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327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城如书大明寺.docx

古城如书大明寺

大明寺

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依当时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大明寺曾被乾隆皇帝在1765年第四次下江南时改名为“法净寺”。

由于大明寺是国际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的祖庭,国家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重新恢复为大明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寺庙,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

这里地理位置很好,北据蜀岗,南濒瘦西湖,是“前有照,背有靠”的风水宝地。

寺内有隋代的栖灵塔、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北宋欧阳修的平山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遗址等古迹,大明寺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寺。

大家先选个角度照相留念,把山门、牌楼、石狮,还有远处的栖灵塔都照下来,我去办理一下门票手续。

各位游客都照了吗,没有拍好的请继续,我们边照边听。

照片里牌楼上的四个篆体字叫“栖灵遗址”,讲的是隋朝皇帝敕建的栖灵塔;等一会转过去还可以看到背面的四个字“丰乐名区”,这么好的字眼,出自以前我们这儿的地名。

牌楼前的青石狮子是按皇家御用规格镌刻的,头正腰直,高大威猛,说明了寺庙的赫赫身份——皇上行宫旧址!

东面序墙上看到五个石刻大字“淮东第一观”了吗,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这句话出自宋朝我们扬州的名人秦少游的诗,“游人若论登临美,需作淮东第一观”,是对这里的赞美。

西序墙上还有五个字“天下第五泉”,全国号称什么第一的可多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到不多见。

东面的“第一”很自豪,西边的“第五”又很谦虚,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留下的原物。

好了,我们团队的客人把各人的东西带好,现在我们要点人数进山门了。

为什么不叫大门叫山门呢,是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大多建在名山圣地,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寺庙的大门叫山门了。

大明寺挺节约的,没有砌专门的山门殿,是让天王殿下放兼职代劳的,所以一进山门我们就看到了这满身盔甲的四大天王。

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说法,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取其锋利(风)、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取其音调(调)、北方多闻天王的华盖遮其风雨(雨),最后一个是手绕小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就是“风调雨顺”。

其实天王殿里面身份最高的塑像还不是天王,天王殿中间佛龛里供奉着一位下来视察工作的菩萨,菩萨坐中央,天王立两旁,这是人家佛门接待领导的规矩。

这菩萨大家挺熟的,就是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

佛教的书上说弥勒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继承人,中国是礼仪之邦,弥勒现在虽然是菩萨,可未来是佛,老百姓也就“就高不就低”的称呼他为弥勒佛了。

六百多年前,曾经当过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弥勒拟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称赞弥勒的宽容和乐观。

弥勒背后佛龛里是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金盔金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威风凛凛,面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

相传弥勒慈眉善目,对香客总是笑脸相迎,主持的寺庙香火旺盛,但他过于慈善,疏于管理,竟连自己的鞋子都被人拿走了。

而韦驮又过于严厉,香客感到害怕,主持的寺庙香火冷落。

佛祖经过协调,各用所长,弥勒在前面笑迎八方客,韦驮在后加强内部管理,佛门香火终于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

寺庙里的塑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弥勒的塑像滑稽夸张,韦驮的塑像逼真写实,一个轻松,一个严谨,两种风格,富于变化,这就叫艺术,看了让人喜欢、高兴。

韦驮有两种基本造型:

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十方丛林,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另一种是手握杵拄地,意思是子孙丛林,说白了就是不接待外人在此处吃住。

大家看看大明寺是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

云游的僧人进来一看,知道了,金刚杵着地,今天得另找地方随缘了。

顺着韦陀的目光,我们来到两棵大树下,这两棵都是银杏,一雄一雌,已有两百八十岁了,东边的这棵雌的每年都结白果。

站在树下,我们看到东院是文章奥区,西院是仙人旧馆,正面的香海后面是大雄宝殿,我们先参观大雄宝殿。

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主的地方就叫大雄宝殿,这是寺庙里最为重要的场所。

大雄宝殿是规格很高的建筑,这里是重檐歇山顶,而且是最顶级的三重檐口。

大殿屋面坡度很大,看起来特别高耸,檐角自然上翘又形成了一道弧线,显得整个大殿即庄严又有生气。

大殿屋脊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字,中间那个镜子叫“佛光普照”。

我们大明寺的佛光可不同别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砸烂寺庙的佛像,当时国家考虑到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里面的佛像就成为我们江苏省唯一的一组清代塑像。

大殿里的佛像雕塑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地在现在的尼泊尔。

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就舍弃王位,外出苦修,寻找答案,六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苦思觉悟成道,以“六道轮回”等为教义,创立了佛教。

