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38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题目…………………………………………………………………………1

正文…………………………………………………………………………1

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象…………………………………………1

(一)军人之“死”——高扬的尊严………………………1

(二)女人之死——生命的悲歌………………………………2

(三)普通人的死——完美实现的极致………………………3

二、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内涵………………………………4

(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4

(二)透过死亡意象看生命本身的思考………………………5

三“死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7

(一)“生”与“死”的整合……………………………………7

(二)对死亡的超越………………………………………………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郑重说明……………………………………………………………………12

 

对毕淑敏小说中“死亡”的探究

毕淑敏的小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上的一特殊的风景线。

她的小说总是震撼人心,这种震撼,与其小说中的“死”息息相关。

“死亡”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普遍和永恒的话题。

作为反映社会,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也就自然会关注这一话题。

但我们发现,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对死亡这一写作领域的探索,毕淑敏显得尤为突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尤为密切。

毕淑敏今年59岁,在她的59年人生历程里,作为女性,使其小说之“死”对女性多一份体悟;她参军,作为军人,使其小说之“死”常常伴随政治、豪情、尊严;她当医生,使其小说之“死”渗透着医学的专业与叹息;她当作家,使其小说之“死”充满了对人文的关怀;从毕淑敏的生活经历、军人身份、医生职业都给予了她接触死亡的机会,引起她对死亡的兴趣和感性体验,并直接影响了她的不同类型的小说的出现。

但是,毕淑敏对死亡的独特展示、独特视角和独特理解,却是深深地含着她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体悟”。

在其小说中,生与死不再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而是具有了某种哲学意义,这种生命意识使她的小说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分析毕淑敏以下作品的“死”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几种不同的死亡类型,这些不同的死亡类型各有着不同的意象含义及展现的生命意义。

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象

(一)军人之“死”——高扬的尊严

毕淑敏的青春时光几乎都献给了雪域高原上的军旅生活,她的作品最早也是反映军旅生活的如《昆仑殇》《阿里》等小说中,充满着军人之“死”。

《昆仑殇》讲述了十年文革期间一场残酷的野营拉练酿成的悲剧:

为了执行临副统帅的命令,以“一号”为首的领导者们不顾现代战争的特定方式和部队的实际承受能力,强行进行冬季野营拉练在高原缺氧、天寒地冻、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条件下,强行穿越五千公尺以上的冰冻无人区,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吞噬。

参谋邓伟良卫生员肖玉莲双双捐躯,炊事员、司号员一一遇难,还有许多干部、战士长眠于昆仑雪原上。

他们的牺牲令人悲痛令人惋惜。

《阿里》把焦点对准阿里山区的女兵游星,在展现了女兵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用大胆笔触细腻地表现了不可扼阻的爱情与部队铁的纪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游星坠入情网和地方干部吴光辉恋爱,被部队发现受处分,为了一个军人的人格不可侵犯,她在那里星光灿烂的夜晚选择投井结束年轻的生命。

纵观毕淑敏的早期军事题材的小说,不难发现,死亡——军人的死亡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被她引入了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

军人的死亡,是在个体生命在整个社会、时代甚至人类的大背景,借死亡的毁灭性、庄严性、不可逆转性来表现着生命的尊严、肯定着军人生命人格的价值。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对这些军人而言,死亡则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在毕淑敏笔下,死亡时是有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精神力量,可以孕育军人的坚强,可以培养战士的刚毅,更为他们换取更高的理想追求。

在毕淑敏笔下,死亡是一种有穿透力的精神力量,总是以浑厚的情感关注军人的死亡,在她笔下,这些军人以死亡去同坚硬的现实、顽固的年代、迂腐的荒谬搏斗,他(她)们以死亡去换取尊严的高扬。

(二)女人之死——生命的悲歌

毕淑敏身为女性,身为医务人员,目睹、体验了太多的女性悲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的女性的沉浮,。

所以在小说中女性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其中女性的死是这道风景线上那轮在血色中透着希望的残阳。

