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642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docx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食用菌是安康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具有高效、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的特点,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食用菌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按照做特、做精、做高、做强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国家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定位高。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食用菌协会,于2006年12月专门成立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深入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广东等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调研,于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调研新闻发布会暨产业发展高层论谈,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评价为“小产品、大产业”一颗产业新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省农业厅于2011年6月21日在汉中略阳召开了全省食用菌现场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棚食用菌工程》,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省(重点是陕南)食用菌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好。

据调查,种植香菇,每亩1万袋,一年春秋两季,每袋毛收入10元,减去每袋的原料、菌种和人工费约3.0-3.5元,纯收入6.5-7.0元,每亩可收6.5万-7.0万元;地栽木耳,每亩栽种1-1.2万袋,每袋两季可收入干木耳0.15公斤,每公斤价60元,每袋毛收入9元,每亩可收入10.8万元,减去各种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6-7.8万元。

如开发夏菇生产,一年出菇三料,一亩地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种植猪芩,每平方米一窝,每窝三年产量8斤,每斤市场场价80元,每窝产值640元,按每亩栽种400窝计算,三年可收25.6万元,平均每年亩产值8.53万元,因此,发展食用菌是目前整个农业效益最好的项目。

而且种植食用菌不需要好田好地,坡地、沟坎、林下均可栽种,不与粮油争地,农民积极性高。

(三)食药兼用,营养保健。

食用菌是蔬菜里的重要种类,而且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的食品,有些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富含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甘露醇糖等养分,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如猴头菌、灵芝多糖在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菌、灵芝具有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细胞衰老、抗癌、改善血脂、血糖等功效,灵芝还有美容养颜的功能。

因此,在我省陕南县区,要把食用菌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四)市场需求量大。

1990-2008年,世界食用菌年产量(鲜菇)由125万吨增加到1928万吨,增长15倍。

我国食用菌年产量(鲜菇)则由5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增长270倍,由世界食用菌产量的4%上升到70%,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超级大国。

2005年以来,全世界食用菌贸易额稳定在20亿美元,我国出口贸易额约8亿美元,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4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食用菌还是一方“净土”,因此社会传流,吃四条腿(动物),不如吃两条腿(禽),吃两条腿不如吃一条腿(食用菌)的说法不断被人们所接纳。

食用菌即是素菜又是晕菜,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即有营养,又能保健,市场需求很大。

目前我市食用菌人均占有量不足6公斤,按需要量相差甚远。

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农业争地、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

因而,食用菌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增收的首选项目,其发展势头强劲、可续发展潜力巨大。

(一)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以代料栽培为主,主要产品为香菇、黑木耳、平菇三大类,近几年引进开发了一批珍稀名优食用菌(如:

秦巴硒菇、白灵菇、杏鲍菇、双鲍菇、鸡腿菇、姬菇等);药用菌主导产品为猪苓、天麻二大类,野生食用菌我市资源较丰富,每年外地客商来安康收购的品种仅牛肝菌、鸡油菌、红菇就达数百吨。

到2010年底人工栽培的种类已发展到20余个。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食用菌生产14580万袋,总产干鲜混合总产量19219.5吨,总产值8.69亿元,菇农纯收入5.93亿元。

其中:

香菇6500万袋,干品总产量11000吨,产值6.6亿元,黑木耳2880万袋,干品总产量2872.5吨,产值1.72亿元,磨菇5200万袋,鲜品总产量5347吨,产值3743万元。

全市现有三级菌种厂家6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龙头企业5个,其中宁陕2个、石泉1个、紫阳一个、汉滨区一个。

(二)区域布局合理。

(1)月河川道区:

区域内食用菌发展较快,部分已形成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占全市40%左右,产品以鲜销为主,代料栽培,以香菇、平菇为主,重点分布在汉滨区恒口、大同、五里、关庙、城郊和汉阴月河、平梁、石泉池河等乡镇。