这里的佛像是用金箔重新装修的。

古代用金箔装璜佛像是因为汉代第一个决定引进佛教思想的皇帝——汉明帝刘庄晚上梦见释迦牟尼是满身闪着金光的,既然皇帝看到的释迦牟尼是金黄的,所以大家就全部用金箔来装饰佛像了,后来罗汉们也跟着沾光加了金身。

黄金的延展性很好,将很簿很簿的金箔裹上去,叫“贴金”。

古代贴金是用国漆。

漆抗腐蚀性好,又防水,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

佛像的身后是佛焰,圣人生前是不会闪光的,那是后人崇拜的结果,显示圣人的召感力。

释迦牟尼胸前的符号是佛家的标志,由古印度的火焰图腾演变过来。

这个符号代表着能量、光明、吉祥,是万德吉祥的意思。

1300年前,曾在庙里念过经的武则天当上大周皇帝的时候,把这个符号命名为“万”字符。

但是,这个符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的双“S”符号非常相像,大战结束后,佛教在日本召开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不用“万”字符,改用“五色旗”,表示普渡众生。

我们大明寺的佛像是清代的,所以有“万”字符。

佛像的基座,通常都是用莲花瓣装饰,称之为莲花座,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高雅,而荷茎中空,又有佛门万事皆空的含义。

佛像两边还有几尊塑像,东面的那尊叫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的意愿是消除众生一切病痛。

西面的是阿弥陀佛,能接引念佛的人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佛祖前面两尊站立的塑像,年长的叫迦叶,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

他以苦行著称佛门。

释迦牟尼涅磐后,迦叶功业卓著,召集500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颂经,以确定佛教经典。

年轻的那位叫阿难,侍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佛祖的十大弟子。

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教结集时,能背诵出佛祖生前讲的许多经文。

大殿上方东西两侧开有天窗,这种做法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出现的,使得光线透过天窗汇集在佛祖身上,显得法相分外光明。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神台上,塑有十八罗汉。

罗汉传到中国的时候只有十六个,后来不断地演变,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增加了降龙、伏虎罗汉,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了。

明代智沧溟禅师重建大明寺时,由地下挖到“大明禅寺”刻石,从此以后,大明寺就供奉着禅宗六祖的坐像。

禅宗始祖达摩是印度僧人,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禅”传入中国,被尊为禅宗始祖。

六尊塑像中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他的偈语总是被写在各种介绍佛教的书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

佛教的偈语,内容深奥,“禅”讲的是个“悟”字。

正对大雄宝殿后门的,是南海观世音的大型泥塑。

观世音是中国香火最好的菩萨,唐代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

观世音是菩萨心肠,普洒甘露,救苦救难,因此人们叫他大慈大悲观世音。

观世音身旁侍立的男孩是善财童子,这组“五十三参图”就是他求学的故事,观音是他的第27位老师,也是对童子点化最深的老师,童子为感谢老师的浩荡师恩,学成后又回到老师身边,侍应左右。

童子对面的女孩叫龙女,8岁就开始听经,据说观世音菩萨曾救助过她的长辈,龙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发愿终身侍奉观音。

这样,观世音身前就有了一组童男玉女的塑像。

尽管宗教很严肃,可也有轻松的地方,大家往右边看到唐僧师徒一行五人西天取经的塑像了吗?

看完去西天取经的,我们再到后面看看到东瀛传经送法的,下一个景点是鉴真纪念堂。

鉴真(688~763)是唐朝时的扬州人,少年出家,后来在佛经义理、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一代高僧。

鉴真受日本遣唐使的邀请,东渡讲学,历经十年,连续五次失败,第六次是唐天宝十二年(753)随日本遣唐使的船,以66岁高龄、双目失明之身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盛唐先进的文化、成熟的中医中草药、建筑技术和佛教信仰,十年后于公元763年在日本圆寂。

公元1963年是鉴真逝世1200周年,日本国定为“鉴真年”,以纪念这位“日本文化的恩人”。

当时,中日尚未建交,为冲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国家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开展宗教外交,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纪念堂由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由于文化大革命,1973年才建成。

1980年,纪念堂迎来日本的鉴真像回国省亲,日本国唐招提寺长老赠立了长明石灯笼,鉴真纪念堂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纪念地。

鉴真纪念堂是从南面的四松堂陈列室开始的,向北是门厅,门眉上的“鉴真纪念堂”横匾出于当代著名金石家桑榆之手。

门厅内存放着清光绪三年法净寺大铜钟和乾隆勅题法净寺石碑。

再过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由郭沫若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

