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194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docx

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

2017年春季高中化学期末最后一次课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入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

X(g)+Y(g)⇌3Z(g)△H<0.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达到新平衡,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选择

改变的条件

正、逆反应速率变化

新平衡和原平衡比较

A

增大压强

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量

Z的浓度减小

B

充入少量Z

逆反应速率增大

X的体积分数不变

C

充入少量Z

v(逆)>v(正)

Z的浓度减小

D

升高温度

逆反应速率增大量大于

正反应速率增大量

Z的体积分数变大

A.AB.BC.CD.D

2.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密闭容器中某一条件,对反应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T1>T2,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A2转化率:

b>a>c

C.在T2和起始n(A2)不变时达到平衡,n(AB3)大小为:

c>b>a

D.若T2>T1,达到平衡时b、d两点的反应速率为:

d>b

3.在三个2L恒容的容器中,分别发生反应A(g)+3B(g)⇌2C(g),5min后各容器反应达平衡状态,其中甲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为0.4mol.反应前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1

3

0

0

0

2

1.5

4.5

1

A.乙中5min内C的反应速率为0.16mol•L﹣1•min﹣1

B.达到平衡时,丙中A的浓度是甲中的2倍

C.丙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D.达到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相等

4.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A在体积固定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与67.2mLX2(已转化为标准状况下)恰好完全反应A(液)+3X2(气)=B(气)+nC(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混合气体压强减小,则n值为(  )

A.1B.2C.3D.4

5.某温度时,在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浓度的变化如图Ⅰ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当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分数与时间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X(g)+3Y(g)⇌2Z(g)△H<0

B.若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度均增大,X的转化率增大

C.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s)+H2O(g)⇌CO(g)+H2(g)△H>0,测得c(H2O)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5min内,v(H2)=0.05mol/(L•min)

B.5min时该反应的K值一定小于12min时的K值

C.10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减小压强

D.5min时该反应的v(正)大于11min时的v(逆)

7.在一密闭容器中,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不变D.a>b

8.在容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如图所示),分别充入2molSO2和2molO2,使它们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并达到平衡.在反应过程中,

若甲容器的容积不变,乙容器的压强不变,甲中S02的转化率为a%,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b%,则a与b的关系为(  )

A.a>bB.a=bC.a<bD.无法确定

9.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2SO2(g)+O2(g)

2SO3(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图Ⅲ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10.对于平衡体系:

mA(g)+nB(g)⇌pC(g)+qD(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增大1倍,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变为原来的0.45倍,则m+n>p+q

B.若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

n

C.若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变为原来的0.55倍,说明该反应△H<0

D.若平衡后同时增大A、B的浓度,则A、B的转化率一定都减小

1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H=﹣57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

a>c

B.由a点到b点,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C.a、c两点气体的颜色:

a深,c浅

D.a、b两点NO2的转化率:

a<b

12.下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可逆反应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X、Y、Z均为气态

C.X和Y状态无法确定,Z为气态

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于C(s)+H2O(g)⇌CO(g)+H2(g)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增加或减少C(s)的量平衡不移动

B.对于2SO2(g)+O2(g)⇌2SO3(g)反应,当密度保持不变,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条件下,均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C.对于C(s)+CO2(g)⇌2CO(g)反应,当密度保持不变,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条件下,均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D.对于I2(g)+H2(g)⇌2HI(g)反应,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压强均能缩短达到平衡所用时间,但HI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1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是(  )

①生成C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质量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⑧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

3:

2.

A.②⑧B.①⑥C.②④D.③⑧

15.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

(1)△H=﹣114.8kJ/mol

B.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SO2(g)+

O2(g)⇌SO3(g)△H=﹣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

C.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则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

D.已知H+(aq)+OH﹣(aq)═H2O

(1)△H=﹣57.31kJ•mol﹣1,故Ba2+(aq)+H+(aq)+OH﹣(aq)+SO42﹣(aq)═H2O

(1)+BaSO4(s)△H<﹣57.31kJ•mol﹣1

16.相同温度时,下列两个反应的反应热分别用△H1和△H2表示,则(  )

①H2(g)+

O2(g)═H2O(g)△H1=﹣Q1kJ•mol﹣1②2H2O(l)═2H2(g)+O2(g)△H2=+Q2kJ•mol﹣1.

A.Q1>Q2B.Q1=Q2C.2Q1<Q2D.

