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43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docx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

 

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齿衄医案64例,以供大家参详。

 

1

 

孙氏女,年将及笄,久患齿衄,多医莫疗。

孟英诊曰:

六脉缓滑,天癸将至耳!

予:

丹参生地桃仁牛膝茯苓白薇滑石茺蔚子,一剂知,数日愈。

寻即起汛,略无他患。

 

按:

“齿衄”即齿龈溢血。

有因饮食不节,膏梁无厌,积蕴湿热,逆而上攻,发为牙痛或牙衄者。

又有因肝肾阴亏,虚火上浮,阴不涵阳,血随火动者。

此案患者为及之女,气血旺盛。

久患齿衄而六脉缓滑,且经多医治疗无效,则此症之因未必如上所述。

王氏细审此证,脉无弦细数涩之形,面无不华之色,内无便溺之变,外无寒热之邪,眠食正常,知其非病,乃天癸当至之年,任脉未通,血随阳明之脉而逆上,故衄。

即中医谓“倒经为衄”也。

故以丹参、桃仁、茺蔚子、生地黄、白薇通经逐瘀,疏浚脉络;牛膝、茯苓、滑石导之下行。

虽未用一味止衄之药,居然一剂即知,寻即经通而愈。

 

王孟英

 

2

 

一长信者,好学深思士也。

年十八,冬杪得齿衄,及手足心热,恍忽不宁,合目愈甚,盗汗胸前出如油,间或梦遗,或不梦而遗。

伊叔录脉症求方,吕曰:

脉不敢凭,据所示症,乃三焦胞络火游行也。

试用后方法之。

连翘、黄芩、麦冬、生地、丹皮、丹参、茯苓、石斛、滑石、辰砂、甘草、白豆蔻等之剂而愈。

及明年用功急迫,至夏其症复作。

或云:

皆不足症。

用温补肾经及涩精等剂。

服之日剧。

又进温补肾经丸料斤许,愈剧,至不能立,立则足腕下刺痛,咸谓为弱症矣。

乃求诊,吕曰:

体虽尪羸,而面色憔悴之中精神犹在。

问所服药,出示方,曰:

成药铺矣!

何得不凶?

且少年朴实人,何必用温补?

曰:

手足心热奈何?

曰:

劳人大抵如是。

曰:

梦泄奈何?

曰:

梦泄人人各殊,此乃心肾不交所致,与夫盗汗恍惚等症,皆三焦包络之火游行而然,药宜清凉。

遂仍前去滑石、豆仁、辰砂、加升麻、五味、灯草,十余剂,又用麦冬、生地、滑石、石解、茯苓、白芍、丹参、神曲、辰砂作丸、守服而愈。

 

王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服有效者皆不效。

因阅《集效方》云:

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

尚疑头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壮而止。

次日复作,再灸十四壮而愈。

有人鼻常出脓血,执中教灸囟会,亦愈。

则知总会、上星皆治鼻衄。

 

吕东庄

 

3

 

瘀血阻络型杜某,男,41岁。

 

初诊:

1972年2月26日。

 

主诉及病史:

间断鼻衄、齿衄、皮肤出血2年。

自1970年发现鼻衄、齿衄,皮肤出血,至今未愈。

 

诊查:

现症:

目、齿、鼻经常出血,皮肤常出紫斑,不发热,饮食二便睡眠均可。

右眼白睛有出血斑,目下眼睑褐黯,毛发不泽,口腔颊粘膜有两处血斑,牙AR渗血,舌质淡紫有瘀点,前胸、四肢多处有血斑,色紫暗,脉涩。

血小板20×10ˉ9/L。

出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

 

验阳性。

骨穿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

血斑。

 

辨证:

瘀血阻络,脉络不通,血溢脉外。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处方:

鸡血藤15g茜草15g当归15g三七粉6g丹皮15g焦栀子15g旱

莲草20g仙鹤草20g茅根30g

 

