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115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docx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美国阴谋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目前,世界大豆主产国有四个,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豆生产国,阿根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三、四位。

07年在全球23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大豆。

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的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的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

在世界转基因大豆这场漩涡中,由于转基因大豆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基因大豆,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

大豆进口大国

中国从1995年开始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

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

2004年是2022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

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

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

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世界的1/3。

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

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将延续递增走势,直到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

(见图1)

(图1)

二、美国阴谋的开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对大豆产业这意味着大豆加工行业将对外资开放。

由于低廉的进口成本,利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加工行业在此期间获得了丰厚利润。

2003年美国对中国施压要求提高进口量,随后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一路飞涨。

在中国企业大量进口大豆之后,期货价格却猛降,一时间中国加工企业停产倒闭了近七成。

背后更大的阴谋在浮现,四大粮商纷纷借此机会进入中国大豆市场,兼并重组合资,与本土企业展开激烈竞争,并逐步控制中国大豆加工行业。

2008年按关贸协定中国大豆流通领域的保护期已过,应全面对外资开放。

这意味着外商可以进入粮食采购、仓储、运输等流通环节。

2008年大豆价格浮动极大,暴涨暴跌。

北方加工企业大部分因无豆可收或者成本高而停止生产。

趁此机会外商进入北方市场,占据了80%的粮油饲料等市场。

同时大面积进行粮食收购,在已经控制了转基因大豆市场情况下,控制非转基因大豆市场。

从粮食收购到仓储再到物流加工,全产业链垄断。

至此,外商已彻底控制了大豆产业,其在中国的大豆战略已显露无疑。

三、阴谋的背后

政府在这一步步的进军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美国大力扶持大豆产业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

农业机械化使其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我国国内。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开始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并利用政治与经济的威胁迫使其后花园及一些北美国家大面积生产转基因作物。

在控制了几乎全球的粮食生产与定价权后,美国又帮助其企业打开消费市场,比如采取向进口国施压,使得美国粮食大量进入。

同时在期货市场配合企业发布虚假信息操纵期货价格,大量利用金融工具,打击进口国企业。

一步步控制粮食产业。

政府的一系列的配合与支持,说明了一开始,这就是一个国家战略,美国的粮食全球战略。

让粮食成为新的武器,而中国是这个战略中关键的一环

四、进军中国大豆市场的战略图示

政府一路绿灯放松监管生产转基因大豆

政府施压逼迫美洲等国家大面积种植,售卖种子与化肥农药

控制这些主要产粮国家的粮食生产

控制世界粮食价格

寻找加工基地与消费市场

利用政府向中国施压向中国输入大量的转基因大豆

由于成本低,大量加工企业也获得丰厚利润

大豆保持低价,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产能过剩

政府农业部发布消息配合炒家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操纵大豆价格上涨,国内企业大量采购

价格随后下跌超过50%,国内70%企业破产

外商趁机大量进入重组兼并优质资产,控制了80%加工企业

操纵价格大起大落使得大豆原产地黑龙江加工企业全面停产

随后转基因产品大举进入北方市场,控制了整个转基因市场

加快在流通等领域布局收购仓储物流

控制非转基因市场

加快形成其全球的产业链:

生产在美洲,加工在中国,销售在世界

五、阴谋中的角色分析

进军中国大豆的中坚力量即为四大跨国粮食巨头。

这四大粮商是指美国的ADM,嘉吉,邦吉,法国的路易达孚。

在四大粮商中,ADM向来以注重研发著称,其不断通过化学研究支撑其发展壮大,现在与宝洁还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几乎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ADM就迅速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

而在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计划后,ADM更是双手支持,ADM招来了原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仅2007年,公司用于活化燃油的投资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产者。

公司还宣称将在2009年之前,在这个领域投资23亿美元,并且和大众等公司开展一系列的合作计划。

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是ADM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

益海集团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上海陆家嘴。

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

2006年,丰益国际以27亿美元收购了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为庞大的益海嘉里集团。

