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272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

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

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

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

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

(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

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挑战教皇权威

[易错提醒]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名师点拨]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而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把人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皇统治,反对的是封建教会对人性的压抑、搜刮人民财物的做法及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等一些宗教思想,并不是反对宗教信仰。

1.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2.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一]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1)根据材料一,路德是怎样抨击教皇的?

有何影响?

[教你读史]

关键点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教皇”,材料的出处也需要关注。

[提示]抨击教皇对金钱的贪婪。

冲击了罗马教皇及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材料二]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

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2)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教你读史]

“解放人的个性”是材料的核心语。

[提示]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宗教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材料二]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

这部分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三]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你读史]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表明了宗教改革后教皇与世俗君主地位的转变,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反映了宗教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领域的变革”说明了宗教改革后,推动了思想解放。

[提示]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

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的影响

(1)政治:

天主教会的神权受到打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的依据。

(2)经济: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4)总体:

为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迈进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一、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后;都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斗争矛头都指向天主教会;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发展,体现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具体区别如下: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人的

问题

提倡以人为中心

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

斗争

形式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

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斗争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范围

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实质

影响

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权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中国明清

欧洲宗教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反对教皇通过教会对全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控制,反对天主教会内部存在的骄奢腐化现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一场反特权、反封建、反宗教压迫的社会政治运动

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为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迈进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题组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路德曾说:

“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

解析:

选D据材料“所有的基督徒”、“并无区别”,可知路德意在强调平等,故D项正确。

2.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

旨在()

A.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B.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C.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D.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解析:

选C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目的是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

3.《九十五条论纲》指出: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解析:

选D“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反映了作者对教皇搜刮财富的不满,所以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

题组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4.加尔文认为:

“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一主张()

A.强调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B.否定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

C.批判了因信称义学说

D.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

解析:

选D材料信息“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强调神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故D项正确。

5.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

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A.天主教B.路德教

C.英国国教D.加尔文教

解析:

选D加尔文教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先定论”,肯定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财富,符合“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故D项正确。

6.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解析:

选C由材料可知路德和加尔文对科学的辱骂与破坏,体现反理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

解析:

选B“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

2.“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

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解析:

选B“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

3.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解析:

选B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冲破封建专制制度,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D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意义。

4.“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解析:

选B材料的意思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故B项正确。

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个主张()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解析:

选B西欧宗教改革是为了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故B项正确。

6.“《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

”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

A.人文主义B.因行称义

C.信仰得救D.理性主义

解析:

选A依据材料“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可知上帝是要人类欢乐,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也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

7.FrancescoPetrarca是西方著名学者、诗人。

他说:

“我要问:

对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知道的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我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段话体现的是()

A.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思考

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自由的标榜

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阐释

D.达尔文主义者对生物进化的探索

解析:

选A根据题干中“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可知该学者主要是强调对人性进行思考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8.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罗马”。

加尔文的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解析:

选D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主张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

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

……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

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10分)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8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可知路德认为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主张是因信称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问,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主要涉及教权与王权、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的关系;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可以从对天主教会、世俗权力、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

答案:

(1)主张:

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

作用:

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关系:

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

影响: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