二诊:

上方服7剂后出血减轻,去仙鹤草、茅根、加丹参、赤芍各15g,又服42剂,症状消失。

出血得止,血小板已上升至160×10ˉ9/L,血块收缩正常,束臂试验

(一),因出血止,患者不愿意骨穿而未能检查,随访2年未复发。

例7.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型乔某,女,56岁。

初诊:

2004年7月21日。

 

主诉及病史:

身出瘀斑1个月余。

患者曾于5年前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我处中药治疗病情缓解,查血小板计数正常。

近1个月来因劳累后出现身出瘀斑,查血小板计数7×10ˉ9/L,并发现糖尿病。

 

诊查:

现症:

身疲乏力,时有齿衄,饮食二便睡眠均可。

四肢见瘀斑,散在出血点。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

血斑。

 

辨证:

肾阴亏虚,气血不足,生化无权,血失统摄。

 

治法:

益气养血,滋补肾阴。

 

处方:

黄芪50g当归6g熟地25g川芎6g山萸肉15g鸡血藤30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补骨脂20g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至今,患者无明显不适感,身无瘀斑及出血点,血糖控制亦较为理想。

2007年3月21日查血小板90×10ˉ9/L,病情已明显好转。

现巩固治疗。

例8.脾肾阳虚型李某,男,36岁。

 

初诊:

1965年8月25日。

 

主诉及病史:

患者于1963年8月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西药氯化钴、雄性激素,予中药滋阴清热止血、气阴双补之法治疗未能控制病情。

 

诊查:

气短神疲,纳呆便溏,腰酸而喜暖,齿衄。

四肢有紫斑,时消时起。

舌质淡,舌下静脉粗暗,脉沉细无力,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

26×10ˉ9/L。

 

诊断:

血斑。

 

辨证:

久衄阴损及阳,脾肾阳虚,生化无权,精血失统。

治法:

温补脾肾,生精统血。

 

处方:

党参20g仙鹤草20g白术15g枸杞子15g熟地15g山萸肉15g杜

仲15g补骨脂15g肉桂2g紫河车10g阿胶10g白及10g怀山药30g茅根30g

 

二诊:

上方加减服150剂,血红蛋白上升至120g/L,红细胞

4.38×10ˉ12/L,血小板31×10ˉ9/L。

齿衄、四肢紫斑消退。

再以上方加减配丸药巩固,追踪观察1年血红蛋白未降,血小板

上升至40×10ˉ9/L。

但无出血症状。

 

按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多种临床证型,急则多为热邪所致,以上列举有血热、湿热、瘀血化热等,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清心胃之火、活血化瘀等;久病常以滋补肝肾,气虚以健脾益肾。

病久阴损及阳要加入血肉有情补肾阳之药。

例5为脾不统血、例7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例8为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均应分而治之。

选药时应注意脏腑功能的特点。

出血紫斑病与肝有关时应注意防其郁而化热伤阴,用药时注意养肝阴,少佐疏肝之药。

肾主藏精,宜补不宜泄,补以育阴为主。

治上部出血,应降火、降气、引热下行,纵然有气虚气滞,亦不可同时用补气行气之药,以防出血过多,下部出血宜升提固涩,发斑宜清。

 

梁贻俊

 

4

 

沈悦亭令正齿衄,五日不止,去血已多,诸方不应,孟英脉之弦滑上溢。

投犀角、泽兰、元参、旋覆、生地、花粉、茯苓、牛膝、桃仁、泽泻而安。

既而询其经事,本月果巳愆期,盖即逆行之候也。

继用滋阴清热,乃渐康复。

 

王孟英

 

5

 

郑某某,齿衄龈不肿痛,脉虚细,面色咣白,手足不温。

此阳明气弱,血失所附而然。

清寒宜避。

 

黄芪细生地阿胶牛膝赤苓白芍炙草血余

 

