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81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

绝密★启用前

2015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

独掌

B.敢问其目              目:

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

交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5分)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

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

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

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

赞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4分)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4分)

11.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5分)

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

“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

“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

“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

“鲁般巧,亡其母也。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

“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分)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2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

“若人也,而今乃若是!

”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

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

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

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

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

地名,指常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

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

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

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

居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3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

“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

“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未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

“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

“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注]内典:

佛经。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坐终日     晏:

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

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

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

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

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

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

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7.把原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

呜呼!

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

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

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

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

更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