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934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

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关于“应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总体部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省科技工作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1.自主创新加速推进。

从部省共创奇瑞名牌,合肥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再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我省自主创新范围逐步拓宽,内涵不断深化,形式日益多样,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全省上下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引领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大特色和一个品牌。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968亿元、增加值1623亿元,均是“十五”末的4.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3%提高到13.2%,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313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3家。

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园区,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建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4家省级高新区。

3.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7780、16012件,分别是“十五”末的10.7倍和8.3倍,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11位和7位。

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6.5%,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4位。

五年来,共有4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是“十五”的3.1倍。

一批科技成果在神舟七号、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

新增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34家。

共有36个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村科技信息化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上升了3位和18位。

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自主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13支,总规模达40.2亿元。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我省技术市场已连续7年“进大于出”。

第二节“十二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后危机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从区域竞争看,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我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各种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同时面临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方面的激烈争夺和挤压,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从安徽省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比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根本途径。

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看,我省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自主创新发展不够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力争自主创新有更大作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芜蚌试验区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坚持“高端引领、产业提升、机制创新、开放融合、辐射带动、支撑转型”,力争取得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高端引领。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一些重点领域,适度超前部署,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

坚持产业提升。

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详见附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机制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协调互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强化“三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金融结合、股权激励、自主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率先突破。

坚持开放融合。

打造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

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辐射带动。

加快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带动、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带动、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共享带动,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

坚持支撑转型。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实现“五个翻番、三个突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0%,较“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科技总体实力处于中部前列。

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聚焦突破:

1.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合芜蚌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70%以上,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5~6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10个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实现新突破。

到2015年,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授权专利占全社会的比例达到75%以上;全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培育3~4家千亿元级创新型园区;新建3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000家产学研合作实体。

专栏:

全省自主创新“十二五”发展目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十二五年均增长(%)

2015年合芜蚌指标

2015年合芜蚌占全省比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2871

10000

7600

76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5968

16000

12000

75

27.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3.2

>16

30

-

-

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家)

1503

4000

2750

68

27.7

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亿元)

2606

10000

6000

60

39.9

专利授权量(件)

16000

40000

18000

45

26.7

其中: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1111

5600

4170

74

49.8

万人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件/万人)

0.66

3.4

11.4

-

-

全社会R&D经费(亿元)

163.7

480

292.6

61

30.86

R&D投入占GDP比例(%)

1.32

>2

2.9

-

-

全社会R&D人员(万人年)

6

15

9

60

26.2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46

135

95

70

30.9

第三章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

第一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思路:

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基地。

加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创新商业模式,培育市场环境。

适度超前部署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

目标任务:

实施平板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环保装备、高性能金属材料、生物育种、现代中药、太阳能光伏、数控及新型专用装备、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产业成果和科技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1.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领域1:

新一代通信网络

第三代移动通信(3G、4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及下一代通信技术协议及核心设备,智能交换机。

海量储存,光传输技术。

移动互联网空间信息服务终端设备。

重点领域2:

信息技术应用

云计算虚拟化软件,云计算平台。

构件化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物联网共性技术及行业应用,RFID技术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应用。

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2.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领域3:

节能技术与产品

变频调速控制、无功补偿等节能关键技术。

半导体照明、节能风机、节能变压器、节能锅炉、节能环保材料等产品开发技术。

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智能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4:

洁净煤高效转化

地下煤层气利用、煤催化制天然气、煤经甲醇制烯烃和煤基替代燃料产品、煤的高效清洁燃烧和节能减排等核心技术。

高灰熔点粉煤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工业示范装置。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煤焦油和沥青类物质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分离和深加工技术。

煤化盐化一体化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5:

资源循环利用

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开发。

大宗包装及纺织产品、汽车家电产品、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

3.新材料产业

重点领域6:

新型功能材料

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电池电解液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和各种功能传感材料,新型储能储电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及应用。

重点领域7:

新型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技术。

新型工程塑料、高效胶粉、高性能聚烯烃材料、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酰胺材料和生产设备。

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和家电零部件中应用技术。

重点领域8:

纳米材料

新型纳米磁性材料、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传感材料和药物载体材料。

无机纳米非金属材料表面修饰技术。

纳米材料在塑料、橡胶、纤维等聚合物中的应用技术。

4.生物产业

重点领域9:

生物医药

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修饰、细胞治疗产品。

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

新型化合药物、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高端医疗器械。

重点领域10:

生物制造

生物基复合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化学品工艺和产业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材化技术,农村大型秸秆沼气示范工程。

5.新能源产业

重点领域11:

生物质能

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其他大宗化学品技术,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甘油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生物质高温超焓燃烧发电技术,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

重点领域12:

风能

兆瓦级风电机组、中小功率离(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设备。

永磁、风光互补、超低速风力发电机,叶片、回转支承、控制逆变器等关键配套件。

风能监测、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并网控制系统技术。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领域13:

数控加工装备

中高档立(卧)式加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