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277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docx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教学设计

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第一目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标要求

(一)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故事。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二)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因何发生,为何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从中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并分析其分败的原因。

可指导学生选择某一主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辩论。

3.根据教学进程,选择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组织学生讲述其生平业绩,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

一、教学目标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

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

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

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

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5.学习策略:

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讲述:

蚂蚁伸腿绊倒大象是个笑话,但在19世纪中期,类似的情景却真实的发生,那就是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出示相关材料,设问导入课题:

英国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

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为什么看似小小的英国会击败庞大的中国?

战争的失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将通过《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来解析这些问题。

 

 

 

审视当时中英之间国土、人口、战时兵力投力的材料,对比战争结果,产生疑问。

 

 

 

差异的悬殊与结局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疑惑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战争缘由

英国为何发起这场战争呢?

1.让学生带上述问题自主学习书本88页第二段至89页正文第一段第一行。

学后,问:

中国称之为“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与鸦片有什么关系?

2.讲述:

英国人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这又是为何呢?

出示两则英国史料,问:

以上文件揭示英国发起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问:

有人认为:

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

这一观点你认同吗?

说说理由。

在识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后,追问鸦片战争的性质。

4.问:

林则徐查禁鸦片,毕竟给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底做得对不对?

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国际禁毒日等材料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阅读课文,运用书本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英商走私鸦片,受到中国抵制。

解读两则史料,推断出英国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做出判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

回答并做好笔记。

做出判断,运用书本内容以鸦片的危害来说明虎门销烟的正义性。

在此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此方法可简化鸦片危害这一学生已有知识。

前三问题紧扣战争缘由,层层递进,由表及里。

通过书本知识学习、材料解读和问题辨析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出鸦片的危害,并获得情感体验和形成态度价值观。

(二)战争概况

教师指“战争形势图”,配合相关图片和文字,演示与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将关天培的事迹融入过程中。

 学生提炼该事件中的重大历史要素,做好笔记。

感受关天培的英勇。

演示和讲述,可节省时间。

图文配合,学生可更直观了解战争概况。

(三)战败原因

出示海军实力对比、陆军士兵装备对比和政治管理军事指挥三则材料,要求学生概括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提升。

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概括说明中国战败原因。

铺设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史料是为了更直观并有说服力。

该史料支撑学生深入挖掘战败根源。

(四)战败影响

1.出示《南京条约》内容及附约领事裁判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

2.要求学生同桌合作,选择其一,研讨影响。

3.在学生汇报影响的基础上追问该条约的性质。

4.设问:

英国通过开埠通商和降低关税的条款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加大贸易往来。

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什么具体影响呢?

出示史料(以上海为例:

进口洋布对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农产品大量出口,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

5.问:

该条约签订后,中国在政治地位和社会经济结构上呈现出哪些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为:

政治地位半殖民化,经济结构上半封建化。

6.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性质的战前战后比较,告知史学界主要依据此,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史,之后称近代史。

用年代尺使之直观化。

7.概括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

 阅读学习条约内容,做好简要笔记。

学生合作研讨汇报影响,并得出该条约的性质。

 

解读史料,回答问题,理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学生根据本板块所学知识进行综述。

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生做好笔记。

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合作探讨汇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具体影响。

进一步可抽象出条约的性质。

第4环节挖掘以上海为例的史料是为了更好地突破半封建化这一影响难点。

 第5、6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提升。

第7环节为概括总结影响而服务。

 

课堂小结

(5分钟)

1.指板书叙述本课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摘取板书中片断对应说明战争缘由、战争概况、战败原因和战争影响。

2.以设问结束课堂: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会满足已得利益吗?

中国面对工业文明的大潮,是否能像日本那样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进行对应说明,回顾本课要点。

 产生问题,带着疑问和预测离开课堂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梳理本课知识,建构知识系统。

两问启后,并呼应本单元的课题扩展思维视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模式,战争缘由→战争概况→战败原因→战败影响,环节紧凑,扣准战争主题,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

板块设计详略得当,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即本课重难点之处,设计多个教学环节,运用数个教学策略进行突出和突破。

而战争的经过和战败原因在环节和策略上则相对节省。

(2)教学策略运用灵活有效。

导入处以差异的悬殊与结局的反差设置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结尾处以疑问扩展学生思维视觉,启后同时又呼应时代主题。

