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信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900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信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章+信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章+信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章+信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章+信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信用.docx

《第七章+信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信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信用.docx

第七章+信用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研究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时,都是假定资本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本来经营。

但实际上,许多资本家除了使用自有的资本以外,还会通过借入或融通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

这样,随着借贷关系和信用关系的发展,就产生了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以及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虚拟资本。

本章将分析借贷资本及利息的本质,分析信用制度与银行的关系以及虚拟资本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家构成一个独特的资本家集团。

他们既不像产业资本家那样经营商品的生产,也不像商业资本家那样经营商品的流通,而是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货币资本从事贷放资本的活动,并据此来同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一起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什么是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它是一种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所谓生息资本,原义与借贷资本是一样的,即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资本产生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就是高利贷资本。

借贷资本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借贷资本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些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需要使用大量资本,这些资本单靠自身积累是很难在短期内积聚起来的。

而另一些资本家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这些闲置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会不断地在货币形态上暂时闲置起来。

因为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到商品中,并随着商品的出售分批地回到资本家手里;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却是在它被完全消耗以后才进行的。

这样,在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已经开始提取,而它的物质形态尚未更新的期间,便会有一定数量的折旧费暂时闲置起来。

②在资本周转的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

比如,商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购买在时间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当商品已销售出去,而原材料的购买还未到期时,就会有部分流动资本暂时闲置起来。

再比如,商品销售日期和工资支付日期的不一致,也会使部分流动资本成为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③资本家预定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只有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实际上变为追加资本,在它还不足以用于追加资本时,也会暂时闲置起来。

但是,资本的本性是要带来剩余价值,闲置的货币是不会增殖的。

于是,持有闲置货币的资本家便将它们贷放给急需货币的资本家使用,从中获取利息。

这样,闲置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只有当它转到职能资本家手里时,才能发挥资本的职能。

它在货币资本家手里虽然已经是资本,而不是单纯的货币,但不过是一种财产资本。

货币真正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那是在职能资本家手里进行的。

职能资本家把它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出剩余价值来。

在这里,同一个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

对于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财产资本;对于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职能资本。

借贷资本在这里发生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把闲置的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不是无代价的。

职能资本家必须把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分给借贷资本家,利息就产生了。

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从货币使用者(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不能是全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利息则不过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态。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

G-G′。

G′=G+ΔG,ΔG表示利息。

由于借贷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借贷资本家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但不是使用者,他凭借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利息收入;而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是货币资本的使用者而不是所有者,他必须从货币资本通过使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

这样,平均利润就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利息,一部分为企业利润。

马克思指出:

利息和企业利润,“二者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不同部分,并且它的分割丝毫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存在条件。

”[1]

利息量是根据利息率来计算的。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通常可分为按月计算的月息率和按年计算的年息率。

利息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率=×100%

比如,10000元借贷资本每年得到利息500元,那么资本的年利率就是=5%,按照习惯的说法,就是年利五厘。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平均利润率便构成了利息率的最高界限。

利息率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也不能低于零,只能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上下摆动。

利息率的变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平均利润率的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平均利润率提高了,利息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平均利润率下降了,利息率就会相应降低。

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提高;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降低。

当借贷资本的供求基本平衡时,利息率就只能由社会的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

三、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和其他资本形态一样,借贷资本是经常处于运动的状态中。

它不断地由资本的所有者贷放给资本的使用者,然后又由资本的使用者附上利息归还给资本的所有者。

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马克思曾经引用图克的话对一般信用做过这样的描述:

“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

”[2]信用实际上就是指一种以加值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和支付利息。

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的交换活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价值物,到期再偿还。

所以,信用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的运动。

借贷资本同一般信用一样,可以采取货币或实物两种形态,就是说,既可以是货币形态的,也可以是商品形态的。

因此,根据贷放的资本的不同形态,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即资本主义信用,又可区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的产生远比资本主义要早。

出于在时间和空间上调剂余缺的需要,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就已经出现了赊购赊销的现象。

只是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很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商业信用才得到广泛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业信用所以必要,是因为:

①各个部门资本周转的时间不同,当某些资本家有了待售的商品时,需要购进这些商品的另一些资本家,却可能由于缺乏现款还只能通过赊购的方式购买这些商品;②商业资本家可能会因没有足够的货币资本买进产业资本家的各种商品,产业资本家只好把商品赊销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

在赊售商品时,商品虽然从卖者手里转移到买者手里,但卖者并没有从买者那里得到现款,而是得到一张延期支付的票据。

赊售商品就等于是在商品形态上把资本贷放出去,这时买卖双方的关系也就成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

赊购的价格往往比现款支付的价格要高一些,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赊购者向赊售者所支付的利息。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提供商业信用的过程,就是商品资本(通过一段时间)实现为货币资本的过程;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因而这种信用体现着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③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从而与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动态是一致的。