郭某某,牙宣出血不止,是属阳明火逆。

脉不洪数,身虽发热,面不油红,乃是阴亏火亢,议育阴潜阳。

 

大补阴丸如麦冬血余茅根

 

高锦庭

 

6

 

于某,男,71岁,山西干部。

 

初诊:

1986年3月28日。

 

主诉及病史:

反复出现负重部位肿胀伴皮下出血斑3个月。

患者1989年8月因外感发热20余日,西药治疗热退,自此身体不适,11月牙龈出血1次,量多,未引起注意。

1986年元旦开罐头后手掌、手指出现大片出血斑,元月20日左侧上下肢疼痛,热敷后肿痛加剧,并可见皮下大片出血斑,此后常于负重部位出现血肿,经某医院确诊为“Ⅷ因子抗体产生”。

3月来京住本院,经检查确诊同上,用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并请余会诊,用汤药益肾阴、养血、凉血止血治疗,共治疗3个月,患者好转出院返回原籍。

9月4日复出现左下肢肿痛,痛剧不能入睡,并出现小腿及足部有出血点,用清热解毒凉血汤药治疗无效,于10月3日复来我院。

 

诊查:

现症:

左下肢肿痛剧烈,不能活动,夜间因痛而不能入睡抱腿痛哭。

双小腿及足部散在出血点,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细。

 

诊断:

脉痹。

 

辨证:

血虚寒凝,脉络瘀阻。

 

治法:

养血活血,温通血脉。

 

处方:

炒当归30g桂枝8g白芍30g甘草10g细辛2g木通6g大枣6枚连翘20g丹参20g赤小豆50g紫草10g川芎5g

 

复诊:

患者服3剂药后,左下肢疼痛已开始缓解,双小腿及足部出血点渐吸收,并未见新起,夜间可间断入睡。

10月14日,因左足背麻木,方中加入木瓜10g,自10月15日起,左下肢疼痛已消失,出血点全部吸收,麻木感好转。

查全血凝固时间8分,正常对照时间8分,KPT79秒,正常对照46

秒。

凝血酶原时间11.4秒,正常对照13.4秒,Ⅷ抗体l.5U。

继服上方至10月21日,一切正常。

身无不适,于10月24日出院。

出院后追踪观察10年,患者体健未再发本病。

 

按语:

Ⅷ因子抗体产生可因多种病因所致,其主要表现为皮肤与粘膜的出血倾向,严重者可有消化道与泌尿道出血、深部肌肉血肿与关节出血等。

西医治以输全血、血浆、冷冻新鲜血浆、浓缩因子Ⅷ等替代治疗,其用量超过治疗血友病患者所需剂量。

单纯激素疗效往往不满意,与环磷酰胺等同用,有一定作用。

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之不同特点,分别归属于“血证”、“脉痹”等范围。

该患者3月发病,初诊时中医审因辨证,认为其高龄发热后,久而伤阴,阴虚生内热,伤及阴络而致齿衄。

故采用益肾养血、凉血止血之法治疗,而使病情得以缓解。

第二次发病以左下肢肿痛剧烈为突出表现,痛则不通,脉络受阻,小腿及足部出血点为瘀血阻于血络所致,诊为脉痹。

在当地施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无效,考虑其为高年血虚寒凝经脉,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选用《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味,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中重用当归养血活血,配以桂枝、细辛、木通、木瓜温通经脉,同时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用丹参、川芎加强活血之力,连翘、赤小豆以解毒为辨病而用,紫草凉血活血以防温热药辛热复致出血。

单纯中药治疗2周,使剧痛缓解、出血吸收,有关检查均接近正常,巩固治疗10天出院。

追踪观察10年体健未复发。

 

梁贻俊

 

7

 

月翁令爱患齿衄,药用生地、丹皮、赤芍、连翘、石膏、升麻之属,衄反甚。

予于方内,除升麻加犀角,一服即止。

翁问曰:

“古人治血证,用犀角地黄汤。

云:

无犀角代以升麻,盖升麻能引诸药入阳明也。

今服之不效,岂古方不足信欤?

