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342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docx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

化重点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

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技术方面:

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

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

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

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

★概念: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2、三步不可逆反应:

1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2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1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

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

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

★概念: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

要方式。

1、四个阶段:

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

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0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0和ATP。

2、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02和H20,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5、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氧化脱下的一分子氢在进入NADH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进入琥珀酸呼吸链(FAD)可生成2分子ATP。

三、糖原的合成途径

★概念:

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1、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葡萄糖通过a-1,4糖苷键连接为直链结构,

通过a-1,6糖苷键相连为分支结构。

糖原中的重要糖苷键为a-1,4糖苷键。

2、糖原主要储存在肝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总量约为70〜100g,肌糖原

约为250〜400g。

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

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5、糖原合成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四、糖原的分解途径

★概念: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

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2、糖原磷酸化酶只催化a-1,4糖苷键的断裂。

3、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因为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只能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4、糖原分解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当机体缺乏糖的供应时,糖原分解加快。

五、糖异生途径

★概念: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可以升高血糖。

1、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乳酸、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

2、糖异生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的糖异生能力是肝脏的1/103、意义:

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有利于乳酸的再循环;③肾脏糖异生有利于酸碱平衡。

六、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2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产物:

5-磷酸核糖和NADPH。

2、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生理意义:

(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若NADPH缺乏,可使红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减低,而发生溶血。

七、血糖

空腹时血糖(葡萄糖)浓度:

3.89〜6.11mmol/L。

(一)血糖来源

1、糖类消化吸收:

血糖主要来源。

2、肝糖原分解:

短期饥饿后发生。

3、糖异生作用:

较长时间饥饿后发生。

4、其他单糖的转化。

(二)血糖去路

1、氧化分解:

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为血糖主要去路。

2、合成糖原:

进食后,合成糖原以储存。

3、转化成非糖物质:

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

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

★肾糖阈:

8.9〜9.9mmol/L,160〜180mg/dl,当血糖浓度超过此水平,出现糖尿。

(三)血糖调节

1、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

一促进肌肉、脂肪组织isffifaac葡萄稱“

卜促进燻原舍成

作用

—加速糖的氧叱分解卜血牺丄

—促进糠转变为脂肪、抑制脂肪分幣

—阴止糖异生」

★胰岛素发挥作用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

2、升高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

—促进無异生a血糖T

丄促进脂肪动员」

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

3、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

肝脏具有双向调控功能,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或其他糖类,以及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

(四)糖代谢异常

1、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

2、糖尿病(DM)分型:

(1)1型糖尿病

概念:

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即I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

由于胰岛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而引起。

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其特点为:

1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2任何年龄均发病,好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

3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

4治疗依靠胰岛素。

5多基因遗传易感性。

如HLA-DR3,DR4等。

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可诱发糖尿病发生。

(2)2型糖尿病:

即U型或成年发病DM

概念:

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

不发生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特点:

(1)患者多数肥胖,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

(2)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低,但糖刺激后延迟释放。

(3)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4)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指标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

(2)空腹血

糖大于7mmol/L;(3)OGTT两小时后血糖大于11.1mmol/L。

以上三种

指标中的任何两种若同时出现可确诊。

4、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③供糖后症状缓解。

5、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是由于糖代谢的酶类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从尿中排出。

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累积症、果糖代谢异常及半乳糖代谢异常等,以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

八、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应用氟化钠抗凝剂抗凝。

采血后不及时离心,血糖浓度每小时下降

5%,不能及时检验的话,应置于2〜8C的冰箱保存,血糖浓度可稳定3天。

1、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原理分为3类:

无机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和酶法,无机化学法特异性差已经淘汰,有机化学法主要为邻苯胺法(缩合法),酶法的特异性高,是临床检验的主要方法。

2、己糖激酶法(HK)是测定血糖的参考方法,吸收波峰在340nm。

3、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测定血糖的常用方法,是我国目前推荐临床常规测定血浆葡萄糖的方法。

4、餐后血糖浓度的排序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空腹血糖浓度的排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本试验用于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

2、方法:

WHO标准化的OGTT:

1病人准备:

实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

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

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茶和进食。

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h。

2葡萄糖负荷量:

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水中,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量不超过75g。

3标本的收集:

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

服糖后,每隔30min取血

一次,共4次。

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分别进行血糖测定。

同时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尿糖。

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3、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v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v11.1mmol/L(200mg/dl);120min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v7.8mmol/L(140mg/dl)。

尿糖均为(―)。

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1c。

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过去1〜2个月(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

3、测定的参考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4、参考区间:

HbA1c4.8%〜6.0%。

(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果糖胺测定)

1、血清白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糖基化。

主要是白蛋白肽链189位赖氨酸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也称为果糖

胺测定。

2、临床意义:

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

3、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来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是:

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

4、参考区间:

1.9mmol/L±0.25mmol/L。

(三)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1、胰岛素(INS)是胰腺B细胞分泌,入血后约10分钟降解。

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呈平行状态,在30min〜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10倍,180min时降至空腹水平。

3、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v5yU/ml。

4、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空腹水平

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曲线峰时出现晚,约在120min〜180min。

5、C-肽的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但C-肽的半衰期长,约为10〜11分钟,且不被肝脏破坏。

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图

酬辽畔腮芮・

]

-V"豐畳■<■

106040120

■宦河IMlina)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B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

C肽水平低,对血糖刺激基

 

本无反应,整个曲线低平;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高峰延迟或呈高反应。

7、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有典型的Kussmanl呼吸,呼吸

深大,呈烂苹果气味,血液PH下降。

第二章脂代谢检查常见考点

第二章脂代谢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

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2、甘油三酯分解的限速酶是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

素、ACTH等。

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前列腺素巳

等。

4、脂肪酸的氧化的肝脏的主要供能方式,但是其产生的中间产物酮体肝脏不能利用,这是由于肝脏缺乏氧化利用酮体的酶(肝生酮不用酮)。

5、脂蛋白分类及功能

脂蛋白

〈趙速离心法)

电泳位墨

特点

功能

主宴脂處

合成部位

(乳糜徵粒〉

原点

颗粒最大,密度最小空履时血诸中不存在

含甘油三Sf最梦

转运外源性

TC

小肠

VLDL

(极低密度聘蛋

S)

前B

/

转运內源性

肝脏

IDL

(中间联度1旨蛋

B)

a和刖a

之间

/

LDL的前体

TG、TC

肿脏

LDL

〔低密度脂蛋白〉

含腔画薛最梦

转运内源性

胆固酢

TC

肝脏

HDL

(高密度脂蛋白)

a

當虞最大是小

转曲卜源悝

aagii

TC

肝脏

6、载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4、HDL与

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载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维持脂蛋白的结构、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维持脂蛋白的物理特征、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魏脂蛋白

分布

功能

合成却位

ApoAI

HDL含大量・CM.VLDL.LDL含少量

激活LCAT

肝、小肠

4^.AII

HDL,MLVLDL合少量

抑制LCAT

it

ApoAlV

gHDL

激活DCAT,華巫傩

肝、小肠

Apo(a)

抑制纤维蛊白语酶活性

Apo

CM

轉运阱

ApoB100

VLDJIDL,LDL<±®)

转运血TC,识别LDL受体

肝、小肠

ApaClll

1TLDL

miLPL,milfltRHDL

ApoCII

C1UVLDL,新生HDL

激活LPL,M®|肝摄取at和¥L»L

ApoE

CM.VLDL.IBL、HDL

促邃W残粒和IDL摄取,转运TC-

肝、巨型酗

ApoCI

CK

瀏活LCAT

小肠

卵鍛脂卵固醇醜基無務輛LPL:

脂蛋白脂舫需

6、LDL受体的配体主要是ApoBlOO、ApoE,主要功能是水解胆固醇。

★临床常用检测载脂蛋白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VLDL受体(残粒受体)的配体是含HDL的ApoE,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CM残粒和B-VLDL残粒。

清道夫受体主要存在与巨噬细胞表面。

7、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出现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

WHO将其分为6型。

表型

显著増扣的脂蛋白

血清外现

电泳

I

CX

奶油上启』下层澄清

原点探染

罕见,易发生胰腺炎

Ha

TC.LDL

澄清

深P带

常见』易发冠心病

lib

LDL、VLDL

潘誠3浊

深卩带或泾前0

-144-帀

很常见』易发冠心病

hi

TG

奶油上层』下层浑浊

很少见,易发冠心病

IV

VLDL

深前B带

较常见』易发冠心病

V

TCxCMvVLDL

树油上层』下层萍浊

原点及前卩深架

砂见」易发胰腺炎

妊血上层IJI、暫,下次笳是I型・】】I、V重点看TT、显著增tdMHI塑。

II、IV重虐看備・血请谗J5是11酣旺嶷时111蠱往铮.Hb.w^TG,显著升餵IV型心

8、参考区间:

TCW5.20mmol/LTGwi.70mmol/L

9、LDL的测定有一种计算法,但当TG>4.25mmol/L时,不能用公式计算。

10、胆固醇的代谢去路包括:

①转变为胆汁酸;②转变为类固醇激素,如醛固

酮、皮质醇及性激素;③转变为维生素D3;④转变为胆汁酸盐排泄。

11、血清ApoA、ApoB的水平分别可以反应HDL、LDL的水平。

12、Lp(a)是一种独立的蛋白质,不能由其他脂蛋白转化而来,是动脉粥样

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3、脂蛋白电泳常用的电泳方法为琼脂糖凝胶电泳。

14、LPL是脂蛋白脂肪酶,催化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

其激活剂是

ApoCU,抑制剂是ApoCIHo

15、HL是肝脂酶,其作用为:

(1)继续催化水解甘油三酯

(2)参与IDL向

LDL的转化。

16、LCAT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胆固醇酯化

17、载脂蛋白常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B48主要存在于CM,CM中主要含

ApoAl和C,需要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ApoBlOO主要存在于LDL。

第三章蛋白质检查常见考点

第三章蛋白质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前清蛋白(PA):

又称前白蛋白。

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

2〜5天。

PA作为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的指标比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更敏感。

2、清蛋白(Alb):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主要作用有营养作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浆正常的pH、运送作用,如运输胆红素、药物、某些金属离子等、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3、a1-抗胰蛋白酶(AAT):

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降低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症。

4、铜蓝蛋白(CER或CP):

作为铜的载体和代谢库(血清中的铜95%存在于CER中,5%以扩散态存在)。

主要用于协助诊断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时CER明显下降。

5、炎症时引起增咼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有a1-酸性糖蛋白

(AAG)、AAT、结合珠蛋白(Hp)、CER、C3、C4、Fib(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CRP)等。

炎症时候降低的蛋白称为负相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

要有PA、ALB、转铁蛋白(TRF)等。

6、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它是急性时相蛋白最灵敏的指标。

7、血清蛋白电泳的PH值是8.6,常用方法为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从正极到负极依次是清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B-球蛋白和丫球蛋白。

出现B—丫桥见于肝硬化,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时清蛋白降低,因为肝脏严重受损,合成能力下降。

出现M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蛋白区带电泳参考区间:

ALB:

57%〜86%ai-球蛋白:

1.0%〜5.7%a球蛋白49%〜11.2%

禺球蛋白:

7%〜13%丫球蛋白9.8%〜12%

8、蛋白电泳的五条区带除了清蛋白是独立区带,只含有清蛋白外,其余区带均含有不同的蛋白质。

清蛋白区带只有ALB,a1-球蛋白区带有AAG、AFP、HDL、AAT等,a2-球蛋白区带有HP、a2-MG和Cp等,B球蛋白区带有TRF、LDL、B2-MG、C3和C4等,丫球蛋白区带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RP。

9、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映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a区至慢丫区,IgA型多位于丫1与B区,IgM型多位于阳或丫区,IgD型多位于B或丫区。

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

行鉴定。

10、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和参考值分别是双缩脲比色法,参考值:

60〜80g/L。

反应在是碱性条件下生成紫红色产物。

邻苯三酚钼铬合显色法实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形成复合物,测定波长为

604nm。

总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是凯氏定氮法。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增高

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

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

休克时,血液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丢失钠的同时伴随水的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2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

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

(2)血清总蛋白降低

1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

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2长期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

如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或慢性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

因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蛋白浓度降低。

3蛋白质丢失:

如严重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使蛋白质大量丢失。

4蛋白质合成减少:

各种慢性肝病。

11、清蛋白检测方法是溴甲酚绿法,参考值:

35〜52g/L。

溴甲酚绿是阴离子,在PH是4.2的缓冲液中与带正电荷的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溶液由黄色

临床意义:

(1)清蛋白浓度增高:

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2)清蛋白浓度降低:

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12、血清球蛋白测定是计算得来,即TP-ALB=GLB,参考值20〜30g/L。

临床意义:

(1)球蛋白浓度增高:

1多见于感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2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疾病,它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异常高的单一Ig(多见于IgA或IgG)血症。

(2)球蛋白浓度降低:

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13、白球比值A/G为1.5〜2.5:

1,当其比值V1.0时,为比例倒置,主要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4、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5、低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10〜7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及清蛋白以前的小分子蛋白区带,见于肾小管的损伤。

中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50〜10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上下的蛋白区带,以清蛋白以及以后的大分子蛋白区带为主,见于肾小球损害。

混合性蛋白尿分子量为10〜1000KD,提示肾小球和肾小管混合损伤。

第四章诊断酶学常见考点

第四章诊断酶学

★高频考点汇总

1、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2、体内大多数酶是结合酶,辅助因子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程度不同分为辅酶(结合疏松)和辅基(结合紧密)。

全酶是由酶蛋白和辅酶(辅基)组成的

酶。

单纯酶是仅由氨基酸组成的单纯蛋白质。

3、酶促反应的特点:

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或专一性、可调节性。

4、血浆特异酶包括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胆碱酯酶,铜氧化酶,脂蛋白脂肪酶等。

5、酶的国际单位是指在规定条件下(25C、最适pH、底物浓度),每分钟转化lumol底物的酶量。

6、酶促反应分为三期:

延滞期、线性期、非线性期,其中线性期又称零级反应期,此期间酶活性与酶促反应速度成正比,是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时期。

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

酶活性、底物浓度、pH、温度。

8、米曼氏方程V=Vmax[S]/Km+[S]。

反应速度等于一半的最大反应速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