毕淑敏小说的女人之死主要体现在其复员回北京后的两类创作中—关注经济大潮中的女性沉浮如《女人之约》医护经历中关注女性生命使命如《生生不已》。

《女人之约》是毕淑敏的转型之作,也是她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个短篇,是毕淑敏从对“军人之死”的尊严关注中开始把目光转向现代城市生活,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命悲歌。

因此,《女人之约》关注了女性、女性生存的价值但依然用很大的成分看待尊严。

《女人之约》写的是某国营大厂由于三角债的困扰,陷入即将停产的境地。

女厂长只得出皇榜召贤索讨三角债。

这时候,女工郁容秋揭榜,千方百计讨回债务,自身也因劳累死亡。

郁容秋作为一个声名很不好的女人,为了讨回三角债,使用了各种手段。

在经济大潮中,她的这些做法挽回了一个工厂的生存机会,为所有工厂成员(包括厂长)要回了生存资源—工资。

然而,厂里某些拿到工资的人鄙之曰这是“大蓬车”;与之有约的女厂长拒绝当着众人之面向郁“鞠一个躬”。

女厂长以“她不是一般的工人。

她不如一般的工人,她受过处分,名声很坏”为由拒绝了将死的郁容秋;郁容秋的生命在对尊严的期盼中消逝。

郁容秋的困厄是女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冲突使然。

女厂长的失约代表社会的失约,社会对一个不惜用一切代价去换取“污点女人”的尊严的女人失约了。

毕淑敏使郁容秋这个声名不好却心地善良、手段可以挑剔而目的无可厚非的女人,在特殊社会时期带上了殉道者的色彩。

这位追求尊严的女性用生命高声悲歌,体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价值的追问。

但这种追问是以对尊严的追求为表象的,反映了毕淑敏创作从对军人尊严的叩问到女性生命悲歌的过渡性。

《生生不已》则是毕淑敏完全关注女性自身生命特有悲歌的作品,体现了毕淑敏创作的一大转变。

女工乔先竹的女儿小甜患上了脑肿瘤,最终因医治无效死去。

乔先竹由此悲痛欲绝,在袁大夫帮助下,重新孕育一个新的生命。

可就在新的生命出生时,她却倒在血泊之中,因难产而死。

然而,乔先竹的死,却是在看到新生儿的满足表情中进行的。

她以最后的一口气,给了这一个夺取她生命的小家伙一个满意的微笑。

乔先竹一面体验着死亡的步步逼近,一面也同样感受着自己对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儿的到来无疑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不断延续。

在生-死-生的交替嬗变中,毕淑敏浓缩了生命的进程,表现了女性在生命交替中特别的角色,使女性的生命悲慨高歌。

正因如此,乔先竹给人一种震撼和崇高壮美之感,毕淑敏从历史的深处来看待生命的毁灭、交替意义,并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探讨了女性的生命价值问题。

(三)普通人的死——完美实现的极致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普通人的死亡,毕淑敏来到了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里,她除了采访大夫和生命垂危的病人外,还亲自到停尸房,在刚刚撤下尸体的停尸床上躺一下,感受死亡。

她把对死的感悟写进了《预约死亡》,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预约死亡》中,毕淑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生活领域——临终关怀医院。

在医院,特别是在临终医院的医务人员们,更能参透生生死死的循环更新,也就更容易用坦然冷静的态度来看待死亡。

世界以极平静的态度接纳着每个人的死,四季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停止变幻,地球也不会因此而停止运转。

死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一种转换方式,以死来结束;以生来开始,一代代延续,非常平静,非常自然。

