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052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docx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往届考试题例题

第一单元

 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劳动二重性的内涵(3分)

(2)商品二因素的内涵(3分)

(3)两者的关系(4分)

 

什么是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

 如何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7分)

(1)价值的含义(2分)

(2)价值看不见,摸不清,要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2分)

(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分)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

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2分)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2分)

(3)价值的定义(2分);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是人类劳动的互换(4分)

 

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含义(3分)

(2)交换式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键(4分)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解决导致商品体内一切矛盾的解决(3分)

 

第二单元

资本的本质

答: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从本质上讲,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时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两种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答:

(1)资本有两种划分,即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2)联系:

它们都是对生产资本进行的划分,都是生产资本的组成,它们的组成部分有相同的部分。

(3)区别:

□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后者是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二者划分的依据不同。

前者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不同,后者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方式不同。

□二者划分的物质内容不同。

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15分)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4分)

(2)解决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5分)

(3)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6分)

 

试述为何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从形式上看,在资本总公式G—W—G′中,剩余价值表现为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它似乎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这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3)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流通中即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劳动力成为商品:

①劳动力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③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5分)

(2)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

(2分)

(3)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3分)

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分)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分)

(3)两者的相互关系。

(4分)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答: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众多的个别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4分)

(2)两者的联系(3分)。

(3)两者的区别(3分)。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1)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分)

(2)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

(2分)

 

第三章

试说明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关系。

答:

(1)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含义(4分)。

(2)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了,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随着发生变化,而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通常又可以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有机构成。

(3分)

第二,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反映的角度不同。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从物质方面反映资本的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价值方面反映基本构成。

(3分)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生产关系本身。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的含义与分类(2分)。

(2)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生产了商品和剩余价值(2分)。

(3)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体现(3分)

(4)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的体现(3分)。

 

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1)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含义(3分)

(2)二者的关系(7分)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而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而资本集中则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②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2)联系: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它们可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

②资本集中的结果,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就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获得巨额剩余价值,从而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积聚。

资本积聚与股份制,与资本集中。

答:

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2、作为个别资本的增大的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随着资本积聚进行,大资本增长更快,借贷资本增加,信用更加发展,促进资本集中,同时资本集中可使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有利于先进技术采用,以增加积累。

)3、然而区别在于

(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间重新分配实现,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受积累现金的限制,增长速度缓慢;资本集中增长速度较快。

股份制与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手段。

失业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失业的概念(1分)失业是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表现出的总量失衡。

(2)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失业产生的五个原因(3分)

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失业产生的原因有摩擦性失业1一些专业对劳动力性别年龄有特殊要求在自身条件发生变化时离开工作岗位2在劳动力市场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灵和市场不健全,获取信息需要较高成本,因而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3或为了寻找较好的工作,自愿失业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劳动力流动,由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部门的兴衰,重整),劳动力供给无法及时适应,从而供求失衡。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经济衰退时候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的失业。

 

第五章

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没接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总产品的含义

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关系(5分)

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在社会总商品中得到补偿。

除了价值补偿,更重要的是研究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否能从社会总产品中找到相应的物质资料来补偿。

因此社会总产品中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实现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核心问题。

答:

1、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问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可变资本,即I(v+m)=Iic。

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I(c+v+m)=Ic+Iic,II(c+v+m)=I(v+m)+II(v+m)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I(v+△v+m/x)=Ⅱ(c+△c)  

由此基本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简述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C+V+m三个部分;(4分)

(2)从物质形式上,按其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最终胜任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4分)

 

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1)Ⅰ(v+m)=ⅡC。

这是基本的实现条件。

这个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这样,全部社会总产品都可以实现。

在这一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推导出两个派生的实现条件:

(2)Ⅰ(c+v+m)=Ⅰc+Ⅱc。

这个条件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关系,要求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3)Ⅱ(c+v+m)=Ⅰ(v+m)+Ⅱ(v+m)。

这个条件反映了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公式,含义,名称

答: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条件:

Ⅰ(v+m)=Ⅱc名称:

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含义:

要实现简单在生产,第Ⅰ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的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2)派生公式一:

Ⅰ(c+v+m)=Ⅰc+Ⅱc名称:

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

含义:

在简单在生产的条件下,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求要相等。

3)派生公式二:

Ⅱ(c+v+m)=Ⅰ(v+m)+Ⅱ(v+m)名称:

生产资料Ⅰ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Ⅰ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含义:

在简单在生产的条件下,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和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生产资料。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含义,名称

六:

答: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v+m∕x)=Ⅱ(c+△c)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在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Ⅰ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2)Ⅰ(c+v+m)=Ⅰ(c+△c)+Ⅱ(c+△c)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的全部生产物价值,除了补偿两个部类原有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和两个部类资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外,还必须能够满足两个部类新追加的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3)Ⅱ(c+v+m)=Ⅰ(v+△v+m∕x)+Ⅱ(v+△v+m∕x)在扩大再生产时,第Ⅱ部类的全部生产物价值,除了补偿两个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能够满足两个部类进行积累时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即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满足两个部类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需要。

 

第六章

试论述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及其决定因素。

答: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论资本投在哪个部门,等量资本大体上要求取得等量利润;因而竞争使得各个企业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3分)。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2分)。

(3)部门内部的竞争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

(3分)

(4)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4分)

(5)平均利润率的决定因素(3分)

 

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①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是用来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的,是剥削率;而利润率只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是资本的增殖率。

②它们在量上是有区别的,剩余价值率比利润率要大。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似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1)c+v是取得是生产成本的形式。

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5分)

(2)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

说明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

①转化的原因——竞争和资本转移;②转化的具体过程;③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

(10分)

(3)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按生产价格、而非商品价值出售。

(5分)

简述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1)商业资本的职能(2分)

(2)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作用(4分)

(3)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如何分割产业工人的剩余价值(4分)

比较工业与农业中超额剩余价值的异同?

分析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1)工业与农业中超额剩余价值的异同(5分)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10分)

资本工业和农业的超额利润来源是否相同,有什么区别?

不相同。

农业:

超额利润是通过地租的方式获得。

有两种形式,分别为:

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所获得的农业超额利润。

工业:

主要是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采用新技术,使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的平均水平,从而降低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

当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新技术,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随之降低,个别企业的超额利润便会消失。

但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逐,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采用更新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超额利润与工业超额利润的区别:

农业超额利润具有稳定性,工业超额利润具有暂时性;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经营优中等地都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工业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只有少数先进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就是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它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农业剩余价值总量高于平均利润总量吗?

为什么?

(一般高于)

答:

因为资本主义农业中,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并将其租赁给农业资本家。

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耕种土地。

因此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农业资本家要获得的是平均利润,大土地所有者要获得利益,就是农业剩余价值量的部分。

因此,农业剩余价值总量一般要高于平均利润总量,否则,大土地所有者无利可图。

 

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1)级差地租的含义(3分)

(2)级差地租的产生原因(7分)

第十章

为何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1)产权界定的内涵及其内容(4分);

(2)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的原因(4分)。

产权内涵以及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产权内涵:

产权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的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地行驶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一定的收益,不受他人的干涉,从而使财产权利的所有者有动力去运用这些权利积极地从事经济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产权具有如下特长:

排他性,一种权利束,产权应当有确定的界限或范围,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总之,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

(1)排他性

(2)产权是权利束:

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和处分权

(3)产权的有界性(4)可转让性(5)总之是:

社会工具)

形成条件:

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

(1)产权主体界定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

(2)产权范围的界定对经济当事人发挥了激励约束作用——形成合理预期(3)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基础平等性、自主性的物质前提。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法人所有权(2分)

(2)有限责任(2分)

(3)科层组织(2分)

(4)职业管理层(2分)

(5)目标的变化(2分)

第十一章

怎样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原则,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效率兼顾”的转变?

(20分)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3分);

(2)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7分);

(3)如何实现效率公平兼顾(10分)

简述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效率公平兼顾。

(1)收入分配原则(2分)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效率公平兼顾(三点,8分)

 

第十三章

 

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1)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

(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的原因,目的,手段,现今危机下如何调节?

答: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宏观调控的目的:

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总供求的平衡是在非均衡的变动中实现的,既非均衡的动态平衡。

要达到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说明总供求的平衡单靠市场是不行的,还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具体目标:

(1)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

(2)物价稳定,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与其他宏观调控的目标或因素是分不开的。

(3)经济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增长,而且要促使经济模式的高效率。

(4)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作用: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2法律手段,作用:

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注意: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4(计划手段,计划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或规律;出发点和目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实施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不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表现为从上到下的指导性和引导性,而非强制性和指令性)

调节方法:

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适时地推出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

采取以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法。

在经济手段中我们可以采取“双松”政策,即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以增大政策力度的手段来拉动经济复苏,增加就业。

同时政府可通过信贷、税收等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在政策上也要鼓励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在法律手段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各个行业,防止经济泡沫,培养道德规范,从而保证宏观调控的灵敏有效。

迫于严峻的形势,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完全扩张型货币政策通常在经济发生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

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目的在于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过程,拉动经济复苏;适度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