纪念碑由梁思成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两位著名的建筑专家讨论设计为卧碑,突破了中国古代卧碑无边的传统,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边框,表明是现代设计的建筑;卧碑边框内正面配以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碑文,背面刻录赵朴初居士的铭文,两面都象是打开的卷轴,体现了鉴真对文化的贡献;碑脚处有佛焰,说明是佛门建筑;覆莲座造型又是中国所特有的,点出了纪念对象是中国高僧;最经典的是中间的缠枝花卉,雕刻了唐代特有的卷叶草纹饰,不仅说明了朝代,还揭示了鉴真在中医、中草药方面的建树;碑体侧面形成的烛台形状,体现了为怀念大师而进行的祭奠活动。

整块卧碑雕塑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的题词,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撰文,加上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设计,史学界便有了“三绝碑”的敬称。

纪念堂主殿是梁思成先生参照鉴真在日本传教的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

用了规格最高的庑殿顶,正脊两端鸱尾弯曲向内,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最大的天敌就是火灾,鸱尾是龙的九子之一——鸱吻尾巴的特写,龙性嬉水,看到鸱尾,就是提醒注意消防,火烛小心的意思。

直到今天,人类最先进的消防理念依然是“防大于救”。

主殿平缓的屋顶,出檐很宽,加上三层厚重的斗拱,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

而斗拱下的廊柱,两端稍细,中间饱满,呈腰鼓形,体现出盛唐以丰满为美的特点。

四周回廊相报,方棂漏窗,显得厚重而大气,一代唐风,跃然眼前。

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一生的经典之作。

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章,2004年获得“全国百年经典建筑”称号。

庭院中的石灯笼和樱花树都是日本唐昭提寺第八十一世长老1980年赠送的,石灯笼里面的灯火由森本孝顺长老亲自点燃。

2007年4月,我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先生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这盏灯与唐昭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

有长明灯,就一定有塑像,进入大殿,中央须弥座上是鉴真大师的干漆夹纻像,(干漆夹纻是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除去底胎,成夹纻像。

夹纻像造型准确,分量轻,不变形。

)干漆夹纻工艺唐代传入日本,鉴真圆寂时,弟子为他塑像,1980年展出的原像是日本国的国宝,这尊坐像是扬州临摹日本国宝用干漆夹纻工艺塑造的。

座像前这张供案上的铜香炉是日本国裕仁天皇赠送的,上面有日本皇室徽记。

西北角放的木头小船也是日本赠送的,这是“遣唐使船”的模型。

殿内两边挂的是绢本画,画的是鉴真生前四个重要的活动地点:

陕西西安大雁塔,这是唐代都城的标志,鉴真在这里学佛、建庙;广东肇庆七星岩,鉴真东渡失败流落于此,不久后双目失明;日本九州秋妻屋浦,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本土的登岸地点;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这是鉴真亲率弟子把唐代建筑传向日本的代表作。

郭沫若先生曾诗赞鉴真: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制作这些绢本画的丝绢来历特殊,用的全部是乾隆年间织造的绢,这些绢本来是宫中使用,从不外传的,现在是用一幅少一幅,非常珍贵。

当时,这些绢是经国务院的特准,才从故宫博物院里取出来使用的。

在纪念堂北面的放生池对岸,是2008年元旦双双落成揭牌的鉴真学院和鉴真图书馆。

鉴真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宗教局批准成立的佛教高等学府;鉴真图书馆是由全球最大的华人组织——国际佛光会会长星云大师捐赠给家乡的。

鉴真图书馆设计藏书100万册,将建成世界性的佛教信息中心。

现在,由鉴真图书馆举办的《扬州讲坛》已成为扬州人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扬州讲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扬州为主,由海峡两岸的名家学者主讲,一千多个座位的会场,每次都一票难求,许多市民没有座位,就在过道里站着听两、三个小时。

我们的市长、副市长每次都会来好几个,扬州的千年文脉,有“文章太守”的遗风。

“文章太守”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市长时说的,古代市长叫“太守”、“知州”。

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叫欧阳正庸的人在扬州当官,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为感谢前辈族人欧阳修的浩荡族恩,就为欧公建了座祠堂,还请当时最有名的石匠刻了欧阳修的像,这幅像后来选为教科书的插图,我们现代人对于欧阳修的印象,基本都受这幅石刻的影响。