Q2=Q1

1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B.已知C(s)+O2(g)═CO2(g)△H1;C(s)+

O2(g)=CO(g)△H2,则△H1>△H2

C.由C(s,石墨)=C(s,金刚石)△H=+73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8.已知H+(aq)+OH﹣(aq)=H2O(l);△H=﹣57.3kJ/mol现有下列反应

(1)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

(2)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3)HCl(aq)+NH3•H2O(aq)=NH4Cl(aq)+H2O(l);

(4)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其中反应热符合△H=﹣57.3kJ/mol的是(  )

A.

(1)

(2)B.

(2)(3)C.(3)(4)D.都不符合

19.(已知:

2SO2(g)+O2(g)⇌2SO3(g)△H=﹣196.6KJ•mol﹣1),恒温恒容条件下,硫可以发生如下转化,其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示硫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S(s)+O2(g)═SO2(g)△H=﹣297KJ•mol﹣1

B.由Ⅱ到Ⅲ的过程放出的热量为98.3KJ

C.恒温恒容时,1molSO2和2molO2充分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大于78.64KJ

D.将Ⅲ中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2mol

20.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盖斯定律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

B.在稀溶液中:

H+(aq)+OH﹣(aq)═H2O(l)△H=﹣57.3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C.由C(石墨,s)═C(金刚石,s)△H=+1.9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H2(g)+O2(g)═2H2O(l)△H=﹣285.8kJ/mol

21.如图是17世纪炼金家们画的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两种同族元素的元素符号.已知X位于周期表前四周期,Y比X多1个电子层,X、Y都是生产半导体的材料,X的氢化物XH3有剧毒.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X>Y

C.X的氢化物具有强还原性

D.Y与碘同周期,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高碘酸(HIO4)强

2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且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酸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2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A>B>C>D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24.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面关于氢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D2O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8B.NH3的结构式为

C.HCl的电子式为

D.热稳定性:

H2S>HF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5.下列反应在210℃达到平衡:

PCl5(g)═PCl3(g)+Cl2(g)△H>0K=1①

CO(g)+Cl2(g)═COCl2(g)△H<0K=5×104②

COCl2(g)═CO(g)+Cl2(g)△H>0③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  ,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

温度升高,K值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根据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平衡时,下列等式必定成立的是  

A.c(PCl5)=c(PCl3)=c(Cl2)=1B.c(PCl5)=c(PCl3)•c(Cl2)=1

C.c(PCl5)=c(PCl3)•c(Cl2)

反应②和反应③的K值表达式  (填“相同”或“不同”)

(3)降低Cl2浓度,反应③的K值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4)要使反应①和反应②的K值相等,应采取的措施是  

A.反应①、反应②同时升高温度B.反应①、反应②同时降低温度

C.反应①降低温度,反应②维持210℃

26.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

4NH3(g)+5O2(g)⇌4NO(g)+6H2O(g)△H=﹣akJ.mol﹣1(a>0)

(1)如果将4molNH3和5molO2放入容器中,达到平衡

时放出热量0.8akJ,则平衡时NH3的转化率为  .

(2)在一定条件下,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NO的浓

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NO的a、b、c三点的反应速率

v(a正)、v(b逆)、v(c正)的大小关系是  .

(3)t℃时,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浓度/mol.l﹣1

C(NH3)

C(O2)

C(NO)

C(H2O)

时间/min

起始

4.0

5.5

0

0

第2min

3.2

4.5

0.8

1.2

第4min

2.0

3.0

2.0

3.0

第6min

3.0

3.0

2.0

3.0

A.第2min时改变了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  .(从所给选项中选择);

A.降低温度B.增加了生成物C.减小压强D.使用了高效催化剂

B.在与第4min相同的温度下,若起始向容器中加入NH3、O2、NO和H2O(g)的浓度为2moI/L,则该反应  .(填“正反应方向进行”、“逆反应方向进行”、“不移动”).

(4)目前科学家探索利用燃料气体中的甲烷等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CH4(g)+4NO2(g)=4NO(g)+CO2+2H2O(g)△H=﹣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则1mol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焓变为  .

27.已知存在化学平衡:

N2O4(g)⇌2NO2(g)△H=+57kJ•mol﹣1

(1)用注射器吸入少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并密封,当活塞迅速向里推到一半体积处时,气体的颜色变化过程  ;最终和最初相比,  更深.(填“最终”或“最初”)(此空各一分)

(2)一定温度下,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3)若在相同温度下,1molN2O4改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后N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平衡常数为  .若此时再加入一些NO2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NO2的含量比原平衡中  (填“增大”或“减小”“不变”)

(4)若1molN2O4改在绝热体系(与外界无热交换)体积仍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则新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比(3)中的原平衡的颜色  (填“深”、“浅”或“不变”)

 

28.汽车尾气里含有的NO气体是由于内燃机燃烧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

N2(g)+O2(g)⇌2NO(g)△H>0,已知该反应在2404℃时,平衡常数K=64×10﹣4.

