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873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冀教版

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排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分散的学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整理完整加法表,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讨论加法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

能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

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

在整理加法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大加法整理表格纸、实物投影、课件。

学具准备:

教材50页第1题加法整理表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加法算式,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生1:

1+5=6.

生2:

3+2=5.

生3:

9+1=10.

......

师:

看来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跟着教材中的同学一起把这些加法算式整理到加法整理表格中。

(板书:

整理与复习

(一))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对已学的加法算式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加法表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50页第1题情境图---事先画好的如书中的表格)

师:

小明和小丽为了便于查看加法算式,他们一起合作把加法算式整理了一部分。

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情景图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

竖着看,第1列都是1加几。

生2:

横着看,第1列都是几加1.

设计意图:

因这是学生第一次小组合作整理学过的加法算式,因此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出从已整理的部分加法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整理的方向,起到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师:

你们真聪明,猜一猜,竖着看第2列有什么规律?

横着看第2行又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能不能帮助小明和小丽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接着整理在表中呢?

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整理,谁又负责整理第几列或者第几行,请明确分工,然后按照你们小组的想法开始整理,可以吗?

(学生在小组内商量,然后在书上进行整理。

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的大加法整理表中进行整理)

(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交流并整理加法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分享给同学们呢?

(请2--3名学生汇报并把该组整理的表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如下图)

加法表

师:

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帮助小明和小红顺利地整理完表格,不过,爱提问的大头娃还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

我们敢接受。

师:

真是一群既聪明又勇敢的同学们!

咱们看看都是什么难题呢?

(课件出示说一说)

(1)横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2)竖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3)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个别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生1:

横着看,第1行都是几加1,第2行都是几加2,第3行都是几加3,第4行是几加4......

生2:

竖着看,第1列加法算式都是1加几,且从1+1到1+9;第2列算式都是2加几,且从2+1到2+8;第3列算式都是3加几,且从3+1到3+7;......

生3:

我还发现每一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都是10.

......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他们正确的整理好加法表,并通过再次合作,齐心协力,发现加法表中的规律。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2)加法表的应用。

(课件出示第2题)

师:

用下面的数写出6个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

你准备好了吗?

请按要求选择数字并把相应算式写在题目中横线上。

(给学生充分时间选择数字写算式,对于条理不清的及时进行引导,最后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

对能按一定的规律写算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如:

0+1=10,1+9=10,2+8=10......)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按规律地整理加法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自己先试着画△。

(2)交流各自画△的个数,并谈谈在这幅图中发现的规律(每行共有10个三角形,共有9行;每行△的个数都比上一行△的个数多1,▲的个数比上一行少1;......)

(3)根据发现的规律,把相应图形右边的算式补充完整。

(4)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请个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2题。

根据扩线图写算式。

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设计意图:

1.通过画一画、算一算,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有规律排列加法算式的理解。

2.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找朋友(用尺子连一连)。

答案:

2.7+3=10或3+7=10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10以内的加法有规律地进行整理。

谁能说说在你是怎样整理的这些加法算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第n行就是几加n,如第1行是几加1。

2.第m列就是m加几,如第1列式1加几。

并且每1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均是10.

设计意图:

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填一填。

答案:

3.64106+4=10或4+6=10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最熟悉10以内的加减法导入,并结合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和完成的一部分加法表,了解书中同伴是怎样整理的。

指导小组同学做好分工,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

最后交流整理情况并说一说从整理好的加法表中发现的规律。

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

爸爸、妈妈带小明和小丽来到了10以内的加法乐园里,一走进乐园,就看到胡乱摆放的加法算式,为了让这些算式有规律地排列,小明和小丽想了一个好办法,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排列这些算式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排列”(板书:

整理与复习

(一))

(二)(出示教材51页练一练第4题)

师:

我们一起完成一幅美丽图画的涂色,你知道我们怎样涂色吗?

生1:

把得数等于10的算式涂成绿色。

生2:

把得数等于9的算式涂成黑色。

生3:

把得数等于8的算式涂成棕色。

生4:

把得数等于7的算式涂成黄色。

有的同学计算不正确,与其他同学涂色不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

通过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图画的涂色,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加深了对10以内加法的理解。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10以内的加法表

1.第n行就是几加n,如第1行是几加1。

2.第m列就是m加几,如第1列式1加几。

3.每1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均是10。

 三、资料链接。

(一)幼儿珠心算加法口诀

+看框珠,够+直+

+1梁1,

+2梁2,

+3梁3,

+4梁4,

+5梁5,直接+

+6梁6,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7梁7,

+8梁8,

+9梁9.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二)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

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

师父唐僧问:

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

师父,我来考考你。

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

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悟空笑眯眯地说:

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

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