”予曰:

“朱二允有言:

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归经耳。

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

”翁又问:

“入阳明,清胃热,药品尚多,惟犀角与齿衄相宜者,得无齿属上部,角长于头,本乎天者亲上之义耶?

”予曰:

“不宁惟是,人之上齿属足阳明。

礼云:

戴角者,无上齿。

阳明之血脉,上贯于角,齿衄用之辄应者,职是故也。

 

程文囿

 

8

 

齿衄如注,血流盈碗,面红目赤,脉来虚浮兼数,重按无力,神静不烦,口不秽臭,言语轻微。

余曰:

此乃少阴龙火上燔,齿热则龈肉离脱,齿缝血出不止。

手足清冷,急用肉桂五分,研末,饭米捣丸。

先空心服下,食以糜粥,使其压之下焦。

再进甘凉咸寒滋降,导龙入海。

再将生附子麝香作饼,贴左足心涌泉穴,一剂血止,两剂脉渐敛,手足转温,起复如常矣。

 

余听鸿

 

9

 

楼某某女,32岁。

 

初诊:

1962年11月6日。

一周前先齿痛,继齿衄,今则龈腐齿浮,口苦干淡,而呈浮肿,纳谷无味,咳嗽肢软,一身乏力。

阴气已伤,胃火犹炽。

当以清胃热、益肾阴之旨以治之。

惟病状复杂,汤剂之外须佐以漱、搽之法。

 

处方:

 

知母三钱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川石斛四钱炙橘白钱半白芍三钱料豆衣四钱黑山栀三钱白杏仁四钱冬瓜子五钱通草一钱白茅根一两桑寄生五钱川断三钱

 

五剂

 

漱口方:

 

儿茶一钱菊花二钱马勃一钱石榴皮三钱甘中黄一钱川柏钱半黄芩钱半薄荷一钱飞中白二钱野蔷薇瓣二钱

 

用第二次米泔水浓煎,频频漱口(慎勿内服)。

 

搽口方:

 

珠黄散一分冰片一分熟石膏五钱飞中白四钱甘中黄八分

 

共研合和,搽龈。

 

复诊:

11月12日。

龈腐面浮见减,又值月经适行,用药不宜过凉,姑宗存阴降火之法以应以。

 

处方:

玄参四钱龟腹版五钱川石斛四钱炙橘白钱半通草一钱川断三钱桑寄生五钱料豆衣四钱

 

五剂

 

漱口方、搽口方同前。

 

三诊:

11月20日。

龈腐而衄,口苦而干,肝软乏力,诚属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症。

今月事已净,宜再转入原法为治。

 

处方:

 

知母三钱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天花粉四钱连翘三钱白芍三钱料豆衣四钱黑山栀三钱白茅根一两竹茹三钱川断三钱桑寄生五钱白杏仁四钱鲜金斛四钱

 

五剂

 

漱口方、搽口方同前。

 

又方:

 

咸附子五钱大生地五钱

 

同打如泥,扎两足心。

 

四诊:

11月26日。

龈腐齿浮,再次见减。

带下,阴亏依然,虚阳自易升浮。

仍应在汤剂之外,佐以导火下行之外治法。

 

处方:

 

知母三钱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天花粉四钱银花三钱连翘三钱料豆衣四钱白茅根一两鲜金斛四钱川断三钱白芍三钱桑寄生五钱乌贼骨五钱愈带丸五钱(包)

 

七剂

又方:

阳和膏二钱张,贴两足心。

 

五诊:

12月13日。

龈腐渐减,尚有烬,仍过前法为治。

内服外用同上,二剂。

(此诊乃托人来转方)

 

六诊:

12月15日。

龈腐未净,少寐便艰,口干乏力。

阴亏宜求其复,阳热应使其泄,俾可清其余烬而防复燃。

 

处方:

 

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川石斛四钱炙橘白钱半知母三钱天花粉四钱杏仁泥五钱火麻仁泥五钱通草一钱连翘心三钱竹卷心钱半白茅根一两

 

八剂

 

漱口方:

 

生白术一两

 

用米泔水煎汤漱口。

 

七诊:

12月30日。

病去而阴未复,齿浮口干便艰。

在本尚宜存阴,在标更须通府。

 

处方:

 

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天花粉四钱火麻仁泥五钱连翘心三钱竹卷心钱半黑山栀三钱瓜蒌仁泥五钱知母三钱忍冬藤五钱白茅根一两六一散四钱(包)

 

十剂

 

八诊:

1963年2月19日。

龈浮渐收,寐不沉着,一身乏力。

积虚之体未复,受烁之阴尚亏。

力善其后以调养之。

 

处方:

 

连翘三钱大生地五钱龟腹版五钱杜仲三钱知母三钱黑山栀三钱川石斛四钱硃拌玄参四钱川断三钱桑寄生五钱保和丸四钱(包)

 

共研细末。

每服一钱,日三次,开水调下。

 

按:

齿属坚肾而龈属胃,齿痛龈腐,是少阴肾水不足,阳明胃火有余,虚实并见,治须内外兼顾。

故内服滋肾泻火,外治止血去腐;更以清凉解毒之药煎汤漱口,使毒涎不致漫延;又以导火下行之药敷足心,使浮游之阳得潜。

如法调治,八诊后得告痊。

惟服药断续不继,致延时较多。

(《临床心得选集》)

 

曹惕寅

 

10

 

王某,男,14岁,学生。

2005年5月11日因“头晕乏力4月余”就诊。

 

患者平素身体欠佳,稍有不慎即易外感,纳食一向不馨。

2005年1月初患者因头晕乏力明显,就诊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于某医院查骨髓示:

增生低下骨髓象。

至2005年2月出现贫血症状,于儿科医院住院治疗,儿科医院诊断为“CAA”,予泼尼松治疗1月余,后加用安雄、环孢素A治疗,症情未有明显好转。

患者头晕乏力严重,时有鼻衄齿衄,活动后胸闷。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

 

体检:

神清,气平,激素面容,面色少华,双肺(-),心率95次/分钟,律齐,腹(-),双下肢无肿,未见明显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4.6×109/L,血红蛋白77.0g/L,血小板

17×109/L。

 

刻诊:

患者头晕,乏力,时有胸闷,时有鼻衄,齿衄,纳差,夜寐一般,形寒肢冷,二便尚调。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诊断】中医:

虚劳(脾肾亏虚);西医: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则与处方】益脾肾,生化气血。

处方为六君子汤合龟鹿二仙胶加味:

 

太子参12g,白术9g,云茯苓9g,鹿角片12g,炙龟甲12g,黄连3g,吴茱萸1g,广陈皮6g,制半夏9g,生地黄9g,仙鹤草15g,茜草根12g,枸杞12g,煅瓦楞12g,白芍9g,熟地黄9g,焦山楂9g,焦六神曲9g,大枣7枚,生甘草9g。

7剂。

 

【治疗效果】服药7剂后,患者头晕乏力有好转,仍有齿衄,原方加甘杞子、侧柏叶后继用。

后随证加减运用此方,配合十一酸睾丸酮、环孢霉素A治疗,服药3月后查血常规示:

白细胞4.6×109/L,血红蛋白98.0g/L,血小板59×109/L,患者症情明显好转。

 

【按语】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三大症状。

《医门法律·虚劳论》云:

“虚劳之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

营血伤,则内热起,五心常热,目中昏花见火,耳内蛙聒蝉鸣,口舌糜烂,不知五味,鼻孔干燥,呼吸不利,乃至饮食不生肌肤,怠惰嗜卧,骨软足疲。

营行日迟,卫行日疾,营血为卫气所迫,不能内守而脱出于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阴之窍;血出既多,火热迸入,逼迫煎熬,漫无休止,营血有立尽而已,不死何待耶!

