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741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a.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

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

解释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结论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

分子是在不运动着的。

课堂讨论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归纳总结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分子、原子(重点、难点)

了解物质的构成,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重点)

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欧洲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四轮纳米汽车。

纳米车拥有能够转动的轮子,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小,即使有两万辆纳米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上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随着这种纳米车的问世,科学家在朝着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于杀死癌细胞的先进装置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纳米车也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分子

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

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概念的理解:

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④“最小”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拓展

①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②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点二原子

提出问题分子很小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与分子的相似)

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原子的理解

①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

如稀有气体、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离开“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知识拓展

化学变化的本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也可直接聚集成新物质。

探究点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

提出问题分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交流讨论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结合成分子。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

一、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用科技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实质,为深刻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做了形象铺垫,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多增加媒体和生活实例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原子的构成(重点)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相对原子质量(重点)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

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

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如氢原子。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

相对原子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对比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与性质

测定得出,绝对的

比较得出,相对的

数值与单位

非常小,单位“千克”

大于1,单位“1”,一般不写

以碳12为例

1.993×10-26kg

12

联系

(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初步知道获得实证的途径,从而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讲的太多,学生探究活动的偏少。

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也没能彻底的放手给学生。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重点)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3.离子(重点、难点)

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提出问题

核外的电子绕核不停地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归纳总结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知识拓展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各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

可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探究点二离子

提出问题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离子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形成

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原子失去或得到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原子便转变成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

如Xn+(阳离子符号)或Xn-(阴离子符号),当n=1时,n不写,如H+、OH-等。

(2)离子符号的意义(以Mg2+为例)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2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如Na+、Ca2+等

离子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如Cl-、SO42-等

知识拓展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O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如Na+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如O2—

联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二、离子

1.定义:

带电的原子。

2.分类:

阳离子、阴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2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借助直观的挂图和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本节课知识抽象部分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学起来枯燥无味,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需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课题3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元素(重点、难点)

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素与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符号(重点)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

3.元素周期表(重点)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

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

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

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

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

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和生活实例做成课件,减轻学习知识的压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