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77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docx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

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七月半

张岱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③昭庆:

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

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

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1.第①段中作者写了五类看月之人,根据文意,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

(3分)

(1)

(2)名门闺秀(3)

(4)市井之徒(5)

2.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的心态。

(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2分)

4.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2分)

5.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

“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分)

答案:

1.(3分)达官贵人名妓闲僧文人雅士

2.(1分)好名

3.(2分)这句话多用整句,从不同角度突出二鼓以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情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美。

4.(2分)写文人雅士在众人散尽后享受西湖月夜的清雅情趣。

5.(3分)

(1)七月半,本为看月之时,作者却看人,作者对附庸风雅之人不著一字评价,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褒贬之意自然流露。

(2)“吾辈”之文雅之士观月不哗众取宠,不做附庸风雅之态,在众人散尽时,于月光之下饮酒赋诗,浅唱高歌,月自在心中,尽享清雅情趣,这是真性情的流露。

(3)在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的对比中自然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之姿,也寄予了他的家国之痛。

(张岱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表现他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答对一项2分,二项3分)

参考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

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

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

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

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第二篇:

西湖七月半读后感

兰雪梦醉

——西湖七月半读书札记

初识张岱,是因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之中,遇见了这个孤独者,恍若狭长小巷的一道身影,一个在蒙蒙细雨中,手持酒壶低声喃喃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我的视野。

一个脱俗的世俗人,一个博奥的无知者,一个诙谐的愤恨者,矛盾在他身上融合出了清冽鲜明的惆怅彷徨,冷冷的沁入心脾,沁入魂魄。

西湖七月半,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山两堤三岛十景到了张岱这里就成了“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殊不知他看的是谁,念的是谁,想做的是谁?

看西湖七月半一文,便想起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刚到西湖的时候定是有些失望,惋惜着那一陌杨柳,一痕长堤,一窗月光,一池碧水,慨叹极好的风景中平白多了几粒灰黑的身影。

他坐卧行船中,冷眼旁观岸上“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无聊中,发现那些无聊之人竟也是一处风景,便颇有些滋味的品头论足一番。

其实,张岱不应该看的,他应是一人独坐,煮一壶兰雪茶,举茗自赏,闲闲观月的空灵之人。

其实,他刚到西湖之时就应信步离去,不让这些世俗尘埃沾染一角清傲的衣袍。

其实,他不过一脱俗的世俗人。

他想要做一个世外之人,清净悠闲的旁观,不愿“同流合污”,却始终免不了近俗,总是被吸引了,忍不住侧头看看,便搅乱了心境。

不知他究竟是桥上看风景之人,或是楼上看风景之人?

呵呵,若他知道自己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风景,不知会做何感想呢?

事实上,他不会有感想。

之前的一切不过是我对一个普通人的猜想罢了,张岱,不是普通人。

他是一个从“茶淫谲谑,书轟诗魔”到“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的人,何必故作孤高。

他怎会被那些故作看月的人吸引,怎会因他们而落入俗事。

他看的,不是他们,而是,他自己,张岱。

七月半,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对张岱来说,国已破,家已亡,只想对月倾诉,独自缅怀,聊以自慰,却见着了那些“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想起了自己曾经纨绔的模样,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写道“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这天,他便是对往生的忏悔吧,因他看的是自己,念的是自己,才会有如此细致的笔墨,才会有轻灵幽静的萧索。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的张岱,果然还是雪景中缓步而行的痴人,带着一丝丝愁绪的茶香。

让我,从此再也忘不了那抹清香,那个身影。

第三篇:

《西湖七月半》——感想

沉默的孤独者

——读《西湖七月半》有感

他从来都是孤独的,他也愿意为自己谋求一个孤独的印象;他活在名叫张岱的影子下面,拥有张岱的一切得与失;逐渐地,他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孤独的追随者,因为难堪这庸俗的世道,难堪这痛恨的人生,难堪虚伪地追随主流行不欲之为,只有自己一人漫漫追随一种叫作“孤傲”的标榜。

张岱的文字对我一直具有启发式的作用,从《湖心亭看雪》到《西湖七月半》。

本人读他的文章不多,可是每一片都很喜欢,他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有一股逆流为上的倔强,贯穿着本性中的执着。

本文开篇“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真实自然,本就不俗。

万千人生态,在张岱的眼里,目的、形态的要求可以把所有“赏月人”统统归为这么五类人;其中,他把自己归在了最后一类,“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的文人雅客里,但又似乎与其他的迁客骚人不同。

杭人游西湖,争队出游,人声鼓沸,摩肩擦踵;随后集会解散,“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如此的啼笑忙乱,倒是像极了愁乱忧然的人生,人们抬头不见月,狭窄的视线被财富、名利、贪婪重重锁住;更看不见保俶塔下张岱幽然、别离于尘世的目光。

他的孤傲伴随了一生,出生于明末清初一个富贵家族,“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骄傲却满腹学识;他的沧桑也是当时国家的创伤,自清朝后,生活巨变,感染了文字的风格。

试想,一个曾经放浪不羁的富家子弟,国破家亡后,还能剩下些什么?

残忍的现实是一个人转变的最好方法。

疼痛可以使他认清现实,知道以前的自己无非也是俗人一个,清醒这个世界还有更高的追求在等着他。

对于如今繁华的西湖,他还能表达什么呢?