(2)浅丘和低山区:

主要分布在汉阴汉阳、双坪、上七、漩窝,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城关,汉滨区吉河、瀛湖、茨沟、县河、迎丰、旬阳棕溪、小河、城关,平利魏汝、老县、三阳等乡镇。

发展规模占全市20%左右,主要品种为黑木耳、秦巴硒菇,其次为平菇和香菇。

秦巴硒菇重点分布在紫阳和汉阴漩窝镇,产品以干销为主。

(3)中高山区:

包括宁陕大部分乡镇和石泉、汉滨、平利、镇坪、岚皋的部分乡镇,以宁陕发展规模最大,其次为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饶丰和汉滨区沈坝、大河、叶坪及平利、镇坪少数乡镇。

该区域总量占全市40%以上,主导品种为香菇,黑木耳次之,另有少量珍稀食用菌如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栽培。

药用菌主要为猪苓、天麻,重点在宁陕,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猪芩之乡的美誉。

(三)产品供销两旺。

近年来,食用菌市场不断拓宽,价格一路攀升(每公斤60元以上),宁陕、石泉县从90年代起,就具西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之美誉,因此,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地客商,纷纷来安康驻扎收购食用菌产品、同时地带动了我市一支食用菌营销队伍,特别是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凡来安康旅游者大都带回我市的香菇、木耳和天麻等土特产品,为该产品的销售和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四)管理不断规范。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户均生产控制在6000袋以内,由食用菌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五)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目前在全市注册的有“紫阳秦巴硒菇有限公司”、“安康市运坤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松夏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每个公司投资均在200-500万元以上,并注册了“松夏”、“天华山”、“秦巴硒菇”等食用菌品牌,形成了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菌种供应有序。

我市有三级种菌种厂60多家,年生产菌种在100万袋左右,主要生产香菇、黑木耳、密环菌,其品种有河南省泌阳、浙江省龙泉、庆元、福建省古田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241–1、241–2、241–3号

(七)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龙头企业(公司)+技术服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目前,全市已成立食用菌专业协会20个,会员3000余人,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

(八)销售网络健全。

在正确引导农户实施产业发展的同时,为规范食用菌产业销售市场,有效增加菇农收入,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通过外引内联,积极与市场对接,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经多方努力,紫阳秦巴硒菇公司在北京建立了销售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宁陕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设立了销售窗口,在胡家庙和朱雀等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进一步解除了菇农的后顾之忧,有效增加了菇农收入,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九)开展了地理保护建设。

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核准了“宁陕香菇”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紫阳秦巴硒菇通过了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宁陕猪芩标准综合体2010年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陕西省地方标准,为打造安康地方品牌奠定了基础。

(十)富硒菇开发初见成效。

从各县送样的食用菌产品含硒量检测结果看,宁陕出产的野生牛肝菌干品含硒量达8.38ppm,出产的香菇3个点送样检测,含硒量分别达到0.25ppm、0.65ppm、0.45ppm,紫阳出产的秦巴硒菇含硒含硒量达到1.99ppm,石泉出产的桑枝食用菌(香菇)含硒量达到0.59ppm。

目前,宁陕、紫阳、石泉已完成香菇富硒含量的检测工作,并顺利通过QS认证,为“安康富硒菇”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

我市除宁陕、石泉外,其它各县区将食用菌还未真正纳入当地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全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其它地区比较,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

(二)体制不顺,归属不明确,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历史上我市食用菌生产虽有市、县政府组织协调管理机构,但随机构改革,食用菌生产先后由多个部门管理过,地改市后,安康市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由市农发办移交给市林特局,县级有的在农办、农业局、林特局、科技局、供销社等部门,因许多业务不对口,又无具体人员抓,基本未开展工作。

