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68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docx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

异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臵县。

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

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

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

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

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

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

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展。

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20--30户。

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

-----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300户左右。

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臵。

搬迁安臵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

20XX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臵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

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臵。

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XX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

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

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臵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

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

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臵群众348户1998人。

该安臵点于20XX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

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

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

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

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XX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

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

篇二: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全力打好“三告别”攻坚战

迈出统筹城乡发展新步伐

中共咸阳市委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XX年11月12日)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以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危漏房、告别独居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告别”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三告别”户2.46万户10.1万多人,其中特困户9400多户4.1万人,分别占总任务的45.3%和80.7%。

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原计划6年完成的任务,力争3年、确保4年完成。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高起点科学谋划

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阶段1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累计建设扶贫重点村1000个,搬迁贫困群众10.5万人,帮助85万贫困人口实现—1—

了脱贫,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由于我市南北差异、城乡差距相对较大,旱腰带地区和北部五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截止20XX年底,全市还有60万贫困人口,涉及11个县(市)154个乡镇2094个村,特别是有5.4万户21.3万贫困群众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边远山沟,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是最需要关切和帮助的弱势群体,也是制约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5月,按照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级四大班子成员深入永寿、乾县等地访贫问苦,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大家深深地感到,经过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还有这么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如此恶劣,生活如此困难,实在让人痛心。

尽快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不仅是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干好这项工作,履行的是职责,体现的是感情,检验的是能力。

干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我们应当把这项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位臵,作为头等大事加以推进。

基于这一考虑,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决定举全市之力,用6年时间,实施——2

“三告别”工程,帮助5.4万户21.3万群众告别土窑洞、危漏房和偏远独居户,彻底让贫困群众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

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XX年起用3年时间,以搬迁1万户特困群众为主,优先搬迁居住急、难、险的贫困群众;第二步,再用3年时间,持续加大投入,搬迁其余贫困群众。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挖掉“穷根子”,帮助群众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真正把贫困群众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层次,开创建设和谐咸阳的新局面。

二、因地制宜,分类别灵活安置

我市“三告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贫困群众搬迁情况不一。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先难后易、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搬迁安臵,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首先,合理规划布局。

我们始终把规划摆在重要位臵,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三告别”工程的规划》,将“三告别”工程的整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安臵点,从新村选址、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水电路方便,利于村子长远发展;对搬迁房屋的规划设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程度,提供多—3—

种模式,供搬迁户自主选择,做到功能齐全,量力而行,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最近,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向城镇搬迁,对愿意进城居住的“三告别”户,一次性补贴到位,不断加快城镇化步伐。

其次,创新安置方式。

针对搬迁户的不同情况,我们采取了六种方式,分类别、多渠道进行安臵。

一是对于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优先落实农民进城居住政策,鼓励群众向县城搬迁,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二是对于中心城镇有集体空地的,结合撤乡并镇,加快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吸引农民就近在小城镇安居创业。

同时,以在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为突破口,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整村搬迁、建设新社区等方面进行示范,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对有30户以上搬迁规模的村,采取在中心村建设移民新村的方式,进行搬迁安臵。

四是对于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后仍无力建房搬迁的特困户,采取集体统一修建免租房的方式,实施“交钥匙”工程,进行搬迁安臵。

五是对于鳏寡孤独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三告别”户,采取动员入住敬老院的方式集中安臵。

六是对分布零散的单庄独户,采取投亲靠友、向中心村组搬迁等方式,进行分散搬迁、花插安臵。

目前,全市“三告别”工程建设移民新村(点)近300个,搬迁安臵群众1.5万多户。

——4

第三,保证工程质量。

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三告别”工程的生命线,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三告别”户的监督作用,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施工人员资质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建房质量。

对集中安臵的“三告别”点,由乡村聘请工程监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

同时,采取农村能工巧匠、搬迁户代表、县乡包抓干部和村干部参与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全程质量监督。

在工程结束时,组织专人检查验收,确保把每个项目都打造成放心工程和优质工程。

三、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是实施“三告别”工程的关键。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援助、各方筹资的原则,采取市县财政拿一点、相关部门整合捆绑一点、“两联一包”扶贫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银行贷一点、土地复垦资金臵换一点的“六个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难题,计划总投入40.5亿元,其中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0.8亿元,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在财政投入上,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每县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户建房补助。