目前丰益国际集团在中国国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旗下的品牌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广为人知,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该集团油籽年压榨量达1000万吨,油脂年精炼能力300万吨,分提能力达100万吨,出口豆粕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7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

在大力发展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该集团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向着多品种经营和多元化发展。

早在2005年,益海集团便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黑龙江投资益海米业。

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负责集团东北业务开展。

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已与黑龙江益海粮油和黑龙江龙粮储备公司合作,建设大型收储基地;开展水稻、玉米等国内外贸易;组建物流公司,贯通运输通道;建设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优质水稻大豆主产区建立大型粮食加工基地。

益海集团已在东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粮油业务网络。

丰益国际2008年年报,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营业收入291.45亿美元,同比增加77%;净利润15.31亿美元,同比暴增164%。

2009年7月丰益国际开始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香港上市,以应对中国国内政策和舆论逐步对内资粮企倾斜,谋求“去外资化”。

显然,如果益海嘉里在国内上市,将会使企业更加“本土化”,有利于其中国业务的稳定性以及减少在国内进一步扩张可能遇到的政策阻力。

嘉吉公司,由原籍苏格兰的海运商威廉·卡基尔(WilliamCargill)兄弟,于1865年在Iowa创立的,1868年其将工厂迁至Minnesota,1875年又将其总部迁至Wisconsin。

现在嘉吉年营业额高达900亿美元,年获利达25亿美元以上,是美国第二大私有资本公司,法国第三大粮产输出公司,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制造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企业和屠宰、肉类包装加工厂,最大的养猪和禽类(如肉鸡、火鸡)养殖场。

它的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不但是美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

同时,它还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

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它还拥有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避险基金——黑河资产管理(BlackRiverAssetManagement)和从事高科技及高回报(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发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嘉吉公司一直很注意物流环节,这从它拥有400条平底运粮拖船和2000辆大货柜车,可见一斑。

嘉吉公司主张开放自由贸易,它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因而对环境的破坏(如南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等)非常显著。

嘉吉在中国拥有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多达27家,遍布沿海地区。

  

邦吉,由其创始人JohannPeterGottliebBunge,在1818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创立,1859年由其孙子将总部迁至比利时。

公司初期主要从事海外殖民地香料与橡胶生意。

1876年,公司迁至阿根廷,开始其在美洲的发展。

在犹太粮食交易商赫斯(AlfredHirsch)加盟后,生意开始扩及其他的农作物,包括各样粮食与油籽。

1935年,邦吉进入北美地区。

之后,公司在南北美地区迅速发展。

1999年,其将总部正式迁至美国纽约。

2000年邦吉正式进入中国。

基于全球均衡发展的思想,2004年邦吉又加大了在东欧地区的投资。

时值至今,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公司,据公开报道称,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

除了粮食加工与出口,邦吉还将营业范围扩展到了纺织、化肥、油漆以及银行等行业,工厂和业务遍及巴西、美国。

  

路易达孚是一家跨国集团,由法国人列奥波尔德.;路易.达孚创建于1851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开创和发展了欧洲谷物出口贸易,现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和世界粮食输往俄罗斯的第一出口商。

一百五十多年来,路易达孚集团的业务已扩展到十分广泛的领域,与有影响力的欧陆政治人物互通声气,后期建立的路易达孚银行是法国第五大银行。

由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公司在世界各地参与经营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

位于巴黎的总部通过管理及制定公司的发展策略,统筹策划整个集团的商业活动。

目前,路易达孚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主要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圣保罗,美国的威尔顿和孟菲斯。

路易达孚的最新生意活动,是从事全球性活化燃油的生产和经营,包括制造和交易经由发酵或合成方式生产的乙醇,它用以制造发酵式乙醇的主要原料是蔗糖和谷类等农作物。

它在巴西拥有两处巨大的发酵式乙醇制造厂。

通过设在伦敦等地的办事处,路易达孚积极从事着乙醇从生产到目的地的交易,以及乙醇市场的开发,目的是要让乙醇市场全球化。

  路易达孚集团的大宗商品部(Commodity)才是搞农产品全球贸易的。

在中国,成立于1994年的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大商所和郑商所的自营会员。

从2006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手中获得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此外其在美国的棉花公司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供应商。