(三)资金投入不足。

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和效益的驱动下,激发了许多企业和农民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现在已经具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缺乏资金投入,农民生产发展、基地建设、组建龙头企业、科研与示范推广、创立品种等都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致使全市食用菌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始终不能进入到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良性发展轨道,产业优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菌种管理不严格,市场不规范,品牌效应不显著。

我市目前对食用菌菌种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只有部分县区农业局将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纳入了管理范畴,但发证后缺少监督检查,菌种生产“小、杂、乱”的现象较为严重,菌种市场竞争无序,菌种质量难以保证。

我市现有几家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富硒、绿色品牌不响亮,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一)地域优越、交通方便。

安康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差异大,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种类繁多,且品质优,为生产优质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同时,我市境内有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涵盖全市,直通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和西安大都市,机场正在扩建,水路直达武汉、上海,交通十分便利。

(二)栽培原料丰富,蕴藏量大。

我市具有丰富的作物秸杆、桑果树枝、森林间伐材料等农林废弃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

据初步估算,我市每年有作物秸杆90万吨,桑枝、果树枝、森林间伐树枝等约60万吨,按30%资源利用率和80%生物转化率计,可生产食用菌鲜品50万吨,若在品种结构上进一步优化,突出珍稀名优食用菌品种,按富硒食品质量标准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后,以富硒品牌销售,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

结合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以粪、草为原料的草腐型食用菌,不但可获得高附加值食用菌产品,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基础条件好。

我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农民就有段木栽培银耳、黑木耳的习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品种规模性袋料栽培,形成了安康的一项区域特色产业,许多农户靠发展食用菌脱了贫,步入了小康,食用菌成为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对发展食用菌有较高的积极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经验。

(四)技术力量雄厚。

全市现有较为规范的菌种厂家60多个,受省农业厅培训发证的菌种生产技术员、检验员30多人,有一批食用菌专业协会和民办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主产县有一批示范大户和农民技术员,其中部分人员持有食用菌技术等级证书。

农业部2006年重新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对规范我市菌种生产经营已有法可依,对促进我市食用菌生产持续稳健发展,从菌种这个源头上对菌种质量的要求有了法律保障。

市农科所设有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配备中高级研究人员6人,多年来专业从事食用菌研究与开发,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培训了一大批农村技术骨干。

这些基础的奠定,为推进我市富硒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可发挥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五)野生菌种资源丰富。

由于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生物物种繁多,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安康地区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初步调查,我市大型真菌已发现的达170多种,目前只有少数种类开发利用外,还有大量的野生资源丞待开发,其中如茭白、桑黄、虫草菌、牛肝菌、羊肚菌、松乳菇、鸡油菌、灰树花、珊瑚菌、正红菇等种类属于珍稀名贵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经济价值,为我市富硒高档食用菌开发,提供了天然宝库。

(六)劳动力资源充足。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仍有剩余,可从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

七、产业区域布局

(一)月河川道区。

利用作物秸杆与牲畜类肥及沼肥配制成培养料,经发酵后栽培双孢菇、鸡腿菇,重点在汉滨区、汉阴、石泉水稻产区的乡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面积5000亩。

利用桑枝、果树和其它阔叶树枝丫、木材加工厂下脚料等袋料栽培香菇、平菇、黑木耳及珍稀食用菌,重点培育专业村和专业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生产基地,年生产规模6000万袋。

筹资建设10个年加工营销能力万吨以上的食用菌专业化加工厂,建设产品和原材料交易集散地一处,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厂或示范园区。

(二)中高山区。

利用阔叶树废弃枝丫和桑枝,袋料栽培黑木耳、香菇及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食用菌,以香菇、黑木耳为主。

重点在宁陕县和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铙丰一带,镇坪、岚皋、平利部分乡镇,汉滨区大河、叶坪、沈坝、双溪一带,发展袋料栽培5000万袋。

发展药用菌(猪苓、天麻)300万平方米。

扶持壮大宁陕现有二个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在宁陕和石泉再发展二个公司十农户式龙头企业。