 

患者年纪尚幼,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遂生本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肾不足则阳气无以温煦,故见形寒肢冷;脾不足,水谷运化失司,无以濡养周身,则见神疲乏力;脾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脑髓空虚,故见头晕,心失所养,则有胸闷;脾肾亏虚,血脉失养,营血无以固摄而行于脉外,则见齿衄,鼻衄。

脾虚胃弱,纳食则不馨。

脉细为不足,虚而无养;舌淡为血少,不荣于外。

本证为该病慢性期,脾肾亏虚,气血不生,营血无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所见。

治疗当以补益脾肾,益气生血。

患者年幼,当以固本培元,故方用六君子汤。

方中参、术、苓、草四味均药性平和,可助阳补气。

太子参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患者长期脾胃虚弱,纳食不馨,故用太子参补脾益气,取清补之意。

鹿善通督脉而补阳,龟善通任脉而补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并补,此精之所生,故方中加用鹿角片、炙龟甲二味血肉有情之品,大补人真气,峻补阴阳以生气血精髓,用生地、熟地、枸杞以补肾滋阴补血。

脾虚则易致水湿内停而生化湿痰,故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脾土虚弱,肝木易乘之,故用川黄连、吴茱萸以制肝火。

小儿脾胃柔弱,加用煅瓦楞、焦楂曲以护脾胃。

患者有齿衄,鼻衄,加用仙鹤草、茜草根以凉血止血。

本方以大枣,甘草调和,取大枣甘温,白芍、甘草调和营卫,补气养血。

 

(邱仲川医案,励璟整理)

 

邱仲川

 

11

 

沈悦亭令正齿衄五日不止,去血已多,诸方不应。

孟英脉之,弦滑上溢,投犀角、泽兰、元参、旋覆、生地、花粉、茯苓、牛膝、桃仁、泽泻而安。

既而询其经事,本月果已愆期,盖即逆行之候也,继用滋阴清热,乃渐康复。

 

【张山雷评】脉既弦滑上溢,而去血已多,犀角直降,自在意中。

凡治血上溢者,本宜破瘀,况在妇科,泽兰、桃仁,均是寻常之品,纵未经愆,此证此方,亦无不应之理。

山雷每于倒经逆经之名,甚不妥惬,只以气升于上,而为吐衄,斯失其顺降之常,经事自然不下,究竟非即子宫中之月事,倒行而溢出于口鼻齿龈,乃医者迳以逆行定名,虽病理未始不可通,而名称总是太不雅驯,何可为后世法?

此等字样,盖亦出于金元以降,似乎六朝唐人尚未有之,此亦中医一道上下床之界限也。

后学应须识此,慎勿以不典名词,自污齿颊。

(《古今医案平议》)

 

王孟英

 

12

 

有侄女10岁,因毁齿动摇,以萱麻摘之,血因出不止,以不瓦盆盛之,一日夜积十一盆,用末药止其处,少顷复从口中吐出,身亦不倦,亦事之希觏也。

可见人身之血,不可测量。

诊其脉,皆洪大有力。

以三制将军末子二钱,用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

是夜之半,去黑粪数块,有血顿止,再不复发。

后又见一男子,每齿根出血盈盆,一月一发,百药不效,历十余月。

每发则昏昧,知其人好饮,投前剂一服而安。

(《医旨绪余》)

 

按:

前案脉洪大有力,后案患者好饮,皆是积热于胃腑,热攻故齿衄。

宜用大黄荡之下行。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齿龈出血,宜究肾、胃二经。

肾则主虚,胃则主实。

肾虚则龙火上燔,胃实则实热上攻。

龙火上燔者出血量少,胃火冲激者出血量多。

此亦别之一面也。

 

