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导读案.docx
《《弟子规》导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导读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导读案
《弟子规》导读案
【原文】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规:
准则。
训:
教导,教诲。
悌:
尊敬兄长。
通“弟”。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讨论】1.什么是谨言慎行?
2.怎样做才算是讲信用?
【感悟】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诵读】
【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李毓秀学问好,修养好,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特别是《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
《弟子规》体系出自《论语·学而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字一句,两句一韵。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原文】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泛:
广泛,普遍。
亲仁:
亲近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学文:
多读书爱学习。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故事】
杜林与古文经学
东汉时,有个人叫杜林,杜林少年时性格稳沉,酷爱学习。
家里的藏书很多,另外还要拜文质彬彬的张竦(sǒng)为师,向他求教。
因此杜林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当时的人都称他“通儒”。
王莽战败之后,杜林曾遭逮捕而被监禁。
光武帝登基称帝后释放了他,并让他做了御史的官。
京城的官员们都认为他知识广博。
当时,来自河南的郑兴,东海的卫宏都擅于古文经学。
济南的徐巡拜卫宏为师,后来他们师徒二人又同拜杜林为师。
杜林曾在西州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始终把这书当宝贝一样看待,书不离身。
杜林把这本书拿给卫宏徐巡看,还教导说:
“我十分害怕这本书被人毁灭,害怕这门学问绝迹。
古文经书现在虽不受重视,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对自己之所学要加倍珍惜。
”由于卫宏等人的重视,古文经学才得以流传下来。
【讨论】1.你知道哪些人是有仁德的人?
2.小学生怎样做才算是博爱大众?
【感悟】一个知书达理、诚实可靠的孩子,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喜爱与赞赏。
当然,如果成绩优异,做到德才兼备,那就更完善了。
【诵读】
【原文】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呼:
呼唤,叫唤。
应:
应答。
勿:
不要。
懒:
偷懒。
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
孝心感天
王祥是晋朝时人。
他为人孝顺,却少年丧母。
继母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父亲不再宠爱他,并让他天天干重活。
但是王祥对自己的继母却并无怨言,相反侍奉得更加周到细致。
父母有病时,他彻夜在旁亲自伺候。
有一年的冬天,寒风刺骨,继母突然想吃生鱼,王祥就不顾天寒地冻,准备下水捕鱼。
结果冰层自动破开,跳出两条鲤鱼。
又有一次她的继母想吃考熟的黄雀,王祥便捉了一只,亲自烤熟,送给继母吃,等继母吃完之后却还想吃,这时竟有几十只黄雀误入他的帷幕。
对此,邻居十分震惊,认为是孝心感动上天的缘故。
汉末,天下大乱。
王祥带着继母、幼弟逃难,在庐江隐居长达三十年。
州、郡几次让他出任官职,他以侍奉老母加以拒绝。
继母去世后,他更是痛不欲生。
王祥孝顺的方式虽然有些太过,但其精神可嘉,让人钦佩。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父母给了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当然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
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
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为我们骄傲,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诵读】
【原文】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教:
教导,教育。
敬:
恭敬。
承:
接受,承受。
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故事】
孟母断机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
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
“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
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闵子骞谏父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qiān)。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偏心,不喜欢闵子骞。
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
“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我们经常觉得父母很唠叨,不愿意听他们的话,这样做是很不对的。
俗话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父母的唠叨也是为了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不要埋怨父母对自己太严格,父母对你严格的督促,完全是出自于一片爱子之心啊,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这一片苦心。
【诵读】
【原文】
5、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凊:
读音为(qìng)冷,凉。
省:
问候,探望。
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讨论】1.你知道《黄香温席》的故事吗?
2.小学生怎样向父母、长辈尽孝?
