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学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516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数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四下数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四下数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四下数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四下数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数学 1.docx

《四下数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数学 1.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数学 1.docx

四下数学1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三角形,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实践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

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加强对知识的整理和概括,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

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

但是“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

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像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4.加强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提升。

    

5.继续处理好“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6.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班,共有学生()人。

两级分化较严重。

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

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

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六、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乘法运算定律的例五、例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课时计划第一周第1节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1.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2.能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3.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栏

一、谈话导入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

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 

(3)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理解加、减法之间关系

1.问: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反思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3

15

 

10

 

10

 

2

1

 

2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课时计划

第一周第2节

课题

练习一

第2课时

课型

练习课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5 +  16 =  41 

( ) ( ) ( ) 

 321 - 100 = 221 

( )  ( ) ( )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05 + 56 = 161 400- 175 = 225   

161-□ = 56     225 + □ = 400   

□ - 56 = 105    □ -225 = 175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练习一。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三、巩固拓展

1.师:

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

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2.加法的验算。

 

出示前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并思考可以如何验算。

 

3.减法的验算。

 

出示后两道题算式,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验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1.巩固知识。

 

(1)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师生共同小结。

 

5

 

15

 

10

 

10

 

1

 

2

 

105 + 56 = 161   

400- 175 = 225   

225 + □ = 400   

□- 56 = 105       

□ -225 = 175 

课时计划

第一周第3节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 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1)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   12÷4=3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

做一做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

15

 

10

 

10

 

2

 

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课时计划

第一周第4节

课题

0的运算

第4课时

课型

新授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

3。

能准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0不能作除数。

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

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三、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什么?

 

3

 

15

 

25

 

2

 

1

 

2

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课时计划

第二周第1节

课题

练习二 

第5课时

课型

练习课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能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

一、谈话导入

师:

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

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

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

练习二。

 

二、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

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

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和依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完成了很多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相应练习。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3

 

10

 

15

 

15

 

2

 

 

1

 

2

练习二

课时计划

第二周第2节

课题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6课时

课型

新授

1.通过学习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2.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重点

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内容:

过程、方法

时间

目标

修正

一、复习导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65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出示例4:

96÷12+4×2 

二、探究新知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

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说明: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