这幅石刻的原作还在,就镶在前面“欧公祠”的内壁上。

欧公祠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大梁、廊柱全是楠木。

墙壁正中镶嵌的就是欧阳修的石刻像,此像先由欧阳修后裔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清宫藏本临摹,再由扬州著名石工朱静斋刻石,现在我们从门外往里走,看到的是黑胡须,当我们走近再看,一根一根都是白胡须,这有拓片的原因,也有石刻工艺的原因。

这方石刻线条简炼流畅,人物宽袍大袖,有“吴带当风”的雍容韵味,而精彩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两眼都对着我们,神态关切,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

建欧公祠的欧阳正庸还写了一块“六一宗风”的横匾,其中的“宗”字既有赞美欧阳修一代文宗的意思,也带有和欧阳修同姓同宗的意思。

可惜原匾不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江苏省书法协会前主席武中奇先生1980年重写的,“六一”是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是江西吉水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新政”失败后于庆历五年贬到安徽滁州,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取号醉翁。

两年另八个月后,即庆历八年(1048)又贬知扬州,取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对“六一”有自解:

“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岂不为六一乎!

”这段文字,初看是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老者对琴、棋、书、画、酒的情趣追求;再细读一下,也许还另有含义,我们知道琴要有知音,棋要遇对手,而酒逢知己千杯少,贬官的门前,似乎少了点什么。

欧阳修不愧是宋代的文坛领袖,一段文字总是让我们读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也更让我们感慨一贬再贬之后依然“在乎山水之间”的豪情。

离开欧公祠,西面满月门上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真赏”的题额告诉我们,前面一定是个景色不错的地方。

这里是在寺庙的西面,就叫西园。

西园岗阜环抱,脚下的小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还有一段是清代的石铺路面,当年这儿是皇帝行宫的御花园,和尚们看到这石头被磨得光光的,想到皇帝也一定是从这石头上走过的,就给小路起了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散步小道”。

乾隆是皇帝中题字、写诗最多的人,俗话说唐诗宋词,唐朝三百年所有的诗人一共留给我们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御制诗》就写了41863首,乾隆南巡所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个御碑。

这里当然也会有御碑,不是一个,是三个,御碑都集中放在了御碑厅里。

(注:

《御制诗五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的作品,录诗41863首,加上当太上皇的《余集》和当太子时的《乐善堂集》,共计43584首诗。

东侧这方碑写于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下江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

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

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

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乾隆诗比较好懂,诗中的永叔是欧阳修的字,谢安是东晋宰相,这首诗主要是赞美了大明寺的景色,

西面这方碑写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下江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

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

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

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这首诗的“圣”指圣祖,“圣祖”是康熙的庙号,所以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敬,以圣祖题赞欧阳修的“贤守清风”四字揭示做官的操守。

中间这方碑写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下江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乾隆在位六十年间,疆土完整,十战全胜,自称“十全老人”。

写这方碑时,五十二岁的乾隆正处在精力和经验最佳的时段,写的内容也与治国有关,书法也是三块碑中最好的。

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前面有假山、水池和“待月亭”,

亭边有井,“第五泉”石碑是清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所立。

第五泉是唐代状元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引品水专家刘伯刍的话,将泡茶的水分为七等:

扬子江南泠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凇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原来这里的“泉”当水解,是天下第五等茶水的意思。

这前七名全部录用在江苏,一定会有名泉觉得不公平,要争就争第一,于是杭州的虎跑泉、济南的趵突泉、大理的蝴蝶泉、北京玉泉山的玉渊泉……都号称天下第一泉。

而二泉以后的位置谁都看不上,大明寺的第五也就江山稳坐,独此一家了。

第五泉虽独此一家,却开有分店,分为上泉和下泉,上泉是井,下泉也是井。

上泉有池,池是人工池;下泉也有池,池是天然池。

上泉有亭,亭在井旁,叫待月亭;下泉也有亭,亭在井上,叫美泉亭。

北宋欧阳修知扬州时,品尝泉水后,味甘水醇,不输滁州的“让泉”,便依醉翁亭之例建了“美泉亭”,并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

现在这座造型别致的方亭是1963年重建的,说他别致,是天下赏泉的亭子都建在泉傍,美泉亭建在了亭上;天下的亭子都有顶尖,美泉亭独创一格,上开圆孔留了天窗。

为什么要在井口上方开个天窗呢?