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

除了以上四大粮商,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孟山都。

孟山都成立于1901年(Monsanto),以制造硫酸等工业化学药品起家,经过一个世纪的成长,这家普通的化学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农业垄断巨头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孟山都就控制了美国一大半的农业种子市场。

1998年,孟山都提供了全美88%的基因改造农作物种子。

今天的孟山都既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头号转基因公司,巴西和印度最大的种子公司也都归于孟山都旗下。

该公司目前也是领先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占据了多种农作物种子70%至100%的市场份额。

2000年,美国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访问中国农科院,向农科院赠送了一颗大豆。

作为礼貌,农科院回赠了孟山都一颗野生大豆种子。

孟山都的人拿到这颗大豆种子后,异常兴奋。

回到美国,孟山都立刻用最尖端的技术分析、提炼这颗大豆的基因,生产出了产量特高,出油量更高,还抗疾病的转基因大豆,并在全世界101个国家申请了64项专利。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以后要研发转基因大豆,用于生产,却必须向其交纳专利费用。

他们选择大豆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在大豆这一大宗商品领域中,四大粮商占据绝对优势,几乎控制了国际市场的大豆流通。

四家跨国粮商以向土地所有者发放生产贷款的方式,控制了南美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

同时,它们在南美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完善物流配送之便,甚至达到了控制仓储运输,可以影响国际航运。

这些巨头的中国的榨油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很低,大部分企业长期亏损,但是生意却一直做得“红红火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

在四大粮商早已控制了巴西、阿根廷和美国三个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与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后,就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布局。

这样一来,跨国粮商将其控制的美国和南美大豆低价卖给自己的贸易公司,然后再高价卖到中国的企业。

这些贸易公司属于跨国公司,注册地一般在太平洋的英属维尔京群岛,也有一些在新加坡,这两个地方都是避税地。

这样操作相当于跨国公司一方面将生产利润转让到贸易环节,避了大豆出口国的税;另一方面将加工利润也转移到了贸易环节,避了进口国(中国)的税。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的外资榨油企业压榨利润不高,实际上国际粮商通过其全球产业链,将利润主要留在了贸易环节。

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加工,是因为方便产品进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节省大量税(向中国出口大豆的进口税要比制成品,例如食用油的进口税要少)。

国际粮商控制的在华油脂企业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利用点价进口大豆方式,即利用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加合理的升贴水的方式,而是更热衷于采用直接报价方式进口南美和美国大豆。

由点价到直接报价的逐渐改变,是转移加工利润到贸易环节的关键。

此外外资进入中国企业多是以参股的形式,一般持有企业10%~25%左右的股权。

,换取中国大豆的采购权,向中国销售大豆。

而且外资压榨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很高,更多的是在利用中国的银行贷款,只带大豆不带资金。

六、分析2003年至2006年中国大豆行业发展情况

从1995年的80万吨到2005年的2659万吨,进口大豆的数量在10年时间内增长了33倍。

中国原有的大豆、菜籽压榨厂遵循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一致的原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南等大豆、油菜籽产区。

由于运输成本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对进口大豆的加工不可能依靠这些原有的压榨厂来完成。

于是,由进口大豆带来的巨大的加工需求引发了沿海地区对压榨和精炼油厂的大量投资。

在2003年以前,小包装食用油在市场推广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规模达200多亿元的食用油市场,全国各地因此分布了上百家食用油压榨企业。

由于食用油市场以每年20%至25%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众多食用油企业过了几年好日子。

2002年、2003年是国内压榨企业的黄金时期,每吨加工利润高达四五百元,一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的企业,每年利润就能达到1.5亿元。

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山东、江苏、辽宁和广东等省份的沿海港口兴建了100多个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同时,国家政策倾向支持大厂,要求企业进口的大豆只能自己加工而不能直接用于贸易。