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6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入1.8亿元的147%。

其中,市县财政投入达1.41亿元,最多的县投入达3000多万元。

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实施“三告别”,各级政府的扶贫理念、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改变了过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状况,到处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5—

篇三:

扶贫工作交流发言

河西乡扶贫工作交流发言材料

河西乡位于兰坪县东北部,东临丽江市玉龙县,西与本县石登、中排两乡接壤,南依本县通甸镇,西接迪庆州维西县。

全乡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336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3938户,总人口16600人,主要聚居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汉族等五种民族,属少数民族聚居乡,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的主要集居地。

一、贫困状况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河西扶贫攻坚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脱贫攻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

全乡贫困人口达1189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367人,低收入人口85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近70%;全乡仍有22个自然村未通电,40个自然村未通路,15个自然村未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0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损毁严重;全乡仍有902户茅草房户(板板房、杈杈房);全乡有117户831人因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搬迁,局部地区呈现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全乡耕地总面积43903亩中25度以上的坡地达1950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粮食增收的难度日趋维艰;全乡支撑性强、覆盖面广的富民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

决。

以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河西的贫困状况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业水利化程度极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二、已实施的主要扶贫项目

(一)茅草房改造工程。

截至20XX年12月全乡共实施完成2189户茅草房改造(含杈杈房、板板房),其中专项茅草房改造工程1915户,民族特困乡安居工程项目215户,异地搬迁项目58户,民族发展项目安居工程35湖,覆盖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受益人口9850人。

(二)异地搬迁工程。

20XX年实施了河西腊镇93户418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0XX年实施了共兴小石桥40户16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永兴核桃箐31户13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20万元。

(三)民族特困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该项目分两期,分别由县扶贫办与县民委牵头实施,项目总投入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涵盖安居工程、人畜饮水、电力建设、种养殖业、科技培训等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

(四)重点村项目。

20XX年实施完成了新发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4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4万元;20XX年实施完成了箐花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

总投资53.5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3.5万元。

两个项目均已通过县级验收。

(五)整村推进项目。

20XX年我乡共启动了玉狮村民委员会清水江、产米、热来三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每个点省补25万元,总投资75万元。

20XX年实施了白龙村白沙角自然村、永兴村核桃箐自然村、玉狮村腊日地自然村和三界村大小三界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70万元。

20XX年上半年实施了河西村热水塘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15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总结

(一)提高认识。

河西乡作为少数民族贫困乡,扶贫工作成效如何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历届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做好扶贫工作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真正做到“一手抓扶贫项目,一手抓经济建设”。

(二)健全机构。

河西乡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专门成立了全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与扶贫项目办公室,主要领导和组织全乡扶贫工作。

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运转有序。

(三)因地制宜。

河西乡跟全国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样,贫困特征与成因既有共性,亦有不同之处。

如何将扶贫项目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便成了扶贫工作的首要问

题。

乡党委、政府通过全面认真调查研究,准确分析贫困成因及特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及举措。

并且做到扶贫项目实施前有完整可行的规划材料,使扶贫项目尽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定期分析。

扶贫工作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乡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乡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总结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五)落实责任。

责任的落实是保证扶贫项目质量的关键。

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在明确乡、村、组、群众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四、意见和建议

(一)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群众意愿。

在项目上报前,尽量给地方政府足够时间,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规划(包括实地调查和征求群众意见)。

(二)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尽量减少子项目,提高子项目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做到规划一项目、实施一项、成效一项。

(三)整村推进项目中种植业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地的实际,包括土地资源、海拔气候、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

(四)整村推进项目中养植业必须以“重点养殖、借母还犊、滚动发展”的方式实施。

并在项目实施中配套一部分

资金进行畜圈改造。

(五)要加大产业开发市场调研的力度。

任何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

必须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实现项目实施形成产业规模,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对接。

建议在项目实施中安排相应的市场调研资金。

五、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全乡仍有902户茅草房户需要进行安居工程改造。

通过1999-2006年各个扶贫项目中安居工程建设,我乡累计消除茅草房1691户,尚余的茅草房户基本居住在山区一带,交通极为不便,群众贫困程度更深,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

这些农户很难依靠自身条件进行住房改造,必须依靠政府?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