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泥塑校本教材.docx
《小学泥塑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泥塑校本教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泥塑校本教材
泥塑校本教材
泥塑课程教材
一、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学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它的任务是:
传授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立体造型基本技能,为学生专业继续学习和适应专业市场需要奠定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 课程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使学生具备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美术造型基础知识和工艺雕塑的基本技能,掌握其制作方法。
使学生具备工艺雕塑立体造型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 课程设计思路
1、学分及学时分配建176学时7学分)分三学期修完
模块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数
合计(课时)
讲授
实践
机动
专业基础
模
块
泥塑造型训练
雕塑的概念(第一学期)
22
7
15
立体造型概念的形成(第一学期)
46
15
31
分类造型训练—动物(第二学期)
18
6
12
分类造型训练--花鸟(第二学期)
21
7
14
分类造型训练—器皿(第二学期)
15
5
10
分类造型训练—人物(第三学期)
19
7
12
吉祥题材学习(第三学期)
15
5
10
综合造型设计(第三学期)
20
6
14
机动
总计
176
58
118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泥塑课程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具备制作泥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能熟练制作泥塑造型。
3.能根据专业造型目标的需求制作各种题材造型。
(三)素质教学目标
1.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和应用专业技术。
2.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3.树立勤学苦练技艺、爱岗敬业的意识。
模块一雕塑的概念
项目一:
雕塑的形式: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三种:
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
(一)圆雕:
所谓圆雕就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室内的与户外的,小型装饰物与大型城雕,固有色的与设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二)浮雕: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只可以供一面或两面观看。
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高浮雕是指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浅浮雕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三)透雕(镂空雕)镂空雕是把所谓的浮雕的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
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可供两面观赏。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雕塑的种类
1、泥塑(彩陶、陶艺、泥人)
2、青铜雕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用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
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
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
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
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
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3、石雕(画像砖、瓦当)
亦称“石刻”。
雕刻艺术之一。
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用石雕成,现仍保存大量的石窟。
秦代的石鲸鱼是巨大的石质雕刻,玉石雕刻则多为小型。
由于石的原材料得诸自然,且能长期保存,故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
传统石雕,是以斧、锤、凿等作为工具,近代有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替代的。
因石雕品种繁多,色泽纹理绚丽多彩,与天空地貌融为一体,材料质感和景物协调一致,如乐山大佛等,给人以崇高和美的享受。
一种是民间雕刻工艺品。
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
种类有浮雕、多层雕、堆砖等,风格上南方绞纤细,北方较浑厚。
画像砖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图像砖,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画。
战国已有生产,秦代有所发展,两汉为盛期。
表现形式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施加彩色。
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多数每砖为一幅画面,亦有上下分二个画面的。
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弋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神仙故事等。
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
“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
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
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
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4、牙雕(骨雕)
象牙雕刻也叫牙雕,是指用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
在我国古代诸多的工艺美术中,象牙雕刻是一门具有独特风格的种类。
象牙雕刻属于有机质,纹理细密不规则,表面滑润如玉,是一种极好的天然雕刻材料,用之雕刻而成的器物堪称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合壁。
古人看重了它高贵的气质,赋予它许多美好的象征。
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之花,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绽放出耀眼的异彩。
所幸的是,在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屡见有牙雕品出土,使我们能拂去历史的尘封,重睹远古牙雕的原始风貌。
中国的象牙雕刻从汉代起进入低迷后,至唐代开始复苏,经宋元时代的积累,到明清时代已形成厚积薄发之势。
康、雍、乾三朝,我国的牙雕达到鼎盛时期。
骨雕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
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
因为骨质细密坚实,适于精雕细琢那些较为精美的形象。
人类祖先用粗犷的骨雕制品开创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距60~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品之一。
始于原始社会,是介于绘画与雕刻的一种艺术。
到了新石器时代是形式多样的小型雕刻品,其骨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阴纹线刻、薄浮雕纹、圆雕等多种形式的装饰物品。
5、木雕(根雕、竹雕)
雕刻艺术之一。
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
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的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
我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如楚墓木雕及鲁班做木雕的传说等,而木构古建筑的各部位装饰,大量使用木雕配合,则是建筑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室内的木雕也有大型的,主要用作宗教的偶像,雍和宫的巨型独木大佛及承德的粘拼木块制成的巨型观音像都是木雕名作。
6、玉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饰用宝玉石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和琢玉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从考古资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
历代玉雕大师呕心沥血,创造出许多巧多天工、闻名遐迩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珠宝玉器小常识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2000年);
二、成长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
三、檀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四、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五、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1279年)
六、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
模块二泥塑的概念
项目一、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项目二、泥塑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
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
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项目四、泥塑制作过程
1. 备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已经加工好的雕塑用泥,比如紫砂泥等,学生进行小型泥塑作业训练可以直接选用,省略了加工泥的过程。
2.搭内骨架
(1)做比较大的泥塑作业时需要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
搭骨架要注意:
*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所搭骨架要简单,便于变动和制模时拆架.
(2)制作较小的泥塑作业可以直接成型泥胚,用雕、塑的手法来塑造。
3.上大泥堆大形
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就可以动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
上泥时,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帖牢.
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
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4.深入塑造
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
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
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也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只要整体把握得准确,局部才能做的正确,而局部做准确了,也更充实完善了整体.
往往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转动雕塑台,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
另外,要注意对称关系,可在泥塑上画中心线来检查,比较和修正.