在繁荣阶段,由于工业生产增长,商品流通扩大,因而商业信用会随之扩大;而在危机阶段,由于工业生产下降,商品流通停滞,因而商业信用也随之萎缩。

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

在商业信用中,债权人为确保自己的债权,要求掌握书面的债权凭据,以证明所发生的债务关系并保证债务人按期偿还。

商业票据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现款的债务凭证。

期票经过债权人在它背面作了转让债权的签字(背书)之后,在到期之前可以作为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用来向别的资本家购买商品或偿付债务。

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令其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汇票在债务人签名盖章承认以后才生效,这种手段叫“承兑”。

商业信用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但商业信用本身有若干局限。

首先,商业信用的规模要受各个职能资本家的资本数量的限制;其次,信用的规模还要受到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的数量、速度的限制;再次,商业信用还会受到不同行业、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例如不需要纺织品的机器生产者就不会向纺织品生产者赊购商品。

由于这些局限使商业信用不能满足商品生产扩大的需要,于是在其基础之上就产生了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为适应产业资本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和生产者。

银行信用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商业信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银行信用不是由职能资本家相互提供的信用,而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通过银行与职能资本家之间产生的信用关系。

由于银行可以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闲置的货币资本,银行信用范围也就不受不同行业、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银行信用可以提供给任何一个职能资本家;③银行信用的动态与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产业资本的动态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状况,在繁荣阶段,银行信用不一定扩张或不一定同程度扩张,在萧条阶段,银行信用也不一定同程度萎缩。

由于银行信用具有以上特点,它大大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它能够向任何货币资本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借贷资本,并允许更长的借贷期限和更灵活的信用方式,而这些都远非商业信用所能比拟。

在这种信用关系中,现代银行产生并发展起来,反过来又促使信用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第二节 信用制度与银行

一、信用制度

当银行信用产生以后,信用制度就基本形成了。

信用制度就是指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信用制度中,银行居于主导的地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推动着其他信用形式如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信用形式发生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信用制度中的不同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资本主义信用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除此之外,在商品经济中还出现了以下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公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特定需要的财政开支。

国库券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公债,发行国库券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急需的国库开支。

随着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国家信用也成为国际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指政府向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组织借款的行为。

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

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分期付款都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

消费信贷则是由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一种信用,它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类:

一是买方信贷,指银行直接对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指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暂时缺乏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它对于扩大商品销路、增加需求、加速商品流通有很明显的作用。

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是在信用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投资者作为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的使用者之间建立起的直接融资关系。

它以资本所有权与实际的资本占有、支配、使用权等权能分离为主要特征,是以现代公司为载体,以股票、债券及其他权益证书为工具的信用形式。

企业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其活动的特征与借贷资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企业信用中,由于货币所有者(投资者)的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相分离,投资者更为广泛,而不只是货币资本家;经营者也不一定是职能资本家,可以是职业经理人。

企业资产以一种更加独立的形式参与到信用之中。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了全世界。

与商品经济的这种发展相适应,信用活动更加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信用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要素,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信用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信用增加了投资机会,促进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可以改变对资源的分配结构,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

②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

③信用加快了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了流通费用。

由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使非现金结算得到发展,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这不仅减少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也加速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从而有利于商品的快速流通。

④当信用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后,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可以作为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促进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有效运转。

但是,信用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信用是以商品和货币的供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出现分离为前提的,所以,在信用产生后,就会强化这种分离,使信用条件下的供求关系与实际的供求关系出现不一致。

这样,信用可能会引发几种结果:

①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触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获得大量贷款,在自身商品尚未完全销售之前继续大量购买商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商业信用则使商业资本通过赊购商品扩大虚假的需求,误导产业资本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

③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方便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炒作,牟取投机利润,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生产盲目发展,市场信号失真,加剧了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

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3]

二、银行的一般职能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是充当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信用主要是由银行来办理、来提供。

银行最一般的职能,就是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以贷款方式提供给需要货币的企业和生产者。

一方面,它把贷款人集中起来,替全体货币资本家或货币所有者贷出资本;另一方面,它又把借款人集中起来,替全体职能资本家或货币需求者借入资本。

因此,银行不外是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即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而银行家则是经营货币资本的商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在不断扩大自身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内容。

除了传统的借贷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业务,银行还积极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发展。

如:

购买工商企业的股票,开展证券经营业务;充当公司的财务顾问;拓展信托租赁业务;代理保险;提供国际贸易中的信用担保、信用证及其他单证服务;向客户提供各种咨询信息服务等。

此外,还不断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银行的大型化和银行业务的扩大也有了很大变化。

当资本集中形成了银行垄断组织后,银行就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传统银行的业务界限甚至行业界限就被打破了。

但是,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经营者,充当借贷中介人的一般职能却是始终如一的。

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具有与借贷资本不同的特点。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银行资本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这只占银行资本的一小部分;另一部分是从外面吸收进来的存款,即借入资本,这部分在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比前者要大得多。

银行资本形成后,具有如下特点:

①银行资本在形式上也有两个部分,一是现金,二是有价证券。

这与借贷资本是真实的货币资本不同,在银行资本中以有价证券存在的资本可能是虚拟资本(关于虚拟资本我们稍后再作分析)。

②银行资本的运动除了以银行信用的形式存在外,还会以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在有价证券的买卖中,因为像股票等有价证券只取息而不还本,所以,银行资本的运动形式不会都呈现为借和还两个阶段。

③银行资本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

作为部门资本,如果用于借贷就属于借贷资本,如果不用于借贷则不属于借贷资本。

在银行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不流动状态,如存款准备金等,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资本不进入市场,也不具有借贷资本的属性。

银行既然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它的信用业务自然也就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负债业务,即吸收资金或吸收存款的业务;另一方面是资产业务,即投放或贷出资金的业务。

银行存款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来自职能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每个资本家为了经营自己的业务,都会经常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在被使用之前,职能资本家会存在自己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内。

他们把货币存入银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是为了便利收支和取得银行贷款。

其次,银行存款来自于货币资本家或食利者阶层。

他们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息。

最后,其他不同阶层的居民的储蓄存款。

这些小额货币一经集中,就会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

银行的资产业务是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的,主要的有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长期投资等。

票据贴现即票据持有者为了融通资金,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兑取现金,相当于银行用现款购进没有到期的票据(如期票)。

由于银行只有在期票到期时,才能持票向债务人兑取现款,所以,期票贴现实际上是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它要按当时的贷款利率从期票价值中获取回扣,即贴现利息,这里的利率就是贴现率。

抵押贷款包括以商品、提货单、期票、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作抵押的各种活期的或定期的贷款。

借款者到期如不能归还贷款,银行则有权处理抵押品。

银行对于确信有偿还能力、有信用的借款人,也可以发放没有抵押品的贷款即信用贷款,不过利息较高。

长期投资是银行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向各种企业进行的投资以及银行购买政府公债和企业债券等。

前者使银行成为企业的股东,后者则形成一种长期贷款形式。

银行家经营银行业务,也和工商业资本家经营工商业一样,是为了获取利润。

银行利润来自于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由于贷款利息比存款利息高,贷款利息减存款利息,再扣除银行的业务费用,其余额就是银行利润。

利息既然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此,银行利润归根结底是来自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银行利润在量上也要求不能低于社会上的平均利润。

因为在竞争的条件下,银行资本如得不到平均利润,银行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工商业等其他部门去,自发竞争的结果,必然使银行利润会接近于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水平。

信用货币与银行体系

信用货币是随着货币形式和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最初是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从历史上看,信用货币曾经相当于纸质货币,正是货币形式演化为由纸质的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时,在此前后便出现了由借贷行为而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银行券、商业票据等。

它们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能够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和结算。

这类信用货币也称为广义信用货币。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和信用的发展,信用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被社会广泛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广泛使用信用卡去购买消费品),这类信用货币被称为狭义信用货币。

马克思说:

“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

”[4]信用货币具有双重的性质:

它既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又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作为一纸证券,本身并没有价值,它之所以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是因为以信用作为基础,能够兑现现实的货币。

信用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本身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银行信用成为主要的信用形式后,信用货币作为主要的信用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发达国家中,以银行存款货币代替有形的纸币,通过银行非现金结算业务进行的结算已占交易支付的90%以上。

信用货币不仅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方便、安全、快速的条件,而且为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之间的货币往来和结算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加强银行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银行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经济和银行信用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逐渐发展为一个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庞大的银行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可以按照不同的经济职能把银行区分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几大类。

商业银行是以办理工商企业和居民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行。

其职能特点是直接与工商企业和居民发生联系,吸收客户可随时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及其他形式的存款,办理贷款、贴现和汇兑业务,发行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是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金融企业,其经营范围广泛,综合服务能力强,在银行体系中具有网络最为普遍的特点,是银行体系的核心部分。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此类金融机构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根据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也称为政策性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货币等业务,而是吸收社会资本,并以某种方式运用资本获取利润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消费信用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中央银行是银行体系中的中心环节,处于领导地位,享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权。

它代表国家领导和管理全国银行,是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贯彻者和监督执行者,当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受国家主权机构委托,负责货币发行、决定再贴现率、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准备金率时,它也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是:

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存款、拨付和结算、代理政府公债的发行、保管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或提供再贴现、制定利息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等等。

第三节 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

一、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股份公司是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的资本或财产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是法人企业,本身又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手段,它与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市场竞争迫使每一个资本家都要想不断扩大他的资本,但资本的扩大仅依靠单个资本家自身的积聚是十分有限的,他必须在依赖信用制度的条件下实现资本集中,才可能迅速扩大资本。

股份公司为资本集中提供了一个优于以前企业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分散的资本可以在有限债务责任的条件下集中为一个大资本,但股份公司的这种作用是离不开信用制度的。

马克思说:

“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5]。

这是因为:

①信用制度创造了一种联合资本,它能够“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