《红处方》中的简方宁被病人庄羽陷害,不自觉中染上毒瘾。

当她自己查出这个残酷的化验结果时,百感交集。

简方宁向景教授请教治疗剧毒品感染的方法,被告知必须切割大脑蓝斑。

蓝斑是主管人的痛苦和快乐感觉的中枢。

切掉了蓝斑,就无法分泌F肽脑黄金,人的心灵也就再不会产生快乐和悲伤的感觉。

面对这严酷的抉择,热爱生命的简方宁实在不愿因此而失去对人生和对事业的感觉。

她认为没有幸福的生命,是丧失了水分的冰,痛苦是快乐的影子,没有痛苦,注定也没有快乐。

她从容不迫地选择了自杀。

她在给好友沈若鱼的遗书上写道,“我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

”她用自己的生命向罪恶进行了拼死的抗争,向世人呼唤崇高,蔑视卑鄙。

简方宁的死,可以说是普通人中的英雄之死。

二、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内涵

(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1.女性作为一个性别与社会的冲突融合

在先前论述的毕淑敏的“死亡”意象中,其主人公多为女性。

这些女性决非一般的角色,而是她生命符号的外化。

他们生死于各自特定的人生场景中,经历着女性与社会、个体与生命之间的磨砺。

《阿里》中的女兵游星正是生活在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女性。

当她被作为企图夜间叛逃的嫌疑犯隔离时她被“叛国”的沉重罪名压住了梁,她歇斯底里却挣脱不了这枷锁。

骨子里对阿里的敬守和强加于她的叛逃行为成了勒住游星的第一道人生羁绊。

当游星事件成为高远师不耻的话题,面对剑戟般的目光,游星高傲而敏感缄默着,因为内心深处的吴光辉给了她力量。

然而爱人的背叛彻底粉碎了她,使她不得不从自己刻意的缄默中脱离出来忍受世人的鄙夷。

这构成了游星生命的第二道人生羁绊,这道枷锁显然是在“看世界一把男人尺,一把女人尺”这种不平等的道德秩序下形成的。

游星是爱国的,她深深明白阿里是“我的,我们的”,她死也是死在自己的国土上,但这浓情之后隐藏的却是人格追求与社会压力悖反的矛盾。

这个冲突在毕淑敏的我笔下显出诗意的美。

作为阿里高原上非常稀少的女兵之一,游星的社会价值显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另一个短篇《预约死亡》中的主人公郁容秋我们知道是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在厂子面临三角债的困境时,她揭了皇榜,负起讨债的责任。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挣一个面子,只要女厂长能在她回来后给她鞠一个躬。

她为讨债付出全部身心直至生命枯竭死亡,这背后的动力是她想用非女性身体的语言塑造另一个自我。

她之所以天南地北的讨债中不忘女厂长一颗大理石的扣子,是她心底存在着与现实世界中她认为最高贵的女人等量齐观的渴望。

这颗至死仍握在手中的扣子是郁容秋这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得不到承认的弱势女性自我提升的一个符号象征。

但郁容秋用死换来的抗争最终被社会击碎了,工人们拿着她讨回来的钱说是“大篷车卖××挣回来的钱”。

“骂归骂,表面上对郁容秋却客气多了”,社会对她既定价值的衡量仅仅是在经济的作用下起了些润滑作用,而本质上却丝毫没有改变。

郁容秋与女厂长的失约本质是弱势女性与社会的失约,所以她的最终等来的是社会对她无情的扼杀。

2.女性作为个体生命对自身的超越

在女性主义文本中,日益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即仅仅承认并追究性别差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女性个体的发展;性别差异不能代表一切,更不能代表女性写作的成就,毕竟“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再比男女在个人水平上的差别更重要了”[1]作为个体的人,毕淑敏笔下的女人在死亡意象中散发出了个体生命的意义。

在《红处方》中我们单看简方宁的自杀本身就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戒毒医院技艺高超而兼有悲天悯人情感的医生,她是智慧的,作为社会家庭的一个细胞她是有缺陷的(丈夫与保姆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冰清玉洁的女人她是美丽的,缺陷的那一部分隐藏她医生工作的社会责任之后,连打击本身也隐匿了。