3.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故事】
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江夏人。
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她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儿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后人称赞道: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
出门。
反:
同“返”,回来。
面:
用作动词,问候。
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回家后,告诉父母一声报个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就是我们事业、职业也不要随意变动,免得父母老担忧。
【故事】
神童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陆绩非常孝顺,孝名广传天下。
陆绩是个聪慧的孩子,由于酷爱读书,因而见识广博,以“神童”著称。
6岁时,陆绩便在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
他对袁术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不卑不亢。
袁术对陆绩的学识深为赏识,就破例赐坐,还赐以柑橘。
陆绩吃过一个后,想到母亲不能吃到,很是遗憾,于是就悄悄往怀中塞了三个,准备带回去孝敬母亲。
不料,当陆绩拜辞袁术弯腰作揖时,柑橘却自怀中掉出。
袁术很是震惊,而陆绩却并没有感到尴尬,相反却神色自若地说,怀揣柑橘是为了带回去孝敬母亲。
这样的应答,让袁术对他更加赏识,陆绩不仅才学高绝,而且品行超拔。
他的孝道广为传颂。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最牵挂我们的永远是父母。
所以我们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报告,告诉他们我们去什么地方,大约什么时候回来,绝不可以不请示就溜走了,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回来后也一定要见见父母,让父母安心。
如果我们因为事情耽误而不能按时回家,也要先打电话通知爸爸妈妈,免得他们担心。
【诵读】
【原文】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虽:
即使。
擅:
擅自,任性。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苟:
假如。
子道:
做儿子之礼义。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的行为了。
【故事】
刘备教子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写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
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也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你。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贪图享乐起来,不理朝政。
公元263年,蜀国被魏所灭,刘禅也成了俘虏。
刘禅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沉迷于享乐,最后才导致蜀国灭亡。
周处的改变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殴,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
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
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于是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
“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
”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故事】
陶母退鱼
东晋时有个名将叫陶侃,他年轻时是寻阳县管理渔业的一个小官,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孟母、欧阳母、岳母、陶母)之一。
陶侃曾经托人送给母亲一罐咸鱼。
陶侃的母亲见到儿子送来的咸鱼非常生气,将那一罐咸鱼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并同时写了一封信责备儿子:
“你当了个管理渔业的小官,就把官府的鱼送给我,非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使我为你感到担忧。
”陶侃深受教育。
从此,他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受到百姓的称赞。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感悟】俗话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取之有道”,凡是你不应该拿的,不属于你自己的,都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隐藏起来,那就像小偷一样,是有损于我们品德的,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担心。
【原文】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具:
置办,准备。
谨:
谨慎的。
去:
除去,去掉。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故事】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
岳飞说: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bǐng)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郯子的孝道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半岛有一个郯(tán)国。
郯国国君的儿子郯子自小便孝名远扬。
后来由于父母年迈,而且都患眼疾,于是郯子便承袭了国君大位。
郯子当国君后第一件事便是想方设法治疗父母的眼疾。
大夫说这种病症治疗的最好办法是饮用鹿乳,并用鹿乳洗眼。
但鹿乳难得,郯子便亲自带了几个侍从,整日钻深山,希望能找到鹿群。
可是鹿天性机敏,不等他们靠近,早跑得不见踪迹。
郯子等人望鹿兴叹,却也无可奈何。
郯子因此寝食难安,苦思冥想得到鹿乳的方法。
忽然,他突发奇想:
为何不能把自己化装成一只鹿去接近鹿群?
于是,郯子便找来了一张鹿皮,将自己化装成了一只鹿的模样。
这一天,郯子早早进入山林,等待鹿群出现,他趴在地上,忽然发现一支箭正瞄着自己。
他赶紧站起来,大喊:
“别射,我是人!
”然后述说了原委。
猎人方才明白,自己面前的人竟是国君。
郯子的孝心孝行令猎人极为感动,他告诉郯子自己家中有一头母鹿。
回到家中,郯子就用鹿乳给父母洗眼睛。
几天以后,他父母的眼疾痊愈了。
郯子几次登门向猎人表示谢意,猎人老诚厚道,只说:
“不用谢了,你只要把郯国治理好,百姓永享安康就行了。
”此后,郯子谨记猎人的话,精心治理国家,勤政爱民,提倡孝道,使小小的郯国盛极一时。
【讨论】1.那些事是父母希望你做的?
那些事是他们不希望你做的?
2.你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坏习惯?
以后应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分辨父母喜欢和厌恶的事情也有是非之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身:
身体。
贻:
留给。
忧:
担心。
羞:
羞耻,羞愧。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担忧;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故事】
朱寿昌除害
宋仁宗当政期间,出了一名孝子,名叫朱寿昌。
他的父亲朱巽(xùn)是军人出身。
后来,父亲离世,他便继承父亲遗志,步入仕途。
他任知州时,州境内水盗蜂起,肆意杀人越货。
朱寿昌到任后,便将所有船只统一编号,并刻上船主姓名,使他们能互相监督,发现水盗行凶,就百舸(gě)齐发,合力讨之。
经过这种办法,当地水盗大大减少。
后来,他又被调任四川阆(làng)州做知州。
阆州有个土豪雍子良,无恶不作。
朱寿昌当阆州知州后,雍子良又行凶杀人。
官府追查下来,雍子良玩弄手段,用十万银钱买通了一个老农作伪证。
朱寿昌明察暗访,明白了真情,便当着老农的面,揭穿了雍子良的阴谋诡计。
老农幡然悔悟,便把雍子良的恶性及阴谋全盘托出。
铁证如山,雍子良也只能伏法。
朱寿昌为民除去了一大公害,受到人们的热烈颂扬!