贸易公司拿不到检疫批文,中型厂又无资金实力去做国际采购,致使工厂原料不足,只能停工。

这样,进口大豆加工的利润就相对集中在大型、资金量大、有进口权的公司。

技术含量高,能配置自己的期货贸易、拥有先进的仓储和物流体系、临港而建的大型油脂加工厂仍在不断地兴起。

由于减少了采购、储存和运输的环节,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其他企业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在挤占国产大豆或国产菜籽的市场的过程中,这些油脂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一般在300元/吨左右。

2002-2003年,大豆油价格大幅上涨。

2003年10月,大豆压榨利润高达1,000元/吨。

国内压榨厂的投资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4年,中国食用油行业总的压榨能力达到8400万吨之巨。

当年国内的大豆压榨实际需求只有2,800万吨(包括国产大豆774万吨和进口大豆2,023万吨),行业平均开工率只有33%,为最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大豆压榨厂家布局的过度集中,在天津塘沽、辽宁大连和东莞麻涌等地出现了“一港多厂”的现象。

进口大豆压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掩盖了中国榨油企业在自身经营上存在的一些隐患。

中国榨油企业资金周转的传统模式是,银行开出信用证,企业进口大豆,然后加工,快速将大豆油和豆粕销售出去,归还信用证资金,如此依次循环。

正常情况下,如果榨油企业的盈利前景良好,其资金周转是畅通的。

但是,一旦银行加强信贷控制,就会要求企业要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否则无法开立信用证。

同时,中国榨油企业一味依赖进口大豆,坐享丰厚的压榨利润。

原料来源单一和产品严重同质化导致了中国榨油企业经营模式雷同,竞争手段相似,抗风险能力低下。

这些榨油企业都是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中诞生的。

2003年,美国政府于11月17日,由商务部就对来自中国的三种纺织品提出重新设置配额一事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提高大豆进口量。

2003年底,在总理首次访美即将成行之际,中国安排了大豆、棉花和电子产品等四个采购团前往美国。

中国大豆采购团的成员以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为主,共有超过10个榨油企业的负责人随团赴美。

中粮公司、河南粮油公司以及大连华农油脂公司等都在此次赴美大豆采购团的名单中。

11月24日,深圳检验检疫局对外宣布,该局从美国进口大豆所夹带的豆荚和豆杆中检出大豆疫霉病菌,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被认为是对美国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的回击。

12月7日-10日,总理访美成功,中美贸易争端降温。

12月17日,中国大豆采购团启程前往美国芝加哥。

12月18日,在访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后,中国大豆采购团公开宣布准备采购250万吨的美国大豆,如果价格合适,将再增加采购250万吨

在2003年前,美国大豆价格特别低,其到岸价甚至比我国的东北黄金大豆还便宜10%,而其出油率却比国内大豆高出约1/6。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称由于天气不好,要调低大豆产量。

这一消息放出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炒家就开始大量建仓,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交易价格从2003年8月份的最低点540美分,一路涨了2004年4月的1060美分(相当于每吨大豆从2300元涨到4400元),创下了30年来的新高。

大豆价格暴涨,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纷纷恐慌性地抢购美国大豆。

大部分企业在4100左右签单。

后来,美国农业部忽然又调高大豆产量数据,华尔街的金融炒家紧跟着反手做空,大豆价格转而直线下跌,跌幅超过50%。

大豆加工企业95%的成本是采购成本,所以在2004年5月份大豆崩盘后,中国大多数压榨油厂出现亏损,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货没到,没有开工情况下就已经倒闭了。

同样的一幕05年又在上演。

2005年2到3月,由于南美大豆主产区遭遇旱灾,预期大豆将大幅减产,导致大豆及其制成品的价格大涨。

中国压榨油厂也迎来了个短暂的盈利期。

4月份以后,大豆却又供应充足,豆粕及豆油价格不断下跌,中国压榨油厂开始大面积亏损。

8月份,外盘大豆行情持续下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提高,使后期到货的进口大豆成本不断滑落,给国内油粕市场带来沉重压力。