请回答:

(1)某温度下,向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O2各1mol,5分钟后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N2的反应速率  .

(2)假设该反应是在恒容条件下进行,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

A.消耗1molN2同时生成1molO2B.混合气体密度不变C.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D.2v(N2)正=v(NO)逆

(3)将N2、O2的混合气体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4)向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2和O2,达到平衡状态后再向其中充入一定量NO,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此时平衡混合气中NO的体积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该温度下,某时刻测得容器内N2、O2、NO的浓度分别为2.5×10﹣1mol/L、4.0×10﹣2mol/L和3.0×10﹣3mol/L,此时反应  (填“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或“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理由是  .

29.某厂的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e3+、Cu2+、Au3+等离子.有人设计了图中的工艺流程,利用常用的酸、碱和工业生产中的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金,并生产一定量的铁红和氧化铜.硝酸可以溶解铜.填写下面空白:

(1)图中标号处需加入的相应物质分别是

①  、②  、④  、⑤  .

(2)写出①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0.①~⑧是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8种元素,其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1)在8种元素中: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第  周期  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2)⑤、⑥、⑦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填化学式);⑥的阴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3)②与③形成的化合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可用②的简单氢化物在催化剂及加热条件下还原

为无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能说明⑧的非金属性比⑥的强的化学方程式为  (举1例).

(5)由①、②、③三种元素可形成一种摩尔质量为84g•mol﹣1的分子X,且X中三种元素的原子数目之比为1:

1:

1.已知X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且分子中无双键,画出X分子的结构式:

  .

31.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b.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单质的熔点降低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  ,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  

(3)已知: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  

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  

(4)晶体硅(熔点1410℃)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粗硅制纯硅过程如下:

Si(粗)

SiCl4

SiCl4(纯)

Si(纯)

写出SiCl4的电子式:

  ;在上述由SiCl4制纯硅的反应中,测得每生成1.12kg纯硅需吸收a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P2O5是非氧化性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P2O5干燥的是  

a.NH3b.HIc.SO2d.CO2

(6)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O2,若不加催化剂,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工业上,通过如下转化可制得KClO3晶体:

NaCl溶液

NaClO3溶液

KClO3晶体,完成Ⅰ中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

  □NaCl+□H2O═□NaClO3+□

Ⅱ该反应过程能析出KClO3晶体而无其他晶体析出的原因是  .

 

三.解答题(共4小题)

32.研究和开发CO2和CO的创新利用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双赢的课题.

CO可用于合成甲醇.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在体积为b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O和2a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

CO(g)+2H2(g)═CH3OH(g)

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

(1)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若一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很大,对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该反应使用催化剂意义不大b.该反应发生将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c.该反应达到平衡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百分含量很小d.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3)在容积固定的容器中进行反应CO(g)+2H2(g)═CH3OH(g),下列哪些情况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a.容器的总压强不变b.v正(CO)=v正(CH3OH)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4)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再向平衡体系中充入amolCO、2amolH2,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下同),平衡常数  .

(5)在某温度下,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5molCO、7.5molH2,反应生成CH3OH(g),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90%,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  倍.

(6)为提高该反应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点)  .

33.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工业上制备二甲醚在催化反应室中(压强2.0﹣10.0MPa,温度230﹣280℃)进行下列反应

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对于反应②,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字母)  a.n(CH3OH)=n(CH3OCH3)=n(H2O)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H2O(g)的浓度保持不变

d.CH3OH的消耗速率与CH3OCH3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

1

(2)对于反应③,若要提高CO的转化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填写序号字母)

a.加入一定量的H2O(g)b.降低反应温度

c.加入催化剂d.缩小容器体积

(3)在某温度下,若反应①各物质起始浓度分别为:

c(CO)=1.0mol•L﹣1,c(H2)=2.4mol•L﹣1,5min后达到平衡,c(CO)=0.5mol•L﹣1,则5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在相同温度下,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0mol•L﹣1,c(H2)=amol•L﹣1,达到平衡后,c(CH3OH)=2.0mol•L﹣1,则a=  

(4)催化反应室中总反应3CO(g)+3H2(g)⇌CH3OCH3(g)+CO2(g)的△H=  ;已知830℃时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1.0,则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