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001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方向.docx

文言文复习方向

文言文复习方向:

文本内容(翻译),情感,写作特点

词义不懂时的套路应对: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义。

“好,同学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我们接下来探究一下XXX问题。

”(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文句子等)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2.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设题意图:

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词语含义、描写、抒情、议论等几个角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

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

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

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2.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

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

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

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

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

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3.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本题是开放题,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二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

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设题意图: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和风格进行全面把握的能力,学会从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两方面出发品味文章的风格特征。

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正如前人所说:

“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

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

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

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

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

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设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参考答案:

1.译文:

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表达效果:

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

“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

2.译文:

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表达效果:

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译文: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

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表达效果:

“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

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

“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4.译文:

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

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表达效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

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

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

“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避暑录话》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四△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设题意图:

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阅读对作家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拓展到对当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文人风尚等的认识,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即可。

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

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注意陶渊明对待仕和隐的矛盾。

学生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联系社会的动乱、玄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

《滕王阁序》

一熟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并背诵第二至第三段。

背诵时,要注意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

设题意图: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格局的同时,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在背诵时初步认识骈文在行文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滕王阁的景色: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

“鹤汀凫渚”以下四句则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

“披绣闼”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云销雨霁”以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远的天地。

“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妙的乐曲。

这样从远近、上下、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

二骈文十分讲究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

本文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

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味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

建议仿写一二联。

设题意图: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知并欣赏骈文情辞声律音韵之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选一对偶句加以品味、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

参考答案:

例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

“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作者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对偶句中比较难的正对写法,对仗工稳,语韵铿锵,句中“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现代均作为成语使用。

三《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的前提下,深入体会两篇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序文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参考答案: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

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又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

但在失落后又转向自励奋发的感情,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要“穷且益坚”。

《兰》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

感慨之余,产生伤感。

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滕》《兰》二文作者虽然都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不同之处在于:

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

可见作者在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这正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而更加深刻。

其时代背景是魏晋时期天下名士被统治者所害,少有全者。

所以,作者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

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士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关心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

文章在被压抑的苦闷中观照前代名士,发现个体价值不能实现而辜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短促的恐慌与伤感。

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

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让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这种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唐代文人的风格,表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

《逍遥游》

一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

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加强学生对想象描写的领悟。

参考答案: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

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寿之长,曰冥灵: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曰大椿: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

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

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二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

设题意图:

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常见意思和用法,做到“温故而知新”。

参考答案后列出了一些原题中未列出的义项,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参考答案:

若:

1.像,好像。

例句:

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

(《逍遥游》)

2.假如,如果。

例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3.你

例句: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

例句:

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

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及,比得上。

例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他称,他,他的。

例句: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王充《论衡·实知》)

③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句: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④表选择,或,或者。

例句: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⑤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

例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是:

1.代词,这。

例句: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2.动词,表判断。

例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形容词,正确。

例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

例句: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

②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

例句: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斯:

1.副词,则,就。

例句: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2.代词,此。

例句: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义为“劈”,如《诗经·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另有一种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语气词,如《诗经·豳风·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

1.助词,的。

例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代词,这,此。

例句: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

例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

“到……去”,如《汉书·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称代词,如《汉书·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等。

特:

1.形容词,独,独特。

例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

2.副词,只。

例句: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词有“特此,特别”之意,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

修:

1.长。

例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修饰。

例句: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

三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

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设题意图:

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当扩大阅读范围,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课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内容意义上的体会。

参考答案:

如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毛泽东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人们习惯于将鲲鹏与斥安鸟对比,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为鲲、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鲲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鹏、安鸟有别,尽管鲲鹏的形象确实比斥安鸟高大,境界也比斥安鸟高,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

《陈情表》

一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参考答案: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

1.险衅:

指命运不好。

夙:

早时。

凶:

不幸。

2.见背:

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3.薄:

浅薄。

息:

子。

4.寻:

不久。

除:

授予官职。

5.盘桓:

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

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

听从准许。

卒:

终。

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

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

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学习作者的陈情方法,练习抒发内心感情。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