在不幸中中了毒品“七”的毒后,唯一获得重生的途径是切除蓝斑,即丧失一个人感觉快乐或痛苦的权利。

从戒毒医生这个社会角度看,毒品“七”已使简方宁丧失了“戒”的可能性,因为切除蓝斑意味失去生命感受能力,而“戒”的本身是要人恢复常态,重获完整的人生秩序,切除了篮斑便不存在这种秩序赖以运行的条件了。

作为一个拥有生命的自然人,简方宁知道

活着,或者植物人一样痴呆,或者证明一个阴谋的得逞,对我都是无法忍受的刑罚,人的生命应该是完美无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我们具备高尚的情感。

毕淑敏笔下的展现是相当理性的,甚至使她的死带上了令人尊崇的严峻,因为最终是简方宁用死亡战“七”。

自杀于简方宁是坚毅而果决的,是个人为维护生命完整而选择的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简方宁的死亡已外化为维护个人自身生命尊严的象征符号,简方宁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人的完整升华,体现出个人在生命中的理性超越。

在毕淑敏笔下以女主人公为本体的死亡意象中,每个女性个体体验的细节包括孕育、生殖、与异性抗争等等无不唤起最庄严的情感。

在强烈的人生动态中,用死亡的利刃直视女性群体。

同时,死亡所构成的意象已经跳出了“女性”本身这个环境,它在毕淑敏的笔下带着一种圣洁的光辉,深入到人性深处,与生命本身纠结缠绕,细腻却又震撼人心地关照着人的生存空间。

(二)透过死亡意象看生命本身的思考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了自己对死亡与人生哲学的看法,他认为“死亡确乎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存在之可能;在死亡中,关键完完全全就是向来是自己的此在的存在。

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

[2]

1.对真、善、美的终极渴望

《红处方》中的庄羽是个相当复杂的个体,她屡戒屡吸(毒)并用最强劲的毒品“七”掺杂于油画白色和谐中,送给简方宁,成为导致简死亡的直接原因。

庄羽在反复吸的过程中感到无望,她觉得“一个人落在水里,别人来救他,他当然感激。

但是如果终于救不出她,那她就把救人的人,一齐拖下水底。

这是人的本能啊”所以她害怕死亡,但是“一想到能有这样一个智慧美丽的女人”和她一道走向深渊,她就不再恐惧,甚至充满幸福感。

在这里庄羽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恐惧丧失了感受快乐幸福的能力。

弗洛伊德在分析人格结构图式时曾有这样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求快乐,在快乐原则下活动着,而死的本能则求平静,尽力使生的本能安歇下来,这两种冲动的斗争,或爱或恨,构成生命冲动,生命过程。

”[3]庄羽的爱恨交加的冲突非常鲜明,她时而感到对简方宁的愧疚,时而觉得切骨的恨,时而为把简方宁拉下水感到安然的快慰,……庄羽因为爱而恨,“独自咀嚼这种诡谲的爱意,使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充满期望”。

简方宁这个人物于庄羽是现实世界的美丽、快乐的具象。

从根本上说庄羽死亡矛盾聚集在生的本能即快乐的渴望中。

另一中篇《预约死亡》以临终关怀为背景,从死者和关怀者的感悟入手,也指向了这一意义。

医院护士小白是个“我”认为太漂亮而不会出现在这种地方的人。

然而她对临终病人及死亡的感悟却使作者发掘出人性的至善、至美。

在小白看来“这里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我向快乐的人发出真心的微笑,他们会记得我”,“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

小白在市场为医院挑人时要挑美女,着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善。

只有这善才能安然地送走死人,平静地对待将死的人们。

在作者的笔下,小白这个普通的女子在与“死亡”相处的日子里,以个体生命的善,容纳了死亡,显现出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预约死亡》中还记录了一个选择安乐死的美丽女人也可以说是用选择死亡这种形式维护了生命本真的美。

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美丽女人选择死亡的方式单就她死亡本身而言,女人清楚的地知道生命已不再属于自我,已经属于病魔,要趁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美丽女人来说,她按意志完成了一生,她是胜利者。