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史料,创设层次性、开放性、思辨性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书本阅读、史料解读,释疑答问、归纳整理等。

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3)本课教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如半殖民地半封建,对于8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特别是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半封建化,是本课教学中最难以处理的点。

本设计抓住半封建化主要表现为自然经济解体,于是以上海为例,挖掘相关史料,同时简化了表述,有利于学生理解。

这一设计在与他人横向比较中相对成功。

2.不足之处和改进预设

以蚂蚁伸腿绊倒大象类比英国击败中国虽形象有趣,但当时的英国实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一强国,所以此类比实则不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是在战败原因概括之后,教师说明此点,否则有明显遗缺之嫌。

第二目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一)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二)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因何发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从中归纳出不同的类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分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性质、经过、结果等概况。

2.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华史实,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说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野蛮、贪婪;学生阅读地图,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知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和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道理。

3.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从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自主学习太平天国的相关史实,了解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时间、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时间、经过、结果等概况;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和失败原因。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体会面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5.通过对此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

通过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初步感受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理解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

2.难点:

分析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2.演示讲述法。

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直接出示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设问:

就今天的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问题?

或把今天的课题转化成问题?

学生思考:

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如:

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等

 

让学生主动提问,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疑惑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篇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缘由

1.复习提问: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教师讲述:

英国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的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事实是不是所想象的这样呢?

出示:

资料《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2.设问:

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设问:

英国又会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他又会提出什么要求呢?

出示:

英政府的修约要求要点:

4.设问:

清政府会答应英国的要求吗?

英国又会如何应对?

5.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6.设问:

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预计学生会回答:

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解读资料《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预计学生能得出:

英国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学生根据以往知识得出原因有:

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中国人穷买不起等

3.预计学生会回答:

中国市场不够开放。

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

4.预计学生会回答:

清政府不会答应英国的要求。

英国就发动了战争。

5.学生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6.预计学生会回答:

因为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问题紧扣战争缘由,层层递进,由表及里。

通过以往知识的回忆、材料解读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

1.教师指“战争形势图”,配合相关图片和文字,演示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并用年代尺和大事记的方法进行归纳。

2.在讲解《天津条约》的内容时便于学生记忆把它概括为:

“公开行贿”。

在讲解《北京条约》的内容时便于学生记忆把它概括为:

“天天陪酒”。

3.在讲解火烧圆明园这一环节时:

①出示“圆明园”的图文资料

②承转设问:

圆明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惊世奢华?

法国大作家雨果是这样描述的:

③听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描述,你想用哪些词来赞美我们的圆明园?

④承转讲述:

老师也想用一个词来赞美圆明园:

奇迹。

然而这个奇迹现在消失了。

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

⑤请学生阅读课本“英国人对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记述”

⑥出示今天圆明园的废墟图片.设问:

今天,我们面对这残垣断壁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⑦教师提升总结:

英、法号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却如此野蛮、贪婪,对我们国家犯下了滔天大罪。

我们对侵略者的罪行无比痛恨;但是,我们对当时国家的落后也非常痛心。

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直起腰板,对外来的无理要求说不!

 

 

 生学会用大事记的方法提炼该事件中的重大历史要素,做好笔记。

  

聘请学生为档案讲解员进行介绍。

 

 预计学生会用很多词来赞美圆明园。

 

  

学生阅读课本P91的阅读卡

 

预计学生会说:

英法联军你们是可恶的;我们痛恨你们—英法等列强;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负的等。

演示和讲述,可节省时间。

图文配合,学生可更直观了解战争概况。

 

  

 

通过一系列情景的铺设和问题的设计,揭露了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野蛮、贪婪.使学生认识到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落实本节的情感目标.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影响

1.出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内容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的内容的比较表格。

2.设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新的权益?

3.要求学生同桌合作,要求学生同桌合作,说说这一新的权益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选择一即可)。

4.在学生汇报到割更多土地时,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学生介绍中俄之间的一个个不平等的边界条约及简单内容。

5.在学生汇报到开更多通商口岸时,借助地图来理解其带来的危害。

6.在学生汇报影响的基础上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

半殖民地化加深了。

(板书)

1.学生合作寻找列强获得的新的权益。

研讨汇报每一权益带来的影响。

2.请学生介绍中俄之间的一个个不平等的边界条约及简单内容。

3.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

 

 

把前后条约的内容进行比较作为史料,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影响的探讨,做到了论从史出。

同时巧设过渡性问题:

列强获得了哪些新的权益?