据说是泉为地坤,要和天乾相接,阴阳调和才为生命之源。

下泉井为渗出泉,地脉有水,我们看到井内水位高于周边池水水位,尤其是水色清冽,列代品茶高人都有赞文。

亭外黄石叠石的假山上镶嵌的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诚书“天下第五泉”石刻,有天然野趣,大家可照相留念。

站在美泉亭旁,水面开阔,周围岗阜起伏,植被葱茂,临水的叠石小路,让人心境怡然。

池中船厅前苏东坡曾撰联:

“万松时洒翠,一涧自留云。

”也难怪乾隆每次来都要写诗赞美。

西园湖面东南,黄石假山临水而起,下依绿波,上有方亭,亭壁四面开着扇形花窗,里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写的《灵隐》:

“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明明为杭州的灵隐寺题的诗,怎么立到扬州的大明寺里来了?

原来,康熙第二次南巡,扬州知府高承爵亲至山东藤县三公桥迎驾,康熙便恩赐给他一帧手书,内容是《灵隐》,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按察使。

高承爵承蒙圣恩,不敢怠慢,当即出资请高手镌刻,于同年(1689)的三月十六日立碑于此,所以《灵隐》飞到大明寺来了。

出御碑亭不远,我们看到竹林里“鹤冢”的草书石刻,这里记载了一个让和尚感动的爱情故事。

清光绪十九年(1893),某盐商将一对仙鹤在平山堂前的水池里放养,后雌鹤因足疾而死,雄鹤伤心哀绝,竞绝食而亡。

这让住持星悟和尚深为感动,葬鹤于此,同时刻石立碑:

世之不义,愧斯禽。

和鹤冢遥遥对应的是西园西北角的塔林,内有扬州八怪祖师石涛和尚的墓。

石涛姓朱,名若极,清代著名画家,明皇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晚年定居扬州,笔墨独步画坛,成为清初创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葬在蜀冈,无塔无碑,1993年才立塔纪念。

离开西园,我们参观的下一个景点是谷林堂。

谷林堂是苏东坡知扬州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的,东坡在堂成后作五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两句的第二个字为堂名。

今堂上悬的“谷林堂”匾额,是集取苏东坡本人的字制作的。

谷林堂前就是著名的平山堂,原为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用作游宴宾客。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召感着历代名流慕“文章太守”而来。

清光绪二年(1876),时任贵州布政使的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横匾悬于檐下,点出了江南群山到此堂下,与此堂平而叫“平山堂”的得名缘由。

现在的平山堂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堂内中楹上方是清同治十一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题写的“平山堂”;东边“坐花载月”匾额,是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马福祥1929年所写;西边是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光绪初年(1875)落笔的“风流宛在”匾额。

由于书法的关系,匾上题字和现在的规范汉字有所出入,“流”少了一点,而“在”又多了一点,大概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吧。

“坐花载月”是讲欧阳修在平山堂饮酒赋诗,常叫下人去湖中取来盛开的荷花,然后让歌妓取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赋诗。

这样的诗酒宴会,常常使大家置身于花瓣丛中,加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往往热闹到半夜,载月而归。

这里的对联内容大致是写早上观景,晚上对月饮酒、传花赋诗而已。

中堂对联:

“晓起凭栏,六面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由我国第一位书法教授尉天池所写;抱柱对联: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嘉庆时扬州知府伊秉绶撰句;檐柱对联:

“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由武中奇书写。

这里还挂有一些书法作品,如这帧苏轼的《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种字体看似平淡无求,却润拙相融,临的弘一体,是大明寺当家大和尚能修主持的手笔。

最后,当我们离开平山堂再回眸的时候,有一块“放开眼界”的横匾悬挂在檐口,这是由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写。

过去这里曾有一副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此联是以北宋四大名家的四大名记集句的,分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和苏东坡的《放鹤亭记》。

平山堂总是文采荟萃,令人难忘,我们现在游览的区域叫“仙人旧馆”,对面还有“文章奥区”,是欧阳修读书、著书之处。

步入“文章奥区”,会让我们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感觉。

沿幽径曲折而下,我们看到的楼叫平远楼,是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得名。

此楼由扬州盐商汪应庚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高三层,一层在蜀岗之下,二层与岗齐平,三层在岗之上,层层不同,登楼而上,顿时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远楼前草坪上就有来至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古莲子的后代,三个石盆都是清代留下的,里面长的是睡莲,他们就是著名的“唐莲”和“中日友谊莲”。

东面一盆是1200多年前,鉴真东渡时带去的莲种,种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

西侧是1918年孙中山将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莲种带到日本,日本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取名“孙文莲”即“唐招提寺青莲”。

中间这盆是“中日友谊莲”。

1950年,日本发现了一粒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子,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命名。

1963年,日本将百粒“大贺莲”种子赠给郭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