(三)浅丘和低山区。

发展袋料栽培,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和汉阴漩窝一带,重点发展秦巴硒菇,年规模40万平方米(600亩);汉阴县汉江以南的乡镇和汉滨区瀛湖、吉河、县河、平利三阳、魏汝、老县等乡镇,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袋料栽培4000万袋。

继续扶持壮大紫阳秦巴硒菇、安康运坤菌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自主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汉滨区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拓江、浙、鄂、粤市场,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

八、工作重点

(一)优化品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在今后食用菌发展上,以菇类为主,木耳类次之,药菌类补充。

菇类以代料香菇、金针菇、平菇、双孢菇、草菇为主,辅之以珍稀菇;木耳类以地栽黑木耳为主,辅之以白银耳栽培;药菌以宁陕猪芩为主、天麻、灵芝为辅。

在产品销售上以鲜菇为主,干鲜搭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二)建立菌种繁殖体系,确保菌种质量和有效供给。

按照4个1的要求,即成立一个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一个一级菌种场,10个二级菌种场,100个三级菌种场,确保菌种就近供应,有效供应。

(三)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月河川道区10个,低山区4个,中高山区6个。

开展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完善和建立种源储备及市县乡供种、技术推广、培训体系。

(四)加强菌种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净化菌种市场,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五)延长产业链条,建立香菇市场。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针,发挥我市的生态、区位、交通优势,石泉、宁陕两个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为安康食用菌搭建销售平台。

(六)实行品牌化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树立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要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秦巴硒菇”、“宁陕富硒菇”,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做好富硒区的普查和开发工作,企业精心策划“安康富硒菇”的质量认证,包装和促销工作,打好“富硒牌”。

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品,它不仅是市长负责制“菜篮子”工程,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点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加强蔬菜产业建设既是丰富市民“菜篮子”,稳定市场菜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1蔬菜生产现状

1.1种植面积扩大

截止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95.89万吨。

商品蔬菜面积11.27万亩,专业菜田5.9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80.03万亩,商品菜种植15.43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5.58%,出售蔬菜30.18万吨,商品率31.47%,蔬菜总产值143835万元。

1.2设施蔬菜发展较快

全市已建成大、中、小棚88140栋,面积36650亩,对“春提早”和“秋延迟”蔬菜市场供给发挥了很大作用。

其中日光温室120栋,面积133亩;轻质拱棚7188栋,面积21558亩,竹骨架棚64000栋,面积14961亩。

利用中高山区立体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15086亩。

1.3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

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80.03万亩,总产量95.89万吨。

其中叶菜类占13%,瓜菜类占6.1%,根茎类事57.2%,茄果类占8.7%,菜豆类占6.4%,水生蔬菜占3.2%,其他蔬菜占14%。

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萝卜、茄子、辣椒、四季豆、黄瓜、豇豆、甘蓝、莲菜、番茄、芹菜和胡萝卜等13余个品种。

而辣椒、韭黄、黄瓜、莲菜、番茄、菜花、芹菜等精细菜品种18.56余万亩,总产27.84万吨,仅占全市蔬菜总面积、总产量的29.03%和23.19%。

1.4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加快

到2010年全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6万亩,其中汉滨区建民、汉阴涧池、宁陕旬阳坝等19个乡镇,通过国家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万亩,辣椒、黄瓜、马铃薯等1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5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彩色甜椒、彩色马铃薯、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木耳菜、佛手瓜等下批新品种引种成功;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试验见效;无滴膜、遮阳网、频振杀虫灯、黄板纸诱杀等技术被菜农广泛应用。

2存在主要问题

2.1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政策不配套,机构不健全,城郊菜地逐年被征占,菜农陆续转产,蔬菜生产仅靠群众自发盲目进行,蔬菜供求单纯依靠市场调节。

