新草长出的图景,色调清新自然。

D.尾句诗人用“踏雨归”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色彩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案】

1.D

2.①“紫与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借指高官显宦或者仕位、官阶。

“不爱人间紫与绯”表达了友人不慕功名的心志。

②“青青”运用叠词,写出了“春郊”青草的生机与旺盛,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友人潇洒、闲适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隐居选择的赞赏,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误。

结合诗意,尤其是三、四两句可以看出,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一路青青踏雨归”正是诗人与友人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表现,这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选择归隐的肯定和赞美,并无“伤感”与“担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明确了赏析的方向,即“色彩词运用”。

抓住“紫”“绯”“青青”这三个词,首先理解其字面意思,“紫”“绯”借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结合诗句大意可知,“紫”“绯”运用了借代手法,表明友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的心志。

“青青”指的是春草的颜色。

“青青”是典型的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展现了春季郊外的勃勃生机,色调清新自然。

体现出友人享受这种田园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选择隐居的赞赏之情。

 

5.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完成下题

寻______

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请在标题处补出一个初中课内文言文中描述过的地方,结合这篇文言文与这首诗歌内容相契合之处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桃源。

理由:

①地名相近,“武林”旧指杭州,《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指的也是杭州;②描写景色特点与《桃花源》相近,都写了该地景色优美,与世隔绝;③表达主旨相同,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讲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本诗首句“武林春草齐”中的“武林”是杭州的旧称,而《桃花源记》中的首句“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武陵”指的也是现在浙江杭州一带;其次,本诗中的“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描绘出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画卷,另外诗中“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说明此处与世隔绝,环境幽静,这些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景色相接近;最后,《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而本诗中“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所表达的旨趣与《桃花源记》表达的旨趣相同。

所以,标题处应填的初中文言文描述过的地方是“桃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②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②百年:

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恨”,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案】

1.C

2.示例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写登高见到秋景的悲秋之情,颈联抒发暮年作客、抱病独登台的悲愁,尾联抒发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

赞同基调是“恨”。

“悲”为“恨”服务,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暮年多病,面对艰难国事,壮志难酬之恨。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

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观点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诗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景:

风急天高,猿声哀婉;水清沙白,飞鸟徘徊万木萧疏,江水滚滚。

这些是秋天特有的凄凉之景。

而颈联写到自己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更增添了悲秋之愁。

尾联写到时局艰难,两鬓如霜,想要戒酒消愁但因病却不得不戒酒的情景。

全诗都在围绕“愁”字来写。

观点二:

赞同基调是“恨”。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而“悲”为“恨”服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

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2.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答案】

1.B

2.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分析错误。

诗歌首联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8.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①弃繻者: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颔联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意象,一反早行诗的常态,表现了__________的境界。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云风豪雄、壮阔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战患的隐忧。

②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属于景物描写,大意是云从北方边境冉冉飘荡过来,听到那风儿在千军万马间飒飒吹响。

该句选用了“云”和“风”等意象。

而这两个意象分别用“出”和“生”比拟它们的动态状貌,其中“出”形象的表达出了云从边塞飘然而出的动态美;“生”字可以让人想象出万马奔腾之势。

总之,颔联用词巧妙,生动传神,把“风”“云”写活了。

整个颔联是对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的描绘,用“风云”出入三边外、万马间,诗人想象了军事行动的壮阔、浩大,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奔放雄奇的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准确把握诗歌中作者蕴含的情感,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

颔联中“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云出三边,隐约显示边塞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示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

所以通过此联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边境战况的担忧。

而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直接发出战斗时扬起的尘土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古老的戍楼几人能够空闲的感叹,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尾联中运用典故,诗人写到昔年的终军出关时,扔掉繻帛,以表立功成名的决心,后来真也达到了目的,而作者诗名显著,却终身布衣;行经古成,追慕终军,惭怍忧思,交织心头,这尾联的感愧,是复杂的,情感是真挚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写风吹古木树叶,月照平沙,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夜晚的清冷。

B.尾联以问答的形式,邀请友人到江楼茅舍消暑,口吻亲切、诙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诗歌题目中的“江楼”“夕”点明诗人所处地点、时间,“招客”一词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召唤。

D.诗歌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所见景色,画面清新优美。

“望”字统领全篇,景致紧扣“夕”字。

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首联上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了海上夜色。

下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②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③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

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还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理解错误,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营造了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的氛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写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

颔联描写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

颔联表现的江城万家灯火的繁荣景象同首联所写的余杭气象壮阔的景象相互辉映,都是诗人登上江楼所见的“夕望”之景。

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

首联主要展现了江城气象壮阔的自然之美,颔联则突出了江城万家灯火的繁华气象,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

2.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

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