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识知简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94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识知简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仁识知简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仁识知简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仁识知简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仁识知简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识知简释.docx

《仁识知简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识知简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识知简释.docx

仁识知简释

“仁·识·知”的联想

仁:

爱人

1、爱自己

(1)珍惜生命。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怎样爱

(1)关爱己身更关爱己心。

(2)自强不息。

······

会怎样······

2、爱父母

(1)孝(儒家)。

(2)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每年开学总要在校门口打上一条横幅:

“爱你的母亲吧!

”这才是真实的爱的教育。

·······

怎样爱

(1)尊敬:

首先是敬重父母的感情,其次是敬重父母一生的辛劳、功业、品质。

《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焦波。

焦波出生于山东乡下农家。

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家里一度穷得揭不开锅,父亲卖掉了自己备下多年的一副寿馆材料,只为给他买手表和自行车。

焦波将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20年来以它独特的爱,为爹娘拍了1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记录了一对农村老夫妇休戚相依的生活情趣,本色纯真中又寄托着作者对父母的一颗爱心。

后来,焦波决定自筹资金,在中国美术馆这个艺术的最高殿堂给自己平凡的爹娘办一个影展——《俺爹俺娘》,以此回报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

而且,还请自己的农村父母——84岁的爹和86岁的娘为这个影展剪彩。

可是临到北京的时候,母亲恰恰犯病,她是打着吊瓶上的火车。

出发那天,全村2000多男女老少签名送匾——“山民孝子”。

二老到京后,忙着布展的焦波亲自赴车站把娘背下火车,剪彩后他又背着娘看了影展。

焦波的至孝,一对乡间老夫妇破天荒的剪彩,照片淳厚朴实又感人的内容,使许多参观者泪流满面,老将军张爱萍赞扬说:

“至爱无上。

焦波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父母的至孝至敬!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2)继承:

对父母的“孝”应从属于“礼”。

“无改父之道”也好,“无违”也好,前提得是父母之行合乎“礼”!

合礼的,“无改”“无违”;违礼的,应改过来。

(3)处理好“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的关系,举贤、惩恶不避亲。

······

会怎样······

3、爱师长

怎样爱

(1)尊敬,“程门立雪”,颜回对夫子的尊敬。

(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

会怎样······

4、爱兄弟和晚辈

(1)悌(儒家)。

(2)洪战辉带着妹妹(父亲捡来的)上学。

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

怎样爱

(1)《家》中觉新最后对觉民、觉慧的支持。

(2)韩愈《祭十二郎文》。

······

会怎样······

5、朋友、关系亲近的人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怎样爱

(1)忠、信、义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刘关张义结金兰。

(2)处理好“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的关系,举贤、惩恶不避亲。

······

会怎样······

6、爱弱势群体

(1)慈善事业,捐赠。

怎样爱

(1)爱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

不施“嗟来之食”。

(2)“己所欲,施于人”就对吗?

陈光标。

······

7、关系疏远的人

怎样爱

(1)处理好“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的关系,举贤、惩恶不避远。

(2)“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3)己不欲勿施人。

······

会怎样······

8、陌生人

(1)江苏竞赛作文题“陌生人,你好”

(2)据《武汉晚报》2009年9月15日报道,汉口火车站一个大大的蓝色提示牌上写着:

“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

怎样爱

(1)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会怎样······

9、爱国家、爱民族

(1)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钱学森回国。

······

怎样爱

(1)国家意识: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2)献身精神。

······

会怎样······

10、爱全人类

(1)周国平《宇宙公民》:

“一切鼓吹狭隘国家利益和民族仇恨的哲学家都是可疑的。

(2)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自称“世界公民”。

······

怎样爱

(1)人类意识,宇宙眼光。

(2)博爱情怀。

······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德兰,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

她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在授奖仪式上,德兰姆姆说:

“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

”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这就是德兰修女——穷其一生为那些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会怎样······

11、误解自己、对自己有偏见的人

(1)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

“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

”苏格拉底问:

“这话怎么说?

”柏拉图说:

“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

”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

“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问:

“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苏格拉底说:

“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于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破帽子里……”“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

”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

”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怎样爱

1、包容

会怎样······

12、竞争对手

(1)1860年,林肯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

他任命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因为蔡斯虽然非常能干,但是狂妄自大。

他在竞选中输给了林肯却不服输,仍追求总统职位。

大家认为不应该跟他这样的人做朋友,更不应该把大权交给他,而应该想办法消灭他。

林肯十分自信地说:

“当他成为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林肯尊重他的对手,也赢得了对手的信任,蔡斯最终也成为一名出色的财政部长,成了林肯最得力的助手。

(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怎样爱

(1)尊重。

(2)诚待。

会怎样······

13、敌人

(1)“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耶稣在这里,是要教导我们以克制代替报复,不要以恶报恶。

(2)不杀投降的俘虏。

怎样爱

(1)宗教徒式的爱。

会怎样······

14、知人与知己

(1)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2)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

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译文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

“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

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

”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

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

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为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

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

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

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

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

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

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二、识:

关爱自然

1、珍爱自然,呵护生命。

2、与自然和谐相处。

3、从自然运转、生生不息中感受人之为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

 

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了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艰难;甚至,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点乳汁,然后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抑制。

或者,就是一团团小小的山花,石缝间的蒲公英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者可靠的抓绳。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命原本就是拼搏。

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

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绳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

而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具有如此震慑人的力量,它使地球变得神奇辉煌,更揭示了壮丽的心灵世界。