全市除汉滨区设有蔬菜技术中心外,其他各县没有设立专门的蔬菜技术推广机构,既是设有专人负责,也是挂靠在农技站,既无人员编制,又无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指导蔬菜生产的人员不足,普遍缺乏务菜专业技术,农民务菜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2.2专业菜田少

由于城镇建设严重挤占城郊传统菜地,只占不补,只征不建,专业菜田面积锐减。

近年来,安康城区周围菜地被征地占了3000多亩,仅新城办东西两坝近年专业菜田面积就减少了2700余亩。

依照省政府规定的人均占有菜地面积不少于0.05亩计,我市常住290余万人口,需要标准化专业菜田14.5万亩,2010年全市专业菜田仅有5.97万亩,直接导致城镇蔬菜供给严重不足,影响蔬菜产业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中、省未给安康下达“菜篮子”建设扶持项目;全市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一直未征收;市、县区发展蔬菜产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市、县区蔬菜技术推广单位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等,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专业菜田开发建设。

2.4基础设施落后

我市蔬菜产业建设缺乏整体发展规划,蔬菜基础布局不甚合理,标准化专业菜田少,基础设施差,水、电、路、井等不配套,抗灾能力弱,整体生产水平低。

2.5产业化水平低

设施大棚菜、“反季节”菜和无公害蔬菜起步迟、起点低、发展慢;钢管骨架大棚和水泥骨架大棚少,竹骨架中小棚多,结构简陋,生产水平低,抗风、抗雪和承载力小,抗灾能力差;生产大路菜多,特色菜、精细菜少,自食的多,商品菜少;加工、保鲜跟不上,难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蔬菜的种植、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形成产、加、销为一体产业体系。

2.6标准化建设滞后

本市没有蔬菜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地方标准,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产品加工处于空白,上市产品无分级和标准包装,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规范规格和标识,未使用无公害产品贴标上市,全市没有菜篮子产品监督检测管理机构和设施,无法展开蔬菜检验、监测和市场准入工作。

2.7流通渠道不畅

城区的农产品交易处于有市没场和有场没市并存状态,缺乏科学布局,规模小、点分散、交易设施简陋,没有形成批发、零售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梯级交易体系。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菜价浮高浮低,严重影响菜农务菜积极性。

3安康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分析

3.1发展优势强

(1)气候条件优越。

安康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适中,无霜期长。

年均温13.9-15.7℃,≥10℃的年积温为4643.7-4951.4℃。

年日照时数为1581.7-1870.9小时。

年太阳辐射在103.4-109.3千卡/平方厘米,光全热辐射为51-55千卡/平方厘米。

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积雪4天左右。

年降水量779.6-1101.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77%。

月河川道及浅丘蔬菜生产区平均气温15.7℃,≥10℃有效积温4980℃,分别比西安和汉中多660℃和483℃;无霜期253天,比西安、汉中多46天和15天,年降雨量800mm左右,年日照1800多小时,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有利于南北多种蔬菜种植,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禀赋。

(2)区位优势明显。

我市南抵重庆,东接襄沔,西连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自古就是陕南重镇,也是川、陕、鄂、渝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襄渝、阳安和西康三条铁路枢纽;飞机可直达西安、武汉、重庆、成都;316、210国道过境全市6县区,西康、十天、川陕高速公路于安康交汇,全市已形成三纵六横、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村公路全面得到水泥硬化,便利的交通,为蔬菜快捷运输提供了保障。

(3)生态环境良好。

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354天,广大农村空气质量更佳。

汉江安康段及其主要支流8个监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

工业布点少,水土污染程度低,森林覆盖率达55.4%,生产无公害蔬菜,尤其生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自然环境条件独厚。

(4)菜农务菜技术水平较高。

特别是安康城区东、西两坝菜农,务菜历史悠久,生产实验丰富,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轮作倒茬技术,并及时吸纳全国先进的种菜技术,黄瓜、番茄、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