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211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docx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LT

1.确保每次集中研修的质量和实效。

2.每个人至少完成1项研究课题,经历完整科研过程。

3.每人每年在校内上示范课不少于4学时。

4.每人每年在本区上示范课不少于2学时。

5.指导2名本校青年教师。

成果要求:

1.论文:

三年内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至少2篇。

2.报告:

(1)课题研究材料及结题报告

(2)不少于15000字以上的结业报告。

3.案例:

撰写课堂教学案例4个。

4.视频:

录制1-2节课堂教学视频,展示三年来的研修成果。

5.笔记:

上交指导2名学科教师听评课笔记。

(二)考核及管理办法

建立由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组成的三级考核管理机制。

1.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培训者与铁东区教师之间建立导师制,负责对卓越教师培训内容和相关成果进行评价,占50%。

2.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建立档案,加强对教师的过程性考核,占40%。

(其中日常学科培训活动的考核占20%;集中培训的考核占10%;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及材料的整理考核占10%。

3.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在校情况进行评价占10%。

六、保障措施

(一)责任分工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项目形式分学科进行管理。

1.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负责研修课程设计、安排实施与评价。

(1)根据铁东区教师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研修课程。

(2)根据研修课程选派有影响力的专家与学科教师建立导师制。

(3)每个学科的导师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和现状,围绕整体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模块教学大纲;根据模块的基本设计意图,选择合适教学内容,创设促进教师成长的研修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每个学科的导师负责对所带教师的指导与考核。

每学期至少两次实践层面的过程跟踪指导,至少一次书面的评改与反馈,如教学设计、论文、专题性反思、课题研究报告等。

2.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每个模块结束后,由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三级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并组织学员对所培训内容进行反馈,以便对后续培训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奖励办法

(1)在教育局、学校组织的各项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参加“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教师优先。

(2)“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实施期间,选派考核优秀的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深造研修。

(3)“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结束之后,评选出30%优秀教师命名为“区学科带头人”,按区级骨干教师赋分;10%优秀教师命名为“区首席教师”,按区级综合荣誉赋分;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入围“十三五”市骨干教师的评选。

(4)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实施期间,推选省级以上包括省级优秀课,原则上从卓越教师中选拔。

(三)组织管理

项目总负责人:

李铁君(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金宝

项目总执行人:

景敏(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院长)佟文茹刘亚男

 

铁东区教育局

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二〇一三年一月

 

附件

课程计划书(草案)

(2013.1-2015.12)

针对研修方案中的研修目标,结合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开发本课程计划。

一、研修内容

研修课程分为三个系列:

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

每个系列延续三年。

每个系列分为多个模块,多数模块的研修方式为集中学习研讨与在岗研修、自主实践相结合。

三年研修学时总计256,其中讲座课时100学时,实践指导学时156学时。

系列一:

教育教学通识性理论(16学时)

模块1:

现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述(4学时)

模块2:

当代心理学理论(8学时)

模块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反思与展望(4学时)

系列二:

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176学时)

课标与教材专题(60学时)

模块1:

学科课程与教材研读(36学时)

模块2:

学科思想方法探析(高观点下的学科课程体系)(24课时)

课堂教学实践专题(72学时)

模块1: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结合学科教学论)(40学时=4学时讲座+36学时实践指导)

模块2: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4学时)

模块3:

课堂教学评价(听课、评课)理论与实践(28学时=8学时讲座+20学时实践指导)

考试评价研究专题(44学时)

模块1:

学科试题鉴赏(4学时讲座)

模块2:

学科试题编制技术(16学时=4学时讲座+12学时实践指导)

模块3:

学科试卷分析技术(24学时=4学时讲座+20学时实践指导)

系列三:

教育教学研究(64学时)

模块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4学时讲座)

模块2:

基于校本的学科教学研究(36学时实践指导)

模块3:

论文、案例、研究报告撰写方法(24学时=4学时讲座+20学时实践指导)

二、研修形式

研修形式应突出实践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对实践经验的学术提升。

围绕各模块,具体研修形式包括:

集中研修、在岗研修(自主研修)、教育考察等形式。

(一)集中研修

集中研修主要目标:

分享信息,增强认识,提升总结实践经验的能力。

集中研修时长:

三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60天(480学时),包括寒暑假集中研修和日常集中的教研活动。

集中研修形式:

讲座、观摩、研讨、答辩、交流等。

(二)在岗研修

在岗研修主要目标:

提高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明晰教育教学风格。

在岗研修时间:

三年内总研修时间为100学时。

研修具体形式:

1.导师制

由沈阳师范大学配备导师,借助网络平台,随时协助解决日常教育教学问题和困惑,归纳总结经验,指导研究方向。

2.小组合作

研究课题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培养人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借助网络平台,互帮互助,分享经验,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3.帮带制

三年内,要求项目培养人帮带2名青年教师,每学期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并有针对性地听、评课,每年不少于30节,在帮带中反思、提升理论、总结经验。

4.课题研究

三年内,每位项目培养人都要选定1个研究课题,经历完整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题(申请报告)—开题(实施方案)—实施(数据收集)—中期验收--结题(研究报告)。

(三)教育考察

考察目标:

在培养周期内,有计划地组织项目培养人就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实践进行学习、考察与交流,切实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职业技能,了解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拓宽视野,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在学习考察中进行教育教学比较、评估、反思,提高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