4、敬畏自然规律。

把“善”放回到“真”后面

对所看到的目前大陆民间环保软弱无力的现象,我有一点点自己的思考,拿出来请大家点评。

(对港澳台的民间环保缺乏面对面的了解,不敢评论)以前经常说“真、善、美”。

“真”字排在最前面,我想“真”就是实事求是。

但是,大陆民间环保经常不自觉地把“善”放在了“真”的前面,而且因为“善”而忽略了“真”。

因为做事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公益的,民间环保往往就不重视做事情的质量。

比如,废旧电池、西部植树、骑行北京这样的一些行动,都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评估这些项目不会有知识障碍,只要有心,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可以去权衡利弊,设计一个合理化的方案。

恐怕是因为“善”,就忽略了项目评估这样一个步骤。

因为“善”,民间环保组织中甚至道德优越感泛滥(是不是可以称为“环保沙文主义”?

)。

因为“善”字当头,民间环保组织就可以不去改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可以不讲究策略,运作可以不公开,可以拒绝审计监督,可以随心所欲?

因为“善”字当头,民间环保组织正在拒绝使用工具,正在拒绝改进“术”,是不是潜意识里认为这些工具曾被唯利是图的企业所使用过。

比如,非盈利组织需要市场营销,这样的说法居然会被一些环保NGO认为是大逆不道。

在内部人员管理上也常常把理念的认同、工作的动机放在考评的第一位。

环保组织甚至在下意识地拒绝引进管理技术,是不是担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会冲淡了“善”的精神力量?

因为“善”字当头,民间环保组织内部缺少反思,善行怎么能够被批评呢?

可是,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又怎能不断优化不断成长呢?

因为“善”,我们甚至不敢去讨论策略,怎么能够折中呢?

怎么能够妥协呢?

“善”怎么能够精心去安排呢?

而在2005年怒江事件中,在敬畏大自然的辩论的辩论中,从新浪网的调查来看,“环保派”的支持率大幅度下降,即使仅仅从民意的角度看,我们都还是失败的。

我们把对手称作“何做秀”,是不是下意识里就已经去区分“善人”和“恶人”,反而忽视了辩论必须有理有据,忽略了辩论最好不要有人身攻击,我们更是忽略了策略——如果我们不理不睬的话,一篇发表在《环球》这样一份过气杂志上文章有几个人会去认真阅读呢?

事实上,正是我们的积极回应帮助了对方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把“真”放回到首位,首先要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好心办坏事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我们会注意策略,注意做事情的成效,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会把时间优先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会去区分哪些事情能够改变,而哪些事情又是暂时无法改变。

而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当然可以搁置一短时间。

把“善”字写得小些,再小些。

西方有句古语:

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良的愿望所铺就的。

这句话对我们尤其有警醒的作用。

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是“求真、求美”,偏偏不提“求善”。

我想自有其道理。

在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台也历经重重阻力,最主要是道德的阻力,很多美国人接受不了,认为怎么能够允许把污染环境的事情拿在市场上明码标价呢?

而时间证明,该制度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有效减轻环境压力的政策。

普林斯顿大学不提“求善”,也许是因为人的天性太容易让“善”字膨胀了,道德判断太容易被操纵利用,这在我们的近代历史上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60年代的狠斗私字一闪念,结果如何呢?

慎用“善”。

特别是,无论如何,“真”必须要在“善”之前。

5、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

(1)现代人用技术的眼光看一切,神话、艺术、历史、宗教和朴素自然主义的视野趋于消失。

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仅仅成了能量的提供者。

譬如说,大地不复是母亲,而只是任人开发的矿床和地产。

畜禽不复是独立的生命和人类的伙伴,而只是食品厂的原料。

河流不复是自然的风景和民族的摇篮,而只是水压的供应者。

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想起我小时候赶着鹅到池塘,在池塘边捞小蝌蚪,放牛砍柴掏鸟窝,晚上一大群孩子扑流萤,夏秋之时,很多的小伙伴在露天的阳台上看星星,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现在这些事情似乎都只能在电视节目里才能看到。

而读书似乎成了许多孩子全部的生活。

人来自自然的事实并不能让人类尊重自然——因为在技术派眼里,自然并不具有神性,无需尊重,更无需敬畏。

周国平《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2)“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史怀泽

三、知:

认知自我

1、“天性”即与身俱来的性格。

(1)一个人应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

(周国平)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3)李白有一段迷失在不了解自己天性的岁月,很快的,他又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姿态,回归了自己的天性。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3、“能力”即自己的有限性与可能性。

(1)“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谨慎敬畏的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过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臻于对一己命运的彻底把握即“知天命”的人生之境。

(李泽厚)

(2)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虽然人的禀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

  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我还相信,既然这个位置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

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能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相信,上天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殊不容易。

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

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

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往往竭尽全力去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甚至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周国平)

4、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ofMind,Gardner,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Verbal/Linguistic)

  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Musical/Rhythmic)

  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生存智慧(Existential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5、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人的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目前,心理学家们普通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心理学界对之四种气质是这样解释的:

胆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

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

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冷淡市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

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抑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

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6、“意义”即“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追问。

(1)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7、肉身与灵魂,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解读诗,这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

显而易见,海氏的这一个“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

“为神建造一个家”,在他的语境里,无疑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说。

他借以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这一“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纱,以达到他自己所信仰着的“此在”的彼岸。

在海氏的论著中,他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

“筑居”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无限的宇宙系统,这三者本来就是平等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他们进行规定,只能运用“诗”,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互相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