他无需去一个个直言过去时代留下的痕迹,旧代的子民欢乐地生活在新朝地社会中;因为,他清醒地认知这个社会的冷暖。

张岱的文扎,每一次下笔都含有深深的回忆,每一次笔落疾处都是向内心孤傲的标榜的蜕变,每一次提笔都完成了对自我的肯定和神圣的完结。

以至于本文的最后两句话,“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

”结尾清新自然,此景才是真真正正的月下景——可张岱却只是简略地一笔带过,留下的风景空白、忧伤情绪、静谧的氛围揉杂在一起,作为最后一次自我内心的升华。

待一阵喧嚣过后,湖边野外的人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四篇: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

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

旧称中元节。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

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

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

《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

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不同、世俗的情趣,提高审美情趣。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臵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臵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

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

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

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臵,歌乐齐发。

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二)介绍游湖看月的五类人①

达官豪富

身份:

“山我冠”,做官人、官僚,张扬自己的排场:

“盛筵”铺排声势“实不见月”附庸风雅

嘲讽达官豪富“楼船萧鼓”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嚣呼嘈杂”,赶凑热闹的俗气。

亦船亦楼,招摇过市

太太小姐

坐着有楼阁的华丽游船,带着漂亮的妻妾、姑娘、侍童无意风雅

左右盼望

实不看③

名妓闲僧、闲士亦看月,而欲人看共看月④

不衫不帻,市井游侠装假醉

下层市井百姓,不懂风雅,行为粗陋唱无腔曲

而实无一看者,不专注,凑热闹⑤

文船轻中晃,文人雅士(有文学修养,艺术细胞)看月,不作意——真赏月者,真正的清雅之士

(三)二更以前俗人看月热闹份乱情绪(场面)好名,附庸风雅拥挤

逐队

列俟速舟子,急切凑热闹

如沸如撼如……纷乱场面(声音)篙:

拥挤不堪少刻:

无心赏月

嘲讽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全然不解其中的幽雅情趣。

新奇之处:

不写景写人,思路不凡。

(四)描绘真正的看月者怡情水光月色,勃勃兴致和高雅情怀赏月人眼中的美景。

懂美,看出美

景:

月——新磨

山——整妆

湖——面

雅:

志趣相投的人,有共同的审美观。

饮酒

兴致盎然

韵友

名妓

纵舟:

心情豪纵

荷花

香气

清梦

对月景无限留恋。

荷香月美,衬托高雅之趣,陶然其中。

清怀高雅,脱俗

酣睡:

与俗人赏月形成对比(两个具体场面),对真假看月者进行比较,对附庸风雅者的暗讽,对雅士爱美、懂美又沉醉于美的欣赏。

这篇小品文虽然讥讽了世态百象,但是也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

与唐宋时期类似记游之作相比,张岱此文不再是“目下无尘”,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不同情态,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这显然是晚明勃兴的市民文化的投影。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四、艺术特色:

1、写人生动传神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因而,写“看七月半之人”,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写任务,往往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作粗粗勾勒,但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如写豪绅携满门老小倾巢而出,“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情态,仅以“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便将这类人物招摇过市,张扬形迹,凑热闹,煞风景的种种俗气形诸耳目。

更精彩的对市井闲徒的描绘:

“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辞语浅显而笔墨平实,但人物神情形态毕露无遗,鲜活无比。

2、善于营造氛围

作者善于营造氛围以突出文章主旨,如第三段,作者意在讥讽杭人赶凑热闹的俗气,有意渲染了“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嘈杂喧哗的气氛。

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

”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喧闹难耐。

以此显示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

又如地三段作者欲标榜文人之高雅,在叙述与韵友名妓月下同坐,轻歌纵饮的同时,又佐以月明如境,此清水秀,荷花十里,香气袭人的幽雅环境,以环境气氛之幽雅映衬情怀之高雅。

通过不同氛围的对比,不看看月者的雅俗,而作者的褒贬也不言而喻了。

笔调幽默诙谐

张岱的语言表达能雅能俗,颇见功底。

这篇小品,貌似以平直质朴的笔墨进行叙述,但往往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时或令人忍俊不禁。

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稍加体会,即不难感知其中意味。

即使如“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人胜会”等语句,亦含带调侃嘲讽口气。

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与叶公好龙没什么差异。

作品赏析小品文是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以袁宏道、张岱的作品最出色。

其显著特点是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对中国近现代散文有重大影响。

《西湖七月半》可看做明代杭州市民的风俗图。

作者先为我们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累,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的确韵味无穷。

[当代诗人卞之琳有诗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但更多的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苏轼《东坡》诗云:

“雨洗东坡月色清,世人行尽野人行。

”张岱此文的构思和立意或许受到其影响。

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张岱此文在嘲讽世俗的同时,也明显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

作者对于世俗并非不屑一顾,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俗态”,具体描述其行为举止。

虽说是冷眼旁观,但毕竟体现出他对世风民俗的某种关注。

若将其与唐宋时期的类似的记游之作比较,张岱此文虽说少了那种心契造化、目无下尘的玄味禅意,却多了一份人情世态,多了一份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第五篇:

杭州城市文化:

张岱《西湖七月半》

杭州城市文化:

张岱《西湖七月半》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一、主要内容

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