孙一奎

 

13

 

杨某,女,42岁。

 

初诊:

1982年10月14日。

 

主诉及病史:

三年来全身散在紫色瘀点,时隐时现,四肢关节处明显;牙龈出血,心慌失眠,口干纳少,头晕心烦。

 

诊查:

脉象浮数,舌质红,苔薄黄。

四肢散在紫色瘀点,牙龈溢血。

化验:

血小板计数26×10ˉ9/L,白细胞计数12.5×10ˉ9/L,血红蛋白89g/L,出血时间15分钟,凝血时间2分钟。

 

辨证:

阴虚血热,脾失统血,热迫血溢。

 

治法:

清热养阴,健脾化瘀,凉血止血。

 

处方:

丹皮10g赤小豆15g芦茅根各30g生地黄15g杭白芍10g炒苡仁10g紫草10g银花15g连翘15g桃仁10g杏仁10g赤芍10g炒三仙30g7剂

 

二诊:

齿衄出血已止,周身出血点转为淡红色,心烦减轻好转,食欲增加,有时心悸、气短。

脉弦细,舌苔薄白。

营热见清,中气虚弱。

宜原方加生黄芪15g、大红枣15g、旱莲草15g,养阴止血。

 

三诊:

诸症痊愈。

血小板计数正常。

续服药14剂,以固其效。

随访数年未复发。

 

按语:

本例为阴虚血热,脾虚血失统摄,外溢于肌肤,血瘀于肌肤成为紫斑。

治疗大法则首先清热养阴、解毒凉血止血,并佐以健脾之品以使

血能归经而血不外溢。

用药重在苦寒、甘寒,加健脾利湿之物。

 

李辅仁

 

14

 

霍某,女,41岁,农民。

 

初诊:

1987年10月14日。

患者自觉脘腹胀满,疼痛难忍,不思饮食,食后胀痛尤甚,气短乏力,夜难安寐,睡则噩梦纷扰,骤然惊醒。

齿龈出血、小便黄少,大便不爽,半年前曾按胃疼治之周效。

后经某院诊为肝硬化,查血象时发现血红蛋白60g/L,白血球49.6×10ˉ9/L,幼稚细胞0.31,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慢性白血病急变,即入汉中某医院治疗。

经化疗、对症、支持、中药及靛玉红治之3月,因病情加重,故自动出院求余诊治。

 

诊查:

精神萎靡,形赢体弱,面色萎黄,眼眶青紫,肤色不泽,腹部膨隆,脾大入盆,质硬;肝大锁骨中线肋缘下4cm,质硬,双侧下肢浮肿。

舌红苔黄腻,脉虚细而数。

 

辨证:

脾气虚弱,邪毒壅盛,瘀血阻络所致虚劳、瘕积之证。

 

治法:

益气健脾,解毒化瘀。

 

处方:

黄芪30g孩儿参15g炒白术15g生苡仁30g云苓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蚤休15g青黛6g(冲服)北豆根15g丹皮12g紫花地丁20g丹参30g制鳖甲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兼服自拟解毒化瘀丸(当归、山栀、赤芍、鳖甲,生地、黄芩、青黛、大黄、山甲、蚤休、山慈菇、川芎、麝香、木香等),每次1丸,日3次。

10月22日,连服7剂,腹满减,疼痛轻,夜能睡眠4小时,齿衄止,日进食六两,小便转清,大便已爽,脾回缩脐上2寸,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数。

上方去蚤休、豆根、紫花地丁,续服3月,丸药继服。

1988年2月1日再诊,脾已回缩肋下,肝大肋缘下2cm,质硬中等,饮食,二便如常,精神、面色转佳,眼眶青紫已退,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此乃毒瘀渐消,气血肝肾尚虚,治当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化瘀解毒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