从这一点看,美丽承认的死与《红处方》中简方宁的死都是个体以死亡维护生命尊严的形式,二者的共同点统一于对人性美的追求之中。

同样《女人之约》里的约定包含着郁容秋从人生至真角度给予自己新价值定位的理想;致死仍握在郁容秋手中的扣子也就成了她人生真、善渴望的象征符号。

2.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探寻生命

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个人拥有了生命,也就拥有了人生;人生是建立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基础之上的,而由社会关系产生的伦理生活构成了人生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可以说,中篇《预约死亡》是毕淑敏展现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

生、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在这里交相错杂。

21床的老妇人临近生命的边缘,她的独子将要到德国去学习,这也是她清醒时非常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但时间紧迫,如果再拖延下去,儿子将失去这个资格。

儿子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我是独子,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假如我不能亲自给她老人家送终,我的心头将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悔恨无穷。

”家庭伦理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紧紧约束着这个小伙子,按照这个常规,他应当尽心尽力地挽救母亲的生命,尽一个传统家庭意义上的孝子之心,因为“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延伸对所有生命的责任”[4]这个责任背后,生命本身就是神圣的,但人们为生命价值究竟付出多少才是值得的呢?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说,学有所成的儿子理应继续深造,报效社会,但母亲的濒危又阻碍了这一过程。

显然在这一事例上,非常典型地集中了生命价值在伦理道德范围内所引起的极具现实意义的矛盾。

探讨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无论是对生命问题的关注,还是对生命本真发出的追问,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人生真、善、美的洗礼,思索在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与生死相关的矛盾。

可以说“解决人类自有生命以来的生死问题,在中国毕淑敏抢先了一步,在她看来,死亡虽然不可抗拒,但可以超越,人是有理想的万物之灵,因此人就不应该像无知的动物那样浑浑噩噩地张皇失措地和令人恶心地去死。

一个人如果在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时,能够做到勇敢、坦然、安详。

那么,她就维护了人的尊严”[5]

三、“死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生”与“死”的整合

在毕淑敏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她曾在苦难的夹缝里生活过,这使她非常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

就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有一次的生命。

这种“善待”绝不是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而是更加积极地为生命的发展做贡献。

她认为,人“应该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状态,只要生命存在,就要勇敢地去迎接挑战”[6]。

尽管我们曾经以各种方式拒绝死亡,甚至拒绝谈及死亡。

可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死亡又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和超越的悲剧。

一旦死神逼近生命,任何存在都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生命的不堪一击的脆弱常常令人类无法保持理智的思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此而放弃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恰恰相反,死亡的难以抵抗的强大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凝神关注,并开始成为作家领悟人性善恶和承担多重意义的载体。

毕淑敏从创作伊始就与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她的作品中,有因疾病夭折的女孩姜小甜,有难产致死的母亲乔先竹,有被病人毒死的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有为医学献身的教授陶若怯……各种各样的死亡形态汇聚成一条无声无息的河流,从毕淑敏笔下奔涌而出。

毕淑敏在直面“生与死”两大生命形态的过程中,对“死”的思考亦是深刻的,例如《昆仑殇》里写了女兵肖玉莲、男兵金喜蹦、号长李铁的死,可以说他们是政治和权力的殉葬者,让人叹惜,尤其是参谋郑伟良的死更令人扼腕。

郑伟良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参谋,从一开始就反对在高寒地区“拉练”,更反对进入“无人区”。

他的理由是:

“军人不惧怕牺牲,但不能据此漠视军人的生命!