5.调整统一
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室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项目五、立体造型概念的形成
目标:
形成立体造型的概念
主要学习方法:
临摹
通过临摹使学生理解立体雕塑的形成和概念,建立基本的立体造型意识
模块三分类造型的学习
一、 动物造型模块
中国动物形象雕塑作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多属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更多的陶制动物雕塑作品。
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有狗首鸟尾的陶塑器柄。
湖北天门出土的湖北龙山文化时期的一群人与动物陶塑,数量众多,除羊、狗、鸡等家畜家禽外,还有大象和乌龟。
项目一:
龙的造型“中国龙”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和造型分析:
龙的特点综合了鹿角、牛鼻、鳌嘴、狮鬃、虎牙、牛眼、蛇身、鱼鳞;并与云气、海水、火相配合。
龙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新石器时代的龙朴拙自然,充满生气(幼龙);
战国时期是龙的成熟发达期,龙的形象隐身霸气,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雕,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装饰有云谷纹,漆器常用云气纹(龙的青少年)
隋唐五代龙纹发展成熟,基本采用浅浮雕和细阴线装饰手法,同时出现了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犹如青壮年)。
明代玉龙体现出一种呆板苍老之韵(老年)
清代玉龙形象更为苍老、须长发乱、老态龙钟,谓之苍龙。
玉龙制作技术细致入微,构图繁复,圆雕、浮雕、线刻、阴起、减地、打磨、抛光等工艺丝丝入扣、无可挑剔。
(暮年)
龙的造型特点:
双角粗如松枝,虾眼外凸、足伸五爪,体态自如翻卷。
项目二、凤凰造型: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於龙。
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
常用来象征祥瑞。
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
项目三:
狮子造型
西方认为狮子是“野兽之王”,中国的“百兽之王”是猛虎,反而把狮子想像成为样子威猛、性格和善。
让它守在官府或庙宇等公共场所。
狮子头上的凸块按它所守卫主人的官阶而定。
左边的狮子代表“太师(狮)”,右边狮子代表“少师”。
如今早已经不论这个,只是象征文化意义了
项目四、避邪造型
“辟”即“避”,“邪”即“凶”、“不好”。
辟邪是一类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
广义而言,民间使用的辟火、辟水、辟兵、辟车等都可称为辟邪。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
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辟邪南方人称貔貅又名天禄。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
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
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见最早作品为汉魏至南北朝物。
自唐代以后极少见,及至清代中期,特别在清乾隆年间,复以新的形式出现。
人物模块学习
项目一:
观音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俗称观音菩萨、观音娘娘。
观音在佛教中、民间被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遇难众生祇须诵念其名号,其即前往拯救解难,故名观音。
在中国寺院和民间,观音的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
女相观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以后。
民间妇女则最崇拜“送子观音”,凡祈求生育的妇女多对其焚香、燃烛。
民间庆祝观音诞的日子有多个: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之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涅盘日。
在澳门,每个节日都有人庆祝,尤其是妇女成群结队地前往各观音堂烧香膜拜、祈求平安和好运;一些人家还在家中供奉观音偶像。
项目二:
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悬挂于中国各佛教名山的一副名对,描写的是佛教人物之弥勒佛。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
此佛常怀慈悲之心,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
大约在五代以后,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
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
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
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为验”。
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
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
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项目三:
寿星
“老寿星”,本来是人们意念中的崇拜之神,起初并没有什么规范的造型。
后来,人们以老人像作示,把人相画作“神相”,才出现了“老寿星”的形象。
但是,各处的“老寿星”形象也不尽相同。
以至到了我国的明代,人们对“老寿星”的崇拜和信仰已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老寿星”这种怪里怪气的模样才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型。
常见的“寿星”造型为:
长须白发老,凸额秃头、红光满面、左手执拐、右手捧桃,时坐仙鹤,时坐花鹿。
而民间则把“老寿星”画作额头高耸、大耳长须、头长身短、精神矍铄、笑容满面的样子。
项目四:
孩童
一、 传统孩童在雕塑中的意义
1、 天真无邪、充满朝气,是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2、 童稚天真是善良与美好的象征
3、 形象饱满可爱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二、传统孩童造型的特点
1、头部比例较大,整体身体比例是三至四头;
2、五官较集中,线条柔和,肌肉结构对比较弱
3、四肢圆润饱满
4、传统儿童常见装束:
肚兜装;唐装;清代短衫;
5、儿童动态要显示出天真、稚气、夸张、充满情趣。
特别是以中国传统风俗相结合,如:
放爆竹、贴春联、传统游戏、吉祥题材(五子登科、莲花童子、连年有余)等等。
项目五:
罗汉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
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
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
模块四、吉祥题材的运用
传统吉祥题材的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玉雕设计的艺术语言,为进一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古人云:
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说文》中说:
“吉,善也;祥,福也”。
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顺心、如意、美满。
比如:
福琪、寿考、富贵、康宁、龙凤、六八等文字。
就单字讲,“福”是古今人间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醇厚、最集中、最典型的字。
包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意。
复制所至,小到个体,大到人类。
《韩非子》中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谓其备”。
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道具。
项目一:
吉祥文字项目二:
吉祥纹样
项目三、吉祥符号项目四、吉祥题材
模块五、综合设计
目标:
深入培养玉雕造型设计能力
项目一:
综合动物
项目二:
综合人物
项目三:
综合山水人物(模拟山子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