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紫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341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紫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识紫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认识紫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认识紫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紫砂.docx

《认识紫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紫砂.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紫砂.docx

认识紫砂

认识紫砂

  一、关于原料:

    宜兴紫砂器之所以驰名天下,在于其独特的原料――五色土。

宜兴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紫砂泥。

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也叫石骨。

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

白泥、黄泥、绿泥、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

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形状大小而异。

  宜兴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泥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三种。

紫砂泥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与甲泥一致,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

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极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

  紫泥:

古称青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

紫泥都深藏于甲泥之中,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所以又有“岩中岩”之称。

紫泥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

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红泥:

又称朱泥,也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

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矿石呈橙黄色,质坚如石,亦称“石黄泥”。

红泥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后有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不同的色调。

红泥产量较少,一般只用作着色的原料,如在紫泥制成的胎面,涂上一层红泥,就可以烧成粉红色。

而朱泥的胎土则是将红泥淘洗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

朱泥的泥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

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且朱泥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率约仅七成。

  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是特指出产于宜兴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时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石英岩板(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一种是蕴藏于红泥和紫泥的夹层,也被称为“泥中泥”。

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石英含量偏高,黏土成份少,所以烧成温度较高,容易开裂,但透气性能优越。

作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黏土含量较高,烧结温度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无论那一种本山绿泥,矿料中的含铁量都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而且还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

本山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

绿泥的产量都较低,大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而本山绿泥的存量更为稀少。

  本山段泥:

也称“团泥”。

宜兴丁山的地质结构属于沉积岩,各种紫砂矿料也是呈层状分布的,每层之间并非断然分明,过渡部分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很难区分,于是将其命名为“团泥”。

丁山方言“团”“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团泥也被写作“段泥”。

科学地说,所有的混生紫砂矿都可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却多以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合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约定俗成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

因本山绿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与红泥、紫泥共生,因此最为常见的是本山段泥。

虽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矿时的矿料呈现为具有各种差异的绿色,但是烧结后呈色却与本山绿泥不同,本山绿泥无论烧制温度多高,烧结后也呈黄色,与天津鸭梨的底色十分接近,不会呈现青色、褐棕色、褐红色、棕红色,否则就是本山段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宜兴紫砂艺人们往往通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外观效果,如大红袍泥就是在在炼泥过程中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

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质感。

  

  二、关于造型

  

  宜兴紫砂壶造型丰富,式样繁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四种造型类别:

  1.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

是根据球形、筒形、立方、长方及其他几何形变化而来的最常见的造型,俗称“光货”。

光货造型讲究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

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体造型要端正挺括。

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等紫砂传统壶就是紫砂壶圆器的典型造型。

  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器皿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

不论是几方形的的造型,壶的口盖必须规矩划一,任意转动壶盖。

口盖准缝吻合。

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紫砂传统造型是紫砂方器茶壶的典型造型。

  2.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

这类造型的紫砂壶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

因为这种紫砂壶的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的装饰,所以俗称为“花货”。

  紫砂壶花货的设计主要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利用自然形态的变化来造型。

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和的子。

设计花货不仅要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使用安全等原则。

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荷花壶和藕形壶等都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3.筋纹器紫砂壶造型:

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使其结构精确、严整的一种造型。

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融于准确严格的结构之中。

一件成功的筋纹器紫砂壶,其筋纹应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囊线条纹理清晰,制作精工,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很滑爽吻合。

传统紫砂合菊壶、乐盘壶就是筋纹器造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4.水平壶和茶器造型:

水平壶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

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水平壶容量很小,其规格一般以“杯”称呼,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别,一般六杯壶容量为80毫升。

水平壶的造型,要求壶嘴和在形式上要协调,其重量还必须一致,才能使壶在热水中保持平衡;水平壶的嘴以直形嘴为多,以利于使用功能及生产工艺。

紫砂水平壶的传统式样有线圆水平、扁雅水平、汤婆水平和线瓢水平等。

  茶器的造型一般不用端把,而是在与壶嘴呈90度角处装一柄,也有无柄的。

茶器较大,容量在200~300毫升之间。

茶器嵌盖较多,一般用“流”代替嘴,其流的根部较大,出水爽快。

  

  三、关于装饰

  

  紫砂壶装饰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紫砂泥所固有的肌理质感、造型变化和泥色对比来达到其朴素雅致的装饰效果。

即使局部的雕饰也是本着花素相宜的原则,以简洁的装饰手法,达到含蓄而又醒目的艺术效果。

归纳起来紫砂壶主要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

  1.线条装饰:

这种装饰方法不仅具有装饰效果,且可增强成型时黏结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提高正品率。

其方法是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在泥坯上进行加工。

紫砂壶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如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肩线、筋囊线、抽角线和折角,此外还有由线条组成的云水纹、菱纹和花瓣纹。

  2.刻画装饰:

是紫砂壶的主要装饰形式。

在壶的半成品泥坯上用锋利的钢刀或竹尖刀雕刻出真、草、隶、篆、魏碑、汉简、钟鼎、石鼓等各体书法的诗词歌赋,或刻画出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以增强紫砂壶的艺术感染力。

紫砂刻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曼生壶”已发展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形成文人与名工同制一壶,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寓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的风格。

  3.坯体着色装饰:

紫砂壶一般不上釉,但坯体成型后,上面所雕刻的书画均需采用粉料着色,目的是使产品烧成后,画面色泽显现得更加古香古色。

着色的原料主要有青、绿、红、白几种紫砂陶土颜色的天然矿物原料本色,或将这些原料配合成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

如氧化钴与本山绿泥配合组成绿色,与白泥配合成蓝色;将紫泥中的山黄泥料提炼,再经过煅烧而成的红色;生白泥和生红色泥配合组成的淡红色;黑料与生红泥配合组成的褐黄色等。

  4.泥绘装饰:

这种装饰手法流行于清初,是在已完工的尚有一定湿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或本色色泥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有薄玉雕的装饰效果。

堆画的色泥有白泥、朱砂泥、乌泥等。

  5.彩釉装饰:

是在烧过的紫砂壶成品上用低温铅釉彩料堆绘花卉、山川、人物等图案,再放入“红炉”二次低温烧成。

这种装饰方法是在泥绘的基础上吸取了景德镇瓷器的粉彩装饰技法发展起来的。

另还有一种彩釉装饰方法是将紫砂坯体周身施满彩釉,称为“炉均”。

彩釉装饰方法主要流行于清代,现代很少采用此种工艺。

  6.包镶与抛光装饰:

是将壶的嘴口、口边沿线和的子包上黄铜皮后再抛光,以此来加强艺术效果。

紫砂壶用铜、锡、金来做装饰由来已久,在清代张燕昌的《阳羡陶说》中就有记载。

还有一种是对光货类紫砂壶烧成后进行的再加工装饰,方法是先用砂布将壶面磨光,然后在抛光机毡轮上抛光,经过抛光的紫砂壶,光彩照人。

  7.金银丝镶嵌装饰:

此种装饰手法于20世纪80年代运用于紫砂特种工艺行列。

方法是先在紫砂泥坯上画纹饰图案并刻出凹槽,烧成后把加工好的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然后再磨平;也有不磨平的,使金银丝呈立体状,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

金银丝镶嵌的紫砂器皿色泽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富丽堂皇,适用于豪华高档的陈设品。

  (整理:

雨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