【讨论】1.在你生病或受伤时,父母是怎样做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你做错事时,父母是怎样做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以后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生病的时候,父母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作为子女,我们要能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要懂得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除了不让我们的身体受伤,更重要的是不要“德有伤”,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诵读】
【原文】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憎:
读音为(zēng)厌恶,嫌。
有版本为:
亲恶我,孝方贤。
方:
才。
贤:
可贵。
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故事】
虞舜的秉性
虞舜幼年丧母,父亲又双目失明。
因此缺少了母爱和父爱。
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后娘长相丑陋,脾气暴烈、凶狠。
一年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父亲偏心,疼爱后妻和幼子,对虞舜却不冷不热。
虞舜转眼二十岁了,成了声名远扬的一位大孝子。
又过了十年,唐尧帝准备退位让贤,大家一致推荐虞舜。
于是,尧帝就让自己的儿子和虞舜交往,以观察他的处事能力;又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观察他的治家本领。
父母和弟弟看到虞舜又有财产又有美妻,非常嫉恨。
象就鼓动父母,想把其据为己有。
有一天,父母叫虞舜去淘井,然而,等虞舜下到井中,父母弟弟却奋力向井中填土,然后准备分割财产。
就在象得意忘形的时候,虞舜却突然站在了象的面前,这让象大吃一惊,尴尬到了极点。
而虞舜却一点没有生气,他大度的对象说:
“很好,既然这样,你以后就可以同我共同治理天下了。
”象听了哥哥的话,无地自容,夺门而走。
原来,舜事先在井中挖了一个大洞。
妻子见丈夫好好地活着归来,悲喜交加。
尧帝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虞舜确实治民有为,于是放心地让位虞舜,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过:
过错。
谏:
规劝。
怡:
和悦,高兴。
色:
脸色,表情。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我们要劝其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故事】
白起与儿子
民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字叫做白起。
这人从小娇生惯养,喜欢交一帮狐朋狗友,成为了当地一大公害。
其父对其咬牙切齿,然而却也无可奈何。
后来,白起成家娶妻,他的妻子天生聪颖贤惠。
有一次她劝导丈夫,不料白起却对她拳脚相加。
自此妻子便不敢再提及此事。
白起的儿子名叫白景,生得十分可爱。
白景慢慢长大,也懂事了,他意识到了父亲的不轨。
由于受到母亲的教导,白景很聪明善良,他深以父亲的行为为耻。
这天吃晚饭时,父亲满面笑容,心情甚佳。
白景见这是个好机会,就语带稚气地对父亲说:
“爸爸,我以后要做爸爸这样的人,真威风,爸爸你说好吗?
”这话一出,让白起大吃一惊,想到这样一个可爱的儿子要做和自己一样的浪荡子弟,这实在可怕!
从此,白起便改过自新。
一家过起了幸福生活。
【讨论】你的父母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吗?
你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感悟】俗话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的时候。
这时,我们不要顶撞他们,也不要当众揭他们的短,最好是用委婉的语气,心平气和地去劝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诵读】
【原文】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挞:
读音为(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怨:
抱怨。
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应该和颜悦色反复规劝;父母不听劝,我们虽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故事】
刘博的转变
有个人的名字叫刘博,妻子梁氏,育有两个儿子,但刘博好赌成性。
儿子们渐渐长大,对父亲的言行也看不惯。
但他们对父亲的劝阻毫无作用。
有一次,刘博想把家中唯一的财产——一头大母猪卖了充当赌资。
妻子苦口婆心劝他不要这样,刘博不听,执意要卖掉。
在旁的两个儿子实在看不下去,就跪倒在地,苦苦哀求。
谁料这刘博却是铁石心肠,一脚踹开了两个儿子倔强的把猪拽出了家门。
一夜之间,老母猪换来的钱输了个精光。
后来,政府严厉抓赌。
刘博被列为劳改的对象,直到这时刘博才有所醒悟。
在狱期间,两个儿子常来探狱,刘博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亲情的暖意,从此决心改掉恶习。
有时,两个儿子为了营生,长久外出,不能常去探狱。
他们便写信给监狱中的父亲,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父亲的真诚。
最后,刘博被提前释放。
出狱后,他谨记儿子们的劝说,果然改掉了好赌的恶习。
【讨论】假如你的父母做了错事还不听劝说?
你该怎么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有病,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父母如果病倒在床,要侍候在旁,日夜不离左右。
【故事】
贤能仁孝的刘恒
公元前196年,刘恒才八岁,就受封为王,封地为代。
按汉制,皇子一旦受封,就必须亲赴封地主持政务。
刘恒只好择日登程赴任,薄氏搂着儿子相泣而别。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氏当权。
不过,吕氏知道薄氏并不得宠,格外允许她到代地与儿子团聚。
刘恒对母亲感情甚笃,力行孝道。
忽然有一天,薄氏患病,而且病情严重,饭茶不进。
刘恒可急坏了。
他派人找来最好的医生,又购买了名贵药材,给母亲治病。
薄氏一病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载,精心侍候,寝食难安。
三年后,薄氏终于病愈,而刘恒自己却由于日夜操劳,病倒了,但刘恒很快康复,母子又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后来京城里汉惠帝刘盈病死,继而吕后猝死,大臣周勃等派人迎接刘恒登基为帝,理由是刘恒贤能仁孝,名扬四海。
刘恒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接母亲薄氏回京,尊为皇太后。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