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44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ocx

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真题汇编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单选题

1.(2021·连云港)下图书法作品的原创者是(  )

A. 王羲之                                

B. 顾恺之                                

C. 颜真卿                                

D. 欧阳询

2.(2021·重庆)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

它可以用来说明(  )

A.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 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 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3.(2021·达州)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明朝,你不可能经历的有(  )

①闲暇之余,为强身健体,练习“五禽戏”   ②七夕节听汤显祖编写的昆曲《桃花扇》

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

⑤酒酣之时与朋友吟唐诗、聊《红楼梦》

A. ①⑤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4.(2021·达州)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

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5.(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6.(2021·菏泽)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7.(2021·菏泽)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

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

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8.(2021·南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9.(2021·怀化)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文中的他是(  )

A. 冯太后                                

B. 汉武帝                                

C. 光武帝                                

D. 孝文帝

10.(2021·湘潭)下列考古成就中,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A. 宁乡四羊方尊                      B. 长沙走马楼吴简                      C. 里耶秦简                      D. 随县编钟

11.(2021·眉山)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

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A. 商品买卖发达                  

B. 文化交融密切                  

C. 人员往来频繁                  

D. 丧葬文化相同

12.(2021·娄底)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书法艺术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南北政权对峙

13.(2021·宜昌)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

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 战争                                     B. 隔离                                     C. 分裂                                     D. 交融

14.(2021·海南)《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由此可知(  )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5.(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

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二、填空题

16.(2021·吉林)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皇帝。

(1)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________。

(2)在北魏推行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________。

(3)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________。

(4)建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________。

(5)建立明朝,强化皇权﹣﹣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

17.(2021·岳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有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有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拖”。

这项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增加社会整体活力。

(1)图一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初,充实了湖南人丁、促进了湖南经济发展的人口迁移潮流是什么?

(2)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欧洲航海家是谁?

既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又给美洲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的是图二中的哪一航程?

后来,林肯政府发表的哪一文献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图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新增劳动力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18.(2021·常德)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

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

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

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9.(2021·吉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资料

①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华佗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③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⑤北宋毕昇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⑥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1)对史料的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依据下列主题,选择上述史料进行归类(写出相应的序号)。

医学类:

________、________。

工程类:

________、________。

(2)史料③中的“他”指哪位科学家?

⑤中“毕昇的发明”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成就,谈谈你的感受。

20.(2021·广东)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

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

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材料二: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

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A

分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B项;

颜真卿和欧阳询是唐朝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分别是为《临川集》和《九成宫醴泉铭》,CD两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注意与顾恺之和颜真卿以及欧阳询人物的区分。

2.D

分析:

选项A结合图片可知,图中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

选项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排除;

选项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D从图片中的文字及其内容来看,反映了鲜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3.D

分析:

①“五禽戏”是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明朝可能经历,不符合题意;②《桃花扇》清朝文学家孔尚任的作品,在明朝不可能经历,符合题意;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东晋时期出现,不符合题意;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在宋朝已经流行,不符合题意;⑤《红楼梦》是在清朝所著,符合题意。

所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明朝”,拿时间来分析题肢,这就需要学生知道题肢出现的时间,细心分析辨别回答。

4.A

分析: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

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B

分析:

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D

分析:

A.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时间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7.C

分析: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不符合史实;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不符合史实;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

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A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A正确;

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

B错误;

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

晚于吴国。

C错误;

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

晚于吴国。

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D

分析:

A.冯太后,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光武帝,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由少数名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起来的政权。

为巩固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题干信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0.B

分析:

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号。

B项正确;

A项是商代的,C项是秦朝的,D项是战国的,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11.B

分析:

A.商品买卖发达,不符合题意;

B.据题干“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可知,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文化交融密切,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人员往来频繁,不符合题意;

D.丧葬文化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

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注意知道骆驼主要出自少数民族。

12.B

分析:

A.书法艺术成熟,不符合题意;

B.据“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答案选项B符合题意;

C.江南经济开发,不符合题意;

D.南北政权对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回答。

13.D

分析:

A.战争,不符合题意;

B.隔离,不符合题意;

C.分裂,不符合题意;

D.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

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

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A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所以B不符合题意;

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所以C不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C

分析: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

16.

(1)汉武帝

(2)北魏孝文帝

(3)唐太宗

(4)赵匡胤

(5)朱元璋

分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建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强化皇权;

故答案为:

(1)汉武帝;

(2)北魏孝文帝;

(3)唐太宗;

(4)赵匡胤;

(5)朱元璋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三、材料分析题

17.

(1)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为躲避北方战乱,从东汉末开始,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潮流:

明初“江西填湖广”。

(2)航海家:

哥伦布;航程:

中程。

文献: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变化: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工业化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作用:

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分析:

(1)问题一:

依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为躲避北方战乱,从东汉末开始,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问题二:

依据湖南地方史可知,明初“江西填湖广”充实了当地的人丁。

(2)问题一:

依据所学可知,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1492年,他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出海航行,发现美洲大陆。

问题二:

依据图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三角贸易的中程,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人运到美洲种植园卖为奴隶,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但也给美洲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

问题三:

依据所学可知,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