然后逐一分析其影响,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突破了半殖民地化加深了这一难点。

 

新课教学之—太平天国运动篇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

利用年代尺过度:

1840—1842发生了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后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92,仿照第二次鸦片战争利用年代尺梳理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

2.教师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动笔画年代尺,梳理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利用年代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时间概念。

利用大事记方法学习历史事件过程,可以让事件的条理更加清晰。

 

(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设问: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是谁?

关于洪秀全你了解多少?

如果学生不够了解,就请档案讲解员介绍洪秀全。

(课件上洪秀全资料备用)

2.设问:

洪秀全和当时的农民为什么要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呢?

出示:

两则史料

教师总结:

列强入侵、政府腐败、危机加深、自然灾害等使农民民不聊生。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根据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畅所欲言谈洪秀全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理想

1.设问:

如果你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你的革命理想是什么?

出示:

天朝田亩制度的史料。

2.设问:

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这个革命纲领,你有什么看法?

3.设问:

天朝田亩制度能实现吗?

为什么?

总结: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愿望,但它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

 

1.预计学生会说:

希望能吃饱饭,生活安定富足等

2.预计学生会说:

很开心,符合我的愿望等

3.预计学生会说:

不会。

因为太平均了,有些人会偷懒等

 

 

 

 

 

让学生神入历史,站在当时农民的立场上去认识天朝田亩制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革命纲领。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对象

出示三则资料:

1.设问:

它与以往的农民运动有什么区别?

教师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

2.请学生再次仔细阅读“太平军痛击洋枪队”的阅读卡

设问:

看了阅读卡后,你想对太平军说些什么?

 

学生阅读P92

 

预计学生会说:

“好样的,太平军”。

“你替中国人出气了”。

“太平军,你们非常英勇”等

以史料为支撑,让学生更清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对象,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再次阅读“太平军痛击洋枪队”的阅读卡,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英勇反抗外国侵略。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1.设问: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

请学生再次浏览课本,寻找答案。

2.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及文字介绍。

设问:

它对当时的中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要求学生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及课本知识,来论证观点。

设问:

它又给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做简单处理。

请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改变了呈现方式的单一性,防止“审美疲劳感”,同时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小结

 

1.教师演示课件年代尺,边讲述: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了。

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然而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不屈的民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那种英勇抗争的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以问题结束课堂:

课前大家提的问题今天大家是否都已经解决了呢?

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是否又有新的问题呢?

 

 

 

 

 

学生回忆思考本课。

提出新的疑惑点。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产生问题,带着疑问离开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同时亦和导入部分首尾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导入时让学生产生问题主动提问,结尾继续主动质疑带着疑问离开课堂。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主动提问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时,教会学生采用年代尺和大事记的方法梳理过程,使得整个过程脉络更加清晰;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时,采用神入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革命纲领。

(2)问题设问,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史料,创设层次性、开放性、思辨性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解读,释疑答问、归纳整理等。

比如: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设置了以下问题: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为什么英国没有达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的目的?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英国又会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他又会提出什么要求呢?

清政府会答应英国的要求吗?

英国又会如何应对?

通过以上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很自然地得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问题;再如: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先请学生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获得的新的权益。

在这个问题的铺垫下,再请学生逐一分析其带来了的影响。

最后总结为半殖民化加深了的影响。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3)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本课内容繁多,包含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板块的历史知识,如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张,降低学习效率。

本课时将“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学习主线,从战争缘由→战争概况→战败影响,环节紧凑,扣准战争主题,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

“太平天国运动”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学习,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

2.不足之处和改进预设

本课内容繁多,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张,所以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就简单处理。

但简单处理后,这一板块的历史故事感就不够强,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原因时,运用的史料缺乏可读性。

建议补充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的史料,寻找可读性强的有吸引力的史料来替代现有的资料。

第三目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

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理解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2.活动建议:

利用视频、图文资料等方式,采用归纳、比较和概括、分析、综合等方法,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的概况。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知道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观看视频,再现甲午战争的过程;列举感受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识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与它的内容,分析、归纳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研读史料,知道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

5.分析图表,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简析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6.自主学习,讲述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概况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难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本课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研读史料、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