”“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

”还有那无数士兵的死亡。

但是他无法说服被“创奇迹”立功勋冲昏头脑的“一号”,他只有服从。

可叹的是他未死于“无人区”而是死于为“一号”速送“立功”稿件的途中。

在这里毕淑敏为不负责任的政治权利欲熏心的人感到羞愧,悲愤,更为这样一个成熟干练、英俊又充满活力的年青参谋——早殇于无谓而异常痛惜。

又如《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因女厂长失约,致使她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而郁郁死去。

她为工厂索回大笔三角债款项的工作成绩,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回报,她的尊严被女厂欺骗、辱没了。

郁容秋的悲剧,在较深的层面上揭示了我们民族不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尊严的某些陋俗浅见,而女性彼此之间的拒斥,更加重了这种偏见。

《昆仑殇》是想向读者传达她对生命的体验:

亘古的大自然与生命本身相比,人生许多不可逾越的痛苦都变得根本不算什么了,人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生命,好好地“生”。

而她写《红处方》也是提醒人们,追求快感不是罪恶,但只有通过艰苦劳动获得的幸福,才是道义上的。

而通过化学追求的只是伪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引向地狱。

(二)对死亡的超越

对于死亡—这个中国人历来都忌讳的话题,毕淑敏给予了极高的热情,她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对世界的独特把握,不厌其烦地倾诉着生命的毁灭,又辨证地拆解着人的神秘。

毕淑敏对生命的思考远不仅仅局限于其价值意义,更多的是关注死亡,以死亡背后的意义来反观生命的存在,最终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如前所述,死亡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形态,它折射着生命的悲凉与无奈。

作为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人生问题,死亡又寄寓着人类对生的种种态度。

意识到死,才能自觉地生存。

因此,一个死亡过分敏感的作家,也必然会对生存有超乎寻常的执著。

事实上,毕淑敏始终都没有放弃对生的探讨,她恰恰是以对死亡的彻底逼近来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

尤其是她把人物设置到特殊的背景中,让他们面对死亡的种种纠缠与折磨,来展示生命诞生、挣扎、毁灭的动态过程,并用勇敢达观的态度思索人的存在问题。

在生与死形态展示的背后,流淌着毕淑敏对生命存在的诗情向往、对生存意义的永恒追问。

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悲哀的,特别是当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美好构成强烈冲突时,人生本身浓烈的悲剧意味就不言自明了。

毕淑敏是个敏感而细腻的人,她总是能从平凡琐碎的世事中洞察人生的不幸与尴尬,而探求生存的终极意义。

《生生不已》中女工乔先竹在与关大的闲谈中得知女儿患上了脑肿瘤,于是,这一对平凡的夫妇全以赴抢夺女儿,却终因医治无效而失败。

在经受丧女痛的打击后,乔先竹消耗着自己快要枯竭的身躯,重新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个凄婉的故事,除了生动感人的描写之外,更深的意在于触及到了一个颇具哲理的主题—生命的循环不已。

无死自然无生,无生也必然无死。

生和死在本源上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我们承认死亡使得生命更为匆忙、短暂。

然而,死亡并不是虚无,而是显示生命的标志。

人之生命象自然之循环一样,周而复始,在完成了死亡时又重新开始又一环新生。

就像是乔先竹一面体验着死亡的步步逼近,一面也同样感受着自己对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儿的到来无疑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不断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毕淑敏道出了关于生与死的人生的哲学意味。

“死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们不会活着体验亡”(维特根斯坦语)诚然,作为一种神秘、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死亡本身是不可能事先体验的,因为谁也没有死过。

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对死亡的哲学理解。

在《预约死亡》中,毕淑敏的眼光又一次指向死亡,通过体验性、纪实性的叙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生活领域——临终关怀医院,来呈现生命尽头种种鲜为人知的状态。

在这里,死亡是司空见惯的,又是最能透彻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的。

特别是临终医院的医务人员们,更能参透生命的循环更新,也就更易用坦然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正如乔大夫所讲.“该死的就让他死好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这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和达观,它彻底打破了死亡给人带来的神秘感及在常人心中引起的悲伤、恐惧心理。

毕淑敏借对死亡的体验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独特关怀.生命是受时间限制的,所以唯有珍惜有限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

“向死而生”的命运固然是悲观的,但循环不已的生命进程则是乐观的。

毕竟,人类的生命自信可以对抗命运,这未尝不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诗化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