国内豆油市场需求疲软,加之棕榈油勾兑冲击,国内豆油价格跌至2003年以来最低点。

中国大豆压榨油厂普遍经营困难,压榨大豆每吨亏损达200元以上。

两次危机使得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倒闭了70%多,趁这一时机,外商纷纷进入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兼并重组优质资产,或者入股大型加工企业。

减少国内大豆压榨厂家的价格谈判筹码,保证向中国出口大豆的渠道畅通。

2005年,邦吉收购了山东三维集团旗下的一家位于日照的大豆油厂,日加工能力2400吨。

这是邦吉在华收购的第一家榨油厂。

嘉吉在广东东莞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为3000吨,另一家更大的、位于江苏南通的工厂也随后开工,日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将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油厂。

美国ADM和中粮已有长期的合作,在中粮下属企业中拥有一定的股份。

这样,邦吉、嘉吉和ADM通过投资等形式掌握了中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

这些跨国公司的新建油厂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

它们使用的进口工艺设备技术含量高,整个生产成本比国产设备平均低30~40元/吨大豆,尤其在2007年,2008年能源价格上涨的时期,两者生产成本的差距越来越大。

跨国公司多在港口建厂,运输成本低,而且在国外可自己采购,无需代理商,减少了采购环节。

银行因外资大公司资信度高,开证简化,又降低了其财务成本。

跨国公司掌握信息多、国际贸易经验丰富、拥有整套的国际贸易操作体系。

中国其它油厂既无资金、成本和信息优势,又要向竞争对手购买大豆,在竞争上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使食用油行业加工能力过剩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2005年新增了506万吨的大豆压榨产能,总共达到8910万吨。

实际大豆压榨需求仅有3000多万吨,产能超过需求两倍多。

国际大豆贸易商通过自己控制产业链,减少对其它油厂的依赖,推动了中国对大豆的进口。

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达到创纪录的2659万吨,和上一年度相比剧增了31%。

大量的大豆进口使得豆油和豆粕价格降低。

由于加工能力过剩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食用油企业只能加大采购量和加工量,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

但这会导致整个行业进一步的过度采购和过度生产。

由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很显然在这场恶性的竞争中,中国企业无论在哪方面都处于下风。

截止到2005年年底,我国采用浸出工艺压榨大豆的企业596家中,常年停产企业占到总数的60%。

这些常年停产企业压榨大豆能力为7.3万吨,占压榨能力总量的25%。

这表明,中国新建的大型油厂已占据大豆压榨行业的主导地位,大部分中小型油厂将被彻底淘汰出局。

据中国粮油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进入统计数据的油脂加工企业共有1043个,只有2002年入统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

但2005年的总产量、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等均远高于2002年。

其中,日加工能力在4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达148个,比2004年增加了27个;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达63个,比2004年增加了16个。

从产品产量来看,年产10万吨以上食用油的油脂加工企业达28家。

在这28家企业中,2005年合计生产食用油821万吨,占食用油总产量的59%;其中前10家企业的合计产量为585万吨,占食用油总产量的42%。

至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有64家。

中国完全国内独资,并且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加工企业,只有九三油脂一家。

二九三油脂的孤军奋斗也注定在内外重重阻力下失败,于2008年11月15日停止收购大豆。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的食用油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市场。

七、分析2007年至2009年大豆行业发展情况

2007年2008年,国内大豆价格一路攀升。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国内,2006年以来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07年旱灾又影响了收成。

2007-2008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7061万吨,比2006年下降18.6%。

中国大豆产量为1168万吨,比2006年下降25%。

北半球大豆减产令全球大豆供应趋紧。

而正是供应的紧张,引发了2007年开始的豆类产品的大幅度上涨。

2007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商品市场的价格像离弦的箭一样向上猛冲。

自2006起,国际油价开始大幅走高,生物质能源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并扩展到所有纤维素植物,受此刺激,植物油开始向生物燃油转化,进而令全球植物油供求关系逐渐恶化,随即全球植物油价格不得不以价格攀升来缓解供求关系的恶化,豆油作为全球主要植物油品之一,上涨成为必然。

随着跨国资本对国内市场的掌控,国储粮在食用油领域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2007年,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储粮抛出2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